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禅师们的悟道因缘(二)

  七、因闻声而悟

  提到因闻声而悟,我们自然会想起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杯子落地,响声历历”而悟的事迹,其实,这类悟道的例子在唐宋时也有一些。也许学人参禅处在极其困顿之时,他们将会倦于参问了,而往往就在这万缘放下之际,一种普通的响声都可以叩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香岩智闲禅师原是百丈门下最为伶俐的学人,他在百丈面前可以问一答十。在百丈圆寂以后,沩山灵?禅师为了使他能透过祖师关捩子,便叫他在“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岩被这一问给难倒了,他多次请求沩山给他说破,但沩山说:“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香岩没办法,只得礼辞沩山游方,有一次,他在作芟除草木的农活时,无意中将一块石头向远处一甩,那石头正好击在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不料这一击脆响正好叩启了香岩的悟道之门,使他豁地顿悟了(事具《五灯会元》卷九)。

  八、因截流而悟

  “截断众流”本是“云门三句”中的一句,它指的是将学人的拟思意识蓦然切断,使其心虑顿然止息,从而直下见道。《景德录》卷十四载石霜庆诸禅师向道吾请教极则事,而道吾却不回答,他回过头去叫沙弥添净瓶中的水。过了一会,道吾又问石霜:“你刚才问什么?”待到石霜再举所问后,道吾禅师便起身离去。象这样引而不发、问而不答,正好可以让学人的驰心休息,以利于他们直下见道。在《景德录》卷八中载汾阳无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马祖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再来。”当无业刚好出门,马祖便唤无业,无业刚一回头,马祖便问:“是甚么?”无业当下大悟,顿领玄旨。在《五灯会元》卷十四中载长芦清了问丹霞子淳“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子淳道:“你闹在,且去!”后来,清了登钵盂峰时忽悟前旨。象这种以引而不发、问而不答的方式来截流,自然有益于止息学人的驰心,让他们一路向上见道。

  九、因作务而悟

  自东山法门开创起,农作就已列入禅修之中了。到了百丈时,兴农禅之举,此后,作务便已成了禅家的本分事了。也因为农作入禅,因而在作务中悟道者亦不乏人。在百丈门下,普请因闻鼓声而笑着回家吃饭的禅师,曾被百丈首肯为“俊哉!观音入理之妙。”至于他门下的沩山和尚因拨火一事开悟,则更是以作务见道的例子了(见《景德录》卷九)。在《五灯会元》卷十六中,载有天衣义怀的“折担会”一段因缘,则更是令人叫绝。义怀参学于重显门下,他几度请益均遭重显之打。后来,义怀当上了水头,有一次,他到井中汲水时,因扁担忽然折断而大悟,遂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又如兴阳清剖在大阳警玄门下作园头,一次,因警玄问他“甜瓜熟也未”而悟道(事具《五灯会元》卷十四)一事,也是因作务而见道的例子。此外,如香岩的芟草击竹等事,均与作务密切相关,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农作既已成为禅师的本分事,那么,以作务因缘而见道,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了。

  十、因睹某物而悟

  有的禅师参究一个话头或公案,久久不语,忽然于无意中看见某物或某景,便顿时大悟了。比如洞山良价禅师,他援南阳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历参了好多大善知识,就是不得开悟。后来,经过云岩的指点,才略有所省。但他的彻悟,乃是因一次涉水而看见自己的身影之时:他为此而作有《投机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见《景德录》卷十五)又如宋代的杨杰居士,他尝从天衣义怀问道而未悟,有一次,他奉命去祭泰山,在鸡鸣时,他到山顶见到日出如盘涌的情景,使他豁然一下开悟了(见《五灯会元》卷十六)。禅师们因参禅起疑情,遂援疑深究,直至“通玄峰顶”,忽然因睹某物,便使他们心智顿开,彻见“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的境界,这便是因睹某物而开悟的这一类悟道因缘的玄妙所在。

  十一、旁听机辩而得悟

  有的禅师参访宗师而未能悟道,可当他们急于求法之心休歇后,偏偏在一侧旁听别人机辩时,反倒豁地一下大悟了。以这种因缘见道,大似云门的“张公吃酒李公醉”,但要在李公虽未吃酒,而他以前毕竟吃过酒(亦即此次虽未参请,但他以前毕竟参学与机辩均有),因而此次他虽未吃酒也醉了。例如,法眼门下的天台德韶禅师,他出尘后历参了五十四位大善知识,后来才参清凉文益禅师。此时,德韶因久涉丛林,他倦于参问,只在一旁侍听别人机辩。有一天,一僧问文益:“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文益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惘然而退,而在一旁侍听的德韶却顿时悟了:那曹源一滴,正好落到了他的心头(见《五灯会元》卷十)。又如投子义青嗣警玄禅师,是通过浮山法远的代为传法而得以实现的。义青在参学于法远时,法远让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等因缘。这样过了三年之后,法远才问义青记得话头否,当义青拟对付,法远遂以手掩其口,使他顿悟了(见《五灯会元》卷十四)。在这里,义青虽未直接参学,但他到浮山之前,未见得就无参学经历(因义青到浮山前曾游过方),因而,他此次能通过旁听机辩而彻悟。以这类因缘开悟者,往往是久涉丛林而又倦于参请者,他们在旁听时,则已休歇心缘了,因而能藉此因缘以见道。

