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书函
书函
覆程圣西居士书
圣西大居士法鉴。自衢防内变后。诸长官均皆离浙。惟居士一力维持财厅。不易初心。钦佩奚似。即此一观。足见平素之定力深也。喜甚慰甚。顷读来函。欣愧无已。谨复者。性具善恶之论。是本宗圣祖开人天之佛知佛见。澈骨之谈也。原夫佛之所以成佛者。以先悟透性具善恶二种法门。故能纯依性善之法门。而起修善之妙行。用修善以熏修恶。使修善力胜。而能攻破修恶之见思。进破尘沙。以至无明。乃至穷尽无明之源。复归于性。始知性恶融通。即是性善。无可断也。必至于此。可谓究竟证到不二法门。即所谓二而不二也。又能依性恶之法门。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六道三途。往还无碍。即能用此性恶法门。楞严所谓种种施为。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佛断修恶不断性恶者之大方便大妙用也。居士言佛固为率性。可也。言阐提亦得谓之率性者。不可也。详夫阐提是迷中之倍人。既未悟性。何能率性。苟阐提能率性。即非阐提矣。众生所以不得成佛者。始则未悟性具善恶法门。继则即使悟得此法门矣。以业习太厚。不能纯依性善而起修善。因善恶杂修。使修善无力。不能攻破修恶。不觉错入岐途。或着人天欲乐。不能破修恶之见思。或滞偏真涅槃。不能破修恶之尘沙。或但中佛性。厌离二边。不能破修恶之无明。是以经历阿僧祇劫。不能亲证自性之不二法门。故知十地大士。尚不能率性之全体。况阐提辈。而可能言率性者乎。应知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皆由不达性具法门。迷性善而起修恶。性善者。法身、解脱、般若也。此三者。自性之德也。即谓楞伽之三自性。亦无不可。以不了圆成本有。(即法身)故起无明。不了依他如幻。(即解脱)故起尘沙。不了偏计本空。(即般若)故起见思。不了者。即迷也。了之即三德。不了起三惑。所以云众生与诸佛。即在迷悟之间耳。三德者。即自心之性善也。三观者。即自心之修善也。三惑者。即自心之修恶也。故能修空观以破见思之修恶。还归于性善之般若。修假观。以破尘沙。还归于解脱。修中观。以破无明。还归于法身。可见善恶两修。二俱无性。无性之性。名为实性。又名实相。以性相不二故也。实性者。即性善性恶之真性也。性善本有。性恶本空。空有不二。即是一心。此自心之不二法门也。来谕云。就性论性。只许云不变。不许云随缘。此偏执不变为性之病。不知能随缘者。即性也。以性能随缘。所以成染净之相。教中云。能随染净缘。造成十法界。且能随者。性也。所随者。相也。能所不二。性相一如者。心也。心性相三。宛然可见。幸勿疑贰。来函引楞伽作证。不知楞伽这两句。乃澈底显性之文。经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教人亲证自心不二之境。故须并出世法俱遣也。言五法者。一妄想。二名。三相。四真智。五如如。前三是世间法。后二是出世法。言三自性者。一偏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八识可知。二无我者。一人无我。二法无我。此二亦名二空真如。乃出世法也。所以云。皆空俱遣者。设不空不遣。无以亲证不二田地。言自觉圣智境界。即自心之不二法也。兹当将三自性法。点示于后。当知?计本空。依他如幻。圆成本有。其间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成?计。从依(他。依)真实。便是圆成。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因。悟真实故。一分成涅槃因。了分别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情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理圆。一非一而三性具。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故知欲证自觉圣智境界。所以要五法三自性皆空。不特空妄想名相。即真智如如亦空。空即遣也。非但空?计依他。并圆成亦空也。勿独遣八识。即二无我亦须遣也。请勿疑文言而深究之。方信本宗立说之妙。故能抗折百家也。谨复。并候法喜。
再居士所引之言。均说性边一方。不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历代祖师亦复如是。佛祖言句。无非破执之具。对机施教。应病与药也。如达摩西来。为遣文字之执。所以单提向上一着。谓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荷泽为破执心之徒。所以云举心即错。拟议即乖。故知万不可偏执一边。偏执属情。即非智也。若论心、性、相、三。区别体用。第一说心。此心非有非空。即寂即照。乃具体具用也。性相二字。本不可分说。今以勉强分说。第二说性。性心之体也。虽终日随缘。而终日不变。是故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乃照而常寂。即有之空也。第三说相。相心之用也。虽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是故开眼也着。合眼也着。开眼则见明相。合眼则见暗相。乃寂而常照即空之有也。须知能见者。性也。所见者。相也。能所不二。性相一如。乃即体即用之心也。(此补最后一问之答)
复示程心一居士书
心一居士慧鉴。读手教欣悉。茫茫苦海。碌碌众生。纔闻法语。顿发宏愿。自非宿因深种。何以臻此。诚可喜也。然筌与指喻经之文字也。鱼与月。比经中之真理也。足下闻法后。即能依教遵行。茹素长斋。已可谓捉鱼玩月矣。今而后逐渐增步。就路还家。久之又久。自有到家之一日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吾人本有之故家也。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是吾人本生之慈父也。华严海众。华藏善财。都证到菩萨之位。彼普贤大士。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乡。亲见弥陀慈父。我何人斯。宁不遵从。足下既已发愿。当愿此身毕生往生极乐。亲见弥陀。方能拔爱欲根。免轮回苦也。奉上日课仪规一纸。依法修持。即以此为自度。仍以此为度他。上奉父母。下教妻儿。同证乐邦。同离苦海。古德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至嘱至嘱。生死事大。幸勿错过。并祝。
安隐老人谛闲复
覆齐性澄居士函
性澄大居士慧鉴。渥蒙厚爱殷殷。五中感铭。寸楮难宣。自长春揖别。忽忽月余。足证韶华逼老。感慨靡涯。呜呼。娑婆世界。尽大千无非苦途。法华经。世尊喻以火宅者。谓众生居之常为生老病死等八苦之火所烧故也。是故二乘圣人无大悲心。不能入俗利生。乃云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唯得忍大士。始堪乘宿愿力。运大悲心。普度众生。救诸苦恼耳。吾侪未到忍证无生地位。何说利生大话。然则同居狱内。孰非罪人。普贤行愿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往净戒云云。此等法言。皆对症之良剂也。夫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乃显性之言词也。永嘉觉之寂寂惺惺。为免昏散之止观也。吾侪虽有暂时能守之功夫。于病魔发现时。尚不能敌。矧生死临头乎。故知欲涤除宿障。非忏悔不为功。要了生死。离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外。更有何法能济于事。莫管他事理两种之心一不一。只要尔生死心切。往生愿坚。不求向前速效。只管蓦直持去。但愿到末后关前。正念现前。心不颠倒。不怕死。不恋生。预知时至。见佛往生。一得往生。即登不退。则生死根株。便永拔矣。佛无妄语。不欺人。不仗佛力。谁力可靠。唯愿大德。认真忏悔。恳切求西。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叨在知己。故敢直陈。肃此奉复。并祝净念精纯。诸凡百益。
