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详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智海法师宣讲)15
请大家合起掌来,跟我一起念;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
今天请大家翻到《观音三经》的第八面,第八面倒数第二段,大家和我一块读。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下面;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这一段。回去要读哟。每天发愿,要诵五遍、十遍,最起码要诵二遍、三遍。两遍、三遍才用多少时间嘛,十分钟,五分钟一遍。稍微不熟练的七分钟一遍,就在跟你说,你十分钟一遍,也才半钟头,对不对?要诵啊,天天坚持,不要我走了,你就不诵了,哈哈。要天天坚持,长年诵《普门品》,回向给众生,不要光是给自己,要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要离苦得乐。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那么他在救度众生的时候都是观察众生的根基。看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个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应该听什么法,观世音菩萨就跟大家讲什么法。我们就要学习观世音菩萨这种无我的利益众生的精神,我们学佛有智慧了,不要老是以自我为核心,要以众生为核心,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的,甘愿为众生服务。你要为众生服务的时候,就要观察众生的根基喜爱,要了解,不了解众生,你就很难为众生服务。众生需要什么你都不知道,你说你服务怎么服务呢?所以说要观察。各种各样的身体自己要学,自己不学的时候那是没有办法。也就说跟国王在一起,你说不来国王喜欢听的话,怎么治理国家你也不知道。跟这些总理、各部门的大官、还一个行政部门的长官,你也不会说怎么治理国家,这些相应的话我们也没有一套,你说你说什么呢?家常里短、青菜青了、黄菜黄了,人家爱听吗?不爱听。跟居士在一起你就要说居士的话,我们大家能够修学佛法,对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如果说居士在一起说家常里短、那些事事非非、那就跟家里面的人差不多了。修学佛法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就是要恰如其分地说话,要学会恰如其分的说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要面对这些婆罗门他们喜欢占卜、算命、地势这一套,多而不少你还是要懂一点嘛。大家才能够沾的到一起,说话才动听,诶,你是行家呀,你什么都懂,这个话你也懂,那个话你也懂。大家能够说到一起的时候,话逢知己那就多了,越说就越投机,是不是.要学会这个。
我们今天众生太狭隘了,我只会说这样,我是直心肠,我就只能够说得罪人的话,除了这个得罪人的话我就不说了,像这些说明我们自己修学那个范围还是很狭隘。我们今天发心做菩萨、修菩萨道,这个菩萨要在五明当中求。那五明知道吗?我们说这些佛法就是内明,什么叫内明?就是要朝心地里面用佛法开智慧,这叫内明。学佛法你要朝外面了,那就不太好学佛法,光学佛还远远不够。像那些因明,我们今天世间上辨道理,你要把别人说服的话,要讲道理,还要学会讲道理的方法。你说这些话,这个推理,这个结论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既然你错了,我要给你一个正确的道理,这个正确的道理又怎么样来建立呢?他要有中、因、意,要学因明,这叫辩论技巧。通过这些辩论技巧,我们自己可以去认识到,我们今天学法就是要养成这一组素质,什么对、什么不对。我们要学会一套辨别的方式,那叫因明。不学因明,有的时候别人讲什么,你就听什么,讲一点你就听一点,没有讲的你就悟不出来。要有悟性,这个因明帮助我们开发悟性,自己要了悟真理。你今天在广德寺听了一点,今天师父讲了,这个万事万法都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呢?因为他是变化无常的,为什么的变化无常呢?因为他的各种各样的条件所组合而成的,随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他就每一个主宰了,没有主宰他就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他就是空的。于是我们把这个推理方法学会了。然后我们看世间上万物,其实慢慢的万物皆空,我们也能够悟出来,对不对。像这样一种辨别是理非理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学,那叫因明。光学因明还不行,好要学什么?我们今天什么医方明、工巧明这些你都要学。什么叫医方明?