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五家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时间:公元一九七五年十月

地点:台北国立艺术馆

听众:法师、居士

一、六祖其人

二、介绍“禅”

三、禅宗的教学法

四、结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

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立艺术馆演讲,时间共为三天,拟以三部经典为中心,分别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第二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第三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设”。

一、六祖其人

(一)六祖并非不识字

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佛教,都会知道《六祖坛经》不仅是禅宗的重要宝典,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圣典,更是中国文化中一朵光辉灿烂的奇葩。

《六祖坛经》,是佛教中一位最传奇的惠能大师所讲的一部“法宝坛经”。

过去,大家都以为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后来因为他的根深机利,在黄梅五祖的座下开悟,进而才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

但是,我要告诉各位,六祖惠能大师并不是一个不识字的人。相反的,他对佛学经典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六祖坛经》记载,他在卖柴的时候,由于听人诵念《金刚经》而开悟。

六祖曾与同村的一个居士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她在诵读《涅槃经》时,常由一向被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六祖又曾到过乐昌县西山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参学,学习坐禅的方法。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投陀经》。

他有这些辉煌的参学纪录,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后来大弘佛法,阐扬禅宗,我们岂能把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

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谈,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惠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

(二)得利于其它宗派的助长

惠能大师早年参学时期,适逢当时有名的玄奘大师正在长安翻译经典,大弘唯识法相之学;同时,律宗创始者道宣律师也正在终南山讲说《四分律》,弘扬戒法;此时,被称为光明和尚的善导大师,也正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大弘净土念佛法门;另外,华严宗的法藏贤首国师,则在着述《华严疏钞》,大弘华严。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宗派,大师辈出,盛况空前,可说是百花齐放,灿烂如锦,使佛学展开一段光辉的历程。六祖惠能大师适逢其会,他在五祖门下开悟以后,倡导不立文字,顿悟法门,开创了宏伟的禅学。禅宗所以能在当时产生那么多伟大的禅师,实由于佛学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个时期开展发扬,彼此推动激荡,互相烘托辉映,形成佛学的黄金时代。而六祖惠能大师,以一个倡导顿悟的一代宗师,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饱学之士摄受在其门下,使禅宗更是一枝独秀,在中国佛教中展现辉煌的成就。禅宗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其它法门的宗派亦有推波助澜之功。

(三)参禅不一定要打坐

谈到禅宗,大家都以为参禅就一定要打坐。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才叫坐禅。

但是我们从六祖大师的思想教导看,参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

‘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你有什么高见?’

六祖大师回答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必须知道,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你会禅吗?行住坐卧,搬柴挑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

磨砖既不能成镜,打坐也不能成佛。参禅求道,重要的是在觉悟真心本性,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可进入禅的世界。

二、介绍“禅”

(一)生活中要有禅味

我们扼要的介绍过六祖惠能以后,现在,要向各位说明的就是禅的本身。

禅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禅是不立语言文字的,禅是言语道断的,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教外别传的。以前在我国大陆的丛林,如果在禅堂里念佛一句,要罚他漱口三日;你在禅堂里讲话,道得的给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给你三十棒。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离开言说的。言说不能表达禅,勉强用言说表达,那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能说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

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所谓师传、传灯,有时需要以信物做凭据,有时又需要用言语来印证。但是禅宗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一般世间上的学问知识,是从分别知见上去了解的,而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的。

一个人如果对禅抱有兴趣,立志参学,他不仅要聪明伶俐,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们阅读禅宗语录,细心体会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处处带着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绍的,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学,也不一定是禅宗参禅顿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并建议各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最好能有一点禅味,体会一些禅机。

六祖大师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师曾说过:“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参禅开悟以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没有参禅的时候,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这是因为在一般凡夫所认识的心外世界里,山本来是山,水本来是水。但是参禅以后,因为他超越了这个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证悟以后,他把心内和心外的这两个世界调和起来,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灵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证悟。因为调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内和心外的两种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山水,与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里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你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禅机,也就更加展开了。

六祖大师有一徒弟叫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叫马祖道一,道一禅师有一弟子叫百丈怀海。有一出家人问百丈禅师道:

‘请问,佛是谁?’

