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札记(十)
△礼敬诸佛为十大愿王之一,至诚恳切拜佛也能悟道。印光大师开示诚与敬为佛门的钥匙,一心顶礼是学佛的态度。
△智慧之火焰能消灭烦恼,修行讲开智慧,智慧能断烦恼,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其余任何法门无此方便。净土是二力法门,佛力加被我们,我们自己现前要有一念清净心,否则不能去,现前一念清净是伏惑而不是断惑,是用石头压草的办法,断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间事要看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牵挂,临命终时才有把握,但须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恼害,才能往生。
△学佛多年,遇善知识教导,攸攸泛泛毫无进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进。常说的净土法门,认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见得他们学问好,佛法比我们懂得多,就是认真去作而已,把世缘放下,认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间内即有成就。
△华严讲十度,总说无量法门归纳为十个纲领,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无有例外,均修十度,那一位菩萨均是十度齐修,不像世间法,大学课程不适用于中学,中学课程不适用于小学,佛法有次第而又能圆融,此是与世间法不同之处。
△参学能断惑,众生无始来的毛病是疑惑,古时求学跟老师学二三十年,有了相当的基础,老师才准许到外面参学,最低限度自己能辨别是非真假正邪,就不会吃亏。
△我们的心随妄境攀缘所以定不下来,六度中之前四度均为修禅定的方法,念佛若求一心不乱,如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焉能得到一心,般若波罗密是理,前五度为事,若无般若前五度都是有漏的福报,无般若不能称之为度。
△十大愿王以礼敬诸佛列为第一,并非仅向佛像叩头礼拜而已,礼敬是对一切人无论善恶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萨道之基础。
△人间有善亦有恶,善固可喜,而对恶世界亦不能生厌恶之心,否则即有分别心,无法行菩萨道。普贤行愿品中有恒顺众生一项,即是不择善恶一律平等,所有胎卵湿化、种种族类,我皆于彼随顺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如敬师长,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天上的魔王对于毫无修持的凡夫睬也不睬,因为凡夫还不够资格,等他要成佛的时候魔才来干扰。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缘生法皆是幻相。体是空寂的,相是因缘变化出来的,空与有是体与相,虽说性相不二,是说他的性质不二,幻相是空寂的,真性亦是空寂的,性相两边均不取是为中道,认识幻相即见到诸法实相,见到实相即见性,既然知道悉皆如幻,自然就不执著。
△知诸如来悉皆为影,如来的身相及境界全是不实在的,何以故,佛没有相,若说有相又是错误的观念,佛是随众生心而现的相。佛在世时各人所见佛相均不同,随众生之智慧福德而有所差异,佛的法身是理体,随众生感应而示现。
△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世间果报是前世业因所修,不论善恶皆如梦幻,均非真实,好丑是空,苦乐是空,逆境现前不生怨恨心,一切境界唯心所变。佛学称为内学,学佛求心净,求见性,求开智慧,均是向里面求与外面不相干,学佛不能在事相上求,著相取相,找别人麻烦,妄念纷飞,均与佛法背道而驰。会学佛的人把一切境界作为自己的增上缘,善恶境界均是我的老师,均可以警惕自己。
△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则分别心多,与一切人没有必要不必往来,保持自己的清净环境。佛的经论戒律均是对我说的,不是叫我衡量别人的,一个无恶不作的人,种种劣行,不堪入耳,拿他作榜样,切莫沾染他的习气,他对于我就是一个大善知识。
△无著从智上讲,无生从理上讲,理智一如,理智无二,无生善根即是无生法忍,理智一如即深入法界,此是十回向菩萨的境界,其本性中之光明已透出一大半。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一定要拓开,凡夫心小是妄心,无论学任何法门决不能见性,不是佛不慈悲而是自己心量小得不到感应。
△无颠倒法是心等于三世诸佛,佛心是真如本性,见了性,身口意三业与法性相应,见性即不著相,对境不起分别心,一切境界现前动了心即是颠倒,在二六时中念念觉悟,保持清净心即为无颠倒法,经中千言万语,其实说来只有这两句话。念佛念得一心,可以生死自如。华严经是大部头有八十卷,最后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是大本弥陀经。
