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五)-海仁老法师(11)
目连尊者,为盂兰盆之发起人,梵语盂兰盆,译义倒悬。目连出家证阿罗汉果后,欲报父母劬劳之恩,遂以天眼,观父生善处,喜慰莫名。再观,知母堕饿鬼道中,悲伤不已。即以钵盛饭,飞往供母,奈因悭贪业力,致使饭变猛火,不能下咽。目连哀极,求佛救母,佛教其于佛欢喜日,设斋供僧,承三宝力,方可使母脱饿鬼苦。是为后世,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佛及僧之缘起。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辛四观七大分七。壬初火头观火大
火头即金刚力士,常立佛前,拥护正法,故无须起座,即于佛前,合掌礼佛,而白佛言:我时常忆念,久远劫前,性多贪欲,贪欲即淫欲,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四十二章经云:‘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为用。’本经亦云:‘一切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今火头金刚自云:性多贪欲。显其宿生,贪淫积习成性,常为贪欲逼恼。当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空是佛所证之理,佛证第一义理,自在无碍,故曰空王。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据本经,乌刍亦与佛同在空王佛所修学。空王佛为乌刍说多淫人,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欲火固然危害色身,业火更能烧毁善根,危害慧命。欲健色身,救慧命,非灭欲火不可。然欲灭欲火,应遍观人身四肢百骸,诸冷暖气,即地水火风四大。人体组织;不外四大,欲心不起,四大调和,欲念一动,举体发热,淫心不息,欲火转盛。当欲心起时,若能遍观全身百骸,审察烦恼欲火,从何而起,为起自手足,抑或起自骨髓,如是遍观暖触,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欲火自息,而成正定。因定发慧,故能神光内凝,修行至此,便可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化多淫心是断德,成智慧火是智德。将所证境,呈白于拂,佛即印证,已断烦恼,成阿罗汉。以其善观火性,故诸佛皆呼之名为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是酬佛问方便。火光即智慧,三昧即禅定,因火头遍观四肢百骸,求欲火了不可得,转欲火成智慧火,而证得火光三昧。断烦恼,证圆通,成阿罗汉。感佛恩深,发愿护法,诸佛成道,皆为金刚力士,拥护诸佛正法,亲自降伏诸魔怨敌。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第一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以千筹令诸子抽,拘留孙抽第一,释迦第四,弥勒第五,乃至楼至最后。第二夫人生二子,一发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一发愿为密迹金刚神王,护千兄法。今云诸佛成道,正指贤劫千佛,乌刍均为护法力士。
佛问圆通以下,是酬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今乌刍云:‘我以谛观身心暖触。’即观火大第一。火头初劝百骸四肢,是观身中欲火;后神光内凝,是观心中欲火。遍觉身心,求欲火不得,遂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火既销,智火已成,不再为惑业所障,而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得无碍流通。智慧之火,能烧烦恼丛薮,令人安乐,如获至宾,谓之大宝焰。乘此宝焰之火光三昧力,转凡成圣,岂止得成无学道,且能登无上觉道。此正显其本门,等齐于佛,今示居因位,助佛扬化而已。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壬二持地观地大
地有十义:一广大义:地遍一切时处;如菩萨证菩提心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二为众生依:有情无情,皆依地而住;如菩萨证本心地,为一切众生之所依归。三无喜恶心,净秽俱纳,不生憎爱;如菩萨证入心地法门,赞之不喜,毁之不嗔。四能受大雨:喻菩萨能受诸佛大法雨,诸佛所说妙法,唯地上菩萨能接受。五能生草木:药草能治众病,良木可支大厦;喻菩萨能示众生法药,能持佛法大厦。六为种子依:一切种子,皆依地而得生长;喻地上菩萨,能令众生,播菩提种,长菩提芽,开菩提花,结菩提果。七能生七宝;利乐有情;喻地上菩萨,能出生圣财法宝,普济群灵。八能生众药:药能治病;喻地上菩萨,能出生无量法门,普治众生心病。九大风不动:如证十地菩萨,世间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不能动。十狮子吼不惊:狮子一吼;百兽皆怖,唯地不惊;喻佛说法,天魔外道,皆生恐怖,唯大菩萨,得无所畏。今持地菩萨,由平世界大地,进而平自心地,证阿罗汉,入菩萨位,当然亦具此十德。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以下,是持地菩萨自述修行远因。以证一切智,无法不照,故曰普光。持地于普光如来时,出家为比丘,勤修苦行,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比丘正业,唯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今持地菩萨,身为比丘,却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水陆交通之津口,或田地险隘之处所,有不如法,即不便于步行,甚至妨害往来车马,有折轴之危,有失足之患。持地菩萨,皆使其高者平,低者填。或时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修要路。如是辛勤劳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前述平地之行,为时甚久。或为众生以下,是述力施,亦即事度。城门曰阛,市门曰阓,即城市商场,买卖贸易之处。凡须要人擎物者,皆为擎至,所诣之处,放物便行,无论亲疏贵贱,皆不取其酬报工值。毗舍浮佛,译云遍一切自在,是庄严劫最后一尊佛。住世时由于众生共业所感,五谷不熟,世多饥荒,乞食不易,故当时菩萨,为荷负之人,与人负物,无论路程远近,唯取一钱,聊以活命。甚至水灾之时,或有牛车,被污泥之所陷溺,车与牛俱陷于进退维谷中,菩萨以积劫苦行,植福所感,故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前述事修,今叙悟证。尔时指国王设斋请佛受供之时。菩萨知佛必经此路,故平地待佛,以表恭敬。时佛愍彼事修久劳,摩顶慰之,并教其当平心地。盖万法唯心,地由心造,内心既平,外界自夷,故曰世界地一切皆平。因秉佛训,返观自心,妄想顿息;心智开朗,光明洞彻身内之四大微尘,与外界之世间微尘,等无差别。悟内外四大,本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故内外微尘之色法,与如来藏之心法,合而为一,如水乳融,亦如空合空,了无抵触,乃至世间地大之刀兵,与身内地大之身根相触,亦无损伤。至此便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诸法之相,虽有差别,有生灭;而诸法之性,同一如来藏,既无能生,亦无所生,是谓无生。既悟无生,当然断惑证真。以其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故悟大证小,成阿罗汉。然悟理既深,必然发菩提心,回小向大,入菩萨位。常得亲近诸佛闻法,且常闻一乘妙法。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随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入佛智慧故。’佛智慧即佛知见,三智是佛知,五眼是佛见。佛知见,即能证之般若智,地是所证不生不灭之大般涅槃。闻诸如来,指贤劫四佛;宣妙莲花,即是本经,本经亦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持地菩萨,自于毗舍浮佛所,悟明圆理,回小向大之后,常得值佛闻法,供养承事。不但曾闻诸佛,宣说本经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必获证果地觉。而且首先率众进修,证入一乘,位登圆教不退。故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因谛观身界,内外地大,其性平等;本如来藏,其相虚妄,不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已。既悟唯心妄现,全相即性,则尘相便销,智光自愿,不发无上觉道,夫复何待?故曰以斯地大,进修圆通之方便,最为第一。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