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上
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菩萨。光蔽日月菩萨。妙净须菩萨。身出莲华光菩萨。梵自在王音菩萨。游戏世师子王音菩萨。金色净光威德菩萨。柔软身菩萨。金色相庄严身菩萨。十光破魔力菩萨。诸根威仪善寂菩萨。德如高山菩萨。天音声菩萨。法力自在游行菩萨。山德净身菩萨。妙德菩萨摩诃萨。如是等九万二千人。」
此系证信序,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即信因缘(如是),闻因缘(我闻),时因缘(一时),主因缘(佛),处因缘(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众因缘(共大比丘僧等……)。以此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称之为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如是之法,系我从佛所闻。此系结集经人之语。表此非我杜撰,亦非道听途说,系佛说无疑。佛将取涅槃,阿难以四事问佛。其一即佛灭后,结集佛所说经时,经首应按何语?佛言经首应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是经。
一时,表说经之时也。
佛,此有通称别称之别。通称者,十方如来,皆名为佛。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或过尽德圆名佛。或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空二我(人我、法我),了二死(分段死、变易死),名之为佛。此皆通称,以通十方佛故。别称者,此佛字即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为本经说法之主。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国。佛世时,频婆娑罗王建都于此。向有多说,其中一说云频婆娑罗王旧都上茅城,因上茅城患火,故设都于此,是名王舍城。
耆阇崛山。译灵鹫山,在王舍城东北十里处。
大比丘僧。出家受具之男众名比丘,女众名比丘尼。比丘有三义,即乞士、怖魔、破恶。
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谓其德腊俱尊,为人天所敬,于小乘有学人中最尊。多者,谓其解多,遍解内外诸经。胜者,谓其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知见。
僧,是僧众,又名僧伽、僧团、僧祇。准律四人以上名僧,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皆名为僧。因为比丘四人方能作羯磨故。如是大比丘僧,有五百人俱。
行菩提道的众生,名菩提萨埵,简称曰菩萨。菩提译为觉,或道;萨埵译为有情,或众生。故菩提萨埵者,觉有情也,或大道心众生也。觉有情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众生。换句话说,声闻缘觉二乘人,已经自觉,然不能觉他;菩萨者,自觉复能觉他,然觉行尚未圆满。如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便名为佛。如是菩萨,有九万二千人。
其中妙净「须」菩萨,谅系妙净「髻」菩萨之误。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见是大会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世尊大导师名德称无量今此大众集愿说寂灭法
邪见诸爱慢嫉妒瞋恚性云何即是道大音方便说
云何涅槃相与世法无异诸法无有二大悲为演说
云何诸法性毕竟无有碍其性如涅槃亦同于解脱
无缚亦无解亦复如虚空迦罗频伽音大梵清净声
身色喻天金净命无量德演说实相法毕竟无缚解
云何此五盖而等于菩提云何是菩提即同诸业性
是法是非法云何同一相如是毕竟净唯愿为演说
无数无非数诸法毕竟灭一切种智相及以菩提道
二法云何无惟愿为演说无作无非作无着无非着
毕竟无众生诸法中无碍无戒无忍辱亦无有毁戒
无智亦无慧亦无非智慧是法常清净惟愿为演说
云何一切法寂灭如虚空无心心数法无见断证修
一切诸众生同如虚空相一相法亦无心行亦叵得
诸法无生灭无学无罗汉亦无辟支佛亦无求菩萨
无住无休止无来亦无去诸法无动相常住如须弥
无相亦无色色性即是道色性佛道一如是法愿说
无空无无相亦无有无作不合亦不散名相法亦无
诸法毕竟空如响无作者无生无无生无灭无往来
无天无龙神夜叉紧那等无人无地狱无饿鬼畜生
无众生五道愿说如是法如导世师人外道非见者
其有所演说云何等无二诸文字语言是法皆一相
世尊大慈愍愿开是法门」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于大会中,发起启请于佛。以下偈颂,便是师子游步菩萨启请的问题。
首偈先称赞于佛,然后表明欲请说寂灭法。寂灭法者,即是毕竟空法、无相法、无生法,第一义谛也。
以毕竟空故,所以诸法无二无别。非是师子游步菩萨不知而问,乃菩萨大慈大悲,欲利益法会大众,及末世众生,乃请问于佛也。
邪见诸爱慢,嫉妒瞋恚性。邪见者,即是无明。《佛藏经》云,邪见者,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简单说邪见即是痴也。爱即贪爱,慢即我慢。与第二句嫉妒瞋恚合而言之,即贪瞋痴三毒也。
世尊曾说贪瞋痴性,即是菩提性。今师子游步菩萨,为是而问。大音者称佛也,佛清净音声,遍满十方,故曰大音。愿佛方便为我等演说。
云何涅槃相,与世法无异。世法者,生灭法也。佛曾说生死即涅槃,为何生死涅槃,性无有二?愿大悲世尊为我等演说。
云何诸法性,毕竟无有碍?佛曾说一切法性空,毕竟涅槃,毕竟解脱。只要深达法性,不必另求涅槃,另求解脱。这是何道理?一切法无缚亦无解,皆等同虚空。迦罗频伽音,是佛音声。迦罗频伽,亦译为迦陵频伽,是一种鸟,鸣声极为美妙。大梵清净声,梵天音声极为清净也。
身色喻天金。赞佛语业清净以后,复赞佛身意二业清净。佛身阎浮檀金色,阎浮檀金色者,紫磨金色也。紫者其金有一层紫色光焰,磨者清净也。净命无量德,赞佛意业。最后请佛演说实相法,实相法者,即寂灭法也。云何于实相法中,无缚无解呢?
云何此五盖,而等于菩提?佛曾说五盖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同诸业性。这是何道理呢?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悼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障盖行人之真如法性,故曰五盖。
是法是非法,云何同一相?佛曾说一切法与非法,同是一相,所谓无相。如此一切法毕竟清净,是何道理?唯愿世尊为我等演说。
无数无非数,诸法毕竟灭。数者数量也。心所法亦曰心数法。引申含义,即一切有,或一切相也。师子游步菩萨问曰,一切法有或无,有相或无相,悉皆寂灭相,是何道理?
