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一十五)

  我们再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前两堂课讲了,“色不异空”:“缘起性空”的“缘起”跟“性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性空”而“缘起”,是“空不异色”:因为无自性,万法必然表现为缘起现象。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这两个“空”解释为“空相”。刚才是讲“空性”。

  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万相都是空相,因为都是没有实体。所以“有”和“无”是平等的。“色”和“空”都是相:色的当下没有实体;空也是一种相。所以,它们俩没有什么不同,是平等的。这是从相上解释“色不异空”:“有相”和“无相”没有甚么不同的,都是平等的。有相也是没有实体的,空相也是没有实体的。

  这对我们的修行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我们不要住着两边。什么是两边?有、无是两边,色、空也是两边。“有”是相,我们不执着;“空”也是相,也不执着。色和空都是相,都是平等的,都是缘起的,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虚幻的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修行不要着这两边。

  什么叫“不要着两边”呢?比如说,有的人谈到修行说“我身体不好,痛,难受”,然后非常苦恼、烦恼,想找个“不难受”。难受是种感觉,他就想找不痛的东西,只要不痛才舒服。要知道,“痛”是“色”。“痛”和“不痛”也了不可得,它们两个是平等的。不能离开了痛去找个不痛的东西,这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出问题的。要解决,就去吃麻药、打麻针,去追求一个不痛的感觉,这就害死了自己,住着两边了都不自觉

  当我们知道痛的当下了不可得,痛的当下就是梦幻泡影,就是解脱!烦恼的当下放下就是菩提。不要离开痛去找个不痛,那是从这个坑跳到那个坑。再说,痛也是有相,不痛也是有相。我们修行不得不注意的。我们修行对“有”、“无”都不可以执着。比如,“现在这么多人,烦,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没人的地方”也是“相”!四周的吵闹声也是相,甚么声音都没有,也是清淨的相。这样就着两边,呆惯了哪一种境界,跑到别的地方就受不了。这样的修行都是错误的修行。

  我们当下知道这是“有”、这是“空”,就是梦幻泡影,不可以执着。烦恼的当下就是了不可得,就是解脱。不要在烦恼的当下,再找一个没有烦恼的清净,这就错了。烦恼的当下就是菩提。不要烦恼放下了再找一个菩提,从这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这就给我们的修行很大的启迪。不要走错路,不要走两边。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我们修行很有帮助。

  怎么去掉妄想?只想追求一个“甚么都不想”的境界,那就错了。知道“妄想”是“色”,和“没有妄想”是一样的,是平等的,都是了不可得,不可以执着。这就告诉我们,修行千万不要以为在这里有“烦恼”了,便想去找一个“没有烦恼的”、“清净的”地方。想要“离开烦恼”,再找一个“没有烦恼”,那就错了。烦恼放下,就没有烦恼了,就轻松了。放下烦恼再找另一个清净境界,其实又被所谓的清净境界系缚了。烦恼放下就好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色和空两者是平等的,都是相,都是虚妄的、不可以执着的。意义也没有甚么不同。有和无也没有甚么不同。有也要离,无也要离。色也要离,空也要离。烦恼也要离,菩提也要离。烦恼放下就是菩提。不要烦恼放下再找一个菩提,那就错了。这就给我们的修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告诉我们不要着两边的“相”。我们很多修行人就着在两边的“相”上。

  比如这块黑板——相当于一个镜子,写了字,擦掉它就没有相。没有东西了,还是个空相。这有甚么不同?所以色和空没有甚么不同,都是“相”,都没有实体,都是了不可得,都是梦幻泡影。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管是有相、无相、色相、空相——都是缘起性空,都是了不可得。这就“性空”了。它们两个是一起的。空性和相是一起的。空性在哪里表现?就在一切的相里表现。一切的现象当下就是性空,就是缘起。“异”,可以理解是“离”的意思:色法是不离性空的;性空是不离一切现象的,也是不离一切缘起的。

  多种解释,大家可以从佛理去契合,“依义不依语”。这样在我们的修行中就会有很多受用。

  这是我们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11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