谛闲手书
覆舜卿居士函
舜卿居士慧鉴。接奉手书。敬悉一是。径复者。一大藏教无非对机之谈。若谓最简易直捷痛快。莫尚于大方广圆觉了义耳。宜久读之。自有心得。有此一经。不必再阅止观矣。如欲研究。不妨请南岳大乘止观。是书详谈理性。最得契机。所言各教同异一语。老朽自知钝根。对于本教经。尚未?为涉猎。若问各宗底蕴。尚未能详为酬酢。况各教乎。举要言之。涉世利生。同归乎善。若谓超凡入圣。断惑证真。非学佛不为功。祗谓我本教各宗。虽各有所长。在昔根智通利。能以实心研究。无论何宗。均获利益。不过浅深不同耳。于今之世。去圣时遥。人心不古。除净宗外。皆仗自力。欲一生了脱生死。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故须要仗佛力。精修净土法门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须知人身难得。光阴易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一失人身。谨防难复。此身不于今生度。更于何生度此身。世间最可珍重者精神。一念净佛界缘起。一念染九界生因。精神宁不珍重乎。最可爱惜者光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而不可浪用。当念念坚持佛名。知光阴之可爱惜。而切勿虚度。宜时时精修净业。以信愿持名。精修净业。乃一生可了生死之法门。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真实苦心救世之语也。幸勿忽诸。肃复。并候精进无量。
谛闲谨复
覆马遵轨居士函
季芸先生智照。老朽为佛之信徒。宏法利生。应尽义务。亦是分内生涯。经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究无有报恩者。唯愧道寡学肤。有负自己。但尽佛教徒之职而已。辱承过誉。反觉愧惶也。接奉手书。敬悉读鲁经。今参竺典。具见儒释兼通。倾倒无似。且夫孔子。蕴出世之智。发治世之言。由理成事也。我佛抱救世之怀。示出世之旨。全事显理也。本相成而不相悖。殊途同归。故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佛说三藏十二部。岂可以虚无二字而括之哉。言三藏者律藏、经藏、论藏也。律诠戒学。经诠定学。论诠慧学。略言之。戒定慧。详言之。法门有八万四千。今番老僧宏扬净土者。乃八万四千法门中之一门耳。先生所谓虚无者。乃老氏之玄宗。非我佛之真谛也。佛经中所谈之空。非虚无之空。乃幻有之空也。幻有非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乃名幻有。空有双亡。即是中道第一义谛。乃佛经之真理。尔云虚无空。成断灭之见。我佛早已不容。无怪乎云动不如静。言不如默。粲莲华。点顽石。不如结无言之契。以第一义谛。作虚无领会。是一错也。老僧智非子。辩乏富那。无能剖析精微。而听经诸善信。纵不能一二领会佛言。法音经耳。功报弥劫。片言入耳。一念熏心。皆可转变业力。可能裁培善根。较彼不见不闻者。虽天地之高厚。不足以喻其否泰矣。文字犹之乎筌也。由文字而悟真理。如依筌而得鱼兔。何障之有哉。非文字能障清修。乃执者自障耳。净土念佛。乃我佛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为此界业重众生。横超三界直证九莲之妙行。至直捷。最简易。乃殊胜方便。不可思议之法门也。变凡质入圣胎。洁秽邦成净土。尔作断绝人种领会。是二错也。至于佛之神力。固不可思议。无如众生之业力。亦不思议。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夫众生业力。既不思议。佛虽有不思议神力。亦不能度无缘众生。亦莫可如何也。尔患娑婆世界劣种灭尽。吾愿转娑婆秽如极乐净。恶道都空。诸佛抱斯宏愿。所以非生现生。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如父训子。以就明师。子如不从教。即如违父命。安得不云忤逆乎。既生极乐。面奉弥陀。得无生体。发神通用。然后乘大愿船。入生死海。捞苦海众生。度脱先亡父母。如子亲近明师。学业大成。回来荣宗耀祖。岂非大孝也乎。老僧宏扬净土。教人念佛亦如是而已矣。无如信者如麟角。不信如牛毛。尔谓人种断绝。何过虑之深耶。天道不可而问也。尔从何而得此义耶。庸者不易之谓欤。非知行合一之助也。知是悟性。行是造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譬如一面古镜。尘埋久矣。其人识得镜本有明。为之智。于是切磨之。为之行。修极性圆。乃称合一。譬如尘除尽。明始圆。知行合一。亦复如是。尔尚未梦见。而云得之者。恐太早计也。孔云。朝闻夕死则可。足证尊莫过于道。老朽不文。即希鉴照。并祝阖第均安。
谛闲谨复清明后一夕
复香港陆瑞云等居士函
肃复者。老僧自正月二十六日发足来苏。应诸居士之请。于二月朔日开讲梦东法师语录。日绕五千余指。皆得法喜。洵为一时之盛。千载奇逢也。顷接我观宗本寺主讲宝师函。并附来诸女学士公札。展读之下。得悉求法之殷。欣悦之怀。非可言喻。良以金刚种子。种在过去。熟在现世。脱在未来。终古不坏。不我欺也。身虽远隔重洋。心实未间毫发。心心感应。大似两镜交光。互?互摄。恒寂恒知。觌面全彰。举念即见。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也。学士当知。理虽本具。要假事修。事若不修。争知理具。理具。具于事造。事造。造于理具。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祖诰之言。岂欺我哉。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生。善友难遇。今则难得得。难闻闻。难生生。难遇遇。所谓多劫善种。一时顿熟也。又复应知。百年世事。犹如三更一梦。三万六千光阴。眨眼便过。矧能得如许光阴者。十百千万亿人中。曾见有一二否乎。且世之最可珍重者。无过精神。最可宝贵者。无过光阴。一念净。即诸佛之缘起。一念染。即众生之苦因。精神宁不珍重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宝贵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敢浪用。念念须记念弥陀。知光阴可宝贵。则不敢虚度。时时要精修净业。倘置弥陀而不念。别念菩萨宏名。尚是浪用精神。况取人天有漏果乎。若置净业不修。别修三乘圣行。尚是虚度光阴。况造六凡生死业乎。嗟乎。去圣时遥。众生业重。不从净土一门深入。此外那有出生死路。夫净土门中。独信愿持名一法为最。信愿持名。乃释尊彻底悲心。为此阎浮提人业重障深。依之修行。得以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三根普摄。上下兼收。是殊胜方便。最简易。至圆至顿之法门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汝等幸勿觌面错过。有志出生死者。请留意焉。兹仍嘱宝师寄上法名单一封。日课仪规一张。请依法修持。自他兼利。承施盛仪。如数收到。替诸学士买香供佛。此复。
老观宗谛老人书于苏垣灵鹫丈室(二月廿五日)
覆大安居士函