治病救人,中医、西医这些,能够帮助人治病救人的,你要这些技巧的话,要能够帮助很多人,你看那些医生,把病给人家治好了,你说什么人家还听着。为啥?你真真实实帮忙了他,解决了他的实际问题,这个众生就是这样,你说我有理走遍天下,不一定。有的时候有理就是寸步难行,你看世间上是不是这样,你说你光讲道理还不行,还要什么?道理还要加上感化,要能够把这些道理运用合理的人际之间的感情关系,你说进去人家才能听。如果说你关系不好,哪怕你说的道理十分正确,但是人家不理你,这个人我对他有意见,我最不喜欢他了,他说什么都是错的,你看看,一句话就把你打到一边去了,你在说什么人家也不爱听了。所以说学佛重在持戒、重在为人处世,你要想利益众生的话,不管你内心有多少的智慧、有多少的修行、有多少的真理在手,但是不要贡高我慢,要无我、要为众生服务。在为众生服务过程当中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有这种感情建立起来了,人家欢喜听你说,当人家欢喜听你说的时候,你说其他闲话,说什么?说佛法,这个时间佛法就能够说到人家心里去了。世间上的医方明、工巧明这些你还要学啊。学习怎么治病救人,世间上的各种工巧。比喻当个工程师、当个泥水匠、当个裁缝、当个企业家,你什么都会,要是这样的人度众生那就很容易了,你啥都不会,人家看你傻瓜一个,跟你学什么呢?啥也不知道,佛法不要说了,你没佛法。说悟性、悟也没有。说治病救人、你也没有。说各门技巧、你也没有。这个时间就很成问题。
你看这些诸佛菩萨真是让人叹呼啊。你应该以国王身得度,他现国王身体给你讲经说法,你那个治理国家这一整套他全会,没有不会的。你当宰相、当那些大官、各部门的官,观世音菩萨都比你当的更好,而且能够示现这样的身体给你讲经说法,共同语言很多嘛。像这些宰官、婆罗门,你要想说算命、占卜、包括我们现在看阴占、阳占、风水,观世音菩萨比你更精兆,你看看。什么也瞒不过他。所以说他跟世间上的众生都有共同语言,不仅仅是共同语言,还能够很好的引导他进入佛法。世间上的技术,治病救人、包括那些因明、声明。声明是什么?就是语言、修持这一套,你还得要学呀。所以说菩萨当在五明当中求,我们今天学习五明、善对众生各种根基,引导众生进入佛法。就是在因地当中效仿观世音菩萨这个普门示现,今天我们不积聚这样的资粮,将来我们度化众生的时候怎么可能度化呢?没有办法。今天我们不广学佛法,将来面对各种各样根基众生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比喻说今天我们广德寺师父们有很多,居士们也有很多,这个是学密宗的、那个是学显宗的、这个是学禅宗的、那个是学净土的,这个是学戒律的、那个是学华严天台教下的,你说其他的我一概不懂,我就只会念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时间你就只能摄受一个净土的根基,其他的众生你就不一定摄受得了。那你能够学习观世音菩萨这种普门示现吗?那就很差劲。所以说我们今天特别是出家人主持佛法,一个方面在解脱道当中要稳扎稳打,看看我们自己修行有把握没有,没有把握好好的念阿弥陀佛,在有这个关键的基础之上,还要发心无量法门誓愿学。也许我们自己修行一个法门可以够了,但是针对众生各种根基的时候就要善巧应对于众生各种根基。如果说我们没有学过密宗,你对密宗的人就没发言权,你没有学过天台华严,对于这些学教的众生你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学过戒律,那人家学戒律的人来问着你,说不定我们就开完善了,是不是。像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没有这些将来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要发愿,不是说我们只要这样,其他的都不要。所以说要发这种大心,不发大心、不广学五明,将来的话我们要应对众生各种根基,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那就很糟糕,你不会。
我们现在学净土中的,好多人就是说我专修。专修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听经闻法,还是要广学五明。在西方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你想学什么法阿弥陀佛就传你什么法。所以说不是不学,而是今天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什么都学的话,按早我们今天的这种精力有点学不过来,但是暂时不学,他不是说究竟永远不学。从究竟的角度上那就要发大心,学无量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可以圆满这样的愿望,把这样的愿望一圆满了以后,将来我们要想达到观世音菩萨这些千处祈求千处应,那就有基础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再说,前面顺应这么多的根基。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这是能应四众之身,我们佛大体上说他就有四众弟子,那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叫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二众。所以说以这个在家、出家这两种身份,观世音菩萨都能够悠游自在,随类应现。观世音菩萨为了顺应这些佛教徒的一种要求,顺应这些佛教徒的一种机感,看这些众生佛教徒的根基,他就示现为这种身来讲经说法。
