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五)-海仁老法师(8)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伺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壬三牛伺观舌
憍梵钵提,译云牛伺,亦名牛王。因过去生中,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老比丘告之已证无学,宜速忏悔;虽然忏悔,仍五百世受牛身报。以持戒修福之力,虽受牛身,皆为牛王。今得人身,以宿习难除,故世世生生,有伺司病,因此佛敕居天上,免世间无知者谤而堕落,及佛入灭,迦叶集众共结佛经,遣年少阿罗汉上天礼足,请下人间,共集佛经;因知佛及舍利弗均已入灭,即说偈曰:‘憍梵钵提接足礼,十方圣众大德僧,象王已去象子随,世尊入灭我亦灭。’说毕腾空现通,入火光三昧入灭。舍利从空下降,天人起塔供养。
如来示我以下,是自述得道因缘。舌根尝味,有甜酸苦辣等味,众生随味分别,内心浊乱;今佛教以尝味时,不随分别,反观尝味之知,即依此一味清净,本元心地修习;灭攀缘识心,而入三摩地。观照尝味之知;非生于舌根自体,又非生于甜苦等物;由是脱根离尘,悟入根性,应念超越,世间诸漏。内脱身心,断除我执;外遗世界,断除法执。远离三界,超出三有;犹如鸟出笼,飞行自在。笼喻三界五阴,众生迷真逐妄,为五阴所困,不能超越三界牢狱,如鸟在笼。今既离尘解结,舍妄归真,则如鸟出笼,自由自在。垢谓微细思惑,尘指见惑;既断见思二惑,当然离垢销尘,亲证真谛,而恢复法眼本来清净,成阿罗汉果。是故释尊如来,亲自印证我牛伺,已登无学位。故佛今问圆通,如我牛伺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味应作遗味,众生循味分别,故随味转;牛伺能外遗味尘,即脱黏;内旋循尘之知,即内伏。既脱黏内伏,根尘俱泯,自当灵光独耀,内证真常。故曰,以舌根旋知,为本修因,是为最上。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壬四余习观身
毕陵伽婆蹉,译云余习。因过去五百世,皆为婆罗门;骄慢习气未除,每过恒河,便呼河神:小婢断流。神怀嗔白佛:佛令向河神道歉,遂合掌云:‘小婢莫嗔。’佛言:此非慢心,而是习气未除;因河神过去,为彼婢女之故。
佛对小乘机,常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余习初出家,从佛剃落,而得入出世之道。每闻佛宣说世间,无常苦空,诸不可乐事。因闻而思,而修,行住坐卧,不离观法;故虽乞食城中,仍心思法门,不觉为路中毒刺所伤,毒由足入身,故举身疼痛。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一能知觉之心,而觉知此深痛;遂住足观察,此能知觉痛者是谁,由是发觉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所觉之痛,但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亦无能觉痛之觉心。我又继续思惟,如是一身中,何以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心之觉。岂非一身而有双觉;于是收摄知痛之妄念,而随顺无痛之真觉,不久之间,身心忽空。身谓痛觉之根身,心是觉痛之身识,皆属妄觉,由真觉力,销溶能知觉痛之妄觉。妄尽真现,故曰身心忽空。从此入定,经三七日之久,见思惑尽,成阿罗汉,得佛亲自印证,已经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纯觉即觉清净心,无痛痛觉;内外根尘,一时顿销;唯有一心,灵光显现,谓之纯觉遗身。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壬五空生观意
须菩提译云空生,因其初生,家中宝藏忽空。父惊而请相师为占吉凶,相师云:此子既善且吉,故亦名善吉。出世不久,家中宝藏复现,故亦名善现。佛弟子中,解空第一。尊者常在岩中入定,天帝往顶礼散花。尊者云:何为憍尸迦?天帝云:因尊者善说般若。尊者云:我不说般若。帝释曰:我亦无闻。尊者曰:无说无闻,是真般若。天帝曰:因尊者说真般若,故我散花礼足。据说尊者乃青龙陀佛应世,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号名相佛。
我旷劫来以下,是尊者自述得道因缘。因解空故,不住身心器界,根尘俱空,故得无障碍。以心无碍,得宿命通,故能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尊者自云:初在母胎,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由悟人法俱空,故十方世界,森罗万有,悉皆空寂。并以此空理,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证人法二空之真性,同得解脱。虽然自他同证,二空真如,然犹未悟如来藏性。后复蒙佛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理,因悟全空即觉,全觉即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并乘此妙悟真空藏性,顿入如来第一义空。悟此宝明妙性,真空性海,而同佛之知见。得蒙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
解脱性空二句是酬佛问方便,佛问以下,是酬佛问圆通。须菩提不但证知人空法空,且顿入宝明妙性第一义空。非同二乘之沉空滞寂,为空所缠,而能超越二空,在二空之上,故曰: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须菩提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诸相,即人相法相,众生执人我众生寿者等相,是我相;二乘执空是法相,今尊者既空人我众生寿者等四相,亦空二乘之空相,人法空有,俱入于空,谓之诸相入非,即经文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非所非尽之非字,指能空之空,所非是所空之人法诸相,能所俱空,故曰非所非尽。即经文:‘俱空不生。’法有佛法,众生法,以及心法之分,今证知诸法唯心,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故能旋人我自他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之第一义空。然欲证此第一义空,唯此意根,是为最上,故曰: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辛三观六识分六。壬初舍利弗观眼识
舍利弗,译云身子,亦名鹙子。依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门乃金龙陀佛,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华光如来。阿含经云:‘舍利弗为四众之生母,善说法要,度生无量。’今自述我旷劫来心见清净,是显本具智慧。心见,即眼识,众生以眼识,分别诸物,而取舍作业流转。尊者以心观物,不染色尘,曰心见清净。如是,指心见清净,非始自今生,而是旷劫以来,受生曾经恒河沙劫,皆得心见清净。世出世间种种变化,包括四圣六凡,无量差别诸法,世出世法虽种类繁多,但眼识一见,随念即通,了然明白,不假意识,分别计度,故曰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我于路中以下,是自述今世得圆通之由。迦叶是姓,译云龟氏,兄弟三人,原是外道,长兄优楼频那迦叶,译云木瓜窿,有五百弟子;那提迦叶,译云河;伽耶迦叶,译云象,皆依处立名,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后皆率领弟子,从佛出家。经云舍利弗与目连,原事沙然梵志学道,梵志殁,将二百弟子,遗给二人率领。一日路中,逢马胜比丘,威仪庠序,心仪其人,因问其师何许人氏,答谓本师释迦牟尼。又问汝师授汝何法?答:‘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法顿断见惑而证初果,归偕目连共率二百弟子,投佛出家。今自云:路中遇迦叶波,兄弟相逐,也许同时遇见,非仅马胜一人。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