大安居士慧鉴。读来函。具见宿根深厚。生死情殷。自非般若内熏。于此茫茫苦海。碌碌劳神。何暇时萌出尘之念。佛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即此殊胜因缘。诚不易遇也。若夫修持密宗。须精持两种净戒。一者淫戒。即自己妻房。亦不能犯。二者不非时食。午餐过十二点已后。直至后夜天未曙色。俱不食。须俟东方发白。眼能见自掌纹。纔堪饮浆。于此二戒。若不精持。所修密宗。决无灵效。此不可不知。当此五浊交兴。时临末法。众生业重。非修净土不为功。夫净土一门。又有多种。曰观想。观像。持名。实相之不同。据观无量寿佛经。先从日观下手。至第十二普观。皆观想念佛也。第十三观。名为观像念佛。最后九品往生观。名持名念佛。以三根而论。观想被上根。观像被中根。持名被下根。须知观想一法。非上根不易修。按经中修法。初观未成。不能修第二观。华座观未成。不得修真身观。概可知其非易易也。若真实为超脱生死。一生了办者。宜依佛说阿弥陀经。信愿持名法门。方为稳当。此法是释迦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三根普被。上下兼收名为胜异方便。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之法门也。然此法门所以得能了脱生死者。好在一个愿字。佛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祗须信得真。愿得切。记数持名。刻定课程。永明祖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此也。唯持名之法。有二种不同。一者事持。只消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密密忆持。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可也。加以发愿回向。临终决定往生。二者理持。如上正持名时。加以细心返照。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心佛原自不二。即事悟理。名理持也。只此一法。亦名实相念佛。无别实相念佛也。只要净念相继。久久自得入三摩地矣。只如即事持名。当如密宗持咒一般。庶几心佛相应。莲池大师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君乞我示观想。我劝尔用持名。持名尚不易相应。矧观想能不更难乎。有志了生脱死者。不可忽诸。肃复。并候
安乐 谛闲复(九月十七日)
覆香港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鉴。午后由宝主讲送来手书。奉读之下。具见真心两相照耀。若秦镜交光。肝胆毕露。证知足下天然本色。全无刀斧痕也。较之锯解不开。纽理横纹。虽有?鼻之斤。亦无容施其巧也。惟念世道衰微。变幻百出。愈流而愈下。非特求真实。以了生死为急务。以法道为己任。若古之挺然杰出者。固不多得。至若具正信。明因果。直心热肠。横身以当途辙者。亦不多见。况乎卓然超出浊世。如足下一时亹亹者乎。若尔虽末法。犹正法也。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言一大事者。果何事耶。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是知真见生死了然不变而不避者。方称堪任大事耳。足下闻宝师老实念佛。一言之下。即以全体担荷。自非没量大人。曷克臻此。矧于穿衣吃饭。坐卧经行。均能系念六字洪名。苟能常不间断。即是净念相继。不久入三摩地矣。何善如之。直须蓦直做去。幸勿回头转脑。他日和念脱落。是则念空真空。生入无生。莲池所谓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不我欺也。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足下既能觉察得早。即以佛念之。并非打销。乃掉换之法耳。切切不可用力压制。须以智照之光。而镕化之。当妄念猛焰之际。宜细心体究。看他起从何来。灭向何去。久久自得妄销真现矣。须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空。若竭力而压捺。则是以妄逐妄。愈压而愈多。如水上按胡芦。徒自疲劳。终无实益。只要佛念相继。则杂念自稀矣。不知尊意为然否。肃此奉复。即希为道自爱。并祝身心双医。事理并进。至嘱至嘱。伏维法身自在。常乐我净。
老朽谛闲敬覆(七月十二日)
复建德圣光居士函
圣光居士慧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性德。总出心源。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华严云。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三点如星象。横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若究竟为生死大事。直如丧考妣然。所以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如谓真实求生西方。直须要真信切愿。其行门纵未至于一心不乱。仗愿真切故。亦可希冀往生。但不能保任此事也。若仅谓信愿虽具。行门唯早晚课念拜。临终恐不济事。故张巡抚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明论许重宣。尔云日间办公。未免散乱。是必然之势。况于司法庭上。种种境缘。皆于修净业。敌体乖违。是不待言。既未能脱离此境。只好假之作助道因缘。若有横顽凶霸等事。当以恻隐之心。而怜悯之。于此浊世界。起厌离心。并发愿云。愿我早生极乐。速返娑婆。度此人等。免作殃累。如是不但不起瞋心。而净土之愿。于此益坚。匪唯不堕修罗。而且依之助道。于汝意云何。不怕念起。但怕觉迟。设忘觉察。忽起瞋心之时。宜蓦鼻拽来。即当默持佛号。如红炉点雪。日照霜林。其霜雪安敢来凑泊乎哉。肃此拜候净安。
老人手示(七月十八日)
复王式猷居士书
式猷居士慧鉴。读二来函。领悉一是。他人所谓佛学精华渊微妙境。初学难知。未尽然也。且夫精华妙境。不外吾人一念。实不难知。先须了达一切唯识。识即是心。迷心成识。达识即心。如水成波。了波即水。足见一切法。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既达唯心。心固唯心。境亦唯心。随拈一法。无不唯心。心本自妙。唯心所现之境。宁得不妙。故知一切法皆是妙境。无一境不可修止观也。如是则知境境咸具三谛。依境立心。心心皆具三观。故知无一念不即空即假即中也。所以修止观法。唯重观心者。以心为境。最亲切故。且观心一法。须知有二。一唯识观。此事观也。二实相观。此理观也。此二观下手稍异。从理下手。则唯达法性。法性者。诸法实相也。直观一念本寂。具足三千。不推四运。所以云唯达法性。更无余途。从事下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谓用自他共离。四性。推检四运起心。毕竟不可得。所以(云专)照等也。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此皆列祖传心之要。非从臆说也。然则观局于事。四性推检。通于理事。即理观。亦观起心。但下手处制纵不同耳。四运是所观。四性是能观。本指理观。末指事观。二种能观。皆是一心。二种所观。莫非三谛。所以云。本末相映也。随修一观。必含二义。如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即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照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即是善修唯识观也。若要精修止观。无论事修理修。俱须万缘放下。始能成办。今子正当求学之时。何暇修此。只好先从方便入手。庶免泣岐之叹。原夫止观者。禅也。念佛者净也。兹当示以禅净双修之法。最简易。最直捷也。日间研究法相。夜间拨冗禅净双修。先须信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我唯心。彼世界中有佛号阿弥陀。即我自性。次须以恳切心真实发愿。愿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面见弥陀。于是早晚定一句钟自修功课。一心称念彼佛名号。当念佛时。一心湛寂。不起别想。即是止。六字分明。不容间杂。即是观。课毕发愿回向。(仪规另纸)日间学法相。开圆解。目也。早晚修禅净。建妙行。足也。解行兼资。目足并运。不患不达最高目的地。有志于道者。宜注意焉。并候百益。