你是应该以比丘、比丘尼这个出家的身份来得度的,观世音菩萨他就化现为出家修行者的形象来跟我们说法。你应该在家学佛的这种身份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现在家的居士身来跟我们说法。 也化现为佛家修行者的形象来,为众生说法。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有志公禅师和达摩禅师,这个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当年,梁武帝对志公禅师非常恭敬、非常礼遇,曾经叫一位画家为这个禅师画像,给志公禅师画像。这个志公禅师现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妙相庄严,时而非常慈祥、时而又显现非常威严,各种各样的一种像状,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这个画师无处下手,没有办法画。这个志公禅师都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就有这个力量。还有一位陈居士他们全家都侍奉志公禅师,而这个志公禅师显现真形,他就是光明晃耀的观世音菩萨。这些都是观世音菩萨应化于比丘僧,应化为这些出家人是身份来讲经说法。这种他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什么叫比丘?什么叫比丘尼?大家知道吗?我们现在出家了,受比丘、比丘尼戒,他就成为比丘、比丘尼了。这是身份上的一种认同,从他的意义上来说,那就有几种意思,你看出家人剃其须发、毁弃形好、应请法服,把头发剃掉了毁弃形好。世间上人你看男男女女弄两个头发在头上一顶,早上起来在梳妆台前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还下不来。今天要弄这样个花样、明天要弄那么一个花样来装饰打扮自己,是不是。出家人干脆把这个三千烦恼丝剃的干干净净,没有那么的多问题去整。成天盘个头发、盘过去、盘过来。多少时间都放在这个盘头发上去了,你修行的时间还有多少。所以说把你这三千烦恼丝给你割掉了。光头、早上起来一摸,完事,简不简单,这叫毁弃形好。没有那么多的功夫去做。男男女女你看,今天要梳偏偏头,明天要梳什么头,今天要打个莫斯,明天要搞个什么玩意,光是每年在头发上花的时间那就不少。这里不好看把这里头发理下来盖住,哦,庄严点。像这些,这个臭皮囊不管怎么整,都是一个臭皮囊,都是不太好看的,你说你美容,你那些各种花样整起来,你再打扮有观世音菩萨庄严吗?有佛庄严吗?要庄严不仅仅是从外在去美容,而是要从内心来美容,对不对。我们要修戒定慧,要开智慧、要多修善、要与人方便、要利益众生。让你起慈悲心这就是美容的效果,你说你吃那样、吃这样,摸那样、摸这样,不一定能够美容。要能够修道德、修戒定慧、内心一善了他自然而然就美了,你看修善的越来越像菩萨,越来越想观世音菩萨,庄不庄严?庄严(大众),恩、这是从内心里面美,知道吧。这叫毁弃形好。不要执著于这个臭皮囊的这东西,太执著这种臭皮囊了,他就是我们自己的障碍。
《宝性论》他就这样说,执身;要执著我们自己的身体,他就只能够成小身不能够成大身,小身是什么?臭皮囊,但是你执著这种小身体、肉身体、就把我们大身体,大身是什么?法身。把法身弄没了,你要看不破肉身,法身就成就不了。你要执著这种虚妄心,就把我们自己真心失掉了。身心两个方面一种执著都能够影响我们自己修行,这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现实的一种环境。每个人对这个臭皮囊执著的不得了,每个人对这个虚妄心都执著的不得了,偏偏执取小身失去法身。执著了虚妄心就失去了真如藏心,学佛的就是要以肉身来换法身,把这个虚妄分别心转化成如理分别心,以如理分别心进一步来证无分别心,以无分别心来成就大智慧真如藏心,这样子才能够成就,所以说我们不能够毁弃形好的话,每一天就只是在表相做功夫。涂脂抹粉、打莫斯、整这样、那样,结果自己的法身慧命开显不出来,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头发掉了,掉在地下拿给狗吃掉了,摸过去莫过来这种皮肤他也烂掉了,发胀、发黑、发紫了,你吃各种各样鸡肉、猪肉、狗肉成就你一身闷肉,到最后还是化成乱泥巴,你保养过去、保养过来的身体,一口气不来,十天、二十天就只剩下一具骷髅了,你说有什么用呢?对不对。要看的穿,看得穿以后自然而然对他表象的美丑也就不太去计较了。专心一意的毁弃形好,应法服故。什么叫法服?出家人的服装,方袍圆领穿上多庄严。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衣服,一件衣服要花上几万块钱,一件衣服花上几千块钱,其实又有什么用呢。穿在身上自己内心里骄傲的不得了,哎哟,我这件衣服几万块钱哟,走在哪里坐也怕坐、拎也怕拎,人群一挤自己着急的不得了,不要挤把衣服给我挤坏了,你看看,这些是不是障碍呀,这些都是障碍。