百丈反问他:

‘嘿﹗你是谁?’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吗?你还要问人,何不直下承当呢?

一个问佛是谁?一个反问你是谁?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机,却是无穷无尽的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师祖道信禅师,曾问三祖僧璨禅师说:

‘什么叫做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

‘谁缚你了?’

‘没有人来缚我。’

‘既然没有人来缚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的恍然大悟,并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正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来源,并非完全外来,多半起自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厂,好的工厂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厂制造的产品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烦恼。

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是要勤学多问。但是禅门的教学方法,常由应答而改为反问,或由问的人进一步反问自己。要问的是:“念佛是谁?”“什么是祖师的西来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么一问,并追究下去,把思想专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参禅主要靠自己。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将法传给他,送他过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师说:

‘我来摇船让你过去。’

六祖惠能大师说:‘不要,我自己来。’

五祖又说:‘你都要走了,我来送你,我渡你过岸。’

六祖就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在佛教里,虽有师承,但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观,观自己,要像观自在一样,要观自己在不在,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能的。我们有时看到观音菩萨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问:‘我们拿念珠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还是念观音﹗’‘观音为什么还要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以反诘法教学,用“为什么”不断的反问,把对方的思想开拓得更深更广,最后像爆竹炸裂,灵光一闪,让对方在问题的压力下突然开悟。

(二)答问不定法

其次,我要向各位介绍“答问不定法”,答问的方式不一定,有时从肯定方面来答,有时又从否定方面来答。

六祖大师的徒孙马祖道一禅师,无论什么人请他开示说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总是说一句:“即心即佛”。

后来有人问他:‘嘿﹗老师,你怎么跟人说法,都是说一句“即心即佛”呢?’马祖就说:‘因为小孩子哭,不得不拿个饼干给他吃,这样子让他有个安慰。’这人再问:‘假如小孩子不哭的时候,你怎么说法呢?’马祖答说:‘那时要说非心非佛。’

有一个青年学道者大梅法常禅师,来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请问什么是佛?’马祖道一回答:‘即心即佛。’法常禅师言下大悟。

大梅法常开悟后告别离去,到其它地方弘扬禅宗,度众无数。大家都传说法常禅师悟道了,这话传到道一禅师的耳中,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吗?就叫一个人去考试一下。

这个考试的人,见到大梅法常说:‘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儿,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这个人说:‘现在师父不是这样讲了,不讲“即心即佛”了﹗’

‘哦﹗现在讲什么?’

‘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

法常听了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问话的人,就如此这般回去告诉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说道:

‘梅子真的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成熟了,就是说大梅法常真的开悟了。

有时候,我们从否定中可以透到一点人生的消息和禅机。有时候,又要从肯定中来体悟。像这位法常禅师,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有这种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顶天立地觉悟的禅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问马祖禅师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禅师的师弟智藏禅师。

‘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

‘有啊﹗’

‘请问有没有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有啊﹗’

不管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在家居士问得怀疑起来,就说:

‘老师,你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没有;再问他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没有。可是你为什么却都说有呢?’

智藏禅师说:

‘哦,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也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没有,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和儿女啊﹗’

这个问题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其实并没有不同,道只有一个,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禅师之间问话或答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径山禅师所讲的“无”,有着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义,因为无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无”就没有“有”了。

(三)间接暗示法

现在再介绍“间接暗示法”。

什么叫做“间接暗示法”呢?就是禅师与禅师之间,不直接把问题说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话,作间接的暗示。这里面藏有至理,让对方自己悟透,亲证得道。

现在举个例子说明。

赵州从谂禅师,为人非常风趣,被称赵州古佛,八十岁还在行脚。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远禅师在一起,一时高兴,便和文远禅师说:

‘我们来打个赌,谁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钱、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赢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块饼。’

文远禅师就说:

‘好吧﹗你请说吧﹗’

‘我是一只驴子。’赵州说。

‘我是驴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里的粪。’

‘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无法再比下去。就问文远禅师:

‘你在粪中做什么?’