复单显觉居士书
显觉居士慧照。今日由观宗寺转来手书。得悉 令尊翁咯血两次。现今又患风湿重症。定蒙佛慈加庇。断不致一卧而不起也。吾徒以孝思心。筹备寿衣。为之冲喜。理所当然。原为身后事。老翁虽受优婆塞戒。仍是在家居士。不必效僧家坐化情形。直须依在家居士办法。如在夏时。内外衣服。宜作夏布。内穿短衫。依次中衫。或大衫。外穿海青。当此冬季时候。随冬时衣服。概以棉布。不必用绸绢也。以绸绢是伤生之物。穿之无益。律云。害物伤慈。非所应也。冬时衣服。小棉袄大棉袄足矣。外罩大衫海青。长短随其身量。居士僧装。亦无妨碍。惟衣具不须披展。俟其卧后。放在胸上。纳入材中。七七丧事。俱宜用素。万不可兼带一些荤腥。有妨净业。不可不知。老翁近年来崇信佛教。宏通大乘。从其感化者。何止千万。决不止一了便了也。万一不起。无论老幼尊卑。万勿哭泣。教以厉声念佛。助之往生。其功德非可以笔舌形容也。自利利他。切嘱切嘱肃此奉复。并候
阖第安乐
致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如晤。身虽南北。心则不间丝毫。故如面晤也。宝师来携到盛施珍香一匣。感谢奚如。尝闻宝师云。昔年北京讲经会。两次俱有居士在座。山野老昏。今竟忆不起毗耶丈室。天女散花形容也。愧甚愧甚。兹读宝师函。欣悉居士为法忱殷。度生念切。翻印行愿品疏一千部。分散粤中净信仁人。可谓效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菩萨宏谟。可以复见于今日矣。钦佩钦佩。须知弥陀万德洪名。具有三身四智。吾人称念洪名。即是以名召德。故曰举其名也。则众德而俱备。专持此号。统百行而无遗。果能老实念佛。则心即佛。佛即心。念至心佛双亡。而往生如操左券矣。肃此敬候
佛安
老头陀谛闲谨肃(六月二十三日)
覆王宗梁居士书
式猷居士慧鉴。接读手书。喜不忍释。子之志。可为宗教之梁材。夫法相之学。为法门之要务。当兹青年志士。不可以不先进。子称最喜之学。并未勉强。诚亦宿习使然。既入高门。自当竭力勉进。幸勿二岐。承问止观要旨。乞示畅谈。我本自愧老拙。无能详示。以子来意既殷。又不敢不示。勉力随分。略为述之。详夫止观者。明静之义也。言明静犹属义相。体即一心。言一心。非指缘虑识心。直指寂照真心。真心本寂故言静。本照故言明。言寂照真心。是吾人本具。即指现前一念之心性。祗此心性。论竖上无首相。下无尾相。论横左无边相。右无涯相。论过未。无初后之可言。论现在。无方位之可指。言当处。无前无后。言当念。不灭不生。此直指止观之大体也。如是而已。惟属于性德。不关于修。盖天然性德。本具三谛曰真曰俗曰中。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举一即含三。非前后也。言三即是一。非并别也。非定一。而可说三也。非定三。而可说一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言三惑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言空寂即真谛也。言化导即俗谛也。言法性即中谛也。曰翳曰障曰阻。是三惑之妄想也。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是三惑之假名也。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若论真如界内。原无生佛之名。平等会中。那有自他之相。但以吾人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故上祖立乎止观。合之唯一。开之成三。曰体真止。即空观。曰方便随缘止。即假观。曰息二边分别止。即中观。依止观修。任运破惑。修体真止空观。破见思惑。修随缘止假观。破尘沙惑。修息边止中观。破无明惑。见思惑破。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尘沙惑破。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无明惑破。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谛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曰破曰显曰证成。非异时也。天然之性。本具修中诸法之相。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谛显。即能证智。证智即成德。从因至果。在于一心。非渐修也。说似次第。理无次第。未敢言述止观之旨。唯提挈纲领而已矣。并请研安百益。
为西湖水族乞命致杭省长署函
敬启者。报载杭州公团提议。标卖西湖之鱼。拟援助沪上五卅惨案费用。读悉之下。骇异万分。西湖自宋代以来。素为放生之池。前年有人提议捕卖。曾经各地慈善团体函请保全。特蒙钧署俯允有案。此次该公团提议。其理由谓款可援助沪案之用。使湖水清洁。可供饮料等语。查援助沪案。本出爱护同胞热忱。理合作道德之补救。今意欲使湖中悠游之水族。因此同受宰割之惨苦施此大不仁之手段。不惟违反千余年慈善之宏功。适足以加重恶因。滋长祸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谓蓄鱼之多。致湖水不洁。有碍卫生。此错怪也。请观里西湖清涟寺玉泉之池。深不过数尺。纵横不过数丈耳。所蓄之鱼。奚啻千万。从未见有污浊之者。至于湖水不洁。实由马路筑成阴沟。污水流入之故。前清旗城时原无阴沟可通。自民国改造新市场人稠密。市肆如林。洗濯腥秽。皆入湖中。欲使不浊。其可得乎。又说有小舟游行。因鱼而生危险之事。更属凭空臆断。惑人听闻。夙仰钧座。慈悲恻隐。胞与为怀。尚祈为亿万生灵。全其躯命。则浙省夙号安全佛化之地。不致启杀机而种恶果。倘蒙慈光普照。功德之大。非笔舌所能尽述也。专肃上呈敬颂勋安。
致杭州督办函
敬奉福音。仰见钧座。潜心内典。融通孔佛仁慈一贯之旨。如以甘露见洒。顿使五内清凉。踊跃之怀。非言可喻。窃思西湖自钱王作放生池后。历经永明莲池等先德。说法放生。载诸志乘。壬戌秋。省中建设祈祷大会。承军民官长。召闲主讲护国仁王般若。至圆满日。按例放生。万人共?。并承禁止渔捕。永为定例。是以次年有人提议捕卖。经各善团。函请保全。渥蒙钧署俯允有案也。如谓鱼族孳生既蕃。日益长大。湖水腥秽。归罪于鱼。此中曲判。何忍缄默。为此就引近玉泉寺之放生池。水少鱼多。从未见有污浊之者。以证湖水不洁。并非鱼多有以致之也。又绍兴东湖。较西湖之大。不及千分之一。湖中放生之鱼。既多且大。其最大者。概有一二百斤之谱。似此大鱼之多。从未见有湖水浊者。此可证者二也。同时接奉省长复示。云查此案报载卖鱼一节。本公署未据呈请有案。报载之说。当不足凭。诵悉之余。不胜忻慰。伏惟钧座襟包星象。气盖乾坤。磊落光明。巍峨正大。兴大悲以济物。非不可以泽及尘毫也。昔者成汤之解网。子产之蓄鱼。唯天能育。唯慈能涵。今则同体之悲。唯公是赖。不审老维摩肯伸右手。以覆此亿万生灵否乎。恭肃。敬候勋祺。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圣礼居士知照。佛法贵在实行。不贵虚解。欲求真实进益。先向经籍中。看到一言半句。于心中有领悟处。自此下手用功。所行如所言。言与行相应。有得一分相应。便有一分受用。有多分相应。其受用亦随之增长矣。若但读几句文。阅几卷经。纵使会得有些义路。如不下手实行。究竟不得受用。徒费眼力。于心何益。际兹五浊交攻。人寿短促。不向净土一门。跳出火坑。此外那有出生死路。若不了脱生死。一息不来。向驴胎马腹里去。几时得出头来。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思之思之。肃复。并祝玩索。
复金益平居士书二