在生活上,出家人原则上是以乞食过活。什么乞食?就是到处去乞讨,这个不容易啊。要把这种面子放下来,要去乞讨过活,哎,这个不好,这个伤面子。今天叫你去讨口要饭你敢不敢呀,很多人就放不下这种面子。远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就是到了中午要吃饭的时间,比喻说九点钟、十点钟,就带着出家人就到城市里面化缘去了,那些有信心的居士他就把要吃的饭就给他准备好了。就像这个经里面所说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在家人四事供养。出家人就只管修道,也不拿钱的、不沾钱的,也不自己去开伙的,就整粮食吃、不自己去整粮食吃的,乞食过活。这样子的话他没有那些很多烦恼,哪里来那么多烦恼,是不是。每天要整饭、吃这样、吃那样,因为这个饮食、衣服、卧具、要产生多少的毛病,产生多少的烦恼。古时候的出家人就更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坐、少欲知足。树下他就可以遮风避雨,日中一食乞讨过活,其他的时间全部用来修道,所以说当初成就的多。今天为什么成就的少呢?原因就是在吃食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穿的时候花的时间太多,在间房子搞旅游,这个里面花的精力花的太多,搞接待、高应酬、没有空。你说我们怎么样去修学、怎么样去证道、怎样去断烦恼,今天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烦恼,自己给自己整出很多问题。还是要体会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种乞食的精神,日中一食的精神、少欲知足的精神、头陀行的精神,这样子的话要少很多世间上的功夫。乞食一个方面能够打破自己贡高我慢,二一个方面能够给众生种福田。难道说你不依靠众生了,你不依靠众生你的修行不回相给众生,这就很艰难了。光是这种乞讨、乞食给众生种福田,用你的戒定慧来成就众生,跟众生接善缘,他有这样的一种心。那你说我不靠人,这世间上你说你能独立自主吗?还是生问题。人与人都是相帮相助的,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都是一体。这个面子思想实际上就是一个我执,贡高我慢骄傲自大就是一种我执,要把这种我执破除,才于学佛相适应。如果说不这种我执破除,那就与我们出家人身份不相应,所以说乞食过活他就这样。
但这个乞食过活到我们中国来好像没有实行起来,今天还只听说东北有一大悲禅寺、大悲寺,大悲寺那些僧人到现在人家还在乞食,每年都出去行脚乞食,整个寺庙也不接受金银的供养,不拿钱的。居士要供养的话,你就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你拿这些东西去供养,不要拿钱去供养,他现在这个寺庙还这样哦,大家很赞叹。这就给我们今天的世界敲醒一击警钟啊,我们也时代变化了、物质变优越了,世间上要我们搞旅游了,我们要去管文物了,要住下来房子要住的很精美,饮食要吃的很高级,是不是。包括社会福利,这样保险、那样保险,我们也要保险。整过去、整过来,我们彻底就是整成一个剃了光头的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吗?没有学法、没有修行、没有守戒、没有讲经说法、没有度化众生,表面上我们就是一个出家人的形象。但是我们做了多少出家人的事情呢?在这个里面我们出家师父要好好反省、反省。虽然说在中国这种乞食没有得以普遍实行,但是在观堂里面他也有相似的内容。比喻说这个吃饭不能够允许出家人、私自跑到厨房里面自己去舀饭吃,不允许的。要下殿了以后,大家念着佛号进入观堂坐好了,坐好了要有行堂师给你添饭,这就相当于乞食了,给添好了才准你吃,不能够让你自己去添来吃,自己去添来吃那就是不如法的,要有行堂师给你行堂,给了你然后你念供养咒,给所有十方众生、善男信女回向了以后,我们才能用斋,这个饭就吃的很如法,也能够把这些吃饭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以此我们自己也能够长养善心。所以这种乞食在今天哪怕没有得以普遍的实行,但是在观堂里面过堂,这个里面他有相似的内容。要叫你出去,世间上的人觉得你这个出家天天出来,人家顾忌不信仰的他就觉得你打他的闲叉,你乞食乞不到你也烦恼,于是善男信女把这些你所乞食的粮食给你送到寺庙来,专门请一个厨师做好了,然后你在这观堂里面一坐,跟你行堂你再吃饭,这个就相当于乞食。你看看,在饮食上这样讲究、这样如理如法,那我们今天出家人懂不懂这种?要懂了,你就好好过堂,不要自己去整饮食、不要自己去厨房里面舀着吃。这种时候大家就如理如法,也相当于长养我们自己的善根,也能够回向给众生,这叫乞食。