△境界现前若取相若著相,即是心不清净,心不清静、静不下来,佛无法同我们感应道交。魔是来磨练我们的,是帮助我们成就道业的。净土宗称为二力法门,十方诸佛对修道人无不加被,修净土如能伏惑,佛即能加被,伏惑之后到了极乐世界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其他法门是先解后行,净土可以先行后解,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若能一切放下,可以不要研教,否则必须读大经大论。我们学佛若干年,照理说现在用功应当可以上路,上路十方诸佛一定来加被,欲想成就,每作一件事,先想想佛肯作此事否,佛若不肯做,我就不作。
△安隐之道是成佛之道(隐字在华严经中均如此写法,不敢擅予改正,可能古时隐稳二字通用),三界决不安隐,小乘人得小安隐,凡圣同居士亦是安隐之道,是一生成就之法,亦为难信之法,众生对此法门多数均发生疑惑,凡夫闻到净土法门,一闻即信,信而能行,是多生多劫以来的深厚福德善根所致,真是今生今世难得的幸运儿。
△‘佛现不思议种种神变,令无数众生生欢喜心。’佛没有身,随众生心之感而现身,其身无量,凡有所求均能现相,种种神变即是现相,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即是神变,以此接引众生,使众生生欢喜心,我们学佛亦要如此做,与坏人恶人在一起,也要令其生欢喜心,赞叹其长处,莫说其短处,我们要有容纳他人的雅量。
△二乘人对于佛菩萨殊胜法会完全不知,明在眼前也见不到,由此可以证明菩萨有不共的殊胜功德,二乘人对之如盲如聋。清凉大师说理智相契合即邻近如来,故十方不可说恒沙世界之外的菩萨远而不隔,声闻凡夫无智慧对理体疑而不觉,面对著佛,也看不到华严的普贤法会,可见迷悟有天渊之别。
△真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士,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凡夫著有,二乘著空,生死是有,涅槃是空,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谓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体,心境一如,智境无二,欲想证入法性理体,必须入无比三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烦恼障。
△佛不住涅槃对众生有恩,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所住的是其身无际,住在众生身中,所以说佛遍一切处,在理体上讲,清净法身佛与众生是一体的,若有障碍不在佛边,在众生边,无论天魔外道,佛没有不加被的。
△佛悲心无尽,经中说佛视众生如慈母念念其独生子,佛的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令其自己心中见自己本性,见性成佛,此之谓令一切智种性不断。
△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是没有安住,住最要紧,有住处即是安住,等于有了家。我们如果能把心安住在极乐世界,再安稳不过了,六道中有生住异灭是无常的,舍了极乐世界没有第二处能安住的地方。
△佛在一切处所教化众生无有疲厌,因其无功用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欲有所收获,常不能满意必致灰心,佛尽心尽力教化众生什么都不要,为众生工作而不求代价,不厌烦不疲倦。学佛人在家在社会,尽心供献自己的能力,不计报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则自无疲厌。
△无烦恼即是福,无智慧断不了烦恼,福德智慧均是本性中具足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世间人聪明智慧不一样,如灯上盖的纸,光不能透露出来,纸是所知障,断了所知障,智慧即现前。
△心常寂定未曾散乱,住一切智。烦恼如水起波浪,心动即起烦恼,照明的功用即失去了。佛法重视空,世间法亦如是,小小境界现前即沉不住者不能做大事。住一切智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断烦恼障比较容易,二乘人可以断烦恼障,但所知障不容易断,要深入经藏,博学多闻,在闻思上下功夫入三摩地。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练,在举心动念时修,境界现前时修,面对一切法而心不动即是修,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脱、求智慧,否则必走错路。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雪山很多药草,犹如种植,处处出生,有良医知药性功能,随病所须,于中采取,其有猎户牧人,亦在雪山游止其中,不知不见,焉能采取。此比喻菩萨普入如来境界,能了如来三昧境界,声闻二乘不修习一切种智,虽与佛菩萨在一起而不见不闻。佛在世间游戏神通而心如如不动,我们亦游戏世间,游于善道得乐,游于恶道受苦,如有定功在善道无乐的感觉,在恶道无苦的感觉,即能入佛之境界,所以学佛要在境界上磨练,游戏神通是度化众生而不著度生之相。
△大地众宝所依,多诸伏藏,依报随著正报转,要从正报上修,好好修智慧修福德,福是从三昧中来的,享福需要大智慧,否则必堕落。佛说以苦为师是对智慧未开的人说的。从前人讲经有大供养,但须将身相看破,虽然接受大供养而不会迷在其境界中,不为环境所转。如无此把握还是受苦一点好。
