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二
3.生命之寄托
有了前面两种人生观。有些人仍觉得乐观顺境与悲观逆境,这种爱悦与哀悲是短暂的,不能满足生命的要求。感人生确实是个问题。觉得旁徨、空洞,要求生命的著落。觉得自己的智慧,无法了解通达生命的真相、由来和演变。由此产生一种依赖心,顺从心。而把生命寄托在一伟大万能的神或主身上。相信我们的生命由他创造而来;我们的遭遇不管快乐或痛苦都受这绝对意志万能的神(主)所安排、支配。
这种人把一切是非得失成败都归诸于神身上,是由他们对生命的空洞无力救助而引发出来的一种依赖和顺从。这种观念就是西洋的神教观念,把生命的理解寄托在一个万能的神身上。
4.生命之战斗
还有一种人,跟前者相反,他们是无神论者。这种可说是近代具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指抱有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思想人生观的人。
他们对于宇宙间的苦难、黑暗,想要去克服。不愿屈服于自然界,相信人可胜天,想要突破、战膦环境,有奋斗的意志力,这种人对生命的领悟有一种战斗性,我们称他为生命之战斗。对于人生顺逆苦乐境界,觉得可以甲人克服,不因顺乐而产生生命之爱悦,也不因逆苦而产生哀悲。时刻对生命存有战斗性。
5.生命之游戏
还有一种懵浑浑的人,无所谓人生观。生命皂真理、解脱对他都不需要。而是看风转舵,今朝有酒今朝醉。仅要求当前的需要,目前的快乐。没有高伟大无限的人生理想,只求今生好好痛快活过就算了,这种人称为生命之游戏。老实说,目前社会上这种人占大多数。严格来说,不能忠于学术思想良知,抱著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者,都属此类。
前面所讲就是分析一般人的生观,大概不出这五种型态,这是我们探讨人生解脱之前,先对生命的各种层面作一番剖析。这是我个人一点肤浅心得,提供各位作参考,接著我们进一步探讨宗教解脱上的生命问题。
二、生命解脱层次之探讨与特性
对于生命感到短暂,觉得一些人生观不能提供无限的要求,而有解脱的思想出现时,才能谈到解脱层次。我们加一番探讨且分析其特性;也可分五种层次来说明。
1.多神论
哲学上称泛神论。这种思想近代较少了,古代很多。在原始部落中,学术思想不发达,觉得人在宇宙间非常渺小,对于自然界一些现象如雷电、海啸、地震,都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著,因而把自然界的现象加以神格化。认为山有山神,海有海神,在还未发展至一神论以前,原始部落都是多神论。这也是宗教的起源,来自对大自然的崇拜。
2.一神论
哲学上称唯神。这比多神论高明进步多了,在这么多神当中发现一个最权威的神。宇宙的创造者,万能的神,他的绝对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西洋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就是此类。他们的解脱、道德观念决定在信与不信。不信的话则不能上天堂,什么道德与解脱都免谈了。
3.梵我
哲学上称神我、唯我。比种比前面更高明了。从有神论进入无神论。这是在解脱过程中发现人的智慧能力可以冲破束缚。可以自己解脱、自我完成。言不仅是空洞的理论,还经过实际修证达到。印度的奥义书就是这种梵我论的思想,认为人生宇宙现象界的痛苦罪恶都是因为人性的堕落,这个小我在轮回中受业报,小我是错误的,不是真的。真我是梵我,梵是大的意思。大我是清净、常住、永恒、快乐的。解脱小我,回归大我,这是不依靠神的,而是自我神圣化。西洋许多哲学就有到达这种地步的。
以上三类可配合佛家三界观来说明。1.、2.两类属于欲界。佛教之所以能包容其他宗教是有其原因的。佛经说欲界有三十三层天,这三十三天的天神,刚好是多神论所崇拜的。佛教虽主张无神论,但并不否认神,只是不承认有一绝对万能的神。佛教承认么神有一些本事作用,但是这些不是最究竟圆满的。
梵我论属于色界。色界有钿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还是群众性的生活。只有四禅天的最高层大梵天,是一□人住。好像君王,它下面是辅天如大臣;底下诸天就是老百姓。色界需要修禅定。
4.唯心
哲学上称绝对精神。在佛家来讲,属于无色界。这是已经解脱物质的境界。哲学如黑格尔、笛卡尔在探讨宇宙真理时,发现所谓最实在的本体,以及未明理学,在宗教解脱层次上都属唯心绝对精神此类。这不只是一种知识观念的探讨,还经过内心的修证。因此无色界需与定相应,透过物质色相进入而上唯心绝对精神的境界。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