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以上所说,太宝贵了,须菩提长老听到这里,深刻理解了佛所说的义趣,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禀告佛说:我跟着佛修行多年,早已打开了慧眼,而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么深奥的经典。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须菩提明白:如果有人得以听闻此经,生起清净的信心,信受经中所言,则会生起实相。因为此经的意旨,就是引导人证得实相。证得实相,便获得了第一希有的成就——见道证果,乃至解脱涅槃。而所谓实相,即是非相,离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相,也离无相之相,所以佛把它假名为实相。
说自在之物、终极实在等超越感性与理性,不可由感性、理性认识的途径得知,是从西哲康德到维特根斯坦等通过穷究理性所得出的最终结论。佛法胜过西方哲学的最宝贵之处,在于通过修行的实证,发现了实证实相的坦途,不似西哲之于发现理性界限后堕入不可知论的暗阱。佛陀发现:人心自有亲证实相的潜能,只是被名相分别的执着遮蔽而不现,只要如实正观,离却名相执着,即可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亲证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说:像我这样有幸跟着佛修行多年,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听闻此经而能信解受持,并非难事。但将来,乃至久远未来的后五百世,即佛法流传的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得闻此经,能够信解受持,那是非常难得的,那样的人可以说是第一稀有。
为什么?那人必然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理解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相。非相,意谓不是实相,实相并非人们所误认为真实的我、人、众生、寿者等诸相。为什么离一切相为第一希有?因为离一切诸相,名为诸佛。所谓佛,就是离一切虚妄相而证得诸法实相者。佛以实相为身,名为法身。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印可须菩提所说,说:“是这样,是这样,就像你所说,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不惊动,不害怕,不畏惧,当知如此之人甚为稀有难得。”为什么?“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指六度中第六般若波罗蜜,即如实知见实相、堪以抵达佛果境地的大智慧,它是修习其它诸度之导首,是修习一切波罗蜜之导首,比喻说,般若度如目,其余诸度如足。而这位列第一的般若波罗蜜,即非波罗蜜,只是假名波罗蜜。因为真正的波罗蜜,是不可言说的实相般若,它只可离一切相而“自内证”,并离能证、所证之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菩萨行诸度,都需要以般若度的智慧指导来修,比如很难修的第三忍度,经中多译为忍辱,其实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忍度所须忍的,不仅是欺辱,还有耐饥苦忍、法忍等。今多译为安忍,它是对承受力、宽容力、忍耐力等的锻炼。当别人欺辱自己,打骂、蔑视、伤害自己的时候,人都会生气,会仇恨,要报复,要还击,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本能性的心理反应,蛇更是这样,只要有能力反抗它就会反抗,有能力报复就会报复。但是这种报复的结果,既损害了自己又损害了对方。如何损害自己?你正发怒的时候,从医学上讲,你的内分泌各方面都会发生不良变化,会极其有害于自己的健康。一个人经常发怒,时间长了会导致肝癌,发怒时,你的面容也非常凶恶,别人看见不喜欢,你自己看看镜子,那跟你平时大不一样,一副非常凶恶的样子,很丑陋的。即使你是美女,发怒的时候也是很难看的。再者,你报复还击损害了对方,只要损害过一次,结了仇,以后会长期甚至永远结仇,当你以后碰到他的时候,还会是仇人,会报复。乃至会因此堕入轮回,互相伤害,永无止期。
因此,必须在别人损恼你、欺辱你的时候,一点也不动心,不生气,不发怒,不还击,就跟没有事一样,这是很难做到的一种修养。这种修行,佛说他自己前世曾经修过好多次。比如宿世他曾经是一个忍辱仙人,在旷野里打坐修道,当时有一个国王叫做歌利王,带着五百宫女出城寻欢打猎,中午时分,歌利王在一棵树下睡着了,他的宫女看见附近坐了一位仙人,很有风度,很超然,宫女们就围绕着这个仙人,听仙人讲道。歌利王醒来一看,宫女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呢?一看,都跑到忍辱仙人那里听法了,大怒之下,他挥剑把忍辱仙人的身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割截手,再割截胳膊、腿,节节肢解,疼痛万分。按照一般人生理、心理性的反应机制,那肯定是要生瞋恨的:你这样整我,现在我虽然不能报复你,有朝一日一定要还报,把你碎尸万段。一般人都会这样想。但是,这个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心一点也不动,为什么能够不动呢,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既不分别这是我的身体,割我的身体会痛,没有这种我相,也没有想这个恶王损害我,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有一点点对这四相的分别心的话,那就不能做到忍辱不动心,正因为他心里完全没有这四相,所以才能够忍辱。