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记 第44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4集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史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出自《维摩诘经》,这叫「自心净土」。有西方净土,也有自心净土。如果你已经达到自心净土了,你就自己决定要不要往西方。你继续留着也可以,因为你有本事。但是你说:「在台湾这么久,我也想出国留学。」那也可以,你想去,阿弥陀佛不勉强。问题就是两个你要选一个,要么就达到自心净土,要么你就真的能够到西方净土。当然,达到自心净土的人,要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你看六祖大师后面并没有跟弟子说要去哪里,就代表十方法界任他遨游。
【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这是譬喻的话,不要说:「六祖惠能大师没有读《弥陀经》,西方是诸上善人在一起,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六祖只是做个譬喻,〔有愆〕就是有罪,重点不是〔东方〕或〔西方〕,而是你的心清不清净,没有罪心才会清净嘛!你心中有没有罪?我们到底有没有惭愧?有惭就是对不起自己,有愧就是对不起别人。很多出家人也自称惭愧僧,古人常讲问心无愧,就是说他没有对不起别人,但他不见得没有对不起自己。你惭不惭愧?惭愧!你虽然没有对不起别人,但是你对不起自己,因为你没有「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因为你不明白你的生命,因为你不了解你是谁。古人讲这句话境界已经很高,但探讨起来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不要对不起自己,为什么?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你要度你自己这个众生,这是个重点。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当然求生娑婆。你说娑婆有罪,去哪里呢?这不是踢皮球吗?所以这不是哪个地方的问题,不是〔东方〕也不是〔西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很多人不喜欢扫厕所,就像在公司,有时候会分配清洁工作,有的人负责办公室,有的人负责茶水间,有的人却负责化妆室。「有的人负责佛堂,为什么我要负责寮房?」你自己想想看,当你在扫厕所的时候,你就会提起这个问题。请问,大殿比较清净还是厕所?不是地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日本有个公益团体,专门给人家洗厕所,而且规定不可以用刷子,马桶脏了,就用指甲去刮。人家只是公益团体,我们说世世常行菩萨道,只是会去买玉兰花供佛,厕所却不敢去,我们这样的修行就是不圆满,这跟没有修行的人一样,也是选择他喜欢的,这个概念你真的要打破。就好像有的家庭主妇,不喜欢下厨房,你要突破那个油腻的概念,突破厕所污秽的概念,那是你心的问题。你要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哪里?奇怪,你家厕所就不是佛净土?把它庄严一下吧!
不要问求生哪里。当然有的人没有信心,你这样跟他讲他还是没有方向,这时候你就要明确跟他讲:「好,你去那边。」就好像我有个学生,我跟他讲:「你每天至少念三千句佛号就好。」他说:「古人不是说要念十万句吗?」我说:「不用,你就念三千就好了。你如果做得到,再来念三万。」你们不要小看三千句,现在不是念多久的问题,是持续的问题。你们知道三千句佛号要念多久吗?正常的速度,你念一句几秒,念三千句佛号几乎快三个小时。因为要念十万句佛号,就念得很快,不如慢慢地念三千。不是多寡的问题,而是你念佛的品质要好,品质好你就得力。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凡愚]讲的是一般的信徒,听人家说念佛很好,他也想去念,但他却从来不想精进地去突破、去了解,不知道如何明心见性,不看经典,也不听法师讲。不是笨跟聪明的问题,不是你听懂听不懂的问题,而是懈怠跟精进的问题,学佛只要是懈怠就一事无成。所以你针对一般人谈,他没有办法了解这个问题。例如我的俗家,就像是宗教博物馆,我大哥是一贯道,二哥是天帝教,大姐是无神论,二姐护持佛光山,三姐护持青海无上师,大姐夫是莲生活佛圣院,我爸爸在神宫里当委员,我妈妈是人家带她去哪她就去哪。你会问我:「师父,你回家有没有跟他们讲?」我在家里排老么,我要跟他们讲什么?!就只是跟他们聊天。问题是,这里面只有我才可以周游列国,就是说我跟谁都能够合得来,他们之间有些人合不来,我家好像八国联军。有的人真的不知道这是心性的问题,你说要怎么讲?我只能够跟他们讲,多念佛,念佛有什么好处,但总不能说:「你要从心性下手。」就只能随顺他们自己的因缘。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亲应该都没有读多少书,他只要跟佛结缘,愿意念佛,我们就跟他们讲一些道理。但是道理再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自性,因为这个部份对一般人来讲很抽象。就好像我们现在在读大乘佛法,都知道佛性的概念,听多了,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根本就不懂,全凭猜测跟想象,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就以为像大腿,摸到身体就以为像一面墙,只是各凭想象,各怀鬼胎,「见性」对于我们来讲太遥远了,所以很多人〔不识身中净土〕。[自性〕、〔身中净土,]就是清净的佛性。一般人只知道心有烦恼,却不知道在心烦如麻当中,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他不能体会,我们只能够权巧方便跟他讲:「当你起烦恼的时候,你可以念…。」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你讲观世音菩萨几乎大大小小都能够接受,你不要叫人家念地藏王菩萨。然后讲:「你在念他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安慰你。」用一般人会懂的概念跟他讲,我们只能谈到这里。认识字的我们才会送书给他看,但是有人不看,他只愿意抄《心经》,他却从来不了解自己的心,从来不了解《心经》。
