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札记(五)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号称难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昔日丛林中之住持职事均系菩萨再来,我们如欲作住持,自己先问问是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否则一生时光短促,恐怕误了自己前途。
△正在作的时候,心地一尘不染,若不用心又与法性不相应,实在难了。佛悟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托钵乞食,忙的不亦乐乎,而佛的行住坐卧均在定中,称之为楞严大定。事实上‘离’‘即’同时,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亦是同时的,其中一是觉、一是迷。佛以色身作为度化众生之工具,在凡夫分上色身是五阴魔,被折磨的受苦。觉悟了转识成智,在佛谓之四智,在凡夫谓之八识,动是向外攀缘、不动是不攀缘,心中干干净净,晓得万法皆空,凡夫干了一件事念念不忘,在八识田中留有痕迹,作为生死根苗。离相就是智,不离相就是识,用功由此下手,方能体会入微。
△身是四大五蕴,无我,若执有我,死了也作守尸鬼,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佛制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使住第二晚,恐怕行者贪恋这块地方风景好,牵挂不断。现代人讲享受,自己住的起居间均是套房,装修的豪华舒适,贪爱不舍,在生前以为很得意,死后可能变一个老鼠蟑螂猫狗之属,守在这个房间,留恋不肯离去。学佛的人爱护佛经也不要贪著,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经,价值连城,甚为希有难得,把持翻阅,不忍释手,死了之后可能变为一个蠹鱼藏在书中。我们要利用此五蕴色身为一切众生服务,对任何事物不要贪恋,把一切环境当作旅馆,活一天,作一天,假戏要真做,一切不执著,故经云住于无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诸有回向,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菩萨即如此修,五欲六尘能锻炼你的心,他就是菩萨,如被他牵著走,他就是魔。
△经云:‘在于诸有,心无动乱。’对境不颠倒,三业即清净,有了三界的业因,必受三界的果报,证到初果的人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因为见惑断了思惑未断,有此思惑之因必受果报,凡夫对三界诸有处处贪著,故不能出三界。
△经云:‘了一切法悉随心现。’一切万法全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若真明了,修行必上道,心地清净即现净土,知此道理,不怨天不尤人,好境界坏境界全是心里变现出来的,境界与种子互相熏习,愈迷愈深,前途愈走愈黑暗,如今听到佛法乃不幸中之大幸,比一般社会人士为境界所转而不自知者聊胜一筹,觉悟了即有转境界的机缘,用功要紧,光阴切莫空过。
△经云:‘菩萨诸行一切如影。’菩萨修行不著相,五十一个位子皆是影像,佛说五十一个位子是随顺众生说的,如金刚经上说:‘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有一位等觉菩萨,他说他已证了等觉菩萨,他仍是凡夫而不是等觉菩萨。如念佛人心里总想我何时才能得到一心不乱,这是打闲岔,所以说必须老实念佛,心里有闲岔就不老实。
△中国古时教学方法甚为善巧,令学生在幼年时代培植根基,幼年记忆力强,十岁左右使其先读四书五经,不必求解,读得滚瓜烂熟,记在心里,一旦开解即能贯通,此之谓求根本智。学佛亦如是,读经先不求解,一字一字的读下去,日久功深就可以开悟,先求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
△一切大乘经典都离不开实相,无实相即非大乘,见到如来是见性,而不是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相,性是空的,一执著就麻烦了。学佛必须记住大原则,佛法即是破执著,无有定法可说,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古德论无相无不相,一切法门均如此,绍无例外,世出世间一切法均如此看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说无相是讲的体,性体是空寂的,但是可以随缘现相,无不相即是有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即是无不相、即是幻有。凡夫把假相当作真实谓之执著,而真如本性本来无相,凡夫迷著故有生死轮回,体是空寂的,相是缘生的。佛说法与世人日常生活经验完全相反,所以一般人不能接受,但其所说的确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佛不说我们那里晓得,凡夫闻到佛法要掬诚信受,一面求解,一面遵行,千万不要等完全研究明白之后再来实行,恐时不我予,一生空过。
△消业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坏均不执著,保持平静心才能消旧业,环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业,环境坏怨天尤人也是造业,不读大经大论焉能懂得。
△四缘:(1)亲因缘又译为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亦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每一众生均有十法界之种子,各各具足,取什么缘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缘,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运的在我们自己手中。(2)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继而起,相续不断。(3)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以念佛而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玆在玆是所缘缘,一切道场及善知识是增上缘。
