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七、谈生活
四七、谈生活
一说到生活,不出衣食住行,再加上各人的工作嗜好和研读。我们做了一个人,不能没有东西食,其实就是禽兽也免不了,这是欲界众生特有的权利。至于衣,那又是人的特权了。除了禽兽有它们天然的毛羽,就是野人恐怕也要用草叶遮体吧?而禽兽所以不用衣服的原故,一是无知,一是无能;无知是不知羞耻和法律,无能是不会用工具来做衣服,尤其是它们的皮肉毛(P 481)羽,比较人要坚厚一点,所以也能够抵抗寒冻。住的话,除了家畜有主人代它们做好了栖栏外,而飞禽和野兽,那只好自己去做巢觅穴吧。人可不能和它们一样,纵然不能每人都有一座高楼大厦,最起码也要找一个茅蓬草舍或竹棚木屋吧?行,除了双脚走路外,想腾空要乘飞机,想飘海要搭轮船,尤其是现代交通便利,谁人不乘车辆,愿意两肩背着东西跑?除非不得已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那是例外。
除了上面“衣食住行”的生活之外,而工作算不算是生活?假定工作不是生活的话,试问衣食住行的生活,是从何而来呢?去偷吗?抢吗?骗吗?那恐怕很危险吧?连生命都要搅掉了,那里还可以令你生活?可见生活的来源,就是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主要,一个人如果失了工作(失业),那生活也就成了问题了!然而人不单是食饭和做工就算了事,还有各人不同的嗜好生活,例如你爱音乐,我爱书画,他又爱研究各种科哲等学问。这些这些,难道不算高尚的生活吗?不然的话,那人和禽兽,又有甚么地方不同呢?是不是食食睡睡就算了事?而人所以和禽兽差别的地方,恐怕也有它(P 482)的原因吧?这就是文化教育和人格,也就是工作嗜好和研读的生活。
世界上的生活虽然是形形色色各样不同,然而畸形的生活,不出两种:一是快乐的生活,一是苦行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现在称为物质文明;穿的、食的、住的、行的、用的、玩的,一切的一切,综括一句,是享乐的生活,叫做纵欲主义;而世界大乱,也就是从此而出!这话我不明说,只好请诸位各人去回味一下就知道。苦行的生活,不食饭,而食草食粪;不穿衣而裸体。他们坐在针上,睡在刺上,拔发、薰鼻、常立;他们以为不这样,是不能成道,不能生天,所以他们用种种方法,把这肉体磨折痛苦;这是印度一种宗教的作风,所谓外道。我们只要到印度去走一赵,就会亲眼看见他们这种种的奇形怪状,这种叫做苦行生活,也就是节欲主义。这两种畸形的生活,各走极端,前者过之,后者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生活(偏一边)。如果能够不偏,那就是中庸的生活:就是不纵不节,得其中庸大道,正所谓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是怎样?(1)要有正当的知识,(2)要有正当的工作,(3)要量入为出,(4)衣足以蔽体,(5)食足以充饥,(6)住足以遮风雨,(7)要勤劳,(8)(P 483)要俭扑,(9)要讲卫生,(10)要救济贫苦;这是一般人应遵守的标准生活,也可以说他是高尚的生活。
现在要说到我的特殊的生活,既然说是特殊(特别的差殊),当然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不过作诸位参考的生活罢了。