圣礼大居士慧鉴。自无始来。经历旷大劫数。恒河之沙不能喻其万分之一。轮回六道。出一胞胎。入一胞胎。其苦不胜言矣。所幸宿善未泯。今得人身。生逢中国。获遇佛法。又得此净土持名念佛至简至易之法门。今生若不截断轮回。了生脱死。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岂不甚可痛惜耶。若夫持名之法。印公文钞言之甚详。无容老朽赘词。若要真实了生脱死。先须撇下世缘。精修净业。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老母既已信受。自当从此进步。年逾花甲。光景无多。求生净土。还来得及。只要老实念佛。恳切发愿。愿生西方。净土法门。以愿为宗。若肯真信切愿。一人发愿一人生。十人百人乃至千万。无一不生。永明祖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者。不我欺也。正念佛时。应当收摄六根。寂虑凝神。口持佛名。耳听佛音。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蓦直念去。是心念佛。是心是佛。妄想自然不来。不必另计十念以分其心。妄念流动。即自心之业识。只须信愿真切。不怕不生西方。古德云。念佛休嫌妄想多。细看妄想起于何。妄想本空。毋须惧怕。直须认真念佛。恳切发愿。如洪炉点雪。焉能障熄炉火哉。韶华不再。生死无边。苦海靡涯。回头即到岸矣。幸勿再误此生。至嘱至嘱。附上老母法名。教以老实念佛。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孝亲之道。莫过是也。并祝一心念佛。老人复。四月朔。
答周孟由书一
马静庵居士回。带到惠施盛仪。如数收受。抱媿靡涯。以无德难消弘施故也。白象之塔。系老朽卅九年之窃愿。近四五年间。法缘颇盛。至去年夏间。始敢发心。意欲圆成宿愿。冥冥中佛慈摄受。宿愿可偿。故知愿心不可思议。有愿在先。终必蒙应。求生净土之愿。想亦如是。是以老朽自去夏受病以来。终日趺坐。默持圣号。以期早生净土。孰料宿业未尽。净境不得现前。且喜身无痛苦。坐卧安宁。可以作自了汉。以度残生。倘有精力。便无若斯便宜也。一生弘法。总为人忙。今堪自度。亦不幸中之大幸也。
答周孟由书二
头陀和尚来得悉道体违和。至深念念。夫身为众苦之都。本不足尚。而身为载道之器。亦不可不珍摄。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如其四大各离。我今此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且心身尚无。病将安寄。所以南岳大师。当重病时。即参究病因何有。乃自曰病因业有。又深究其业从何有。久之乃曰。业从惑有。惑从何有。惑因妄有。妄因何有。乃因不觉而有。进而言之。不觉因心而有也。今则心尚不有。而况乎病哉。故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古人因病而深究其源。究到心不有处。即证无生。吾侪虽无古人力量。不妨借之以为治病之方。始知病为善知识也。且修短有数。听之而已。然阿弥陀佛。真无上之大医王。念佛法门。是阿伽陀药也。彼身虽有病。此心何尝病。心既未尝病。何妨将心而观佛。能念念观佛。即念念灭妄。能念念灭妄。即念念证真。能念念证真。则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如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生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请试验之。毋忘我嘱。
复智修法师函
智修大德鉴。忆自庚申晤别。转瞬六年。每一念及。自觉疾首痛心。从大病后。不意宏法机缘。较前尤为热闹。令人之所不解也。昨者自永嘉宏法西旋。展读手书。欣悉大德主讲梁皇。并阅莲社诸居士函。始悉诸大君子为法之诚。得未曾有。欣慰无量。窃惟老朽道凉学寡。辱承诸居士不弃。谅亦夙缘所追。无可勉强。唯惭愧实深耳。兹寄小照。至授归时。暂置佛像右边。请大德为授归阿阇黎。令诸居士恭对佛像前。长?合掌。至心领受三归三结。是为如法授受也。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据此。诸居士心想老朽时。老朽即在诸居士心中。是心作老朽。是心是老朽。何以故。以法界身。生佛平等故。若能了唯心之本具。亿剎匪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横截。况数千里之途。以唯心论。犹如对面。山海岂能修阻乎。唯冀常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共宏法化。同报佛恩。勉旃勉旃。肃此奉复。并候法喜。老朽谛闲谨肃
复天津张伯麟居士函
伯麟医士道鉴。读手书。自陈忏悔。即此具见是难得人也。夫人非圣贤。谁人敢说无过。普贤菩萨尚云。从无始来。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彼极圣大士尚尔。况凡流乎。所以与刘君书中。说明命名所以。云不怕迷久。只怕觉迟。果能觉悟以后。毕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试观极圣大士忏悔云。我今悉已清净三业。?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罪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只此便是毕故不造新之大模范也。所以赠君圣觉者。即此之由。惠施敬仪。如数收到。谢谢。并祝
安乐百益
老人闲复
复古农代答存妄居士书
幻修居士智照。读存妄居士长篇阔论。但在事法界上以论劫之成坏。界之有无。诸佛有说无说。众生有听无听。尚未明得理事无碍。况事事无碍者乎。读华严一粗一妙之法。也须深明四法界义。而后始能讲得过去。否则。如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剎海。自他未隔毫端等句。如何会通。况法华纯圆独妙之经。前十四品。智者判为?门。后十四品。乃本门也。?门中文。先悟诸法实相。本门当悟非实非虚。既云诸法实相。便是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佛云。说听经十二劫。与夫五十小劫。或云六十小劫。众生谓半日。或谓食顷。此等妙法。我辈以生灭心。起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所以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讲法华须以四番解释。方能尽意。四释者何。一因缘、二约教、三本?、四观心。随文释义。因缘释也。谓佛令众生了达妙法不可思议。在众生之情见。不过半日耳。或食顷也。不知诸佛说法华。已经五十。或六十劫耳。约教释者。法华既是纯圆独妙之经。圆理融通。性相莫二。五十六十。长无长相。半日食顷。短无短相。存妄之论。直是凡情推测。尚非藏教正因缘义。况圆教即空即假即中义耶。本?释者。若达诸法实相。便知时劫性空。断不以长短而起诤也。能悟非实非虚。更无此等疑问。观心释者。十二劫即指内根外尘之十二入也。五十六十。即指五蕴通于十界。六根(亦复)如是。若能观心。此等根尘蕴入。须知即心所具。不知理具三千。那识事造三千。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而成诸法。即所谓根尘蕴入是也。随缘不变。诸法当体即是真如。彼于因缘一释。尚未全知。况观心乎。故古德云。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非虚语也。法华二十八品。始终均须以四释。方能尽意。否则何称妙法。何取莲华以作总喻。法妙华妙。乃称妙法莲华耳。岂独泛泛凡流不知。即三乘圣人。尚在门外。经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岂欺我哉。
老人闲复
覆谕显荫函
显荫知照。迭接来函。以?庸并无要事。故未作答。昨者适值端阳令节。邮到五百罗汉图。阅之喜甚。遂修谢函寄东京市芝公园增上寺座主收。以清手续。初五前二日。由沪之居士林寄来第五期林刊一册。并手书一纸。阅止观辅行精义。始终详读一过。指不出讹谬处。足证子于本宗之受益处。复读密宗十八道秘记。可证子留学东瀛之成绩。但密宗慎重于实行。方为有效。万不可徒落于口头。以及纸墨。子宜深期实德。宝而珍之。若内无心得。而外扬虚声。非子之福也。不可不慎。梅晓君于三十年前。早已认识。苟来甬时当招待之。在本月半后。有天津之行。以应北方诸居士之请。演讲起信裂网疏。以两月为期。至中秋前后。可以旋沪。届时当函知。是覆。并嘱珍摄。