△般若是根本智,方便以后的四项是后得智,看经是求根本智的方法之一,整个精神全放在经上,字字分明,不要求解,忽然懂得了即是悟,此种悟不能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即有障碍,看经须用极静的心去看,看经是修定的,后得智是用,方便成就一切事业。
△佛法讲智不是死板板的,是活活泼泼的,什么环境均能配合,例如河流是弯弯曲曲的,随顺其弯曲可以达到目的地,心地要直,行事要委曲婉转。礼就是弯弯曲曲的,所以称之为曲礼,佛应化到人世间,亦是委曲,大慈大悲教化我们,而我们还不接受,众生刚强难化亦得有忍耐心,所以说‘智慧周旋常遍转’,什么环境都自在。
△经中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念念都是想成就一切众生,但看看佛菩萨度众生似乎并不积极,看不到有什么勇猛精进之相。须知机缘未成熟佛来也无用,佛法讲契机,不契机有害而无益。佛度众生决不失去时节因缘,一个人将要成熟的时候佛即现身,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等书籍不可不看。
△有谓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最好是学禅,智慧高的应学向上一著,此话害人不浅,现在学佛的人有几人有圆顿根性的,纵然有而在台湾遇不到破三关的大禅师,无师承,只有盲修瞎练,恐入歧途。有一居士学禅多年,对于一千七百则公案研究推敲,大部份均能领悟,而只有三四条不大明白,一日请示印光大师,大师答言,此一千七百则公案中有一条不懂,其余全不懂,若有一条能懂则一千七百则全懂,此居士听后只好放弃学禅而老实念佛。
△凡是往听大乘经典的人前生都是学佛的,若能欢喜信受,更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学佛必须亲近善知识,历代出家在家大德均有师承,如坐在家中靠闭门研究而学通的,尚无其例,连释迦牟尼佛都要到外面参学,九十六种外道都学过了,而后悟证真如本性。
△佛法是为度众生的,要圆融不是呆板的,若是一成不变,自度还可以,不能度他,此菩萨法与二乘法有许多不相同之处。唐朝道宣律师戒律精严,住在山上,很有道行,每天是由天人来供饭,有一天窥基大师来看他,两人谈了很久,窥基是不拘小节的,道宣对窥基并不太重视,谈后窥基即辞别下山,但这一日天人未来送供,次日道宣问天人昨天何以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了,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天龙八部太多了,我没有机会上来,故没有送,请原谅。可见大乘菩萨外表要随顺众生,表面形迹并不太重要。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礼敬十方一切诸佛,心中无妄念即是恭敬,学佛无他,二六时中保持清净心而已。心要平要静,自然会生观照作用,此是学佛的总纲,不如此就会走冤枉路,亲近善知识要找心地清净的及清凉自在的人,向他学习,如果这位善知识一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是社会上的大忙人,热恼逼人,你千万不要亲近他。
△本来面目即是本性,众生无始以来迷了,流转六道,认为是自然的当然的,久已忘却了本性,以为祖师都是再来人,我们凡夫焉能比得了,此种自暴自弃的想法,实已违佛之本怀,成就大事业均是老实人,有小聪明小智慧所谓世智辩聪的人,不会有成就的,因其心不老实,老实人妄念少,老师教做什么,就做什么,决不怀疑分辩,出馊主意,看起来呆头呆脑好像傻瓜似的,这种人是真正的法器,古来大德选弟子传授衣钵就选这种人。
△有人说老实念佛就够了,不必读诵经典,研究教义,或参加讲经法会,须知老实二字谈何容易,念佛的义趣一毫不明,焉能老实,十六观经上说:求生净土应读诵大乘,明第一义,印光法师是净土宗祖师主张念佛,他所列念佛人应读的经典包括净土三经、金刚、法华、楞严在内有五六十种之多,并非只念佛号而不看经。还有一部份学者,专门研究佛经,手不释卷,博学多闻,但从来不曾烧一炷香,顶一次礼,对三宝不加恭敬,其实这种人所了解的是似是而非,自误误人,因为他不信,所以谈不上解与行,如果他真正了解的话,他自然会感戴佛恩,五体投地,不惜牺牲性命,为法忘躯,如须菩提闻金刚经后,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叹为第一希有功德,是真正了解经的真实义才会如此。
△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近佛门,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尘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是魔,修有漏果报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爱魔,电影院排长龙,场场客满,一家人围拢来看电视,耽误正业,而参加法会听华严经的人,以台北市说每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三、四人,现在学佛的人变为魔眷属或变为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觉得而已。
△一切众生流转六道,其原因即是第八识中之根本无明,有了无明原有的光明失掉了,无始以来一念小觉而有无明,无明怎样起来的、何时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交代清楚的。无明本身没有体,是假的,是虚妄的,而其作用则了不起,无明的根本即是真如本性,无明有生灭而真如是不生灭的。
△前五识依根立名,接受境界的作用,属于了别,不是分别,第六识是分别,六根接触六尘,现行熏习种子,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无形相而确实存在。凡夫无法认识,佛菩萨看得清楚,是有迹象的,攀缘心指第六识,攀即攀缘,指能缘的心,下边缘字是所缘的境界,能所接触时即能分别是第六识,众生以第六识当作真心,其实他是妄本,帮助第七识执著以四大假合之身当作自己,六尘缘影当作真心。果能接受佛的教训,舍妄求真,转识成智,就成功了。
△对于事对于理一切明达,而后观一切法知万法因缘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此种观念修一切善业,不执著,不染污,即得‘不坏意’此不坏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坏的,如名闻利养生死以及有漏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些东西全不要,还破坏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坏意。故经云:‘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