读者们不要笑,也不要说我太苛刻:(1)不要去看戏,(2)不要去打牌,(3)不要去狎妓,(4)不要去饮酒,(5)不要去抽烟,(6)不要做无谓的工作。一到了十点钟,规规炬矩,息灯上床,连正经的书籍都不必再看,何况诲杀诲盗诲淫各种害人的小说呢?当然不能再看。然而上床不是即刻两脚朝天就睡下来,要在睡前正身端坐(两脚跏趺),闭目养神,耳朵听自己的呼吸,从粗至细,从细至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呼一吸(不听吸气),随它的自然,丝毫不必勉强,身腰不必直挺,自己觉得安然就可。坐的时间不规定,只要它实在要睡了,可放足右胁而卧,右手托右耳,左手搭左膝,吉祥而卧。这样一来一切淫念都没有了,失眠病、胃痛病,心脏病、贫血病、一切的暗病,不到一年,自然会不医而愈了。(P 484)
睡者养神(精神),精神既养足,自然而醒;不可懒睡,以为多睡好。因为醒了就不能睡,不能睡而勉强睡,不但不能入睡,而淫念及一切邪思乱想又来了。所以最好一觉醒后,除下床小便,即刻又上床趺坐照前式。这样欲睡则睡,不睡则坐,不纵不节,岂不是一个“中道睡”的新名词吗?如过了十二点钟还不睡觉,不到一个月(心血不能归潮)不害痨瘵病,也要害贫血病,不久百病丛生,无药可医了,医生嘱汝只好静养,可为一证。
食的话,西人把晚食当正食,或者是风俗习惯。我的饮食观:最好一天只食早午两顿,早上多食稀粥。粥有十利——消痰、化气、解渴、……,只要把粥水灌满了,就好像汽车,这一天的汽油够用,汽车就可以开了。到半路(中午)再添一点油(午餐),不半天又可以再开了。晚上既不开夜车,那何必去加油?纵然加上油,也没有用,反而塞住了气管(胃难消化)。你如果说我是外行话,我们可以打开医学和卫生学来研究,谚云“病从口入”者即此。所谓“食只可以充饥”,过此非宜。而相陪者白菜、空心菜、苋菜、菠菜,尤其是豆芽、豆腐,这些营养料较之任何荤菜更多,这有科学家和医(P 485)学家可以代我证明,用不着我自己来争论。即以我本人来证明,从十八岁起至今年五十九岁,四十年的纯素(当然暗中没有偷肉食我自己相信),而我的身体和精神,见过我的人,听过我讲话的人,这是相信的。这就是从静坐和素食而得到的结果,诸位如果对这个名词还没有听过,这是我新发明的,叫做“中道食”。
食和睡,是人生两大事,其余的衣服是遮体,宜洁净。最好每天都要洗衣服,肮脏龌龊,不但是自己不卫生,而惹傍人嗅你的臭气,也就没有公德,所以衣服以配身及洁净为上乘。怎样叫做配身?一个讨饭婆,如果戴起了金银首饰,再加上涂脂抹粉,我以为一定会讨不到饭,这叫做不配身。
住的话,不论它是茅舍草屋,总以空气流畅,光线充足,用物简单,一切清洁为第一义。住只可以适居,何必雕梁画栋?一个人的生活,能够做到简单、朴素、清洁、规律,那是上乘的生活。
其次,早晨四时就起身,到园苑中去吸空气,一上一下去拜佛不是上好的运动吗?何必八段锦和太极拳,甚么柔软体操?每次食饭后,绕住佛座去(P 486)经行,或念佛号,或诵咒语。你说我是在修行,我告诉你:这就是我们的体育场,何必一定打球,赛跑,跳杠,就是运动吗?我拿一件事实来证明:任你做甚么事辛苦了的时候,文的,好像作文、改卷,久了当然会疲倦。你如果放下笔来,结跏趺坐(蟠腿坐),眼睛一闭,耳朵听呼吸,一切放下,无思无虑,不到一点钟,精神就充足起来了;这不是参汤、补品、维他命,是甚么?再加之诵经时要不起分别,研究时要明事识理,一到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时候,这种生活,只有实行的自己受用。上面这两种生活:一种叫“禅悦为食”,一种叫“法喜充满”。这两种生活,一般普通人有尝过了吗?当然是没有,所以叫做“特殊的生活”。请诸位换换口胃,来过过我们这种“中道的生活”好吗?所以“清心寡欲”是第一流的生活。(P 487)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