闲老人亲笔(初六日)
覆觉缘居士书
觉缘大居士慧鉴。昔者天亲祖师。初习小乘。即以小乘为是。毁诋诸大乘经。非佛所说。后为乃兄无着化度。心悟大乘。叵可思议。自觉昔非。欲割舌忏罪。乃兄云。汝昔以舌谤。今宜以舌赞。断之奚补。君亦尔。即须认真赞叹佛法。令人闻之生信。即能忏其愆也。老僧于正月出来。至今尚未回寺。昨晚由宁转来手教。展读之下。始悉忏悔之殷。须知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尔有心持戒。为重病故。食肉无妨。病后依然禁止。今既向我陈露。即为忏罪已竟。但当一心念佛。至诚发愿生极乐国。奉事弥陀。则一生可以千了百当。际此浊世。非带业往生之法门。无别出生死路。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附上日课一纸。依之修行。幸勿错诸。此复。并祝
精修净业。自度度人。
谛闲手复(四月五日)
复刘圣德居士书
圣德居士鉴。接奉手书。欣悉种切。吾侪生居末法。又在恶世界。概是业重者多。然而能于佛法起大信心。亦是多劫善根成熟。智种灵苗。涣然发现。具见众生界中。有此不思议者在焉。日课仪中注重持名。言习观者。为持名之前方便耳。以吾侪自朝至暮。散心时多。至做日课时。先须息心片刻。然后持诵。息心之法。宜与持诵之法相应。乃立习观一则。吾人未习观前。将一切散心乱想。一齐放下。掩目凝神。举一念头。想自身趺坐莲华座上。再想身前不远。有三座莲台。中坐弥陀。左右二大士陪座。各皆身紫金色。观想片时。其心方定。心定之后。正好诵持。所以谓持诵之前方便。云习观。原非正修观想念佛之法门耳。夫念佛法门有四。一曰观想。如十六观经之前十二观。二曰观像。如第十三观。三曰持名。如弥陀经执持名号。四曰实相。如普贤观经。须知观想法门。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借他作境。唯心观照。是上根业微障轻人所修之法门也。观像一法。虽被中下。亦要细心闲暇人始能修习。否则仍不易成就也。实相一种。独被上根。唯有持名一法。三根普被。上下兼收。至简至易。亦圆亦顿。不必开圆顿解。而圆顿自在其中。亦不须细心闲暇。而心人亦可忙里偷闲。不择地。不择时。随处随时。俱可行道。念到不念自念。不持自持。即持名。即实相。愚则冥通圣智。闇合道妙。智则显通明合。当体即圣智。即道妙也。由持名而入实相。是为易入之方法也。读伯麟先生忏悔书。具悉其人。大有来由。自当赠一法名。命名圣觉。不怕迷久。只怕觉迟。今能觉悟前非。从此以后。毕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不难忏也。老朽明晨。对三宝前代伸忏悔。创立功德林缘起甚好。老朽自去夏至今。未跨山门一步。自知年老体颓。终日竟夜。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此外更无他种妄想。不必随众签名也。张君敬仪。如数收到。附上法名。即希转递。是荷。缘起璧还。即希察收。并祝
净安百益
老朽谛闲谨复
覆卢镜泉居士书
圣洁居士慧照。今日由观宗转来手教。欣悉。深会净土宗旨。加之律行肯綮。何善如之。夫经论之言。解第一义者。即华严所谓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指此三无差别之旨。即所谓第一义也。现前一念心性。本具理事三千实相。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此即三无差别之旨。于理想中能解此者。亦可云解第一义也。所言理具。指性德也。言事造者。指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解性德。始能全性起修。念念入体。步步归真。可云全修在性。性修不二。理事一如。与宗门之悟。大不相侔。苟能行如所说。的确如是修。当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即此可谓上品行径。加之信真愿切。十万亿剎外之极乐。即唯心净土。八万四千相好之佛果。即自性之弥陀也。如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现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子当认真念佛。真信切愿。蓦直做去。幸勿回头转脑。落二落三。若云。依观经第十二作普观。第十三总观。此两重观。本我凡夫用心之法。是人业重心粗。恐难成观。反不若老实念佛之为愈也。来函中。陈述修观之法。是则是矣。恐难做到。虽未敢说非。亦不敢说是。何以故。依观经观法。一观未成。不得即观别观。故夫三观本自一心。三谛原是一境。谛理境也。观事智也。以本自一心之三智。观原是一境之三谛。境既如。智亦如。一如无二如。故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须如是悟。依如是修。观时不必念。念时不必观。观少念多。方有实益。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迅速时不待人。宁许做过。勿可错过。至嘱至嘱。本寺戒期在明年旧历十月半开堂。弥陀诞圆满。肃此奉复。谛闲肃复。二十年十一月
复茂师书
茂法师鉴。客腊接读华函。并照片。均已照收。今又递到对一联。来函云。欲以文字引入实相。固无不可。但恐习久成性。忘却本来面目。良可惧也。须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冥路茫茫。别离未久。三途恶报。转瞬将临。痛苦难当。谁堪代受。且吾人之最可珍重者。莫过其心。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因成。故动一念。即落十界。其心可不珍重乎。倘置佛名而不念。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其心。如千钧之弩。为黄雀而发机。况六凡生死业乎。况取人天有漏果乎。宜速断生死根。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兹一举。幸勿错过时机也。凡未信心者。固令生信。已生信心者。固令增长。每当谈经时。宜以净土为指归。同愿大众。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轮再转。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化被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也。此复。并颂合剎均安百益。
与显微居士函
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容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之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多众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地涌大士之功也。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段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童蒙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某某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某某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此复。
复松江郑公硕居士函
