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九)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说到这里,须菩提再次请教此经开头他所提的问题,亦即此经的主题:善男善女若发菩提心,其心应该如何住,如何降伏自心。善于护念诸菩萨的佛,请给予解答。为何要再次请问呢?是为强调、突出此经的主题。
佛的回答与开头的回答一样:发菩提心的善男善女,应该发心灭度一切众生,而即便将一切众生都度到无余涅槃,没有一个众生被实际灭度者。前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是世俗菩提心,后句“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是胜义菩提心。世俗与胜义不二,是为真实菩提心。
为什么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因为菩萨若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话,就不是菩萨。如果自认为有能修菩萨道、能度众生的实我,是着我相;见有所度的众生,是着人相、众生相,见自他有不死的灵魂之类,是着寿者相。着相则为凡夫众生,自度尚不能,岂能度他?那就不能算作菩萨。真实发菩提心后,就可以叫做菩萨,而虽然发心,并没有一个能发菩提心的自我实体。
若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则工作必难忘我为公、全力以赴,任劳任怨,一心为众生服务、向人类奉献;在社会活动中必难平等待人,视人如己,表现出高尚情操,赢得众望;在家庭中必难平和慈爱,和谐如水。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即使能力行诸善,也必被善法相所缚,难免分别功德大小,积善多了,学问大了,名声好了,修行有成就了,皆难免增长我慢,骄傲自大,轻视别人,嫉妒同道,反而因善成恶,因修成障。
若离我、人、众生、寿者之执,则本心所具慈悲周遍、智光普照、精进无涯的大用自然显现,以此心任修何法,皆成波罗蜜,皆能到彼岸。以此心服务社会、利乐人群,则家庭、学校、单位、社团,乃至公园茶馆、舞场酒巴,无不可成为修菩萨行的道场,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乃至赶车行路、戏笑谈天,无不可与实相相应,成为修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我在燃灯佛那里,有什么实法得无上菩提吗?答言:不,世尊,据我所理解佛所说的实义,佛在燃灯佛那里,没有任何实法得无上菩提。
佛肯定说:是这样,是这样。确实没有任何实法,使我能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有何实法能令我能证得无上菩提的话,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你于未来世将会成佛,号为释迦牟尼。正因为没有一个实法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而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你于未来世将会成佛,号释迦牟尼。授记之“记”,为肯定、判别之意,授记又作“记莂”,就是佛预言你将来什么劫要在什么世界成佛,成的佛叫做什么。释迦牟尼不是自己起的名,是燃灯佛预言的,意为释迦族的圣者,牟尼,为寂默之义,即灭尽烦恼而其心寂静的圣者。
如果有一个实法能够于将来成佛,那么当时的贫女以后就不能成为释迦牟尼佛,燃灯佛也不会给那贫女授记。为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实我可以现在受记、将来成佛。如果说身心或者寿者、灵魂可以将来成佛的话,那么当初发心、得燃灯佛授记的那个贫女,其身心刹那生灭,早已轮回多生,改头换面,身体并不是以后在印度生为太子的释迦牟尼,完全是两个人,一个是贫穷的女人,一个是有三十二相的大丈夫,不是说贫女的肉体或者维持肉体的“寿者”延续到释迦牟尼时成了佛。如果说贫女的心成了佛的话,所有人的心都念念生灭,想法、情绪等都在不断变化,记忆也是无常,一般人都不记得前世,释迦牟尼的心,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贫女的心,那么究竟是什么成了佛呢?没有什么东西成了佛。只能说这个贫女发了菩提心以后,她的心识因果相续,到以后转生为释迦牟尼,成了佛。能成佛的,是诸法实相,既非肉体,也非固定不灭的灵魂或寿者,所以说没有一法如来可以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无法可得的,并不是像有人所想象的,要得到一个什么法宝,或者某种实物、某种能量。不是这样,成佛者任何东西都没有得到,不是加法,而是大减法:断尽了一切烦恼,解除了一切系缚,卸去了一切执着,圆满了以清净心修行的功德,所谓佛,只不过是与实相相应的解脱心如本常住而已。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说无有实法成佛?因为所谓佛,即是诸法的真如。“诸法如”即诸法的真如,简称“如”,真如,意为绝对真实,与本来面目完全一样,与实相同义。来,是出现的意思。什么叫做如来?就是从真如或诸法实相中出现,现为我们众生能够见到的佛。佛的本身是真如实相,以真如、实相为身,名为法身。
真如,是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所以,佛常住在法身里,无在无不在,并不是只活了80岁就走了的肉身释迦牟尼,而是永恒不灭的。他不是住在印度,不是住在哪个寺庙里,虽然无所住而有感必应。根据你和他的缘分,你祈祷佛、念佛或者被度化的时机成熟时,便会从法身这个“如”里,根据你跟佛的因缘,出现一定的“来”,或者出现在印度降生的释迦牟尼,或者出现其他的形相。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当时不降生在印度见到佛呢?见到佛我们早成阿罗汉了,没有那个缘啊,善根不备,宿世没有跟佛结下这种缘。佛当时所度化解脱的,都是跟他宿世有深缘的。佛不度无缘,不是不想度,是不能度。因为度这件事情,是因缘所生法,要因缘具足才可以得度,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度。而度到成佛,终归还是众生自己度自己,所谓“自性自度”。不过,我们虽然无缘生在佛世早被度化,今天能碰到这个不可思议的《金刚经》,并且能信受,能读诵,能理解,那也是很深的缘分了。能够听到这个经的人,在人里头还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人就连听都听不到,或者即便听到,也不能信受读诵。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为一切法。
