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六)

  因此,我们说,觉悟人生就是觉悟无我,觉悟人生就是感恩的缘起,奉献人生就是使用恩德。我们把很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平时每一天生活里面很实在的、很亲切的东西。说觉悟人生,怎么个觉悟?说奉献人生,怎么样奉献?“我在奉献”,我是什么?“我”都是“无我”的。当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师长、三宝众生、天地、国家的恩德的时候,我们正常的心态是什么?唯有感恩!唯有感恩才是我们正常的心态。

  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跟人家比,只看你自己。“他比我好,我比他差”,你这样一比就不对了。我们要从自身去看。比如说有个人现在因为意外事故残废了,缺一个胳膊。他很难接受,他要横向比较:“看我这么倒霉,少了一个胳膊。他们都四肢健全,我这么倒霉。”

  在这横向比较的时候他的心态就是不平衡的,他就抱怨社会、抱怨人生。如果从自身的感恩缘起来说,心态只有感恩:“我是缺了一个胳膊,没错。但我头也好,脚也好,衣服也好,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的恩德。”

  “无我”啊。明白吗?比如说这是一根粉笔,你把它折断了,它是少了。我们拿自己跟人家比就错了,不能跟人家比,要从缘起上去看。其实所有的粉笔都是天地的恩德。我们怎么样去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想“我还剩下这些东西,还有头、有脚……还有一个胳膊,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师长、三宝、众生的恩德。”

  我们的错误就是先设置了一个“我”,然后感觉到“我”缺了一块。实际上不设置一个“我”,而是“无我”,所有这些都是恩德,这时候的你只有感恩。你不要去跟人家比,人家关你什么事?你要看你自己——缺一块也好,所有的东西,都是天地、父母、师长、三宝的恩德。明白吗?

  不要跟人家比,我们要从自身去看,不管我是矮一点还是高一点,我矮一点是父母师长三宝众生的恩德,他高一点也是父母、师长、三宝、众生的恩德。对不对?你不要去跟人家比,“他比我高,我就嫉妒了”——这样你已经受了“我”的污染了。哪里来“我”?哪一样东西是你自己?哪一块肉是你的?没有啊,是不是?这些都是天地、父母、师长、三宝的恩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心态不会去抱怨社会,不会去嫉妒他人。站好自己的本位,唯有感恩不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三宝,感恩天地,感恩众生。如果是这样去想,你就是圣贤。

  我国古时候的圣人舜,大家都知道舜就是一个孝子。实际上他的身世是非常不幸的。他母亲很早就死了,他父亲娶了一个后母。他的后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他弟弟。后母很不喜欢舜,经常欺负他,让他干苦活累活。他父亲也觉得舜这个孩子是累赘。弟弟更不用说,不是一个母亲生的,看他不顺眼。一家人都欺负他。作为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幸啊。要是一般人,处在这种家庭环境,难免在内心会对社会、人生、家庭有抱怨。他们害他到什么程度,知道吗?

  有一天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的后母和弟弟却搬起石头往井里砸。你想想,在下面的人往哪里躲?不死也要重伤。可是天保佑他,正好舜在这个井下面往旁边挖了一块,他躲到里面没有被砸死。后来他从井里上来了,他还是一样孝顺他的父亲、后母,还是一样对弟弟好,没有怨恨。

  还有一次,舜在房顶上铺稻草,他们就在下面点火烧,想把他烧死。还好他跳下来了,没有把他烧死。他们就是这样对他。可舜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如既往地孝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为什么?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白这个“孝”字!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唯有孝顺父母,唯有感恩父母。他没有因为后母这样对他而产生抱怨和仇恨的心态。

  从这个“孝”出发,可以知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师长、众生等等的恩德。古时候有这样的一句话:“仁者无敌”。不是说仁慈的人没有敌人,而是说在有道德的人的心胸里,永远没有敌人。心里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别人再怎样对我,我都只有感恩。我的一切都是你们给我的,都是父母、天地、师长给的,我唯有感恩。缺一块,我也要感恩。所有的一切,是父母、师长、三宝、众生的恩德。

  因为舜这有样的孝行美德,后来感动了尧。尧就是当时的皇帝,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还让位给了他。舜耕种的时候感动天地:大象帮他犁田,鸟帮他去抓虫子。从感恩里面通达“无我”,让舜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圣贤。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六)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