‘我在那里避暑乘凉啊﹗’

于是赵州认输丢了饼。

这段对话暗示我们,要从卑贱里面去体会伟大,从烦恼当中去证悟菩提,要心净一切净。所以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充满禅味。所谓心能转物,驴子、粪、蛆,都可以把它变成佛法。

谈到这里,我想到我们佛光山男众部附设的沙弥学园,有好多十几岁的沙弥在念书。其中有个大约十五岁的小男孩,由于嘴巴长得阔,而且喜欢说话,所以有人为他取个绰号,叫他“鸭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问:

‘谁在那里啊?’

他跟我头一歪说:

‘鸭子啊﹗’

我真没有想到,他竟那样的洒脱。记得他还在国民小学读书的时候,电视正在上演“保镖”连续剧,剧中有个坏人叫曹天成,因为这个小孩很顽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们觉得这些绰号怪难听的,他却淡然处之,根本无所谓。他才十几岁,这种赤子之心,这种超脱荣辱毁誉的态度,不正是解脱吗?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大人物,经常为了“名”和“利”而烦恼不休,真不如这个十几岁的小沙弥。这种活泼的心境,天真的态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举一个例子。温州净取寺,有一个比丘尼,名字叫玄机,曾经在大日山参禅。有一天,她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也学六祖大师的作风,第一句就问她:

‘你从哪里里来?’

‘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用机锋来问)

玄机回答:

‘如果太阳出来了,就溶却了雪峰。’

雪峰问她日出没有,意思是你开悟了没有?玄机就答,如果我开悟了,哪里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里还要来问你呢?

‘哦﹗’雪峰听了,觉得她虽没有开悟,倒也有点道理。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机怎么回答呢?她说:

‘一丝不挂。’意思说已经解脱尽净,这话说得太大了。

这么谈过以后,玄机就走了。走到门口的时候,雪峰在后面叫着: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机一听袈裟拖在地下,赶快回头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说:

‘好一个一丝不挂啊﹗’

所以一个人的实际修持,是开悟了,或没有开悟;是解脱了,或没有解脱,从谈话里面,禅师们都会把你问出来、考出来,或暗示出来。

又有一个出家人,来问赵州禅师:

‘请问禅师,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啊?’

赵州禅师本来坐在那里,被他一问以后,站起来说:

‘我要去厕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来,回头对那个问话的人说:

‘你看,像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来问我呢?像这样的暗示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韩愈,不信佛法,反对佛教。为了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时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讲话的对象都很难。这时,潮州有一位大颠禅师,是石头和尚的弟子。韩愈一想,和尚都有学问,不妨找他谈谈。

一次拜访,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颠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见到大颠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睁开眼睛再和你谈话吧。可是等了很久,这大颠禅师却始终闭着眼睛坐在那里。韩愈等得太久,不耐烦了,大颠和尚的侍者看着也过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师父耳边一敲,意在请他出定,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说,师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经打动韩愈,见了出家人已经不再傲慢;不过,你别老是入定,要赶快讲话啊,以你的智能来开导他罢﹗

聪明的韩愈,一听侍者这两句话,非常高兴。他说:

‘禅师门风高峻,我已从侍者嘴边,得到一个佛法的入门。’后来韩愈就拜大颠和尚做师父,皈依三宝

有时候千言万语,话讲多了反而没有用。像大颠禅师,一言不发;而侍者,也仅仅说了两句话;却间接的暗示出一个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皈依佛门

大颠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日本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的时候,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禅师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的说: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见师父要圆寂了,就问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

‘行思去﹗’六祖告诉他。

他把“行思”误为“寻思”,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行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叫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禅师听了,立刻动身前往,后来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头状如平台,石头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数十年,人们都叫他石头和尚。

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是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

‘你得到什么来?’

‘我没有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说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四、结语

禅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答非所问法”、“矛盾颠倒法”、“打骂教育法”、“自觉悟道法”......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虚云和尚入定,他以为只过几分钟,哪里知人间已过了几个月;太虚大师在普陀山一夜入定,以为只坐了一支香,哪里知一夜已过。在禅定里面,有时候不觉得时间的存在。

苏东坡还未参禅时,做过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他参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等到他对禅更有体验时,他又做了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总之,从六祖大师、从禅门各种教学方法来看,处处都说明禅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证悟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