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七)
上节课讲正文的总持分,总持分的内容是这四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讲到第一句,是指明“能观之人”——“观自在菩萨”。
如果说《心经》是三藏十二部的精华,那《心经》的精华就是这个总持分,而这第一句“观自在菩萨”又是总持分的精华。可以说这一句是纲中之纲,非常重要,也是指导我们用功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句话,我们的修行就可以得力;如不明白呢,那可能用功都摸不到路头。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领悟、体会它。
“观”就是指观照;“自”就是指我们每个众生本自具足的心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自性、佛性;“在”就是指时间和空间。我们本有的自性、佛性究竟在什么处?时间上,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无时不存在;空间上呢,无处不在,不仅中国有,美国也有,不仅我们地球有,而且外星也有;不单是我们这个世界有,整个虚空也有。我们学佛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明白我们的本性、心性、佛性。若你明白了自性,那就恭喜你了。
我们想要明白自己的自性,最困难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心种种的贪着、欲望等烦恼。我们平常认为最重要的、最执着的地方是什么呢?有五个方面——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
这五欲也叫“欲盖”,为什么叫“盖”呢?就是这五种东西遮盖了我们的本性。就像太阳,本来时时刻刻都大放光明,但当有乌云遮住的时候,天空就一片黑暗,太阳的光明就被覆盖住了。这五种东西犹如乌云能遮住太阳光芒一样,会障碍蒙蔽我们真心本性起用,所以叫“五欲”。
第一个是“财”。
大家都喜欢发财,但是贪著了就变成贪财。“财”是资养着我们生命的物质条件。若没有财,我们也难以维持生存。但是如果过于贪著,心太偏重于财,就容易被它障碍了。所以,我们不要贪财。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如我们所有的出家人,寺院每个月也会发一点点生活费,大家都有,你也没必要说——我不要。
当然若你境界有这么高,说不要也可以,反正寺里吃、穿、用的东西也都不愁。但是,如果对钱财过分贪着了,以为钱越多越好,那就不对了。比如正做佛事的时候,不是专心念经,而是想着施主供养的红包有多少,一边做佛事一边要拆开红包来看看,这样做就变味了。因为我们是出家人,平时施主供养我们红包,如果不但没有生起感恩心,心里还嫌人家供养得少了,这就是变味了,变成贪财了。贪财对自己修行就有很大障碍。
我们出家人受供养,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对待呢?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这都是十方信众对三宝的尊敬与供养,是众生的恩德,以感恩的心态来接受。当我们以感恩的心来接受信众的供养,知道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我是三宝的一分子,受众生的供养,这是三宝的加持、众生的恩德,以这样的心态来接受供养,那我们的心就不会被污染。
而且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钱来为众生做功德,比如拿来放生、供斋或者印经等等。当我们接受信众钱物供养的时候,心里没有供养“我的”念头,而是想到这是三宝的恩、众生的恩。当我们将财物拿出来做布施、做功德的时候,也不要有这是“我的”念头或“我”做了什么功德的念头,不给自己画自我的圈圈,这样用出去也就没有障碍,拿财物布施时就不会像割肉一样痛。
为什么有些人你让他拿“自己的钱”去供养去布施,他舍不得,像割肉一样痛呢?就因为他打了一个记号——认为这些钱或物品是“我的”东西,是来源于自己的。这就有障碍了,他肯定舍不得拿出去了。如果他反过来想,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都是来源于众生的恩德,我们应该回报众生,应该为众生做供养布施。这样转化了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障碍了。
以这样的心态布施,我们肯定培了福报。布施的时候没有不好的心态、情绪,没吝惜的感觉,就会痛痛快快地去布施,欢欢喜喜地去布施。实际上,接受供养所持的心态不同,布施时的心态就不同,布施时的心态不同,我们的感受和内在受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好好去观照体会,看看自己接受供养和布施时的心态究竟是如何的?如果你把受供养的钱财打上一个记号——“这是我的”,那就有障碍了,就麻烦了。
第二个是“色”。
一般人最难离的就是男女之色,包括爱穿衣打扮,实际都是围绕男女之色,这是我们凡夫的业障。淫欲是众生沦落生死的根本之因。因为有淫欲,才会来六道轮回!所以,这也是我们要了脱生死必须断除、远离的。若我们在这个方面不能够放下,不能远离,对修道就会有很大的障碍。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持戒?在家人是持五戒。五戒里面有讲不邪淫,实际上就让在家居士爱欲不要泛滥,要遵守世间的伦理道德。这是五戒之一,是对在家居士来说的。
对于出家人来说,是戒淫,那不单单是戒邪淫,而且是必须全戒。“全戒”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我们断除这个生死根本。明确那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平时就要远离。实际看清楚了,人到底有什么可爱的?无论什么人,哪怕再漂亮的男人女人,里面无非都是肝胆、胃肠等内脏……一个白骨架上面贴了一层肉,上面再搭了一层皮。透视之下不就是这些东西么?我们整个身体无非只是屎桶、尿桶,再加上白骨肉皮,实际上就是这些构成的。
那我们为什么心里面感觉老是放不下色相呢?就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楚男女色相的根本。实际人死了,丢到火葬场烧了,只不过都是一把灰尘。说白了,都是我们迷茫的业识所显现,实际上并没什么可爱的。只是我们迷于外表了。无论一个人有多美,你让他站在x光照之下,所见的只是一堆白骨。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个眼前的颜色、种种的色相所迷惑了。若执着这些色相,对我们的修道会有障碍。
怎么样远离呢?因为淫欲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要断是最难的。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给大家参考:要“远离”。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远离”?不接触、不看引发淫欲之心的有关色相,不要去看电视、杂志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去看了,慢慢地对它没有兴趣,就好了。人家怎么漂亮的在旁边走过,我们也不去看。这些东西虽然还没有断,但是我们可以远离!
出家人最忌讳的是男女间的接触,特别是两个人单独的接触。如果在一个房间里面两个人单独接触,这样最容易生情了。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见面,那就在大庭广众面前见,在客堂里会见,不要两个人到花前月下,更不要到自己小房间里见。千万不要让女众独自到自己的寮房里去。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啰嗦事情。寺院里有规矩:女众不可单独进男众寮房。这样规定无非是为了断除这个外缘。
淫欲这个东西是最难断的,这个一断将来才能出生死。虽然这个是最难断的,在我们还没有断除之前,可以做到“远离”,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出家众要尽量避免跟异性接触、避免这种外缘。举个比喻,就像一个炸药库被水泥钢筋密封起来一样,外面的导火线、火种进不来,炸药就不会爆炸,这是远离。用这个例子来譬喻“远离”色相,这也是我们保护自己很重要的方法。所以,不要老喜欢往街上跑,也不要老喜欢看电视或者上网,有什么好看的呢?上面大部分都是五颜六色的东西,都是假的,都是荧幕里显现出来的假象,看多了就容易迷失在里面,是自己骗自己。
这就是色,实际都是不净的,都是一堆白骨,一个粪桶,没有值得我们留恋的,但是我们迷的太深了,我们现在只有用远离的办法,用戒律来约束自己。如果我们想了脱生死,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远离。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上一篇:《心经》的大智慧(三十六)
- 下一篇:《心经》的大智慧(三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经》的大智慧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