一切种智相,及以菩提道。一切种智,是佛智也。佛智方便说有二,一者无分别智,二者差别智。差别智即一切种智,菩提者即无分别智。因为菩提者,空智也。故曰了达于空性,即名为菩提。以空性故,是知菩提即无分别智也。然于第一义,无如是分别。故曰二法云何无,惟愿为演说。
无作无非作,无着无非着。作是起义,一切法无起无不起。无有所着之法,亦无非所着之法。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故。所以接着说毕竟无众生,诸法中无碍。此处所谓众生者,非谓六道众生也,而是凡因缘生法,皆名众生法。何故说毕竟无众生呢?即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诸法中无碍,即是诸法空无碍的意思。
无戒无忍辱,亦无有毁戒,无智亦无慧,亦无非智慧。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故,无能所故。所以无持戒犯戒、能忍所忍,无智慧无愚痴。师子游步菩萨问,这究竟是何道理呢?故最后问佛言,是法常清净,唯愿为演说。
云何一切法,寂灭如虚空?虚空者,非寂灭非非寂灭。因为于虚空中,不立寂灭,亦不立非寂灭。
无心心数法。即无心法,亦无心所法也。唯识立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若略言之,识名心法,受想行名心所法。
无见断证修,即无四谛也。无见者,无见(知)苦也。无断者,无断集也。无证者,无证灭也。无修者,无修道也。
一切诸众生,同如虚空相。言一切因缘生法,皆悉性空也。
一相法亦无,心行亦叵得。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故曰一相法亦无。心行者,念念迁流也。叵得者,言不可得也。若将心与行分开来说,心无贪瞋痴,则心清净,是心不可得。身无杀盗淫,口无四口过,则行清净,是行不可得。
诸法无生灭,无学无罗汉。三果以前为学人,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人。故无学无罗汉,即无有学人,亦无无学人也。亦无辟支佛,亦无求菩萨。是总说无三乘人也。
无住无「休」止,似是无住无「依」止。即言无能住,亦无所住处也。无来亦无去。无来者无生也,无去者无灭也。与上无住合而言之,是言法无生住灭三相也。
诸法无动相,是言法常住也。
无相亦无色,因为色性真空故。故言色性即是道,道者菩提也。菩提即真空性,与色性空不二不别。
色性佛道一。色性空,佛道即是菩提。如是二法无别,愿佛为说。
云何无佛、法?此一偈是说,云何三宝一相无相?愿佛为说也。
无空无无相,亦无有无作。言何故无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也。
不合亦不散,言因缘空也。合是因缘合,散是因缘散,于法无有。以下直至无众生五道,愿说如是法。是说因缘所生法,皆空,皆不可得也。
如导世师人。此句很明显字句倒错,原意应为如佛为世人之导师。外道非见者,外道邪见者也。云何佛与外道,其说无二无别?
诸文字语言,何故是法皆一相呢?愿世尊慈愍,开演如是法门。
「尔时世尊赞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问者甚为希有。一切世间之所难信。善男子。止止勿问。所以者何。新发意菩萨。于此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所不能及。善男子。如此法者不应在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闻是法或断善业。于佛道中则行邪道。若堕断灭。若堕计常。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尔时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哀愍世间愿必为说。当来世中有菩萨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者。分别是空是无相无作。好常赞学勤于事业乐着文辞以辩说为妙贵于名利。如是之人闻如来说是无文字法毕竟清净。当舍是诸见。是诸菩萨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为说法。」
尔时世尊赞师子游步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之所问甚为希有,但是你且停止勿问。因为新发心菩萨,于此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所不能及也。
空者是总明,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皆是空见的分别说。佛见、菩提见,亦是空见也。如此之法,非是新发心菩萨,所能及者。是故不应于新学菩萨前,演说如是之法也。
何以故?因为新学菩萨,闻此深法,或者有人会断善业。因为他们误以为空是断灭,所以不行善业。他们会误认行善亦是空的,因而拨无因果。由于这种原因,于佛道中则行邪道,或者堕于断灭,或者计着于常。
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须知如来说一切法空,是破有之方便,并非立空也。无智人不识,不知旨在破有,反而立空。既立于空,空还是有。故曰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也。
师子游步菩萨,再次具诚,求世尊哀愍宣说。并且白佛言,未来世中,当有菩萨深达空见、无相见、无作见、无生见、无所有见、无取相见、佛见、菩提见者,是诸菩萨,力能分别是空,是无相,是无作。并且欢喜赞叹如是等法,修学如是之法,能够勤行利生事业。
至于那些乐着于文词,以辩说诤论为妙好,专门贵于争名夺利者,如是之人,闻如来说是空无文字法,毕竟清净法,亦当舍弃其诸邪知邪见。
是诸深达空理之菩萨,闻如来说如是法,当能随众生之信解,以方便力,为之演说是法也。
「虽说少欲知足而不以为最。虽说经戒亦不以为最。虽说在众过恶亦知一切法远离相。常称赞独处不在愦闹而不以为最。虽赞发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赞大乘经而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虽赞布施而通达布施平等相。虽赞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虽赞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赞精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赞叹禅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实性。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无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如是诸菩萨。虽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为说法。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
如是深达空性之菩萨,虽说少欲知足,但不以少欲知足为最。不以少欲知足为最者,不以少欲知足为第一义也。虽说经法戒法,亦不以经戒为第一义。第一义者,第一义空也。这两句话的意思便是说,菩萨虽说少欲知足,但知少欲知足性空;虽然说经说戒,但知经戒性空。
虽说在众过恶,在众过恶者,略说如五欲、五盖、十不善是。若广说者,在众过恶无量无边。虽说在众过恶,但亦知一切法离相。因为一切法性空故。
常称赞独处,不在愦闹,而不以为最。独觉人好乐独处不在愦闹。菩萨虽然称赞独处远离愦闹,却知如此行径非第一义。
虽赞发菩提心,但知心性空,菩提亦空;心性横遍竖穷,菩提亦横遍竖穷。故心性、菩提、虚空,三无差别。
虽赞大乘经,但知大者无外,与万法一相。故曰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
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声闻缘觉乃至佛道。何以故?因为一切乘唯是一佛乘故。
虽赞布施,但通达布施性空平等,离乎能施相,与所施物相,受施者相。所谓三轮体空也。
