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 >

华严经学研究初期人物考

三、三论宗学者对“华严”、“十地”的研习

  在华严学研习初期,在地论学系之外,还有许多人对“十地”、“华严”进行研习。《华严经》本来就是一部内容宠大的经典,其中所含摄的内容也是极广。所以其它一些宗派虽说没有专宗研习《华严经》,却也将《华严经》作为其所习宗派的根本经典,尤其是三论宗,自其祖师龙树菩萨始,从龙宫取出此《华严经》,就著《十住毗婆沙论》来表明其对华严学的研究,后三论宗传入中土,到了新三论学派的鼻祖的僧朗法师以及后来的法朗,法朗的弟子吉藏、慧觉等,都没有间断对《华严经》的研习。

  1、僧朗:在《高僧传》卷八的“法度传”中说,法度有弟子僧朗,是辽东人,其广学多闻,对于经律等都能讲说。尤其是“华严”、“三论”最有研究。为当时的帝王所器重[43]。

  2、慧勇(515~583):南朝梁、陈时代僧,俗姓桓。师从杨都灵曜寺之则法师出家,复从静众寺的峰律师受具足戒,学十诵律。又从龙光寺的僧绰、建元寺地法宠,学《成实论》。三十岁时开讲,宣扬《成实论》。太平二年(557),师住摄山止观寺,从僧诠法师学习三论。后住于大禅众寺,前后有十八年时间。建造般若讲堂。宣讲《华严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经论各有数十遍。至德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九[44]。

  3、法朗(507~581): 俗姓周,南朝三论宗僧,世称兴皇法朗,徐州沛郡(江苏省沛县)人,梁大通二年(528),师二十一岁,于青州出家。后四处游学,从大明寺宝志禅师习学禅法,并从该寺彖律师学律,又从南涧寺仙师学《成实论》,从竹涧寺靖公学《毗昙》。后至摄山止观寺,从僧诠法师学习四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学习《华严经》、《大品般若经》等经,此后专弘龙树宗风。与慧勇、慧布、慧辩共称为僧诠门下四哲。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奉敕住扬都兴皇寺。其后二十余年,讲解四论及《华严经》、《大品般若经》等各二十余遍。太建十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五[45]。

  4、吉藏(549--623):俗姓安,安息人,七岁时投法朗法师出家,从法师学习。十九岁时就登台讲经,前后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经》三百余遍,《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维摩经》等各数十遍,著有《华严经游意》等流行于世。武德六年五月,法师七十五岁时圆寂[46]。

  5、慧觉(554--606):隋代僧,太原晋阳(山西)人,俗姓孙。八岁出家,从兴皇寺法朗学习,后于摄山栖霞寺,从学于慧布法师。之后,于江左一带弘法。受隋炀帝之请,住于慧日道场。后又于白塔寺专事宣讲《大品般若》、《涅槃经》、《华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二十余部。大业二年示寂,世寿五十三岁[47]。

  6、义褒(611~661),常州晋陵(江苏)人,俗姓薛。先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学习《华严经》、《大品般若经》。后又从栖霞山慧布法师(僧诠法师门下四哲之一)研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之学,三十余年间,在苏州、长安等地讲解经论。龙朔元年,法师五十一岁时示寂[48]。

  在新三论学派法师的传记中,对他们研习《华严经》的情形描述,基本上都是用“专事讲习”来进行概括,从这个情况来看,《华严经》的研习,已不仅仅是几个华严学者的事情,华严经学已经深入到各个学派。尤其是在法藏法师之前,这些人对《华严经》的研习,对法藏法师的华严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华严学初期对华严研习的一些独家

  在初期华严学的研习中,除了地论系和三论宗系有明显的师承之外,也还有一大部分人对华严的研习并没有明显的师承。但他们对华严学的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有的是在研习其他经典的同时,也对《华严经》进行讲解。还有的虽有师承,但在历史的潮流中,并不是太受人注目,所以在传记中见到的只是其师承于某某,但再要溯源,就没有办法了;或者虽可追溯其师承,并没有对华严研习的记载。现从《高僧传》和《续高僧传》等传记中列出,从中或可了知其时华严学在各地所受到的影响。

  1、昙无最: 北魏时的僧人,生卒年不详,武安(河南省)人。俗姓董,少年时出家,对经论都很有研究。初在邯郸崇尊寺讲戒,后又奉敕住洛阳融觉寺,讲解《涅槃经》、《华严经》等经。菩提流支对其非常敬重,称誉师为东土菩萨[49]。

  2、智炬:俗姓刘,少年时即师从昙无最出家。《华严经传记》中说其“先读‘华严经’数十遍”,后蒙圣人指点,遂得通达华严义旨。前后讲解《华严经》有五十余遍,并著有《华严疏》十卷,年七十时终于北台[50]。