  十二、因参究公案开悟

  禅宗发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丛林中积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丛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举古德公案因缘令学人参究的方式来传道,遂使参究公案之风盛行于丛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门宗中慧林宗本参学于天衣义怀,义怀举无著问法天亲的公案以示之,宗本一闻便彻悟了(见《五灯会元》卷十六),这是因参究公案而得道的典型例子。又如大慧宗杲参学于克勤禅师,克勤禅师则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公案以示众,宗杲一闻此公案便“前后际断”。后来,宗杲居择木堂,因听克勤禅师举自己参五祖演因缘,遂彻悟玄旨(见《五灯会元》卷十九)。此外,如洞山良价的援南阳慧忠“无情说法”公案以参究,亦属此类。参究公案虽不是禅修的目的,但它终究不失为一种方便因缘,因而颇有禅师以此因缘而悟道。

  以上所列十二种悟道因缘,是择灯录中比较常见者而陈述的。此外,还有通过参话头、闻香味、阅灯录等因缘悟道者(若欲囊括尽,则不下十二种)。五祖法演参学于白云守端禅师,守端便给他一个话头让他参究,使他“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方“因兹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见《五灯会元》卷十九)。黄山谷的悟道乃是因闻香味而得。山谷参祖心禅师,祖心拿《论语》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一语让他参究,山谷拟对,祖心连连说“不是”,致使山谷“迷闷不已”。有一天,山谷随祖心到林子中散步,那时山林中的山桂花正盛开着。祖心便问山谷:“闻木犀花香么?”山谷道:“闻。”祖心说:“吾无隐乎尔。”山谷一闻便大悟,他于是礼拜祖心禅师(见《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祖心禅师的悟道是以阅《传灯录》这一因缘得以实现的。祖心参学于黄龙慧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后止石霜,因阅《传灯录》而悟(事具《五灯会元》卷十七)。至于其他的悟道因缘,尚有以手势因缘悟道者、以掩口而悟道者、以诟骂而悟道者……在此便不一一例举了。

  综观以上悟道因缘,纷纭多异,但我们从这变化多样的悟道因缘中,至少可以发现这么一些规律来。首先,禅师们悟道因缘的纷纭多异是因为他们各人的根机互异所致,由此而产生了各人悟道因缘的差异性。例如从二祖到六祖这几代大德,他们不但能于言下即得,而且还能“临机不让师”。我们在晚唐五代以后,便难以找到这样于言下即得的例子了,这充分说明了后代很少有前代那样的上根利器了。这一现象,有力地说明了根机的差异是造成悟道因缘互异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禅师们阅历的互异也是造成他们悟道因缘互异的原因之一。在以上所举的悟道因缘中,几乎每位禅师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修学历程,因而也导致了他们悟道因缘的互异。例如天衣义怀的“折担会”,就只适合于他汲水这一特殊的经历;沩山禅师的“拨火开悟”,也只适合于他为百丈拨火那一特定因缘;香岩智闲的以击竹闻声而悟道,则只适合于他芟除草木那一作务因缘。再次,禅师们所处的时代风尚之异,也是造成禅师们悟道因缘互异的原因之一。四祖以前的几代大德皆能于言下即得,五祖与六祖则非但能于言下即得,而且还大有“临机不让师”的机辩寓于其中,由是遂开青原、南岳以后的师徒勘辩、机锋迅捷的风尚。讫乎晚唐丛林,游方参学、农禅作务,皆是寻常家饭,因而,以此因缘悟道者颇有人在。五代至赵宋时期,文字禅相继产生,因而出现了以参公案、阅灯录等因缘而开悟者。这一系列悟道因缘互异的现象,充分说明了悟道因缘之差异,与丛林的时尚密切相关。此外,禅师们悟道因缘的互异,除了以上三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学人与禅师之间的因缘际会这一因素在其中。尽管是少林那样的大德,若不遇上二祖这种根机的学人,也难以将其无上妙法弘传开去;另一方面,尽管是六祖慧能那样的法宝,他若不北上黄梅参礼五祖弘忍,也难以成就他的“一花五叶”的无量功德。因而师徒各自的因缘际会这一特定的缘分,也是造成禅门悟道因缘互异的因素之一。

  我们剖析了禅门悟道因缘的差异性之后,则会更加明白禅门在接机上特别注重契机契理的原因了。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发扬盛唐禅风,自然也饶有裨益。有鉴于此,笔者聊纂此篇,以供达者是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