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社会责任

\

  本人来自菲律宾,长时间居住海外。中国的昌盛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地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渐提高,这使海外的华人,华裔得到当地政府的保障与尊重,也使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宣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佛教也在这机遇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首次“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召开,有两种特殊意义:

  (一)三大语系空前交流

  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分布世界各地,因民族、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传承上有南北三大语系的派别。佛教三大语系的基本思想和中心教义虽然一致,但在宗教仪式、修持法门、传布方式、服饰、饮食却各自不同,如今“世界佛教论坛”为各国佛教徒提供了对话讨论的机会,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家会聚一堂,共商大计,就教义上、制度上以及内部组织的整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加强合作,以期对社会的贡献发挥更大的力量。

  (二)世界和平人人有责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的均衡起了正面的作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身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以前是被视为消极避世的,但其实,佛教有其入世积极的一面,爱好和平的佛教徒,应如何本着佛陀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教诲,以菩萨救世的精神,配合各地政府,发挥匡世利民的作用,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和平献出自身的力量,这是今天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佛教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一、从物质方面而言:

  中国佛教有对古联:“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台同结万人缘。”这与今日所谓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意义是一样的。自然界有各种不测的灾难,社会上有各种问题,包括贫困、病痛、无依无靠的弱势人群,故此,福利、济贫、救灾工作的推行,是佛教徒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菩萨救世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从精神方面而言: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所谓“法供养”即是以佛教的道理去化解人们精神上的烦恼,以佛法的修持方式,去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人类的痛苦,有来自物质方面的缺乏。但是,精神上的不安,心灵上的烦恼,更是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为引导,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理智的信念去超越。有些人虽物质有限,但心态知足、惜福,所以生活得安乐平静,而有些物质丰富的人,由于急功近利,多求多欲,不知珍惜,反而产生各种精神问题。综观目前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都市生活紧张,工作的压力,感情的纠缠,事业的挫折,利益与道义的衡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私欲与怠心的选择……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宗教的信念,佛法的修持,或透过文化艺术的陶冶,善加引导,以减少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的发生。

  上述物质方面的布施,救灾工作是有时间性的,福利工作只是针对贫困,是社会的局部性。唯有精神文明的推广,人们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善良,守法品德的培养,则是社会各阶层应该长期普遍地推行的。协助政府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是佛教对社会最重要的责任。

  透过下列各种途径,实践佛教服务社会的责任。

  (一)佛事活动与修持

  可分为个别修持与团体共修。

  1、个别修持:佛教有极多的修行法门,佛教的经典博大精深,在僧人之中,有修念佛的,有持戒律的,有习禅定的,有深入经藏的,有诵经拜佛的,有办理寺务的。为了主持佛寺,负起弘法工作,僧人们多数有其自己的修养与弘化能力,树立个人的品德风范,以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去影响周围的人。起了潜移默化之功效。

  2、团体共修:(1)世俗化的佛事活动:如消灾、祈福、超度等诵经拜忏法会,这是最常见的大型活动,应注意减少迷信成分,提倡正信,由信仰而进入理解。(2)高层次的共修法会:如佛七、禅七、斋戒静修会、短期出家等针对有认识的教徒的修持活动。(3)讲经布教弘法活动:向外介绍佛教的道理,令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扬慈悲、宽恕、互助、忍让、诚信、负责、惜福、报恩等美德。

  (二)文化、艺术的探讨与推广

  运用佛教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有关哲学、佛学、书画、雕塑、历史文物、梵呗音乐等各种讨论会或展览活动,加强人们的文化素养,由接近佛教而认识佛教。

  (三)社会服务工作

  1、针对现代各种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吸毒、婚姻异离、家庭暴力、生活压力引致的精神问题。因应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成立社区辅导中心,庇护所,收容所。协助纾解各种社会问题。

  2、在正规医院,诊所之外,因应偏远地区或灾区作临时性的医疗服务。

  3、成立永久性的慈善机构,当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施以援助拯济。

  (四)精心设计旅游景点,举办休闲文娱节目

  多数的名山大寺,都具备历史、文化、艺术及风景优美等优越条件,根据其个别优势,设计具有特色,寓教化于雕塑艺术,运用景点设计宣扬佛法。举办迎合时节的休闲文娱活动,既能为高度紧张的都市人自我放松,也能收移风易俗的功效。

  结语

  佛教虽讲究生死轮回解脱,但是,综观现今社会重功利、轻品德、重物欲、轻修养,为挽救这种偏差现象,佛教徒应重视今生的改善,以佛法净化人心,现前当下努力实践,缔造现世的福乐,负起佛教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为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