  3、慧亮:俗姓姜,为东阿靖公弟子,后于临淄讲解《法华经》、《十地经》等。太始初年于庄严寺与斌法师同为法主。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高僧传》中称其曾著有《玄通论》流行于世[51]。

  4、僧慧(408--486)(师事庐山慧远弟子昙顺):俗姓皇甫,年少时出家,依止荆州竹林寺昙顺法师,昙顺乃是庐山慧远的弟子。僧慧二十五时开始讲解《涅槃经》、《法华经》《十住经》等经论。齐永明四年,师七十九岁时圆寂[52]。

  5、宝亮(424--509):俗姓徐,十二岁出家,师从青州的道明法师。年二十一时至京师住于中兴寺。前后讲《大涅槃》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经》四十二遍,《维摩经》二十遍,又讲《十地经》等十遍,其弟子计有三千余人。天监八年十月四日于灵味寺圆寂,是年八十六岁[53]。

  6、僧钟(430--489):俗姓孙,鲁郡人。十六出家。住于南京中兴寺,对《成实论》、《三论》、《涅槃经》、《十地经》等都很擅长。齐永明七年圆寂,春秋六十[54]。

  7、洪遵(530--608)(资云弟子):俗姓时,相州人。八岁出家,受具后专学戒律。初在少林寺,依资云公学律及华严大论。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于兴善寺圆寂,春秋七十有九[55]。

  8、智梵(539--613):俗姓封,渤海条人。十二岁时从河间郡灵简禅师出家。学习《大智度论》、《十地经》等。大业九年二月四日圆寂,是年七十五岁[56]。

  9、道哲(564--635):俗姓唐,齐郡临邑人。初从颍川明及法师,学习《十地经》、《地持经》等。后具戒后,从魏郡希律师学习《四分律》。贞观九年,师七十二岁时圆寂[57]。

  10、道洪:俗姓尹,开皇六年出家,师从京邑大德昙延法师,后于愿法师所学习《十地经论》。贞观十四年,于宝昌寺讲解《涅槃经》,前后讲解《涅槃经》八十七遍。贞观末年逝世。世寿七十有九[58]。

  11、法常(567~645):南阳白水(位于河南)人,俗姓张。十九岁披剃,依昙延法师出家。二十二岁听闻《摄大乘论》,其后五年深研此论,并对《华严》、《成实》、《毗昙》、《地论》等经论之间的异同进行考证。隋大业初年,奉敕住于长安大禅定寺。贞观年间,参与译场之译经。后又奉敕任空观寺的上座,常讲经论有《华严》、《成实》、《毗昙》、《摄论》、《十地》等。贞观十九年示寂,世寿七十九[59]。

  12、慧藏(522--605):俗姓郝氏,十一出家,在其未曾受具足戒时,就能够讲解《涅槃经》,后来又学习《大智度论》、《十地经》、《华严经》、《般若经》等。对于其一生的修持,《华严经传记》中说:“每研味群典,而以华严为本”。其曾撰著有《华严经义疏》。为当时的六大德之一。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空观寺,春秋八十有四[60]。

  13、道璨:恒州人,生卒年不详,《续高僧传》卷二十六中说其“钻求‘摄论’、‘华严’、‘十地’,深疑伏旨,解其由绪”[61]。

  14、刘谦之: 是北齐时的宦官,在《华严经传记》中,对他的描述属于感通一类,称其虔诵《华严经》,感得恢复丈夫相,他曾著有《华严论》六百卷[62]。

  15、弘充:凉州人,住多宝寺,经常讲解《法华经》与《十地经》。后移居湘宫寺,充任纲领一职。齐永明年中卒。是年七十二岁[63]。

  16、僧猛(507--588):俗姓段,京兆泾阳人。魏文帝西征时。敕命僧猛在右寝殿阐扬《般若经》,后又下诏其住天宫弘扬《十地经》。大象二年,敕住大兴善寺,讲解《十地经》。开皇八年四月四日,法师八十二岁时圆寂于大兴善寺[64]。

  17、僧粲(529--613): 俗姓孙氏,汴州陈留人,少年时四处游历参学,且自号为三国论师。开皇十年住兴善寺。蓍有《十地论》两卷。大业九年,师八十五岁时于兴善寺圆寂[65]。

  在上面所列举的华严研习者,他们所处的年代恰是从《华严经》、《十地经论》的始译年代到唐朝华严宗兴起前的这一段时间。从这些华严研习者所处的年代来看,从晋译《华严经》翻译开始,华严的研习也就开始了,一直到唐朝华严宗的兴盛,对华严的研习从来没有间断过。可以想象的是,这些人对“华严”的研究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但是他们对后来的华严宗的成立是不能说丝毫没有影响的。当然,在这一段时间,肯定还有许多人在对“华严”进行研习,只是在传记中看不到或不被人注意罢了。在传记中对有的研习者也只是一笔带过,如《续高僧传》卷二十六中的明诞、圆超、静凝等人的传记中就有“通十地、地持”“十地、涅槃是其经略”“经律十地是所询求”等一句话的简单概括。