△凡夫在世间处处与世法染著,如来示现世间为教化众生,决不沾染世间,心无障碍,必有八风吹不动的本领才可示现。经中说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示现无间断,佛示现是普照法界,佛的智慧光明都照到了,佛是‘常现不没’,随本愿力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三学等用是戒定慧三学要同时修,三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法门,清净无染即是戒,戒律记不得无关宏旨,心对境时心不动,八风现前心如如不动,心如仍存有不动的念头,心还是动了,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沾染即得到解脱。若知戒定慧了不可得的时候即是无分别智现前,知一切万法同一性体,不但三学等用,万法皆等用。佛在经中如此苦心教导,六根接触六尘时考验我们的功夫,解后起修,如不修与不解无异,境界来了即是考试,念念都在考试。
△经云:‘住出世法世法无染’。经中常用莲花作比喻,莲花生长在污泥里,以污泥比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水比作知正觉世间,必须连佛菩萨的出世间都要舍。如自己觉得我现在是菩萨,仍然住在知正觉世间。佛菩萨游戏人间,利乐一切众生,我们何尝不能作。
△智慧是体,慈悲是推动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断惑证真开悟的都是佛身,六尘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如耳根利,听到树声亦能开悟。
△佛有三世平等法性,平等性中明去来今,十方三世之事佛均明了,本性中如此,十方平等,三世平等,佛佛道同。三世十方是凡夫的知见,十法界是由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影子,是虚妄不实的。佛已为所有众生都受过记,何以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又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些教示要学佛人善于体会,方能得益。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佛世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此心还是发的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开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对于十方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对于法界佛刹悉能遍往,若有乐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所谓自受用身是自己用这个身体作为修行的工具,知其为工具故不执著。佛以身作身教、作榜样,身教即是律藏,佛的经典即是言教,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
△世间大富贵人莫过于大梵天及摩醯首罗天,福报最大,但此二天心中有染,不清净,仍属凡夫。佛在世时国王大臣替佛造的精舍,富丽堂皇,犹如宫殿,但佛不执著,不染著,佛照见五蕴皆空而不坏其相,福德清净故不住生死。佛经背得很熟也不能入佛的境界,若真受持是离世清净(因)不住生死(果),了生死不是什么玄妙的事,对世间不贪爱不染著就是离世,起惑造业就是染著。
△有大智慧才能有断德,断德就是解脱。一切法的真相是空寂的,形形色色如幻如影如梦如化,想得到一点东西都不可能,故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学佛人必须要深入此中奥义。佛法是对待的,因为有烦恼才建立菩提,众生有错误的观念佛才说正知正见,假如没有烦恼,菩提也是多余的,到了无所得,心里才是真正清净。
△一切皆以心为自性,心境一如,真如本性是体,现的五欲六尘是相,体离不了相,相也离不了体,相是影相,知其为相而不执著即不起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他,到了心为自性的程度已经是明心见性了。成佛不过是恢复本来面目,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必须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有所得,必有所失,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太重。身体刹那变老,不能永远过十八岁,生下来就往坟墓中走,无片刻停,身体尚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
△佛有藏通别圆种类不同。人想见佛,佛即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菩萨想见佛,佛即现大身,蚂蚁想见佛,佛即现一只大蚂蚁,佛在六道中所现的相千差万别。菩萨有五十一个阶段,所见佛身各有不同,故经云:随诸众生业报不同,心乐差别,诸根各异,而现佛身。
△佛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应当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体变现出来的,从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无自体性。故经云: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