不仅忍辱,而且还发愿将来成佛后,先度这个暴恶的歌利王。果然,他成佛之后,最先度的弟子里有个叫憍陈如的,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说法第一,他的前世就是那个割截过忍辱仙人身肉的歌利王。佛修忍辱行不仅是那一世,曾经于五百世中做过忍辱仙人,每一世都能忍辱,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佛告诫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而发菩提心,不应住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如果心有所住着,则为非住,因为所住的诸相及能住的心,皆念念刹那灭,毕竟空,不可能停住。菩萨的心应该与这本来无住的真实相应,念念无所住,以无所住心修习布施,不住于色等相而行布施,只为利益众生而无住相布施。修其它诸度、菩萨万行,皆应如此。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并非本来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并非凡夫所执为绝对如此的众生相。即非众生,那是什么呢?是诸法实相。众生,仅仅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知器官认识的一种假象,它的实相或真如,并不是众生,只是我们不能够觉悟到这一点而已。众生的实相,就是本来涅槃,我们所有的众生本来就住在涅槃中,只是被虚妄认知、各种烦恼遮蔽了本来面目,不如实能认识而已。认为众生就是所见众生,是着了四相中的众生相。
若究众生、凡夫的本性,则与佛无异,只因迷执不觉,暂现为凡夫、众生的生灭假相,一旦发心修行,转迷为悟,即非众生、凡夫。
破一切相,其实即是用遮诠法表述实相。何谓实相?实者,不依赖任何条件而自有,实相即终极实在的相状,或未曾被由主客二元对立的、三缘和合的认识方式所改造歪曲的本来面目,亦称真实、实际、法性、如如等。我人由主客二元对立、三缘和合而生的一切名相分别,既然皆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假性,因此皆非实相,皆不可用以表述实相。强欲表述,只有用绝对否定一切名相的方法。
实相无相,离一切名相分别,亦离“实相”这个概念的分别,实相一语,亦属假名。无相,同样是假名。亲证实相时,并非是无一切相,而是于相无碍,离有碍相而具足一切相,具佛身三十二相,具净土庄严相,具度化、利乐众生的不思议妙用。无相的究竟义,如《无量义经》所言,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相不相,意谓没有一相不是实相所具所现,没有一相为实相所不能显现。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这样说,实在太难理解了。佛惟恐众生不能信受,以自己的人格保证说:如来是说真话者、说实话者、如实而说者、不说假话骗人者,不异语者,异语,即所说不一致,有时这样说,有时又那样说,没有定说。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又说,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无上菩提也毕竟空,没有一实体可得;无虚者,如实知见实相,无丝毫虚妄不实。所谓无上菩提,只是对宇宙万法及自心实相的圆满自觉,超绝言思,非凡夫名相所可表述的某种定法。如果菩萨心不能与实相相应,有所住着,住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住着于佛法,以有所住心修布施等菩萨行,就像人进入暗处,无有所见,不能见到实相。只有心不住于任何法而行布施等菩萨行,就像明目之人在日光明照下,明见一切色相。这不住一切法,就是能作诸度眼目的金刚般若之心要。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又再次强调此经的功德,说未来世的善男善女,若能受持读诵此经,佛皆以其全知的智慧,悉知悉见他们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原标题:《金刚经》讲解—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 上一篇: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五)
- 下一篇: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七)
- 跟着《金刚经》学好心态!
- 《金刚经》“空”的境界是什么?
- 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殊胜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如何把逻辑思维提升到悟性?《金刚经》的悟性思维
-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样去学佛修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 金刚经分几部分?讲什么内容?
- 《金刚经》都说了些什么?
- 《金刚经》教众生做什么呢?不要执著
- 《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 《金刚经》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离相修行
- 《金刚经》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怎么理解“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六祖慧能是怎么开悟的?通过《金刚经》开悟
- 《金刚经》可以解决修行中遇到的诽谤和委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