虽赞持戒。持戒者,旨在除身心之过非。除身心过非者,即是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一切法性本来清净,本无过非。故曰了知诸法,同是戒性。
虽赞忍辱,但了知诸法性空,于性空中,无人相,无我相,亦无辱法相。无有我受辱,无有人辱我,亦无辱法生。一切诸法,本来寂灭相。故曰了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
虽赞精进,但了知诸法悉皆寂灭相,无有发起精进者,故曰知诸法不发不行相。何为精进?当知若人清净寂静无诤不动,是真精进也。
虽种种赞叹禅定,而知一切法,皆常定相。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空,故常定相。一切法本来清净,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二不别,故常定相。一切法不生不灭,故常定相。一切法不来不去,故常定相。一切法不一不异,故常定相。一切法本无所有,故常定相。一切法无相,故常定相。一切法无作无起,故常定相。……
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知智慧实性。智慧实性者,毕竟空也。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空即是无量,故空不可得。无量即是空,故无量不可得。而不可得亦复不可得,是曰毕竟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若如是知者,谓之般若妙智慧。故知智慧实性者,毕竟空也。
虽说贪欲、瞋恚、愚痴之过,而知三毒之性,本来空寂。故知三毒性空即真如,真如随缘成三毒也。
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众生以无明故,起惑造业,因而落入苦道。若能彻底觉悟,则不但三涂相灭,甚至一切法生灭之相,皆悉空寂。若能如是觉悟,则度一切苦厄矣。故永嘉大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如是诸菩萨,虽以方便善巧,随众生所能信解而为说法,期令众生觉悟。而菩萨却洞达诸法一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
「世尊。惟愿说是不可思议方便之法。一切声闻辟支佛与新发意菩萨所不能及。但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说之。」
师子游步菩萨,申述过理由以后,再度恳请世尊说法。谓虽然声闻缘觉及新发意菩萨,不能信解,但幸为能信解甚深一相法之菩萨,而宣说之。
「尔时佛告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此义。唯然世尊。我当受之。」
佛受请后,于是垂允为说。师子游步菩萨,欢喜听受。行文至此,始师资缘合,此《无行经》兴宣于世。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
见非见一相着不着亦然此无佛无法知是名大智
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
道场无所得若得则不有明无明一相知是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菩提众生一知是为世尊」
尔时世尊以偈回答曰:
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佛本是无,清净则有。贪欲为法,因缘所成。因缘生法,定无自性。故佛性与贪欲性,乃至一切法性,等同虚空。佛性即贪欲性,贪欲性即一切法性。若破贪欲性,即坏佛性,亦坏一切法性。由此应知,一切法性,无坏无杂也。所以说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此一偈,准上释可知。总而言之,诸法同以无性为性也。
见非见一相,着不着亦然。既然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见与非见,着与非着,于第一义中,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乃至于第一义空中,无佛亦无法。所谓佛、法者,皆顺世谛而建立者。知是名大智,大智者赞佛也。
如人于梦中一偈,是举譬喻说明。当知梦中所见,有事而无实也。
道场无所得。水月道场,皆空花相也。若得则不有。如人于空幻有所得者,无有如是之事也。明与无明,亦是一相。何以故?无明如幻,非为实有,当体即是明也。知如是理者,则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众生者烦恼也。而烦恼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烦恼性。因为二者性,等同虚空故。故曰菩提众生一,知是为世尊。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事所见无有实无智数若干
贫瞋痴如幻幻不异三毒凡夫自分别我贪我瞋恚
如是愚痴人则堕三恶道实相无贪恚痴亦不可得
分别如幻法自性烦恼热实相无烦恼无众生无佛
分别无生法凡夫愿作佛不见诸佛法亦不见众生
知是法相者疾成众生尊若人求菩提则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譬如天与地知诸法如幻速成人中上」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事。言一切诸法,皆缘起如幻无有真实。故曰所见无有实,一切法相皆是幻相也。然而无智之人,却执着法相有若干也。
贫(贪)瞋痴如幻,幻不异三毒。换句话说,贪瞋痴皆是如幻法,缘起如幻而现贪瞋痴也。然而凡夫皆以我见我慢我痴,而生执着而生分别。于是虚妄而起贪瞋。如果凡夫如实知一切法,皆是因缘,而无我人,便不会妄起贪瞋了。
如是愚痴人一偈,是总说于实相中,无有贪瞋痴三毒也。
凡夫之人,不知如幻法性实空,竟分别如幻法,于是于自性清净心中,妄生烦恼热。但于实相中,无烦恼热,无众生无佛,皆悉毕竟空也。
愚痴凡夫,虚妄分别无生法。不知无生法本无,本无之法,不可分别。凡夫之人,以贪着心欲作佛,不知于实相中,无佛无法亦无众生。故曰不见诸佛法,亦不见众生。若人知一切法相皆是实相,便可疾得成佛。
若人求菩提,则无有菩提。菩提即是诸法空性也,若人了达诸法空性,假名证菩提也。若执着菩提为有,是人则距菩提犹远,譬如天地一般。
故若知诸法如幻,是人则速得成佛。人中上者,称佛也。
「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
戒非戒一相知是为导师如梦受五欲娱乐自快乐
分别见女色此中实无女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
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
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因为诸法本来清净,即是真戒体。若人妄生分别,则失本来清净戒体。如果自性清净,无造作无过非,便是清净持戒。故曰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
于第一义中,戒非戒一相。诸法空相,即是一相,故曰戒与非戒同是一相也。若能如是知者,即为世间之导师也。
如梦受五欲一偈,是举譬喻说明。如人于梦中受五欲之乐,实是以自心还娱自心。自心生妄想,妄想染自心。梦中所见,有事而无实。梦中虽见有女人,而女人原是梦幻,无有真实。
若人洞达诸法如幻的道理,便知非但梦中如此,甚至日间所见一切,亦皆如幻如化也。既知一切法如幻,则知持戒与毁戒亦如梦。
话虽如此说,但总须觉醒之人。觉醒之人,已亲证自性清净心,戒体圆净。若再分别持戒毁戒,便是自染其清净心了。但我辈凡失,犹在梦中,若在梦中说觉,即是大愚痴人也。所以愚痴凡夫,自应严持禁戒以求觉醒。一旦彻底觉醒,方知法本清净也。
知戒与毁戒如梦者,是智者之知。智慧之人,如实知无持戒毁戒。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导师。
「凡夫着名字不知语言性名字非名字知是得无生
自谓是菩萨读诵为人说己身无所行但依恃种性
但读经求道常见他人过着威仪文颂见人敬自贵
恃种性文颂不知法实相如是之人等终不能得佛」
凡夫着名字者,着有也。着有者,不知名字是假也。若知名字如幻是假,便知名字性空。故曰凡夫着名字,不知语言性。名字非名字,因为名字性空,所以说名字非为实有也。若如是知者,即得无生忍。
