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一)

  我们凡夫执着认为万事万物有独立性,有主宰性,有永恒性。我们去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要好好地观照一下。比如,当我们接触某个东西的时候,首先就认为它是实有的,它是独立的,它是永恒的。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它是生灭变化的,看得到它是缘起的,看得到它是没有主宰的,就不会掉进“我是固定不变的(独立性、主宰性、永恒性的)”这种思维的状态里去——这是我们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从五蕴身心来说,我们的肉身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的,我们的心识的状态有受、想、行、识,它们都是缘起组合。只要地、水、火、风中哪一个有变化,随之身体也就变化,缺一个都不行。受、想、行、识也一样,“根”和“尘”要相合,才有受想行识种种的的心理状态。

  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身也是缘起之法,心识的变化、心里的状态也都是缘起之法。所以,这里面(身体)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明向”——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固定不变的某某人。他是时刻都在变化、改变的。我们总是觉得“我是独立的”,“我是不变的、可以主宰的”,“我是永恒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状态并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有独立性、主宰性、永恒性的。

  执着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这是造成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比如说,我执着有一个不变的“我”,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要这个东西就要这个东西,不给我就不行。喜欢了就是贪,不喜欢就是嗔。很多心理上的情绪,如嫉妒、贪、嗔,种种消极的、病态的心理状态,都是因为有“我执”引起的。

  所以,我们的烦恼都是从这里开始:认为有一个固定的“我”。外界条件符合我的,我很高兴;不符合我的就不满意。符合我的,我就要,拼命地去想,那就是贪;不符合我的,就会处在排斥的状态,或者因为贪不到喜欢的东西而嗔,实际上就是存有了“嗔恨心”的状态。这两种强大的力量(贪和嗔)就推动着我们去造业。造了业,就有业力,业力将来一定会召感自己受业果苦,系缚我们在生死轮回六道里不得安宁。这都是执着五蕴我执所造成的。

  从法上看,一切万法都是缘起,都是没有主宰性、没有永恒性、没有独立性。比如说钱,世间的人都很喜欢钱,以为有实在的东西,实际上不是。钱也是缘起之法。钱只是代表财富。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那里来。有的人为什么会有抢、偷的行为?就是看到喜欢的就要,人家不给或要不到,就产生骗、偷、抢的种种错误行为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它推动我们造下种种的恶业,从而召感了痛苦。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我执和法执去推动的,并非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

  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心性所显现的一个虚幻的影子,我们不去执着,随缘,而且明白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将会一天比一天更好。现前如意吉祥,将来可以跳出生死轮回,而且最后成佛作祖,广度众生圆满无上菩提。这就是“空”的真正意义所在。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