五、华严经学初期研究与华严宗的创立

  华严宗又名贤首宗,贤首宗乃是因法藏法师号为贤首之名而名,故说法藏法师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亦不为过,但在传统的说法上,法藏是华严三祖,智俨是华严二祖。对于法藏与智俨之间的师承,这是从来没有人怀疑的。但是对于智俨法师真正的师承,现今说法不一。

  对于传统的说法,也就是杜顺法师为华严宗初祖,智俨法师为华严宗二祖,那么,杜顺与智俨法师之间的师承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了。这种师承关系在《华严经传记》以及《续高僧传》中也都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传记中对杜顺法师的华严学师承交代得不太明朗。另外在《华严经传记》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

  顺即以俨付上足达法师,令其训诲。晓夜诵持,曾无再问。后属二梵僧来游至相,见俨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文[66]。

  杜顺法师与智俨法师之间的关系在传记中记载的,只是杜顺法师将智俨法师送至终南山至相寺,然后交给其弟子达法师。对于杜顺法师是否曾亲自教授过智俨法师,传记中不见记载。

  此中“后属二梵僧来游至相,见俨精爽非常”一句话,证明了智俨法师一直住在至相寺。

  在地论宗南道的传承中,慧光法师的弟子道凭,以及道凭的弟子灵裕,灵裕的弟子静渊,静渊的弟子智正、法琳,都是将《华严经》与《十地经论》的研习并重,这一系的传承对后来的华严宗有没有影响,或者说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都是现代华严学者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此中静渊、智正、法琳三法师从传记中可以看出,是常住于终南山至相寺的,但是住于至相寺的杜顺法师的弟子达法师是何许人,在《续高僧传》或《华严经传记》中都找不到说明。另外,从《华严经传记》中“智俨法师传”中,也可以看到,智俨法师在至相寺,先从学于琳法师,后又随智正法师处学“华严”。根据这些资料,智俨法师与智正法师的师承关系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了。至于后人为什么不将智正法师或静渊法师论为华严宗初祖,而将杜顺法师判为华严宗初祖,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但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华严学初期的研习对华严宗的影响,或者说地论学对华严宗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①】 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368页。法藏撰《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8页。

  【②】 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373页,

  【③】 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377页。

  【④】 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九,《大正藏》卷50,399页。

  【⑤】 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363页。

  【⑥】 法藏法师撰《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8页。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三,《大正藏》卷50,344页。

  【⑦】 智升法师撰《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藏》卷52,402页。

  【⑧】 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482页。

  【⑨】 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页。

  【⑩】 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卷50,508页。

  [11] 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大正藏》卷50,607下,法藏撰《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9页。

  [12] 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485页。

  [13]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9页。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483页。

  [14]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4页。

  [1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484页。

  [16]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卷50,552---553页。

  [17]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6页。

  [18]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480页。

  [19]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9页。

  [20]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三,《大正藏》卷51,164页。《续高僧传》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4页。

  [21]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380页。

  [22]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卷50,518页。

  [23]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第三,《大正藏》卷51,163页。

  [24]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第十八,《大正藏》卷50,574页。

  [2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490--491页。

  [26]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靖嵩传”,《大正藏》卷50,501页。

  [27]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九,《大正藏》卷50,495---497页。

  [28]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2页。

  [29]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1页。

  [30]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6页。

  [31]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6页。

  [32]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卷50,507页。

  [33]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页。

  [34]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3页。

  [3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4页。

  [36]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页。

  [37]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卷50,506页。

  [38]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1---512页。

  [39]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页。

  [40]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4页。

  [41]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页。

  [42]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四,《大正藏》卷50,536页。

  [43]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八之“法度传”,《大正藏》卷50,380页。

  [44]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478页。

  [4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477页。

  [46]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3页。

  [47]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卷50,516页。

  [48]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7页。

  [49]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三,《大正藏》卷50,624C---625页。

  [50]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58页。

  [51]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373页。

  [52]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378页。

  [53]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381页。

  [54]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七,《大正藏》卷50,375页。

  [5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大正藏》卷50,611--612页。

  [56]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1页。

  [57]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页。

  [58]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7页。

  [59]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1页。

  [60]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二,《大正藏》卷51,161页。

  [61]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69页。

  [62]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卷51,156页。

  [63]慧皎法师撰《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50, 376页。

  [64]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三,《大正藏》卷50,631页。

  [65]道宣法师撰《续高僧传》卷九,《大正藏》卷50,500----501页。

  [66]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传记》卷三,《大正藏》卷51,163页。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