自谓是菩「萨」,似应为自谓是菩「提」。即言凡夫之人,执着名字相即是菩提也。不知菩提无相,无相者实相,实相之法,方为菩提也。
然凡夫之人不知,不但自己读诵受持名字相,并且为人宣说名字相。
己身无所行。自己无有真解,真修行。但依恃种「性」,应为但依恃种「姓」。因为此处所说,是凡夫位上事。而「种性」者,乃菩萨位上事。一、习种性,谓十住位菩萨。二、性种性,谓十行位菩萨。三、道种性,谓十回向位菩萨。四、圣种性,谓十地位菩萨。因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尚在贤位,称之为三贤。登地以上始破无明证法性,登入圣位也。五、等觉性,谓等觉菩萨。望佛则名菩萨,望菩萨则名佛。
但经文中所说但依恃种性,很明显是凡夫位上事,故应为但依恃种「姓」。
种姓者,即种类族姓也。例如剎利婆罗门,依恃种姓之高贵,便生骄慢我执。
依恃种姓之人,但读经便以为是求道,不知切实修行。如古德云,莫把徇文以为悟道,应切实修行,晓夜忘疲也。但追求文字相之人,便以文字相而起辩诤。以己之所见,非己之所不见。于是处处讲人我论是非,不省己过,常讼彼短了。
着威仪文颂。如是之人,好着于服饰威仪。执着于文字相、言语相,而舍弃第一义。
见人敬自贵。见别人恭敬自己,自己便自高自贵,自恃自慢。故曰恃种性(姓)文颂,不知法实相。如是之人等,终不能得佛。
「为说诸法空恶心好诤讼是人无佛法亦无有菩提
知瞋忍同相达是终不瞋不了众生性是则生瞋恚
自言菩萨者复作如是说我慈悲一切成佛度众生
他恼生瞋恚怀忿不与语常求他人过乐于?诤讼
亦称叹忍辱及说诸法空我心多憍慢常观他人过
贪着于美味昼夜念五欲是人入城邑自说度人者
悲念于众生常为求饶益口虽如是说而心好恼他
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瞋恼愿生阿弥陀
若人如恒沙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为说诸法空,恶心好诤讼。如是恃种姓文颂之人,若为其说诸法真空义,他便以恶心兴起诤讼,不能信受。故这种人不能得到佛法,亦不能得到菩提觉悟。
如果有人知瞋恚与忍辱,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便不会再起瞋恚了。如果不了众生性空,是则生瞋恚。
自言菩萨者,若人以菩萨自居,并说发心慈悲一切,欲成佛,度众生;但是遇到他人来恼乱时,便生瞋恚之心,甚至心怀忿恨,与之断绝来往。不与语者,即断绝来往的意思。于是常求他人过,乐于?诤讼。
亦称叹忍辱,及说诸法空。如是之人,虽然亦称叹忍辱,亦宣说诸法空;但于贪处起贪,瞋处起瞋,痴处起痴,慢处起慢。口虽说空,却是心在有中。故我执心多骄慢,常观他人过。
如是之人,贪着于美味,昼夜贪念五欲之乐。
是人入城邑。修道之人,常居阿兰若处,远离愦闹,若入于城邑,必为度生之事。故曰是人入城邑,自说度人者。
口虽如是说,而心好恼他。口中虽说为度众生,但心中却是贪着五欲,好恼乱他人。我未曾见闻,慈悲度生之人,而有造作恼乱他人者。
如是之人,共聚在一处,即互相瞋恨,互相恼乱。彼以如此之行,却愿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当知若欲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应行忍辱也。假使有恒沙那样多的众生,都来恶口相加,刀杖相害,如是皆能安忍者,方能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也。
「佛土非佛土知如虚空相不分别国土及国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能生诸佛国」
进一步来说,若人深达实相,于佛土与非佛土,知如虚空相。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于毕竟空中,以因缘故,现诸佛土,以因缘故,现非佛土。佛土与非佛土,既然皆是因缘所现,故知皆无自性。法无自性,其性即空。故曰佛土非佛土,知如虚空相。
既知一切法等同虚空,虚空中无一切分别。故不分别国土,亦不分别国土之功德。不分别国土功德者,不分别净土秽土也。何故不分别净土秽土?因为毕竟空中,无净无秽故。
如是深达实相之人等,方能生诸佛国也。
「自言忍众恶见菩萨如佛我未曾见闻佛相而瞋者
各自美毁他乐檀越知识言我所教化护使令如法
汝应我所度莫亲近余人彼人行不纯常处于愦闹
是人于佛道不能勤修行真求佛道者昼夜各三时
顶礼诸菩萨应生恭敬心随其所行道不说其过失
若见着五欲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后亦得道
次第行业道不可顿成佛或非久发心是以行此事」
如是之人,亦自言忍众恶,见诸菩萨如见佛一般。但却起分别心,起于瞋恚。如是之人,实是口是心非也。我未曾见,亦未曾闻,佛相而生瞋恚者。
各自美毁他。如是之人,各各自赞而毁他。只求乐结交檀越知识。檀越者布施主也,知识者朋友也。其所以乐檀越知识者,希求名闻利养也。
言我所教化,皆能护其使令如法。汝亦应受我所度,不可亲近其他的人。明其人贪吝瞋恚嫉妒也。
彼人行不纯,常处于愦闹。如是贪瞋之人,其行杂而不纯。以好乐名闻利养故,常乐处于愦闹之中。愦闹之处者,人众嚣杂,多诸欲恶不善之法。
是人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修行佛道之处,应是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之处。故清净是道场,寂静是道场,光明是道场,无诤是道场。而此人心存贪瞋,乐于愦闹,故于佛道不能勤修行也。
真求佛道者,昼夜各三时。印度计时,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故曰昼夜各三时。
顶礼诸菩萨,应生恭敬心,随其所行道,不说其过失。应于诸菩萨,随顺其所行,不挑剔寻求其过失。凡夫之人,多喜毁他人显自己,寻求他人之过也。
若见着五欲之人,亦不可宣扬说其过恶。应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如是乐着五欲之人,久后亦当成就佛道也。一切众生行于业道,善法是次第增上的,非是顿成佛果也。纵令顿根之人,亦是过去世次第修来。若谓过去世未修,今生顿成佛道,那便是拨无因果了。若谓无因可以致果,则一切外道,一切恶魔,一切无修行人,皆将忽然而成佛果了。
所以乐着五欲之人,或者不是久发菩提心者,故余习犹炽,致有如是着五欲之事也。此是暗示,如此之人,久后皆当成佛也。见如是之人,亦莫生瞋恚心,应生如见佛心。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
能如是信解便得无生忍观好恶音声知非音声性
当入无文字实相之法门若能信是法则无淫怒痴
观贪欲愚痴即是无量相是二无文字以文字故说
诸有文字处是皆无有实一切诸音声观是一音性
佛说及邪说是皆无分别法虽以言说实无法无说
能入一相门则得无上忍是忍是非忍勿作是分别
于欲瞋恚心勿计其中利知是二无生当为世中尊」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勿分别贪欲者,是言勿着贪欲相也。因为贪欲之性,即是菩提道。菩提性空,贪欲亦性空。故一切法性,即非一切法,悉是菩提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悉清净故。以此原因,故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此言烦恼性空,三世清净也。「烦恼」者,现在法也。先自无者,过去清净也。未来亦无者,未来清净也。现在之烦恼,是由过去未来形成的。既然过去无,未来亦无,是知现在烦恼亦无。三世既无烦恼,是知烦恼性本清净。能如是信解者,便能得无生法忍。
观好恶音声,观好坏音声之相,知非音声性。音声性者,皆悉清净也。应知若见一切法无相,即见法性。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以当入无文字相之实相法门也。
若能信是实相法,则无淫怒痴。淫怒痴者,即贪瞋痴也。若观贪欲愚痴之性,即是无量相。无量相者,赞佛也。诸佛如来,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广说则为无量相,略说则为三十二相。
是二无文字,以文字故说。此贪欲愚痴二法,原是性空无相。但以文字相而说。所谓至理无名,因名以显至理也。
诸有文字处,是皆无有实。以文字相如幻,故曰无有实。
一切诸音声,观是一音性。一切音声相虽有别,然其性则一。犹如一切金器,其相虽异,而金性则一。以是理可知,佛所说法,及邪师所说法,言语相虽异,而其性则实无说无分别。若诸邪师洞达此实相理,便可不兴邪说矣。