△佛的眉间白毫相光有万德万能,全世界的出家人只要真心办道,四事供养不虞匮乏。可惜凡夫不相信佛而相信有财有势的檀越,以致本末倒置,离道远矣。
△华严会上是四十一位大菩萨的境界,菩萨行愿深广,无量无边,菩萨见思烦恼已断,尘沙惑已断,只有无明未断尽,入于分分渐破的程度。行住坐卧四威仪,一无所著,能无所著即是佛菩萨的境界,不但人天莫知佛菩萨的境界,连声闻辟支佛均不了解。菩萨位子愈往上去,智慧愈深,勇猛精进而不著精进之相。学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修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子,所以愈上修愈不容易。
△无量定即无量三昧,定的种类很多,眼根对色尘,色尘无量无边,有的色尘见了心定,有的见了心动,外边有多少境界即有多少定,又如饮食,吃了,有的爱吃有的不爱吃即是心动。
△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悲心要建立在直心上,直心是真心,直心是道场,心中如有委曲婉转之心即非菩提心。菩萨身口意一切造作不迷,觉悟了即与真如本性相应,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与佛同。如目的在名闻利养,说法度生,劝人为善均是世间有漏的善事。
△经云:‘三昧妙威神’,是说定智深广,一切境界现前,菩萨能如如不动,自行化他。自己修行均不能著佛法相,修行人觉得自己修的不错,已经著了相。一坐二、三天不起坐,有定功,但不是三昧妙威神,佛是行住坐卧均在三昧之中,一切法不染著即是三昧,三昧成就,因定开慧一切事究竟坚固。清净无染即是究竟坚固。
△经云:‘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著,究竟离分别,普现于十方’。普现于十方是大用,必须由离分别心作起,无去无来是不来不去,八不说的八种相,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种相说起来只有一个不生,不生自然没有不灭,更无其他来去,此境界即是无生法忍的境界。楞严经上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与灭是同时的,生灭皆是幻,求生不可得,求灭亦不可得,来去一异均不可得,此是说诸法实相的境界。不依于体,不著于相,可断分别根,即世间而离于世间,才能成就于大用。
△破四相后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慈悲不是对于好人坏人一律不分的,对于好人要慈悲摄受,对于坏人也要用严厉的手段以对治,皂白不分酿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堕落,即非真慈悲。但经中又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全要恭敬,此话岂非矛盾。应知对待好人坏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别,而相上要有分别,相上不分别就没有是非。对待恶人诃斥或用凶恶面孔责备,也是教化的一种方法,使他改过迁善,还是为他好,心中还是慈悲的。
△十行菩萨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后才能度他,依此推论,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钱财有限,不过用布施为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贪之功。诸恶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恶念障碍他人,持戒即不清净。很小的善事未做,即违众善奉行之旨,若随时留意身口意三业之造作,何时何地不是道场。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以为自己消灾,他人无缘无故来找麻烦,应作还债想。学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无论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做得到,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可放心度众生,若仍存有计较之心,是非人我萦绕于怀,学佛算白学了。
△经云:‘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三业,造善业有善报,造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心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经云:‘知一切法因缘为本’。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百法明门论解释一切法,九十四种为世间法,最后六个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无论有为无为均以因缘为其根本。世间法是因缘所生可以说得通,出世间法亦为因缘吗?有前面四个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才显示出无为法,一切有是幻有,因缘故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说万法皆空,缘生即空,皆无自性。看六道轮回更显然,因缘故轮转,还灭门亦离不了因缘,有为法是空,无为法是缘显示出来的,佛法常讲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还是因缘所显的。
