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二)
前面,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四重恩德的角度来讲缘起,这样我们容易通达四重恩德,比较人性化,也容易得受用。
我们每个人其实每天都在接受天地、父母、众生、三宝、国家的恩德,“我”一样东西都没有。我们真正理解通达了四重恩德,就只有真心的感恩,自然就谦虚了,我们身心当下就充满了感恩,不会我慢了,感恩都来不及。我们就是用四重恩德的缘起这样去观察,这样去通达感恩。如果这样通达的话,就会生起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孝顺的心,对所有一切生起我们身心的条件,我们都是承认、感恩。
这样通达以后,孝就出来了。知道父母给的恩德是小孝;知道我们的一切都是四重恩德给予的,他们都是生起我们的条件,这是大孝。这个四重恩是“天人合一”。一个人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不会老是自私自利。
中国传统的这个“孝”字,是我们破烦恼的利器。我们看看孝字的特点:上面是“老”,是我的前辈,“子”是我自己;所有的老前辈跟我的身心是一体的。认识到我们的身心一切都是老前辈、父母给的,这就是孝。所以《孝经》里用“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讲孝字。我们身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有皮肤、肉、骨头、骨髓……一切都来源于父母。古人教导,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应当非常重视,不敢毁伤,就是“孝之始焉”。
什么是孝?有的人到了周末、或节假日、过年等等,提两斤水果,买两件衣服,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来供养父母,认为这就是孝。这当然也是孝的表现,但是这样做还不够。体会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谓之孝。一定要细细体会身心一切都来源于父母,这才是孝的开始。
给父母买东西这不一定是真孝,可能是做给人家看的。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说自己,这是被迫的,不是自发的。应当从内心里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我坐在这里是父母给的,我躺在这里是父母给的,走路也是父母给的。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的身心都是父母给的,这才是孝的开始。如果不能体会这个,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能好好用心体会,二十四小时都能体会出“孝”来。
体会“孝”有什么好处?无我。是天然的无我。当我们真切体会到身心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怎么会有“我”跑出来呢?一个人有孝心,就很容易破除我执。所以说“孝”,它是破除我执的利器。我们做人做好了,懂得孝了,学佛也容易成功。不然,老是“我、我、我”,这个我执很难破。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里,古圣先贤就讲个“孝”字。
为什么很多人说《地藏经》非常灵验呢?原因是《地藏经》讲“孝”字。经中的光目女、婆罗门女都是对父母非常的孝顺。这个“孝”是我们天然的、本能的,因此从这里下手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就能破除我执。
《梵网经菩萨戒》里讲得很清楚——“孝名为戒”,“孝为至道之法”。什么叫至道?至高无上之道。为什么?因为它可以体会缘起,就可以发大慈悲心。一个人如果无我,他会谦虚,不傲慢。若能懂“孝”的话就无我,傲慢心跑不出来的,“我嗔”、“我贪”、“我痴”跑不出来。一个“孝”就把我执收拾干净了。
如上所说,通过观照四重恩德的缘起,看看地、水、火、风哪一样是我的?哪里有“我”?本来无我。有哪一样值得自己骄傲?其实“我”就是“恩德”的代名词。有哪一样值得看不起别人?理解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同一个身心、同一个缘起的众生,就不会瞧不起别人,不会狂妄,不会傲慢,人自然谦虚,自然感恩,自然慈悲,自然行善。
人在行善时要想到,不是“我”做好事,我身心都是众生的恩德,就是做好事也是在使用四重的恩德。“我执”比较重的人,做多了好事就容易起傲慢心,认为:“我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能明白所有一切都是缘起恩德,自己身心一切的缘起都是在使用恩德而已,是我应该做的,也没有感觉“我做”,就不会起贪、嗔、慢的心理状态。
我们使用恩德行善,为众生服务,还要感谢众生给机会让我使用恩德,去除烦恼。有的人做了好事有所想“你们看,我做了好事”,沾沾自喜,还希望别人表扬。真明白了使用恩德的道理,不会有这个想法。
“无我”,做好事是应该的,就是行一切善,没有住着一切善的相。在度众生的时候,或行善、做好事的时候,不着行善之相,不着我执之相,就很容易跟缘起空性相应,很容易跟大乘菩萨精神相应。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有人说“我通达了空性啊!”看似通达了,但其实“我执”未破。再比如他说“我证到了实相”,他到底证到实相没有,我们不知道,但他说“我证到了实相”,这里就有“我执”没有破。
如果有这个基础,会容易通达“无我”,会懂得感恩一切。本来就是无我的,本来就是缘起的,缘起本来就是性空,而不需要强加个“我”。能这样观察,“我执”就没有了,就“无我”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上一篇:《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一)
- 下一篇:《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经》的大智慧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