法虽以言说,旨在以言遣言。究其实性,实无有法,亦无有说。何以故?一切法悉归毕竟空故。
如是则是一实相法门也。一实相法门,亦曰一佛乘,亦曰一真法界,亦曰毕竟空,亦曰无量义。入此法门者,则得无上忍。若依五忍而言,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无上忍者,即是寂灭忍。而寂灭忍者,言佛位也。
但是既曰寂灭,应是无忍,亦无非忍。故曰是忍是非忍,勿作这种分别也。
于欲、瞋恚心,勿计其中利,知是贪欲瞋恚,二法无性无生。便不会以我执心,而争名争利了。若能如是,便为诸佛世尊了。
「东西南北方如恒河沙土皆碎为微尘一尘为一国
满中诸珍宝于无央数劫供养诸如来其所得功德
若人闻是经过彼百千倍」
此是较量功德。四方多如恒河沙般的国土,皆碎为微尘,一尘一国。满中珍宝,有人于无央数劫,持以供养诸如来。其功德不如闻是经之功德,百千分不及其一也。
「若有出家人一心求佛道我嘱累是人此秘密要法
若有诵是经及以解其义无量总持辩自然皆当得
利根无尽慧乐说之辩才无量亿诸佛皆亦与是人
诸经妙法宝自然皆能说」
若有一心求佛道的出家人,我便以此秘密要法嘱累于他。嘱者,佛以法付嘱也。累者,烦劳汝等持法流通也。
若当来世,有人诵持是经,及能解其义,即自然而得无量总持辩才。同时无量亿诸佛,亦与是人诸经法宝,是人自然皆能演说。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白佛言。世尊。今说是偈有几所人得自利益。佛言。善男子。汝见是大众不。唯然已见。佛言。今说此法时。会中有无量无数众生共集。与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等满在虚空。以说法之明乃至他方世界多所饶益。九万二千夜叉神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增上慢比丘有五百人未得谓得。闻是法无增上慢。得真法信解一切法皆是一相。不受诸法故漏尽得解脱。于是菩萨众中六万二千人。信解诸法无障碍相得无生法忍。何以故。如是说法于诸说法中最为第一。」
尔时师子游步菩萨白佛言,世尊今说此偈,有多少人得利益呢?
佛言,汝见是与会大众不?答言已见。佛言今当说此法时,会中还有无量无数众生共集。与会大众,未曾见也。如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等天龙鬼神,满虚空中,众所未见。同时以说法功德之力,乃至他方世界众生,亦多所饶益。此亦与会大众之所不知不见也。
今此会中,九万二千夜叉神,皆发无上菩提心。增上慢比丘,有五百人,未得谓得,闻是法无增上慢,信解于真法,如实知一切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以不受诸法故,漏尽得真解脱。
所谓增上慢人,有几种解说。总而言之,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者,即是增上慢人。
如《宝箧经》中有五百比丘,得于四禅,自谓得证四果,此即为增上慢人。
再如于第一义中,无一法可得。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知第一义中,无一法可得也。
而增上慢比丘,竟以有所得心,得于有余涅槃。此亦增上慢也。如经中云,增上慢比丘有五百人,未得谓得,闻是法无增上慢,得真法信解一切法皆是一相。是言如是增上慢人,皆放舍有所得心,信解大乘,信解实相法也。
至于世人未得禅定,谓得禅定;未证果位,谓证果位。此属大妄语罪,又当别论也。
不受诸法,漏尽解脱。受三界生,谓之有漏。不受诸法者,见思惑尽也。漏尽解脱者,更不受三界生也。
于菩萨众中,有六万二千人,信解诸法毕竟空,无有障碍,得无生法忍。
何以故?皆因是法,于佛所说法中,最为第一也。
「善男子。如我于然灯佛所。信解诸法一相无碍。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菩萨于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不知如是法相。是人或能断灭一切善根。善男子。汝见提婆达多有大功德善根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有如是功德。不知如是法相故。断灭善根堕大地狱。」
然灯佛又译锭光佛,释迦牟尼佛因中行菩萨道时,于第二阿僧祇劫时,逢此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以五茎花供佛,并以发布于泥上,令佛蹈过。当时释尊以无所得心供佛,蒙佛授记当来作佛。
如《金刚经》云,须菩提!佛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故知释迦牟尼佛,于然灯佛所,以无所得心蒙佛授无上菩提记也。
诸法一相无碍者,即第一义空也。若人证入第一义空,即生无所得心也。所谓生无所得心者,即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心无所住,一念不起,一法不生。当下即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假名为入无生法忍。故经云,善男子!如我于然灯佛所,信解诸法一相无碍,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具足六波罗蜜。
所以者何以下,明若人不明一相无碍,终将退堕。并举提婆达多为例说明。提婆达多者,是佛堂弟,阿难亲兄。博通内外经典,有三十相。(文中言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恐系文字错误。)
所以者何?若菩萨于恒沙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不知一相无碍法,是人或能断灭一切善根。例如提婆达多,便是不知如是无生法相,以致断灭善根堕大地狱。
「善男子。当知虽久发心有大功德。不入是法门皆能断灭善根功德。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高须弥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九千九百千万亿那由他岁。国土名金焰明。其国皆以黄金为地。其所说法亦以三乘度脱众生。其佛初会有八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次第二会。七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第三会六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第四会五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皆得阿罗汉。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脱。比丘尼众倍于上数。优婆塞众亦倍上数。优婆夷众亦倍上数。菩萨众亦倍上数。皆得阿惟越致无生法忍。皆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三昧门。能转不退*轮。何况新发菩萨意者。」
佛告师子游步菩萨言,善男子!当知若有人虽久发心,虽有大功德,但是如果不入此一相无碍法门,其善根功德皆可能断灭。
于是佛引过去世事说明。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号高须弥山王,十号具足。寿九千(有人谓应为九十)九百千万亿那由他岁。国名金焰明,其国皆以黄金为地。彼佛说法,亦以三乘度化众生。此明彼国,三乘备具也。
彼佛初会,有八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得度。第二会有七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得度。第三会有六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得度。第四会有五十百千万亿那由他声闻弟子得度。
如是得度弟子,皆得四果阿罗汉。舍诸分段生死重担,逮得自度解脱之己利。
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脱。有者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愚痴凡夫,以惑业因缘,受三有之果报。此等阿罗汉,已断三界之惑业,不受三界后有之果报,故曰尽诸有结。结者烦恼之异名,烦恼结缚行人,不得脱离三界生死,故曰有结。