△经云:‘知诸时分、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昼夜年劫,延促相入,无所挂碍’。刹那是最短的时间,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一百二十刹那等于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等于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等于一个牟呼栗多,三十个牟呼栗多等于一昼夜。延促相入即时间长短相入,事事无碍的境界,无量劫可为一刹那,一刹那可为无量劫,时间在百法中属于不相应行法,是虚妄的。所谓念劫圆融就是这个道理。
△出家人有三种欲:(1)恶欲、在僧团中争名夺利,希望四众供养均供其支配,喜欢出风头,争领导地位。(2)大欲、希望他人知道他的修行成就,以求名闻利养,对外宣传某人证道,某人得神通,四相未离,处处还有执著爱欲,仍是博地凡夫。(3)欲欲、今生加紧用功修持,希望来生作皇帝或大梵天王,享大福报。欲望无止境,精神必痛苦。佛法千言万语,必须将贪欲放下,大乘佛法由初发心到圆满菩提,即是一布施,也就是一个舍字,所以修布施是断烦恼的根本。
△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的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经云:‘一一如来所转法轮,种种宣说,所谓广说、略说、赞说,毁说、明了说、隐密说、有余说、无余说、不定说、决定说,我皆悟解,忆念受持’。广说是详细说,略说是提纲挈领的说,赞是赞叹,毁是责备。此种设施必须有智慧,且须对根机,运用不得当,难免害人,必须那位学者到了八风吹不动的时候,才可以用赞毁方法,此二者均能断人慧命。明了说是直接了当的说,隐密说是委曲婉转非常含蓄的说,有余说是不说完全,说一半留一半,恐碍其悟门,说尽了不是好老师,使学生永远不能开悟。无余说是彻发底源。不定说是令学者起疑情的,决定说是令学者断疑情的。
△众生根性不同,九法界由等觉菩萨到三涂,都能闻到佛法,虽然闻到,究竟能理解多少,视各人根性而异,九法界众生只有迷悟的差别,上边迷的轻,下边迷的重,迷的重的悟解能力小,甚至听也听不懂,然要多多听仍有开悟的机会。例如佛说一切唯心造,凡人听了认为是妄想心,轮回是业力推动的,善恶业均是心造的,权教菩萨听了认为万法唯识,大乘菩萨听了知道是真心变现的影相,三种人的悟解不相同。
△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的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练,已悟者助其成熟。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修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的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忏悔二字是梵华合一之译词,发露前所造罪,把它说出来,使大家知道,此忏之本意,悔是改往修来,二字意义相通。忏悔之精神与利益是在除恶业,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佛弟子犯了罪过,依教修忏悔,在方等经中有修忏之方法,烧香燃灯供佛像,清净庄严,尽心尽力供养,每进入拜忏之殿中须先沐浴换新衣,蕅益大师曾修忏法十余年颇有感应。
(2)理忏——理忏是作观,如维摩长者照见五蕴皆空时罪在那里?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亦如此,罪性找不到,从心上解脱,从理上解脱,理上得到解脱,事上自然解脱,若心为境转,苦不堪言,此一法即是用根不用识。性是清净的,妄想是垢,断妄想就是理忏,理忏可以不落痕迹,古德说最好事理双忏,事理无碍之忏,一切业障害,皆从妄想生,如不断妄想即不是真忏悔。念佛人二六时中念念分明,正念现前,没有别的妄想,所以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是最好的忏悔法门,念一声佛与理相应,确有如此大的力量,妄念减少,功夫自然增长,我法二执未破前,先破得失之心。
△礼敬与赞叹是忏悔所依,最主要的精神是除我慢,人生事业愈有成就,我慢之心亦愈大,慢是根本烦恼,如我慢断尽,是辟支佛的地位,罗汉断了慢而仍有习气存在。破除我慢的方法是礼敬诸佛,佛法要从恭敬中求之,我慢就是障碍诚与敬,礼敬讲十种礼:
(1)傲慢礼 形式上是敬礼,而无恭敬之心。
(2)唱和礼 随众礼拜,亦是形式上有心无心的拜,不是出于自己的诚心。
(3)恭敬礼 现在学佛的人所习之五体投地礼,此礼要平拜,不可用拜垫,但在法会中要随俗,不可自己单独不用拜垫,标奇出众。
(4)无相礼 身入法性,能所均离,空有二边不著,身心清净即是礼敬诸佛。
(5)起用礼 二障已断,只是为教化众生,示现给众生作榜样,一一礼均与本性相应。
(6)内观礼 以观想拜佛,有病时不能拜,又非其时非其处如走路时可以观想拜佛。
(7)实相礼 即无相,入实相的境界,无空间无时间。
(8)大悲礼 菩萨为救护一切众生代替众生礼敬三宝。
(9)总摄礼 即总摄前面各项礼拜,合而为一。
(10)无尽礼 即华严境界,重重无尽,事相上即五体投地。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