如果有人说:如来成佛证得无上菩提。佛告须菩提:确实没有任何一法,令佛证得无上菩提。佛所得的无上菩提,其中无实亦无虚,无实者,无实我实法,无虚者,真实不虚,没有虚妄不实。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谓佛果境界中所具有的一切。为何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呢?因为遍宇宙一切,无不是实相,实相并非在世界、众生之外有一个实体,而是世界、众生的真实本性,或者说本来面目。佛,也不是在一切法之外有一个实体,而是以一切法的实相、真如为身,佛不在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不在佛法之外,佛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佛法。而凡夫众生却将本来是佛法的一切法,误认为绝对是自己虚妄认知所知见的那样,所以佛又破除其执着,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为一切法”,即非,谓并非众生所知见的那样,只是就众生的虚妄认知,假名为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佛比喻说:就像人言:有人身体高大。须菩提领解,解释说:佛说人身高大,即非大身,只是假名为大身。佛言:菩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菩萨自言:我将灭度无量众生,此人就不配叫做菩萨。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实我、实法是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者,空也,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的实相中,没有众生所妄执的实我、人、众生及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菩萨发心,不仅要普度众生,而且要庄严国土。“庄严”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美化”,就是要把本来不美不清净,充满了丑恶、污秽的世界,改造、建设为清净、美好的理想世界,即所谓净土。佛经中讲,宇宙里有很多净土,最差、最污秽的,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翻译成汉语是“堪忍”,堪忍,就是说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痛苦,污秽不堪,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众生能够忍受这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菩萨也能够忍受这些,所以叫做堪忍世界。娑婆世界是宇宙里面最差的世界之一,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极其污秽,有各种灾难、环境污染,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贪污舞弊、商业陷阱、战争、剥削、劫夺、欺诈、恐怖事件……这个世界从古至今都充满了各种丑恶现象,据历史学家统计,从古到今,地球上从来没有哪一天没有战争。
菩萨发愿要把这个世界改造成净土,像其它净土一样美好。但这也是一种执着。佛告须菩提:如果菩萨自言:我将庄严佛土,此人就不配叫做菩萨。为什么?“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各种污秽、丑恶都是真实的,认为自己所理想的美好净土更是真实的,那就堕于法我执。认为自己有实我、这个实我普度众生、庄严佛土,就堕于人我执。菩萨的实相,就是本来无我,只有通达诸法本来无我的菩萨,才配叫做菩萨。国土的实相,是本来非净非秽,净土与秽土,都是同一毕竟空的实相。只有通达国土无论净秽皆毕竟空的菩萨,才是名副其实的菩萨,才能够庄严佛土。《维摩经》载:弟子问佛:十方诸佛的净土都非常庄严,为什么您释迦牟尼佛所居的世界这么差呢?释迦牟尼佛以足指按地,当下,他所在的印度,包括整个地球,全部变成十分庄严、和其他诸佛净土没有两样的净土。释迦牟尼佛说:我的世界就在这里,我经常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但是你们众生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丑恶和污秽的国土,就是因为其心不净,不能如实知见国土的实相。要庄严佛土,关键在清净自他的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心净的关键,在于如实知见诸法无我的实相,获得金刚般若。
原标题:《金刚经》讲解—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 上一篇: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八)
- 下一篇: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
- 跟着《金刚经》学好心态!
- 《金刚经》“空”的境界是什么?
- 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殊胜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如何把逻辑思维提升到悟性?《金刚经》的悟性思维
-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样去学佛修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 金刚经分几部分?讲什么内容?
- 《金刚经》都说了些什么?
- 《金刚经》教众生做什么呢?不要执著
- 《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 《金刚经》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离相修行
- 《金刚经》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怎么理解“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六祖慧能是怎么开悟的?通过《金刚经》开悟
- 《金刚经》可以解决修行中遇到的诽谤和委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