正智者,无漏正智也。若分别说,阿罗汉已得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此四谓之正智。阿罗汉以此四智,获得有余解脱,故曰正智得解脱。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倍于上数。受具足戒之女众,名比丘尼。受五戒之男众名优婆塞,女众名优婆夷。
菩萨众亦倍上数,皆得阿惟越致无生法忍。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若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言,得无生法忍,应为念不退。菩萨从初发心来,经过第一个阿僧祇劫,圆满十回向。从第二个阿僧祇劫,登初地至七地,此时得无生法忍,名阿惟越致。自八地以上,为第三个阿僧祇劫。
如是菩萨,皆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三昧门。陀罗尼译为总持,三昧译为正受、定。
能转不退*轮。不退*轮者,即一相无碍*轮、无生*轮。如经中云,若菩萨于恒河沙劫,修行六度,若不知如是法相(一相无碍,无生法相),是人或能断灭一切善根(退转也)。故第一个转字,是说菩萨自己既得无生法,复转示别人,度化众生。深证无生,无有退转,故曰不退。无生正观,以为轨则,名之为法。流演圆通,无累不摧,名之为轮。依《法华论》,转不退*轮者,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萨既然灌顶受职,当亦能转之也。
如是等菩萨,尚且倍于上数(请观经文),何况新发菩提心的菩萨?意思是说,新发心的菩萨,其数尤多也。
「又发辟支佛道心者亦无量无边。」
又发辟支佛道心者,亦无量无边。辟支佛译为缘觉或独觉。声闻人以言教为主,辟支以义理为主,菩萨以行为贵。理者常住,有佛无佛义理依然。辟支人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悟证其理,证成道果,则名缘觉。若辟支人生于无佛之世,自悟义理,证成道果,名为独觉。声闻依佛,辟支可以不依佛,故于后说。
「善男子。尔时彼佛会中弟子众数无量无边。彼金焰国中皆以七宝为树。于其宝树常出法音。所谓一切诸法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其国人民闻是法音。自然皆得诸法实相心得解脱。」
善男子!彼佛会中,弟子众无数无量无边。彼国以七宝为树。经中所说七宝,其说不一,总之七宝者,七种珍贵之宝物。若依《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种。
其树常出法音,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所有、无取相等音。(请阅前文注解)
其国人民,闻如是法音,自然皆得诸法实相,心得解脱。
诸法实相者,无一切相也。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诸法实相。而无相者,即一相也,无碍相也,不二相也,无生灭相也,无来去相也,无常断相也,无一异相也,诸法空相也,无所有不可得相也。
心得解脱。心离染爱贪着,获得解脱,名心解脱。与慧解脱并称为二解脱。慧解脱者,谓以正智慧,破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也。
「其佛灭后法住千岁。诸宝树音亦不复出。善男子。是高须弥山王佛。以法嘱累净威仪菩萨令守护法。嘱累已后便入无余涅槃。时有比丘名有威仪持戒不净得四禅四无色定及五神通。善诵毗尼藏乐于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众亦皆苦行贵头陀法。是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复于一时。净威仪法师将诸弟子。到有威仪比丘住处与共同止。净威仪法师怜愍众生故。从所住处常入聚落食讫而还。教化百千万家皆作弟子。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弟子众亦善教化。到诸聚落而为说法。令若干百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彼高须弥山王佛取灭以后,法住千岁。法住千岁者,正法住世千岁也。正法灭后,诸宝树亦不复出法音。
高须弥山王佛,以法嘱累净威仪菩萨,令彼守护正法,然后便入涅槃。
时有比丘名有威仪,持戒不净。有威仪比丘以有我见故,是以持戒不净。如《十住毘婆沙》云:「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于经戒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诵持律经,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缘众生行于慈心,然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有威仪比丘持戒不净者,即如是情形也。
有威仪比丘,得四禅四无色定,及五神通。四禅在色界,四无色定在无色界。所谓四禅八定者是。四禅八定,不断烦恼,不出三界,不了生死。故称四禅八定,为凡夫定。报尽以后,还堕三涂。
五神通者,以不断烦恼故,不得漏尽通。仅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通。
有威仪比丘善诵毗尼藏,乐于苦行。毘尼藏即律藏也。但不能善知他心,不能善知众生根性欲也。
其弟子众,亦皆苦行,贵头陀法。头陀法者,远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为求无上正真之道,修十二种行。
一、住阿兰若。阿兰若者,谓闲静处。身离愦闹,心无欲盖,永绝攀缘,一心求无上佛道。二、常乞食。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若受他请,即失头陀行。常行乞食,资身办道。得食不起分别好恶增减之念,不得食不起嫌恨心。三、次第乞食。乞食时内不着于味,外不轻于众生。不择贫富,平等次第而乞。四、一食。比丘为修道故,常作是念,即今一食,尚费时妨道。为修道故,断数数食,行一食法。五、节量食。比丘不贪心极啖。将所乞之食,分为三分。一分施饥乏者,又取一抟食置净石上,施诸禽兽。所余一分,自食之。有云比丘乞食,一抟之食入钵中便止,不多受也。故节量食,又曰一抟食。六、过中不饮浆。浆即果汁蜜汁之类。比丘为修道故,若日过中,于种种浆不得饮。恐生乐着心、贪求心也。七、纳衣。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以粪扫蔽寒。八、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但蓄三衣。三衣者,袈裟也。即五衣、七衣、大衣。九、冢间坐。比丘于冢间,常见死尸,起无常苦空不净之观,以励进道业。十、树下坐。比丘常如佛行,树下而坐。十一、露地坐。比丘为恐树下坐,犹起荫覆凉乐,生贪着心,于是露地而坐。十二、但坐不卧。即胁不沾席也。
十二种头陀行,经论所说,诸师所言,略有小异,今不备举。
是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净威仪法师,通达大乘,故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者,于第一义中也。得巧方便,起方便智也。换句话说,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能由实智,而起方便智也。菩萨起方便智方能成就一切功德,度化一切众生也。故菩萨方便智,其功德不可思议。
复(后)于一时,净威仪法师,率其弟子,到有威仪比丘处,共同住止。净威仪法师为怜愍众生故,经常入聚落乞食,以度化众生。聚落者,村落也。有人家聚居之处,内有街道巷陌。受其教化者,有百千万家,皆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净威仪法师之弟子众等,亦善于教化。亦令若干百千众生,皆发无上菩提心。
「有威仪比丘常乐住塔寺。其弟子众不持净戒而乐行头陀。有威仪比丘勤行精进其心决定。自以所行化诸弟子。贪着善法有所见得。所谓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皆苦一切法无我。不能善行诸禅定法。亦不能善于菩萨所行之道。本心不纯故。」