第二种含义是不魔,什么叫不魔?这个比丘、比丘尼登三坛大戒的时候,受戒的时候,他要誓愿破一切恶、誓愿修一切善、誓愿度一切众生,把这个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一起受戒了,他正在登三坛大、登坛戒受戒的时候,这些天龙八部、护法诸神,就把这个受戒,今天莫莫人、在莫莫地方,登三坛大戒、法菩萨心了,就遍告一世天下。由于这些;那些魔鬼一听到你受戒,这么多人登坛发心受戒、他就害怕了,这叫不魔。就让魔感到害怕,魔为什么害怕你受戒?懂不懂这种道理?不懂(大众)。不懂;我们讲一讲,这个魔他就不修善业,光是起障碍。所以说天人,天魔他很厉害,他经常要跟那些天众打架。他有天福、没有天德他享受不了,经常要去争。这个善恶交战的时候,善的力量强,那么这种恶的力量就没有了,就把他消灭了。恶的力量强,这个善的力量就把善压下去了。这个天和魔经常打仗,为啥?天人是讲究修善法,他有天福又有天德。那些魔鬼他有天福没有天德,没有这种品德,所以说两个人就经常争站,你争过去、我争过来。如果说这个世间上行善积德的人多了,将来投生天上的人也比较多,天人的队伍他的力量就增加了,如果说他的力量增加了,那些魔就很害怕。为啥?打不赢了嘛。如果这个世间上不修善的人多了,那些魔的力量他就增强了,那魔的力量增强,天神就打不赢。所以说这个魔众一听说这些人都发心变好了,都发心来修行了、都发心来持戒了,所以说这个魔就很恐惧,哎哟,我的魔子魔孙越来越少了,将来打不赢那些天神了。你说他恐不恐惧?他就恐惧。所以说出家人能够登三坛大戒,受戒让魔恐惧,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的发心、在你的持戒、在你的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能够让魔害怕。但是如果说我们不发心受戒,或者说受了戒不好好的学戒、持戒,你说那个魔害怕你吗?根本就不害怕你。为啥?因为你没有真正学好、没有真正发心、没有真正持戒。他说这些人我当初还很恐惧,结果他骨子里面还是坏人一个,不行善、不积德、不发菩提心、不断恶,这样子我不用害怕他了,他是一个假的出家人了,只是一个形象一种的出家人,不害怕他了。你说你能够让魔恐惧吗?所以说当你破戒的时候、犯戒的时候,这也有这些护法龙神,他也在遍告一世天下,这个娑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遂宁市、广德寺有谁谁犯戒了,他就给你普而告知,免费给你做宣传,一宣传的时候,你看我们犯了戒以后,说不清道不明,就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来毁谤我们,造谣污蔑、是是非非,什么东西都加聚我们身上了,是不是这样的。不犯戒的时候没有这些情形,一犯戒的时候这些情形就来了,你还疑神疑鬼,我犯戒谁知道,就只有你知道,你不说人家怎么知道呢?肯定是你这个家伙搞的鬼。结果对方很冤枉,他说我虽然知道你犯戒,我一点都没说呀,但是没说人家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呢?冥冥当中有鬼神在监督我们,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这个人间的人不说,人家能够包庇你,但是鬼神不留情,神明不留情,随时随地你变好了,他也在给你做宣传,你变坏了他也在给你宣传。所以说你不要疑神疑鬼,我们自己犯了戒了自然而然能感得这些报应,鬼神给你宣传,他要一宣传的时候,那些护法神远离你去了,你犯了这条戒,这条戒的护法神远离你而去了,那些魔鬼就不害怕你。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做一个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能够长养这些善根,那我们要好好的发心、好好的持戒,如果不好好的发心、不好好的持戒,这些魔鬼根本不怕我们。
- 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4
- 下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6
- 修持普门品的正确方式
- 虔诚念诵《普门品》,让性情凶悍的妻子成为贤妻良母
- 《普门品》的三点内容和三点利益
- 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读《普门品》具足圆满
- 如何建立信仰?《普门品》这样说
- 略说如何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依教修学
- 诵普门品求子如愿
- 《普门品》为什么是《妙法莲华经》中最为著名的?
- 诵《普门品》求姻缘求子皆如愿
- 多诵《普门品》,越多越好!
- 持诵《普门品》的感应事迹
- 《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向世尊提出了哪三个问题?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
- 普门品的功德与好处及感应故事
- 从《普门品》谈如何自助助人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 普门品讲记(果纯法师)
-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明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