有一天,我们一个学生带个朋友来,人家是著作等身,他是抄经的经文已经等身了,他什么经都抄,佛经也抄,四书五经也抄,连《红楼梦》也抄。我问:「你为什么会抄经?」他说:「睡不着。」这样居然能够抄到等身,实在是不可思议。你说他诚心,他也不是诚心,他只是睡不着,你是要用什么话来形容他?说他无聊,还是说他奇怪?还是说:「你已经抄那么多了,难道你在抄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感觉吗?」所以,不是你一直看就有感觉,而是你的潜意识想要了解才有用,否则纵使你每天看都没有用,因为我们心中有一道无形的墙。[愿东愿西,]有的人不从自性下手。〔东〕就是东方琉璃世界,〔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愿东愿西〕的意思就是求身外净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你真的愿意世世常行菩萨道,你就要真的懂这个道理,而不是人家念什么,你就跟着念什么。你真的要了解,真的要有〔愿〕力。〔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就是随遇而安,在哪里他都能够安住他的心。
【史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心地但无不善,]行十善。《六祖坛经》虽然是顿悟法门,但他还是权巧方便教你从十善下手。有一本经叫《十善业道经》,你们自己回去要看一下,《十善业道经》告诉你修十善有什么利益,这一本经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跟你讲,你修十善是因,得到什么利益是果。《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是谈罪恶,你造什么罪就得什么恶果。每本经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果你要人家读经典,你看那个人是比较喜欢利益,还是害怕恶的果报而为他介绍,每一本经事实上有它的用法,你自己要会用。就像我们要讲《涅槃经》之前,我讲引言,要讲三个月,因为如果不从这里讲,大家学很久也没有用,没有办法落实就是空谈,是没有意义的。要教大家怎么去落实,尤其我们的学生已经听过大乘经典,对于「性空」有些概念了,但是对持戒的概念很薄弱。不是我们学生这样,所有的道场都一样,没有几个人要持戒的。你不懂持戒就没有办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后面就不用谈。
你的心没有〔不善〕之念,是什么意思呢?如何达到〔无不善〕呢?就是要透过行十善,让你自己〔无不善〕,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不除那些不善之心,你想单靠一句「阿弥陀佛」,甚至一直想「十念也可以往生」,你这个乐透是不会中奖的,也就是说,最后念十句也可以往生,那等于是中到乐透。为什么?第一个条件就是那个人没有接触过佛法。你不要以为现在接触佛法,懈怠堕落没关系,等到快往生的那一刹那,再来专心念十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这样,我们这班人都不适用,因为我们已经听到佛法了。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佛法,他的福德因缘并没有很好,为什么最后要往生的那一刹那才有个善知识出现?这样的机率高不高?阿弥陀佛是很慈悲发这个愿,但问题是这轮得到你吗?接着你要问:「韦史君为什么问六祖这个问题?」因为他看到有人这样念佛,但言行并不善。我们今天也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念佛的错,是你自己没有修!最起码你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个好人你都做不到,阿弥陀佛再慈悲想帮你也没有办法啊!难道释迦牟尼佛不慈悲吗?他很慈悲,我们还是坐在这里,这证明你自己不好好修,连释迦牟尼佛也帮不了你。
-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43集
-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45集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六祖坛经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内容?
- 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从《六祖坛经》中总结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坛经》二十四精论
- 《六祖坛经》中“不立文字”的含义是什么?
- 依《坛经》《地藏十轮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 依《六祖坛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 佛教禅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还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是福报不是功德
- 向善向恶决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坛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坛经内容
- 修习菩萨道就要有这样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痴与智慧的真正差别吗?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