有威仪比丘则不然,不乐外出行化,乐住于塔寺之内。有威仪比丘之弟子众,不持净戒,乐于头陀苦行。
有威仪比丘对于自己的修行方式,能精进修持,其心决定不改。并且以自己的修行方法,教化其弟子。
有威仪比丘,贪着于善法。不知佛法者,究竟清净,无住无着,无取无舍。有威仪比丘,于一切法有所见,有所得。不知佛法者,空寂无相,无愿无求。以有威仪比丘不会诸法空相故,于是执着实有有为法。复执着有为法是无常的,以无常故是苦的,以苦故复执着一切有为法无我。何以故?因为「我」于无为法,不得自在故。此皆说明有威仪比丘不信大乘法,不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
因为有威仪比丘有贪着心故,所以不能善行诸禅定法。善行禅定者,于禅定中无味无着。有威仪比丘以有贪着故,所以不能善行诸禅定法,更不能善于菩萨所行道。菩萨所行道者,诸波罗蜜也。因为其根本发心,即不纯正故。
「净威仪法师善知众生诸根利钝。知有威仪比丘心故。不复常入聚落。其诸弟子如本不异。有威仪比丘见净威仪法师诸弟子众常入聚落。生不净心。即鸣犍椎集众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应入于聚落。不能一心徐行静默。数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称赞阿练若住处。汝等当行禅乐莫好入他家。净威仪法师诸弟子众。不受其语犹入聚落。后于一时有威仪比丘见从聚落中出。更鸣犍椎集众。说如是言。若复更入聚落者。不复得住于此。」
净威仪法师,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善知众生心,善知众生根性欲也。所以知有威仪比丘之心意,知有威仪比丘不喜其常入聚落。于是便随顺彼意,不常入聚落。
然而其诸弟子,仍常入聚落,如原来不异。有威仪比丘见之,便生不净心,生不净心者,生瞋恼心也。即鸣犍椎,集众立制。
犍椎之椎,应读如「地」音。凡打铜、打铁、打瓦、打木而鸣声者,皆名犍椎。即表示集众之号令也。立制者,立规定也。
有威仪比丘立制曰,汝等以后不得入聚落,因为入愦闹处,不能一心「徐」行静默。徐字应是「修」字之误。汝等数入聚落,有何利益?佛称赞比丘应住阿练若闲静之处。所以汝等,当一心行于禅乐,莫入他家。此明有威仪比丘,只知乐定,而不知求于智慧度化众生也。
净威仪法师弟子不受其语,依旧入于聚落。有威仪比丘,见彼等仍从聚落中出。于是复集众立制曰,若有人更入聚落者,不得复住于此。
「尔时净威仪法师将护有威仪比丘故。告诸弟子。汝等。从今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师教不入聚落。尔时诸人民众不见其师及诸弟子故。皆怀忧恼善根退失。净威仪法师过三月自恣竟。从是中出至余僧坊。于其所止师徒还入城邑聚落为人说法。」
尔时净威仪法师,为将护有威仪比丘,不令其生瞋恼故,于是告诸弟子勿入聚落。
但是聚落中诸人民众,以不见彼等师徒,不蒙教化故,以致善根退失。净威仪法师,结夏安居三月,于自恣完毕以后,便至其他僧坊居住。
比丘夏三月安居,分上中下三种。上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止。下安居自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止。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中间开始安居者,为中安居。僧人安居竟,于七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六日,任人恣举己过,曰自恣日。
净威仪法师与其弟子,自恣以后,便迁入其他僧坊。迁入其他僧坊后,师徒们依旧入城邑聚落教化众生。
「后时有威仪比丘。见净威仪法师还入他家。见其弟子毁失常仪复生不净恶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毁戒何有菩提。便语众人。是比丘杂行去佛道甚远。有威仪比丘起是业已。后时命终。是业果报故。堕阿鼻大地狱。九百千亿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六十三万世。常被诽谤其罪渐薄。后作比丘三十二万世。出家之后是业因缘反道入俗。又余罪业因缘故。于净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进如救头然。千万亿岁中乃至不得柔顺法忍。无量千万世诸根暗钝。师子游步。于汝意云何。尔时有威仪比丘岂异人乎。勿造斯观则我身是。我时起是微细不净心。受此罪业堕于地狱。师子游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细罪业者。于彼菩萨不应起于恶心。菩萨诸所行道皆当信解。不应起于瞋恨之心。应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众生所行是亦难知。」
后时有威仪比丘,见净威仪法师依旧入他家广行教化。其弟子等,亦毁失不入聚落之常仪,而仍恢复入聚落之事。于是有威仪比丘,复生不净之恶心。心中暗想,这些比丘,破戒毁戒,怎么会有菩提呢?
于是便告诉大家说,这些比丘,所行杂秽,距离佛道甚远。
有威仪比丘,因为起如是恶念,造如是恶业故,命终后堕阿鼻地狱。九百千亿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六十三万世,常遭受诽谤。后作比丘三十二万世,以所行恶业因缘,舍戒返俗。又以余罪业因缘,虽于净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进,千万亿岁,乃至不得柔顺法忍,无量千万世,诸根暗钝。
最后佛告师子游步菩萨言,彼有威仪比丘,即我身是。因我起如是不净心,以致长劫堕入地狱。如果有人不欲造如是微细业,便不应于菩萨起于恶心。于菩萨所行道,皆应信受理解,不应起瞋恨之心。应作是念,因为我不能知他人之心行,所以于菩萨所行,不可以我见心测度。
「善男子。如来见是利故常说是法。是故行者不应平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平量于人而相违逆。菩萨若欲修集佛法。常当昼夜勤心专念。深发菩萨心者。不当好求人长短。菩萨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菩萨如一食顷一心静处念一相法门。乃至闻受读诵解说是人福德胜彼甚多。何以故。诸菩萨用是法门能灭一切业障罪。亦于一切众生之中。离憎爱心便能疾得一切种智。」
佛称师子游步菩萨曰,如来见是利故,常如是说法,修行之人,不可以妄自评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或是非。其余之人,皆系以己之所见,非己之所不见。故其是者未必是,所非者未必非。
何为似如来者?十地菩萨望佛为菩萨,望菩萨为佛,灌顶受职,故曰似如来。
所以行者若欲自护其身,不令其身受到恶果报,便慎莫评量于人批评于人,与人发生违逆,乃至生恶心也。
菩萨若欲修集功德智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当勤心专念一心不乱,莫生妄想莫生分别心。凡至诚深发菩萨心者,应将护众生,不当好求人之长短也。所谓发菩萨心者,即发度众生之心也。
以下重复称赞一相法门之功德。菩萨纵能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皆能行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不如一食之短暂时间,一心静处,念一相法门。一心静处,即息妄令不起也。念一相法门,即体入实相也。乃至听闻受持此一相法门,读诵此一相法门。看文曰读,忆唱曰诵。闻受读诵者,言自利也。
解说此一相法门,此言利他也。释义曰解,宣扬令众普闻曰说。
若人能以此一相法门,自利利他,则此人所得福德,胜过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皆行十善之福德甚多。
