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五)-海仁老法师(5)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两时,即阿难意请之时。因阿难但求冥授,故佛不显说。而普告在会大众,诸大菩萨,如普贤、观音、药王、药上、弥勒、空藏等,有大智慧,大慈悲,大功德,大神通,能作大佛事者。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指回小向大者,非定性声闻。如法华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曰生我法中。得成无学,通大小乘,佛果菩提,是大乘无学;菩萨分证大乘无学,故曰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佛今不问各人所证,而问最初发心,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佛不问七大,而问十八界,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合于六尘中,见大则合于六根中,识大合于六识中。故问十八界,四科七大,皆在其中。佛初问圆通,次问方便,意谓:法法皆真,头头是道,无法不圆不通。上根者,随拈一法,皆可入道;但钝根者,必须假以方便,始可下手修证。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今佛教阿难,选一圆通本根,正是对机设教之方便。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分五。辛初观六尘分六。壬初陈那观声尘
六尘以色尘为首,今因陈那最先见佛闻法成道,弟子中第一位上首。故先说声尘。又:‘佛出娑婆界,声论得宣明。’‘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声尘既是闻性所对境,与最后观音菩萨之耳门圆通,互相对照,故今声尘居先。
梵语憍陈那,译云火器。在家是事火婆罗门,将来成佛,号‘普明如来’。本门原是大菩萨,迹门示现声闻身,助佛转法轮。五比丘,憍陈那、十力迦叶、摩诃男、马胜、小贤等。前二是佛母族表亲;后三是佛父族堂兄弟。佛初出家,净饭王遣此五人,往劝太子回宫;后因太子修道志坚,皆留雪山,随从太子同修苦行。父族三人,因不堪其苦,先往鹿苑,别修异道。母族二人,后因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误以为太子已退初心,亦舍之而去鹿苑。及佛成道,先到鹿苑,为彼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故五人先得度。即从座起等三句,是经家叙仪。虽非求法,然为敬佛,故先顶礼后白佛。
鹿苑在波罗奈国,为古帝王养鹿之园。据传,昔有国王喜猎,时有二群鹿,各有五百,其二鹿王中,一为释尊过去,现畜生身而行菩萨者;一为提婆达多之故身。时释迦鹿王,谓达多鹿王云:‘今国王围猎,我等及一切禽兽,皆身命难保,我与汝当向王请愿,由我汝二群鹿中,每日轮流送去一鹿进贡国王,以免困猎残杀众多。达多鹿王同意是议,即谐往谒王,士兵欲杀之,鹿王忽作人语云:勿杀我,我来与王请愿。鹿能人语,且欲请愿,遂报国王接见。时释迦鹿王,陈述来意,王因奇其事而允其请,下令解围,勿再困杀。有日,达多鹿王群中,被派母鹿,因有孕待产,乃求达多鹿王,先派他鹿前往就死,王怒不许。该母鹿转求释迦鹿王,另派他鹿,先行进贡,候产子后,即往受死。时释迦鹿王,既不忍拒其所请,又不能先派他鹿,唯有自往就死。国王怪而问之,鹿王以鹿母请愿事奉告。国王因而感悟,而说偈曰:‘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起,不食众生肉。’遂将群鹿养于鹿苑中,并下令禁止加害,故称鹿苑。又此处人杰地灵,仙人辈出,亦名仙苑。据传说昔日林中失火,有雉鸡飞往恒河,湿身救火,经七日夜;感帝释下雨,因名鸡园。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其意有二:一约佛本门,最初成道。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如来成道已来,甚大久远,过于无量世界,微尘数劫。’二约迹门,即今于娑婆国,菩提树下,腊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今约迹门,佛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即往鹿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初谓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其次是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最后是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道我已修,此是灭我已证’三转法轮,皆以音声为教体,故曰: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说四谛法竟,问彼五人解否?陈如答:解。佛云:汝何所解?陈如云:佛说是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是苦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因亦灭,因灭故果亦灭。灭苦之道,是真实道,更无异道。佛知其已悟,即印其名曰阿若多,译云解本际。其次是十力迦叶得道,再其次是马胜等,三月调根,方证圣果。此因根性利钝不同,故悟道有先后。
释尊,昔行菩萨道时,曾为国王,以十善法教化国人,人皆奉行十善,恶鬼不能侵。时有五夜叉,为饥饿所逼,来至王所,求王救济,王即以剑刺身五处,命五鬼饮血,鬼饮血毕,身心安乐,叩谢王恩。王曰:我今以身血济汝等身命,将来成佛,以甘露法味,济汝等法身。昔之国王,即今释尊;其五鬼者,即憍陈如等五比丘,以此宿缘,故佛成道,最先得度。
‘妙音密圆’,谓佛之音声,相妄性真,此真妙觉体,无形无相,谓之秘密;其用周遍,谓之圆。一切众生,不了音声如幻,而起分别;今五比丘,闻佛音声,而知声尘缘生,相妄性真,因而悟道,得证四果,故曰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阿罗汉含三义:一证无生理,二杀烦恼贼,三堪受人天供。憍陈那等,因闻佛音声而证四果,是答佛问,从何方便。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是答佛问,谁为圆通。
昔有农夫,至马祖前求道,祖曰:吾无道,云何会说法。农夫恳切请求再三,祖云:汝信我否?曰:信。祖教用泥作耳环,挂于双耳,自会与汝说法;农夫依教奉行,不久耳环坠地,农夫因闻其声而悟道,故古德云:溪声尽是广长舌。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壬二沙陀观色
梵语优波尼沙陀,译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是约最早遇佛而言,非目睹如来于菩提树下成道也。‘观身不净’,是四念处之一,优波尼虽属利根,但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其修不净观。初观色身,种子不净,受生不净,住处不净,食啖不净,生处不净,举体皆不净。乃至从生至老,从老至死,究竟不净,故生大厌离。进而因相悟性,从不净观,再观人体死后,由膨胀而青,而瘀,而坏,血涂,脓烂,虫啖,散坏,白骨,最后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尘遇风吹,终归于空。再观空,亦不可得,断见思惑,成阿罗汉。故曰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即印证其名色性空,尘色既尽,空色二无,妄尽真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来藏性,既密且圆,故曰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即从不净观而悟道,是答佛问:‘从何方便,入三摩提?’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是答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优波尼沙陀,于十八界中,因观色尘而超凡入圣,实则何止观不净色可以入道,即观净色,又何尝不可入道。如灵云禅师,见桃花盛开而悟道云:‘三十年来寻剑侠,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洞山禅师,因观水影而悟道云:‘初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皆逢渠,渠今不是我,我今正是渠,切须任么会,方得见如如。’此外更有因剔灯而悟道者云:‘剔起原来是火,照见山河万朵;回头撞著圣僧,几乎当面错过。’长庆慧间禅师,参学卅除载,蒲团坐破七个,仍未开悟,后在福建雪峰堂,卷起帘子时,即开悟云:‘大差也大差,卷起帘子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尘拂劈面打。’可知一切色尘,皆可悟道,故古云:‘山色无非清净身。’承明大师云:‘烟鸟云林咸妙旨,风柯月渚,并可传心。’信然。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