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1)
《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
午二、色界
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
这个不同类的众生,就有不同类的情况;前面是说欲界诸天的乐,这底下又说到色界天上、无色界天上的乐,他们的乐是什么样子呢?这里边说一说,所以叫「复次」;不只前边的欲界天,还有更殊胜的境界,所以叫「复次」。这个「色界」天里面有四禅,现在先说初禅。
「初静虑地」:这个「初」,就是在四禅里面,它是最初的;或者说这个由散乱的修行,进步到禅定的境界,这是最开始的禅定的境界,所以叫做「初」。这个「静虑」:这个「静」,就是我们这个散乱的心是不寂静的,但是经过长时期的由这个禅定的方法训练它,它能在一个所缘境上寂静住,而不散乱,叫「静」。「虑」,还能够观察思惟,所以叫「静」而又「虑」;「虑」而又「静」是这样意思。
那么所以佛法会能够全面的照顾,也能够全面的表达它的情况,而不会顾此失彼,不会有所遗漏,它那重要的部份都能够表达出来。所以佛法里面的修行,也不偏于止,也不偏于观,又要有止,又要有观;如果偏于止呢?那就不是全面的了,你的成就也就有局限而不圆满。所以这上面说的,还是属于有漏的境界,还不是正面的佛法的修行。可是世间的禅定,色界的四禅,它也不全是静,它其中也有虑,也有审虑的观察的。这「初静虑地」这个境界。
「受生诸天」,就是在人间修行禅定成功了的人,其中有三品的差别,软品、中品、上品。那么在人间死了,他就生到初禅天去,就是梵众天、梵前益天、大梵天,在那里「受生」的「诸天」。这个生到天上去「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他就能享受「彼」初静虑地的「离生」的「喜乐」。这个修这种禅定成功了的人,他还在人间没有死亡的时候,他也是能受到「离生喜乐」的;当然不如天上,生到天上好。因为在人间修行成功了的人,你内心的世界,有禅定的庄严,但是你这个身体,还是属于欲界,而不是天上,不是天上人的身体;所以人间的身体你也还是要有老病。所以这个地方说是天上,色界天上的乐,就是要「受生诸天」,就是要生到天上去,所受的「离生喜乐」,那就没有老病的问题。
这个「离生喜乐」:这个「离」,就是远离,就是排遣出去了,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就是我们欲界的人,我们心里面都有欲。刚才说系属,我系属你、你系属于我,色、声、香、味、触的这种欲,有这样的欲,就会有恚,有欲寻伺,就会有恚寻伺,就有愤怒、瞋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会有恨。那么当然有恚寻伺,有欲寻伺,有恚寻伺,有害寻伺,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样子你有这样的烦恼,你这个烦恼就把你困在欲界,困在这个地方,你想生天是不可以的,你想到色界天是不行。
那么但是现在有些人觉悟了,这是苦恼,所以就修学这个禅定的方法,就把这些东西排遣出去,把这个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把它清洗出去,从心里面清洗出去,不要有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这样子,那么这也就是修止观,或者是修不净观这类,或者是世间上人的修禅定,修数息观。数息观佛法里面提倡这件事,修数息观,或者修不净观,那么世间上修禅定的人,多数是修数息观。
那么你这样成功了,就把这个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还有这些烦恼远离了,就没有了,所以叫做「离」。叫做「离」,就是离恶不善法,这些贪欲、瞋恚这些烦恼,由烦恼发动出来的恶不善业,也都远离了,就不会一种伤害他人的行动,就没有了,也不会说一些,出言如刀剑,说话像刀剑似的害人,也没有这些事情了。身无三种罪过、口离四过,心里面也没有这些三毒,这就是叫做「离」,叫「离」恶不善法。这个「生」。「离」了以后呢?这个境界就变了,就「生」出来「喜乐」了,所以叫做「生」。这个「离」,是能生;「喜乐」,是所生的,所生出来的「喜乐」。这个「喜乐」是什么呢?就是你离开了五盖这个烦恼,离开了欲界这一切五盖的烦恼,你就得禅定了。
这个禅定,修行人千辛万苦的,减少睡眠,放下一些世间上难放下的事情,受了很多的苦,一下子得了禅定了,你欢喜不欢喜?就是心里面生大欢喜,就像一个贫穷的人,得了宝藏似的那么欢喜;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美饮食的时候心里欢喜,还没吃心里就欢喜,所以叫做「喜」。这个「喜」就是这样意思,勇跃无量,勇跃欢喜,就非常的兴奋,叫「喜」。
这个「乐」呢?就是得到广大的轻安乐,得到广大的轻安乐。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有欲寻伺、有恚寻伺、有害寻伺,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的时候,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就造成了很多很多的粗重的事情,粗重。粗重就是什么东西?就是很多的,很多殊胜的事情都没有能力做,不堪,没有堪能性,不能做这些殊胜的功德事,都不能。做不来!譬如说我坐在这里,静坐吧,顶多坐个三十分钟、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不是腿疼,就是腰疼,就是坐不来。说是有特别广大重要的事情也做不来,就是能力不够。现在若得了禅定,就不是。这个能力都有了,没有粗重,就是有堪能性,有殊胜的能力。
这个时候,有广大的轻安乐,广大的轻安乐出现了,这个「乐」和「喜」不同,这个广大的轻安乐,这个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就是色界天的地、水、火、风,来到我们欲界的这个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和合起来。这个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和我们欲界的地、水、火、风一接触的时候,这是生理上的事情,但是心里上就感觉到快乐,这是一种「乐」。
不过这个我们人间的人抽大烟、吸鸦片,我是没有吸过鸦片,但是闻过这个味道,别人吸鸦片我从那过闻到这个味道,闻到以后感觉到舒服,大概吸鸦片的人,吸完鸦片以后,感觉到精神也感觉快乐。但是那是毒品,那种成分的物质,到了这个体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觉,这是一个人能够经验过的事情。
现在这里说,由于你修禅定,得到色界定了,这个生理上也就转变了,就有色界天上的地、水、火、风到体内来了,所以有「乐」,有「乐」这种解释。若是说是这个人间的人,得到初禅的人死掉了,生到色界天上去,得到天上的地、水、火、风组织的身体,自然是乐的,也是乐。像我们人间的人生疮了,生疮了就是那个地方的地、水、火、风是有毒,自然是痛,令你苦。现在说是全面的生理的组织,不是欲界的四大,是色界天上的四大,自然是快乐的,有广大的轻安乐。那么是得了色界定的时候,生到色界天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喜」,有这么多的「乐」,「即受彼地,离生喜乐」。
这上面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欲界的人若生到「喜乐」,要有资具。譬如说渴了喝水,渴的时候不舒服,喝了水以后感觉到舒服,这也算是乐。或者眼所见、耳所闻,要另外身外之物,有如意的身外之物,满我们的意的时候,就才有乐。若是没有这些资具,只是我们这个身体,那有什么乐呢?只是一个身体不苦不乐也就不错了。
所以这个色界天上的人,不是!他不需要外边的资具,只是内心里面有定,这个定,这个初禅,「初静虑」现前时候就有「乐」,不需要凭借外缘,他就有「乐」。这和欲乐有这样的差别,和欲乐不同。所以是「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
-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5)
-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2)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师地论讲记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9)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8)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7)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6)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5)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4)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3)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2)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1)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12)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