何以故?何故其福德如是殊胜呢?因为菩萨用是一相法门,能灭一切业障罪。同时若能于一切众生中,离憎爱好恶之心,以此功德,便能疾得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佛独证之智也。佛具一切智,共于二乘。佛具道种智,共于菩萨。佛具一切种智,不共三乘。所以疾得一切种智者,疾成佛道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灭业障罪。云何灭业障罪。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见一切法性无业无报。则能毕灭业障之罪。又文殊师利。若菩萨见贪欲际即是真际。见瞋恚际即是真际。见愚痴际即是真际。则能毕灭业障之罪。又文殊师利。若菩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是涅槃性。则能毕灭业障之罪。所以者何。若人自有所见即能起业无知无闻。凡夫愚人不知诸法毕竟灭相。故自见其身亦见他人。以是见故便起身口意业。是人妄见忆想分别。作是念。我是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分别故于佛法中出家学道。复作是念。我是持戒修梵行人。我当越度生死。得于涅槃免诸苦恼。是人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是应知是应断是应证是应修。所谓苦应见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而复分别。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皆悉是苦。一切诸行皆三毒炽然。我当疾舍此有为法。常作如是思惟。于诸行中种种取相而生厌心。」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佛为法王,称菩萨曰法王子。世尊!怎样能灭业障罪呢?所造之罪业,能障无上佛道,故曰业障罪。
佛告文殊菩萨言,若菩萨如实知见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性清净,一切法性实相无相,一切法性平等无分别,所以一切法无有业因,亦无有业果报。皆是众生不如实知诸法一相,不如实知诸法实相,以致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诸果报。若能离虚妄想,虚妄执着,虚妄受,这样便能毕竟灭一切业障罪了。
再者,菩萨若能如实见贪瞋痴际,即是真际,便能毕竟灭业障罪。
何谓贪瞋痴际?贪瞋痴际者,贪瞋痴性也,贪瞋痴究竟也。贪瞋痴性,贪瞋痴究竟,则是实相。实相一相无相,无有分别。故贪瞋痴际,则非贪瞋痴。
所谓真际者,又曰本际,又曰实际,即真如法性也。真如法性究竟清净,故贪瞋痴际,即是真际。如是则能灭业障之罪。
再者,菩萨若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是涅槃性,则能毕竟灭业障之罪。众生者生死也。换句话说,若能见生死性即涅槃性,便能毕竟灭业障之罪。须知生死者因缘而有,既然生死属于因缘,故知生死无有自性。无有自性,是无生死。故曰生死无性即涅槃,无性随缘现生死。所以生死性即涅槃性,如是知者,则灭业障之罪。
所以者何?若人自有所见,即能起业。假使有人,自取于相而有所见,便生分别心。由分别心而起惑,由惑而造业,由业因而受业报。
无知无闻凡夫愚人,因为不知诸法毕竟空相(毕竟空相者,实相也),妄取于相,故自见其身而生我见。见有他人,而起憎爱见。以如是见故,便起身口意十种恶业。以恶业因缘,受诸恶报。
是人妄见人我是非,以妄见而妄忆想分别,于是妄作是念,谓「我」是贪欲瞋恚愚痴。是人不如实知,贪瞋痴性毕竟空也。是人复以妄见分别故,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又作如是执着曰,「我」是持戒修梵行人。是人不知诸法性空,无我无人。不知三毒与持戒梵行,一性平等。是人复谓我当度生死,入于涅槃。不知生死性,即涅槃性。佛出现于世,不为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而为度众生,生死涅槃二见而已。
是人以我见心,分别一切法。分别涅槃是善,生死是不善。此应知,此应断,此应证,此应修。所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不如实知诸法实相,无苦集灭道。
而复虚妄分别,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行皆贪瞋痴。此等一切行,皆有为法,我当舍之。不知毕竟空中,诸法性一体清净,无生无灭,无作无止,毕竟诸法无行。以诸法无行故,所以一切无有有为。对有为说有无为,以无有为,亦无无为。有为无为毕竟清净,假名第一义,假名实相,假名中道。作如是觉如是证者,复假名大圆满觉。
是人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知一切有为法性空。于诸行中,妄自取相而生厌离之心。
「尔时便作是念。见诸行如是。是名见苦恶厌诸行。是名断集分别诸行。见于灭谛即作是念。我今见灭是名证灭。我当修道便至静处念如是法。作是念已摄心定住。是人先得厌心。今得定心故于诸行中心便舍离。而自愧厌不喜不乐。复作是念。我今于一切法中已得解脱更无所作。我身已得阿罗汉道。是人命终之时见受生处。即菩提中心生疑悔。以此疑故命终之后堕大地狱。何以故。是人于无生法中而分别故。」
如是愚人,尔时便作是念,若见诸行无常苦,是名见苦。若厌诸行贪瞋痴,是名断集。分别诸行,便可见于灭谛。我今见灭,便是证灭。为证灭故,我当修道,即至寂静处,念着如是法而修行。于是忆念如是法,摄心住着如是法。如是即是妄执诸法定有也。
是人先于法执为定有,而得厌离心。今复于法中住着,而得定心。不知诸法性空,无可厌离,亦无有所住。此人先厌离后住着,实是颠倒。
彼人认为既得定心,于诸无常苦行中,心便生舍离之念。于无常苦中,自愧自厌,不喜不乐。复起念谓,我今于一切法中,已得解脱。已得解脱者,彼谓已得于常,已得于乐也。更无所作者,自谓所作已办也。不知于诸法毕竟空中,常不可得,无常亦不可得;苦不可得,乐亦不可得。若生有所得心,皆是邪见。
如是痴人堕邪见中,却自谓已得阿罗汉。是人命终之时,见受生处。见受生处者,中阴现前也。此人既见中阴现前,便谓佛说菩提者,无有真实。所谓菩提者,无生法也。此人见有中阴受生处,便谓佛说一切法无生,不为真实。
例如佛世时,有比丘证入四禅,竟自谓已得四果。佛言汝得四禅,非为四果。比丘不信,犹谓已得四果。四果阿罗汉已了分段生死,而此比丘命终后中阴现前,便生恶念,谓佛诳骗。以是因缘,堕地狱中。
今此人命终,见受生处,即于菩提中,心生疑悔。以生疑故,堕大地狱。何故如此?因为此人于无生法中生疑,以有所得心分别有生故。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云何应观四圣谛。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能见一切法即是无生性。是名见苦。若能见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断集。若能见一切法毕竟灭相。是名证灭。若能见一切法无所有性。是名修道。文殊师利。若行者能如是见四圣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别。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应见是法应断是法应证是法应修。所谓苦应见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贪欲瞋恚愚痴。行者见是法皆空无生无所有不可分别。但积集虚妄。尔时于法无所取无所舍。于三界中心无所碍。见一切三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不善法虚诳不实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行者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见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爱处若生憎处。安住虚空心中。乃至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则不见一切法。若不见一切法于诸法中则不生疑。不生疑故则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则自寂灭。文殊师利。长老须菩提。知如是法故不来礼佛足。须菩提尚不得自身。何况得如
- 上一篇: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题
- 下一篇: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