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五)-海仁老法师(10)
世尊知我以下,是述今日迹门之事。世尊指释尊,释尊知满慈子,辩才无碍,故于般若会上,敕其为众说法,故曰助佛转轮。轮以转动为义;所经之处,瓦砾皆碎;喻佛说法,能破烦恼,碎生死。又轮以运载到达为义;喻佛说法,能于生死苦海,运载众生,到达涅槃彼岸。狮子为兽中王,狮子一吼,群兽皆伏;喻佛说法,妙音一宣,邪外归化,故以狮子吼,显说法之无畏。法华经云:‘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乘,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又云:‘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我常称其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常能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最第一,乃至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最第一。’读此可知满慈子本门深远,实为法身大士,为接引初机而现小乘耳。
佛问圆通以下是答佛所问。法音有四教不同,若说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之法,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是生灭四谛法音。若说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故无自他人我,是无生四谛法音。若说诸法,非空非有,知空有者,即众生本具之佛性,佛性非空非有,而超乎空有,名无量四谛法音。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本无差别,犹如虚空,究竟清净,本无所有,是无作四谛法音。梵语魔罗,译云杀者。有四种:一谓烦恼魔,二是生死魔,三是天魔,四是鬼神魔。专事障碍修道者,令不能得成道业,为解脱道之怨敌,故曰魔怨。若转生灭无生二种法轮,以此法音,能令自他降伏界内四魔;以无量无作二种法音,能令自他降伏界外四魔,故曰: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殒灭尽诸烦恼漏,以斯舌识说法,最为第一。前后诸圣皆依圆通根修,而自利;满慈子则以舌识说法利生而化他。前后诸圣,皆从流归源;满慈子则从源出流。从体起用,与普贤菩萨等,法华经授记,将来作佛,名法明如来。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壬五波离观身识
优波离,译云近事;亦名上首。是佛为太子时之近臣,出家后持戒第一,被推为上首。我亲随佛以下,是自述得道因缘。佛为太子时,因观人生有生老病死苦,欲求出离,苦无方法。虽常出城游玩,仍是心中闷闷不乐;及游北门,忽见净居天人所化之比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于太子前,徐步而行。太子奇之,问曰:是谁?答:我是比丘。又问:何为比丘?答,出家修道者名比丘。又问:所修何道?答:修断除生老病死之道。太子心喜,还欲请问,如何进修,比丘忽将锡杖一抛,腾空而去。太子遂发心出家,归向父王请愿,不许;且遣兵将,围守东宫。又派宫女,日夜歌舞侍候。时二月初七夜,净居于人,于空中,呼太子名,警告之曰:汝贪五欲,竟忘宿愿。太子答:非贪五欲,奈被困宫中,空有出家之志,而不能遂出家之愿。天人曰:汝真有志出家,今夜吾可助汝,出离东宫。太子即唤车匿(即优波离),牵犍步(马名)来。太子上马,四天王即各棒马足,并车匿俱,腾空越城而去。至深山降落,太子以剑自剃须发,将宝冠饰物等交车匿持回王宫,禀告父母,无须忧念,故曰:我亲随佛逾城出家。后净饭王遣五臣同车匿前往,请太子回宫,太子谓若不成道,誓不还宫。五臣与优波离,同时留下,陪伴太子修行。后五臣离去,唯独波离不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佛于雪山苦行六年,时机成熟,往诣菩提树下安坐,并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经四十八日,波旬魔王,梦见三十二变,醒后恐怖,观察阎浮提洲,菩提树下,释尊将成正觉。故敕魔女,现种种媚相,以惑太子,破坏禅定。时太子身心寂然,不为所动;反令魔女自见,身内污秽不净,羞愧而去。魔王震怒,亲率天兵魔将,欲加害太子,终为太子威德所伏,故曰亲见如来降伏诸魔。佛成道后,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屡欲加害于佛,如人以毒饭害佛,佛念自心无毒,自不受毒,食之安然。又如醉象害佛,佛伸五指,醉象伏地不动。又三迦叶波,本欲害佛,反为佛度,故曰制诸外道。佛自出家,即舍世间贪欲,及成佛道,即尽诸烦恼漏。此后凡从佛出家,精进办道者,无不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此乃述往昔事佛所见种种。
承佛教戒以下,是述得圆通之由。凡佛弟子,须先持戒,次修禅定,定久发慧,方能断惑证真。故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戒有多种;优波离所持,当属比丘二百五十戒。如是乃至,是超略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等。三千威仪,属增上戒学;以行住坐卧四仪,各具二百五十戒,合成一千,菩萨三聚净戒中,律仪戒一千,善法戒一千,利益有情戒一千,合成三千威仪。以三千威仪,配以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再配以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去零存整,故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性业遮业,是指所戒之法,体性属恶,不待制止,犯之成业,如杀盗淫妄等,即使非佛弟子,犯之亦有罪,名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但能引人作恶,故佛遮止,如饮酒食肉,垦土等,名遮业。优波离持戒,不问大小乘,无论性遮业,皆能受持清净无缺。身不作杀盗淫,心不起贪嗔痴,身心寂灭,故能断惑证真,成阿罗汉。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优波离戒德清净,佛令其统领僧众,稽查持犯,判决轻重,维持戒律威仪。故曰:‘我是如来,众中刚纪。’曾蒙佛亲自印证我心,持戒修身,众中推为上首。如大智度论云:‘长老优波离,于五百罗汉,以身执持,小乘戒律于触尘中,不起分别,不为违顺二境所束。’故身得自在,由于身识持戒纯熟;复以定力摄心,执心纯熟;从定发慧,豁然无碍,故心得通达。由心通达,断八十八使,无作妙戒得以现前,内无能持之心,外无所持之戒,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然后身心一切通利。佛问圆通,我以身识持戒,是为第一。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壬六目犍连观意识
目连是姓,译云取菽氏,姓此者多,加摩诃以别之。其名拘律陀,译云无节树。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树为名。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法华经授记成佛,号多摩罗拔旃檀香佛。未出家前,与舍利弗同事沙然梵志,沙然有二百弟子,入灭时,以一百付舍利弗,一百付目连。一日,目连率徒乞食,于途中遇三迦叶。三迦叶为之宣说如来因缘深义。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我顿发心,有二意:一是发心从佛出家,一是发明意识心,即如来藏性,不为识心所惑,故得大通达。既闻法得益,即随三迦叶前往见佛,佛呼善来比丘,即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成比丘相,七日后即成阿罗汉道。自此得意生身,游化十方,随念即至,得无挂碍。不可思议谓之神,无所障碍谓之通。因目连发明,意识即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得自在无碍。于大众中推为神通无上,成阿罗汉。不但本师世尊,于阿含会上。许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来,亦皆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以其具足六通,遍游十方,广作佛事,曰圆明;神通妙用,纯为利生,无诸垢染,曰清净;随心示现,无所障碍,谓之自在;降魔制外,怨敌俱伏,谓之无畏。佛问圆通以下,是答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旋湛即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满湛然常住之心性。因此心地光明,得以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妙用。众生意识取舍生灭不停,如浊流水,今将浊水,贮于净器,静久不动,沙土自沉,水复纯清。旋湛亦然,将生灭取舍之意识,旋向不生灭之藏性;旋久功深,内忘身心,外遗器界,内外湛然,心光清净莹洁,故佛问圆通,我目连以旋湛心光发宣,是为第一。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