公硕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并疑问六则。欣悉英年学道。最为难得。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唯净土一门是为捷径。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且喜君所疑问者。皆净土一门事也。具见与弥陀缘深。欢喜无量。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证果。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当此浊恶世界。去圣时远。众生业重。若不依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求生极乐者无有出生死路。光阴易过。大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居士既与净土有缘。当以此而自度。即以此而度人。自他兼利。福慧双臻。他日稳坐莲台。始信佛恩难报。幸勿为他技所惑。唯此一门深入。入一无妄。是厚望焉。答问另列。即希鉴诸。
复西定居士函
西定老居士慧照。接奉手书。圆觉经列位无差。欣甚。苏令?受老泰山法水资神。道芽勃发。以致信心向往。孳孳有皈依之念。自当从命寄上法名。并日课仪规。请为转交。并请教以自?佛像前。称名皈依。亦是一样。所谓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心诚。理全成事。全事即理。理事从来不二故也。以住持三宝从一体三宝而建立故。所言水陆仪轨。旧本系天台山敏曦老法师经刻。新本是天童寺净心老和尚翻刻。依藏本校对。谓旧刻讹?为?也。其实?与?皆梵音。奢促少殊耳。如此土南北两地。方音少不同也。今详本寺堂内老修行人。持此咒者云。以一连三?为是。考金陵刻四咒同本。内刻秽?金刚咒三种。俱是?字。并无有?字字样。具见新刻为是无碍。须知持咒之法。无别巧处。必用以全副精神。出音而持。不缓不急。从始至终。句句不乱字字分明。持至三个?字。五个泮字。前二?音要平。后一?音要重。本是烘音后一要持?音。前三泮字照本音。后二泮字须要泼音。此从老修行边听来。不可不知也。大德以耆颐之年。以往生为急务。持咒之行。虽云助道。不碍净土资粮。何如专持万德宏名之为愈也。肃此奉复。并候法身安乐。阖第均此。
朽人谛闲谨复
复李近聃居士函
近聃居士慧鉴。奉大教。敬悉尊夫人孝思之忱。忆念劬劳养育恩德。虽天地不足以极其高厚。明知自力不足图报。须仗大德僧伽之力。是以筹募经卷。固属正当办法。老朽欢喜赞叹。愧自道力微劣。有辜所愿。自八月初一日起。每日午前加诵四经各一帙。以此功德。不作自度。至初七日为度。以助吾徒圣定。作报恩之资。然法界原无小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且老朽区区之功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愿吾徒以法界心。利法界众。若此报恩。无恩不报。以此植福。其福靡涯。请以此言而告之。则幸甚矣。来函发明。体体。用体。体用。用用。连设镜方两喻。固然确当。可谓一隅三反。不我欺也。梵云尼师坛。义翻卧具。亦云坐具。既为坐卧之具。何以不可展礼。故知展开礼佛。非亵渎。表诚敬也。偈云。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唵。檀波檀波莎诃。并不乖圣教。可无用疑。要知人之四大色身。表一座塔。其礼佛时。身礼佛像。口称佛名。心缘佛境。现前五蕴身心。即成法身舍利宝塔。只此尼师坛。是一舍利塔基。何以亵渎云乎哉。夫比丘具足戒。须三师七证。十师具足。方可登坛。授受五戒。本可不必与大众同受也。具如菩萨金刚光明宝戒。亦不可与大众同受。只要一禀戒法师。一羯磨阿阇黎足矣。然五戒是人乘之根本。但向一清净戒师前。受之可也。现今各方戒期所。有优婆塞夷者。以开堂之后。堂中有露罪羯磨。重审乞忏。上殿礼佛忏等。重重洗涤过现愆尤。有如是等功德庄严。能随大众同闻戒法。无论他解之与否。经云。法音经耳。功报弥劫。必不欺人也。故知与大众同受。吃一月辛苦。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并不云与大众同受是正受。不与大众同。为方便也。常途所言。方便者。彼普陀山有之。彼温州有一类尼姑。随大众航海敬香。同彼老妇求受五戒。山上人但知有利而不知有法。给他衣具戒牒。这是圆通大士的戒。指为方便戒也。以上所言。真实不虚。吾不敢以诳语欺人也。肃此并祝
阖第如意。
谛闲复(七月二十五日)
复樗居士函
樗?老居士慧鉴。昨由耔舜先生。交来大着两种。计十册。各读一过。如亲见法身。面目毕具。窃为此段真风。皆从大光明藏中流露而出。具见乘大悲愿轮。现居士而(身说)法。展示三大圣人肝肠。点开后世人天眼目。诚昏衢之宝炬。长夜之明灯也。欣慰无量。惜乎始终未曾挈示净土。念佛之言。岂非于佛澈底悲心。一段大事因缘。尚未信耶。抑信而犹未深耶。或恐人说迂。而有意隐而不发耶。山野如不剜心摘胆以呈公。将何以慰知己之望。报知己之爱哉。大集经云。末法时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须知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斯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又复当知世间。最可宝贵者。莫过精神。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精神宁非宝贵乎。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宝贵。当念念念彼弥陀。知光阴之可爱惜。宜时时精修净业。如是则精神固不浪用。光阴亦不虚弃也。倘置佛名而不念。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譬如千钧之弩。为鼠而发机。况造六道生死业乎。倘置净业而不修。别求权乘小果。亦是虚弃光阴。如以摩尼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果乎。白香山云。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日暮途犹远。吾生自蹉跎。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山野与阁下。俱日暮矣。前路茫茫。殊为惊惧。石火电光。唯恐措手不及。舍净土何归乎。吾人苟效白氏之行住坐卧。不废弥陀。可谓身虽未到莲花内。先送心归极乐邦。山野以此奉报知己。未审高明以为然否。奉上金疏辑要疏。指味疏。念佛文。各一册。就正有道。即希课余用作资西之助。并请 福慧双臻。身心安乐。
老头陀谛闲复(七月二十六日)
答印光法师书
印公鉴。读手示。不禁神驰泪堕。闲早知夙业深重。到六十三时。必难过此一关也。是以前年在京时。都中诸巨子。与闲再订来京之约。闲曰。且过六十三后。方可再订来期耳。不意于二月十六夜。忽内蕴大蒸。一昼夜间。顿觉两手麻木。两脚沉坠。自此以后。举动即不便矣。闲尔时便知是果报之病。非药饵所能治也。想是多生所作三途业因。其宿种熟时。必直招三恶道报。决无疑贰。所幸诸佛深慈。菩萨悲念。念闲此生为僧三十余年。以全副精神。实心宏法。或将重报轻偿。犹未知也。荷蒙慈悲。垂示持念大士圣号。敢不唯命是从。然闲于起病后。虽诸缘未曾尽情放下。而西归之志决矣。常念四大无常。身为苦本。倘能早一日往生。便是早一日离苦得乐时也。而每日独静时。唯佛是念。亦唯佛是归。时想从今以往。既唯佛是归。决定可免三恶道果。如是思惟。心生欢喜殊不知将经百日。不但未见往生影响。而诸病亦渐平复。即手足亦见转重为轻。自料二十日后。只恐依然步履如常矣。足证娑婆之苦缘不易脱。而极乐之净因不易成也。闲何人斯。大法关系。本所不计。唯冀我公。调摄精神。为法自重。时赐教言。以匡不逮。是所至盼。肃复并候
佛安
病夫谛闲和南
谛公六十三岁时。于夏历二月间。偶患风湿入里之症。道路传言不一。致慕道者。多怀疑虑有日矣。兹幸得与印公往复之书。足证谛公示疾。与印公问疾。咸具悲愿。其如维摩文殊之幻现耶。当令读者深感方便摄化之恩。痛发念佛往生之愿。岂第疑虑消除而已哉。
