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案的误区(二)
其二,便是把公案当作敲门砖,把公案神秘化。
公案是祖师接引学人或祖师间的语言,实际上是明白人的语言而已,就象博士和博士的对话,层次低的学人是听不懂的,而博士间交流,却明白无碍。不懂心法之人,听不懂明心之人的语言,就像小学生听博士的谈话,听不懂,却感觉很神秘,因此就象鹦鹉学舌,用来装点自己的门面。还有一些人,听不懂,便以为禅师们故作神秘,便以为这便是机锋,有意瞒着别人。为了抬高自己,便说一些稀奇古怪连自己也听不懂的语言,认为自己的语言便是禅了。
实际上,禅的语言是最明白的语言,直截了当,直指人心,没有半点罗唆,所谓的大道至简,就是如此。这样的语言,唯有见地相同者,才能领会,只有见地相近者,才可能当下悟解。高深的问题,导师可以教博士明白,但却无法叫小学生明白,因为小学生的基础相差太远。
禅师接引学人,也是用实相法来勘验学人的见地,见地接近者,禅师便会诱导下去,使之了悟心法,对于假冒者,禅师往往要用棒子打下山去,何以故?对这种故能玄虚的骗子,祖师是不客气的。因为骗子是拿自己的慧命开玩笑,这种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得到禅师们的尊重的。这种人,如果不是用这种羞辱人的方式去处理,这种人也许会假冒禅师的名头,在外面招摇撞骗的。因此,乱棍打出,便是绝了这些人吹嘘的资本。
当然,有的用棒打,是让学人体会知道痛的那个家伙是谁,但是能会此意的人不是很多,大致只有一个被挤坏了脚的人当下悟道。其他很多的人,往往都是顶着一脑袋大包,灰溜溜的跑下了山。
有的人说,看公案看不懂,便会起疑情,起疑情才会悟。这也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不明心性的人,看经典也是看不懂的。譬如《金刚经》,有几个看得懂的?这里疑情成堆,有的是疑情可发,但是却不在这里起疑情,非得到公案中去起疑情。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看经典,就象看一道数学例题。在经典中,告诉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告诉标准答案。只要耐心的研究,一定会学会这道难题。而公案,则是数学题的结果,没有解题的过程,这个解题的过程,是需要自己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到祖师那里去验证答案。有的自己解出了正确的答案,如永嘉大师。有的已经接近正确的答案,如法达,经祖师点化,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有的则是连题都没看清楚,便想到祖师那里碰运气,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能教的明白?
因此,学习顿悟禅法,要有很好的基础,也就是祖师所说的,具备上上根性。这个上上根性,便是极好的经教基础。这和世间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不去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考试都不及格,却想要当院士,这便是白日做梦。
- 上一篇:知道你来生是什么样吗
- 下一篇:秋浴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