△供养佛应以最上最好的供品,表示至诚恳切之心,对上是供养,对众生是布施,布施是破悭贪的,布施供养应尽心尽力决不勉强,没有财力,随喜亦是一样有功德,何况念佛不花一文钱,念到一心不乱是真供养,故经云:专心想念于诸佛,一切世间大明灯,十方所有诸如来,靡不现前如目睹。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归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与什么。
△古来大德有修有证者,并非每人均作大庙住持,有仍然住山清修等待时节因缘者,作住持也要有福报,有能力领导同修,没有福报的人无法调御大众,如欲度生而使其轻慢毁谤造无间业,反而不慈悲,盖作一住持责任甚大,必须传道授业,领众修行,宏法利生,如作不到,即有亏职责,罪过弥天。
△瑜伽师地论中谓善知识应俱备八个条件:(1)品德俱优(2)多闻(3)证有果位(4)大慈大悲(5)无畏(6)堪忍(7)不厌不疲(8)具足辩才。若不俱备以上八条谓之似善智识。
△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智识:(1)劝发菩提心(2)增长善根凡能闻到佛法者均系夙有善根,令其增长(3)劝修六度万行(4)一切境界能得解脱自在(5)成就一切众生(6)能得辩才无碍(7)不著世间法(8)于一切劫修行无厌(9)安住在普贤行上(10)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见。
△真善知识是(1)能辨别善恶因果,(2)对世间五欲六尘享受厌弃而勤求涅槃,(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
△世间成就与出世间的成就实质上不相同,世间法考取大专联考有的可以在学校混四年,拿到一张文凭,学佛不能混,破一分无明才能见一分本性证一分法身,去无明是自己的功夫,并不简单,心清净即是离相,能执所执全是空的,对此理相信,而境界现前自己仍无把握。古来祖师大德深解义趣,自然可以转境界,我们作不到,唯有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念一遍即提高一次警觉,常常熏习,天天念即天天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在行的方面,再加以持戒修福念佛,以此为入门,转凡成圣并非今生作不到的事,要看行人之志愿如何耳。
△涅槃梵语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圆满对真本而说,寂灭对妄本而说,所谓妄本即无始生死根本,凡夫迷而不觉,吃了大亏。涅槃亦有三种说法:(1)有余涅槃、证得涅槃之后还有身体在,如佛在世时有已证阿罗汉而身体尚存在者属之,涅槃是不生不灭义,证得之后,身仍在人间。(2)无余涅槃、身体不要了,不要再到人间来了,可见是在活著的时候证得的,不但涅槃如此,往生亦如此。(3)性净涅槃、即本来自性清净之本体。
△依文字起观照,佛的一切经典全是由真性理体中流露出来的,全属般若,不懂般若即无法学大乘,观照就是般若现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来少分。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闻法亦如是,如以清净心看经,其义如泉涌,见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动感情即起障碍,如想得自在,无其他路可走,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此是过来人的经验谈。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作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婉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的干干净净,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梁武帝以国家财力盖四百八十所寺庙,度数十万出家人,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内包括福德,福德内无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一门深入有三四年功夫即可成就,每部经论均有其深奥的道理,趣味无穷,其他法门亦应了解,不博不能深入,但用力须专,这一身道业如有成就,这一生才不空过。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也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四悉檀:(1)世界悉檀。众生心里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令众生生欢喜心,怨家对头也要令其生欢喜心。(2)为人悉檀。随时随地令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令其断恶修善。(3)对治悉檀。对治众生之烦恼,此须自己先有根底,故四宏誓愿中之法门无量誓愿学应先做到。(4)第一义悉檀。用种种善巧方便教导众生修了义法。
△三宝分大小乘:(1)小乘三宝,丈六金身是佛宝,阿含经是法宝,四果罗汉是僧宝。(2)大乘三宝,圆满报身毗卢遮那是佛宝,方等般若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学佛最好的条件是:(1)生在有佛法的地方,(2)家庭富足,(3)父母信佛,(4)端正相好,(5)有宿慧根,(6)一闻千悟,(7)志愿坚固,(8)不染世法,(9)记忆力强。
△禅定、梵语禅那,译为静虑。禅定含有三义:(1)安住,众生在三界六道受流转之苦,有定才有安身立身之处。(2)引发,引发智慧神通,得定者有智慧与神通,佛菩萨之神通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但没有定功表现不出来。菩萨有五十二个等级是以定功为区别,禅定是修学佛法的总枢纽。
△念僧:僧是出家人,没有证到果位的是凡夫僧,证到果位的是圣贤僧。念僧是想念他们,想他们就要学他们,修行要有榜样,常念诸大菩萨就要学诸菩萨的行为,以菩萨作模范。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