覆香港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大居士智照。奉读来谕。具见用心肯綮。体究殊途。若如是体究。则愈究而愈远。非利念佛。实有害于念佛也。山野所谓体究者。以前函云。当持名时。妄念不息。山野教以体究妄念生处。乃截断意根之法。然意根属第七末那。是染污识也。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言究体者。内趣心源谓之体。微细返照谓之究。并非追逐妄相为体究也。毫厘之差。千里之隔耳。须知持名。有事理二持。言事持。只消将一句宏名。蓦直持名。言言清楚。字字分明。如愚夫妇念佛然。是为冥通圣智。暗合道妙。即宝师所谓老实念佛是也。虽是事持则理亦在其中矣。以理与事。从来是一。并未尝有分别故也。所以又言理持者。谓这一句宏名。非大彻不能全提。犹有妄念参杂于佛念之间。是以要人加以体究之法。正念佛时。念不纯一。用返照之功。体达心源。本无生灭。然后细心密照念佛起处。则意之所谓恒审思量者。顿使其返思灵妙之心源矣。如是则知所照心源。本来未尝生灭。则能照之观智。又何尝生灭哉。此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为由事持入理持也。来谕云。细心体究。则此身尚非我有。身外之喜怒哀乐。更与我无关等语。则愈说而愈远矣。试问喜怒哀乐。尔认为身外物耶。又云。纷飞妄念。与本性无关。即体究一念。亦与本性无关。亦非我之本性也。试问居士之本性。有内外耶。有自他耶。又云。思至此。便觉万念皆空。只有一我。山野不觉失声大笑。即此一我。便是生死之根也。前云。恒审思量我相随。非生死根乎。的落行蕴圈里。仍请老实念佛。持事即持理也。肃复并候安乐。谛闲复。九月十六日。
此间经期订于十九日告圆。准于廿九日赴永嘉。于头陀寺建念佛期三七日。大约在十月底回甬江。倘在十月内有示。请寄浙江温州头陀寺可也。特此声明。闲又及。
复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惠鉴。前以直言奉复。今读手书。不蒙见责。足证忍之与慈。名实俱相符矣。具见学问之深。为法之诚。钦佩无似。辑要疏能照法雨本校正。可卜完善无瑕。喜甚。出板后。请惠施若干本来瓯。以分乐法君子如何。承问楞严咒中一字。此字宜从欠者是。文者非。从欠者。呼监切音。汉也。从文者力冉切。炼字音。咒中之音。宜怛敛汉部迦。万不得云怛敛炼部迦。至于修忏之道。应取法于慈云忏主之净土忏。或依四明尊者之大悲忏。如法熏修。切勿改易。或为自身忏悔前愆。或为父母超荐往生。一律遵依仪轨。均不得修改一字。唯为荐先。宜另缮一文疏。乞求三宝证明为差别耳。所谓修改在疏不在忏耳。山野须至十一月半后。才能返甬。并以声闻。肃此奉复。敬候
佛安
老朽谛闲谨复
复潘对凫居士函
潘老维摩智鉴。昨晚接奉琅章。并承法施。感谢之忱。莫可言状。今晨课余。翻阅大着。顿失故吾。足证文字三昧。不可思议。至见妙相庄严。俨如亲炙维摩大士。具见信心笃厚。念道情真。殊非音声色相者比。悲夫。世道浇漓。人心汨溺。三灾频见。八苦交煎。谁肯留心于冷湫湫地乎。唯长者力荷担之。自非与佛缘深。焉能笃信若斯之真耶。嗟乎。修罗当道。夜叉横行。正法摧残。九鼎一丝。唯我长者。凝神澹泊。游刃虚玄。扇松竹之清风。发冰霜之高韵。引诸宅中诸子。竞取门外三车。蕴九莲心。冥二利行。可谓善权方便。深妙禅那也。唯冀顺时勉图。必臻彼岸。庶不负法门知己所厚望也。肃伸谢悃。并祝春祺百益。
方外朽人谛闲谨覆(十二月十五夜灯下草)
复南京大舍居士函
大舍居士慧鉴。接读手书。敬悉知见真正。殊为钦佩。夫书写佛经。流通三宝。诚救世之慈航。当今之急务。而书写佛经。超度祖先。实属无上功德。未尝不可焚化。何以故。诵经功课远不及写经焚化功德之大故也。且冥间最宝贵者。莫过于金刚经。为子孙者。如欲超度祖先。能以血书金经。最为第一。以朱砂抄写者次之。香墨写者又次之。苏地隐贫会寒士。以朱砂书金刚经作糊口计。使不能书者出以代价。得无上超度祖先之功。彼此均获利益。以佛像作经封面。隐寓我佛亲身入冥度脱鬼道之意。于事于理。均无妨碍。况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经云。为此众生苦。而起大悲心。此固佛慈平等。普济幽冥至意。总如上说。老朽确有根据。言之甚长。并非随俗逐流。破坏三宝。尊意以佛经佛像。当作冥镪烧毁为不然。此系一片尊重三宝真忱。固属可嘉。而我佛普济悲心。亦宜体贴。他日有缘相遇。不妨以此中三昧。面罄无余。想亦为我佛信徒所乐闻也。专此奉复。并颂道祺。
覆大伦居士函
大伦居士慧鉴。读手书。敬悉密行苦衷。然则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人。非议由他。行道在我。夫一切众生。谁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只要台端坚持不退。久之自能感格人心自知佛法之妙。回教所不若也。所谓净土诸书。到也恰当。宜增请龙舒净土文一册。置之座右。不时翻阅。可以自度度人也。然则净土一法。贵在修持。若加以信愿。则上品可阶。识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足矣。即第一义矣。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念念佛。念念念心。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现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知修行不可而不勤也。光阴迅速。时不待人。宜少看经。当多念佛。至嘱至嘱。附上日课仪规一纸。请按法行之。是为至要。肃复并候精进健康。
闲复(闰月廿七日)
复宝法师函
宝法师鉴。昨接法书。并读香港附函。得悉青山寺显寄。又有传戒之举。真是聋子不怕雷也。试问其所传是个甚么戒。为单传五戒耶。沙弥比丘菩萨三坛概传耶。若谓概传。试问其三坛戒品。是个什么。纵使识得戒品。名目条数。其间开遮持犯。能否决断重轻乎。如或未知。自身先犯梵网经第十八条之无解作师戒之罪人。若犯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其罪更重。而何敢说传戒二字。说尚不敢。况实行开坛乎。诚可谓以盲引众盲。相牵落火坑。全是虚费。罪有攸归。将诸佛所制之戒。等同儿戏。此等无间狱罪作之。问其向何处忏悔。我谓其聋子不怕雷者。即此意也。老人生平不愿传戒者。为怕造地狱罪耳。今番乞老人说戒。拟欲拖老人入无间地狱。以作答薙度之恩具耳。且书中全不用师承语意。贡高我慢。空腹自尊。自不知僧仪体统。礼制全无。祗要图作他人模范。可谓宗风扫地。狮虫食狮肉矣。思之。不禁泪堕。老人为传戒一事。心怀耿耿。每传戒一次。五向佛前叩祷首罪。总是机(缘所)迫。万不得已耳。不得与自己发心开期传者同日而语也。彼若不于我作徒。与我无甚关系。任他造什么罪。我也假作聋子。伊不乞我说戒。我也不与他闻。彼既乞我说戒。我且不容不说。不说是我罪也。说之不依是彼罪也。试问师。可容我缄默否耶。金刚疏二部收讫。并祝法喜无量。
闲老人亲书(六月十三日)
由哈尔滨来函一
宝主讲法鉴。读手书得悉法筵兴盛。具见法缘广大。喜甚。寺众和合。法乳不分。慰甚。此间风俗纯厚。人心诚朴。不意与南省人大相悬殊。素闻东陲为蔑戾车地。至今变为震旦佛境。而全家信佛者。不知凡几。具见法道转机。不可思议。本期于十五日集众开堂。其出家二众。男者有二百四五十人。女者有一百三十人。在家二众。男者已挂号者有二百五十人。曾到寺已六十余人。女者有四五十人。于六月初一日正受十戒。十二设坛。十九圆满。四众共计有七百余众。可谓胜极一时矣。肃此以博一笑。并祝阖寺安康。
老人亲书(五月念二日)
复宝静法师函
宝法师鉴。前来一函。次接复电。均悉云南省佛教会乞讲法华。已经允许。不能回浙。法缘有自。深可喜也。欣慰无量。唯老人自六月十二日起。病至今两月余。病体如故。不死不生。以待时节离尘耳。不妨置之度外。无系于怀。所介意者。唯观宗道场耳。交通便利。色色现成。即今老人尚在。上下诸职。犹能恪守旧规。倘一旦长别。维持此道场者。除师外。无别第二人也。师若不回来过年。先将义务学校停办。两社行止。且俟楞严圆后再定也。此复并祝法乐百益。
老人闲病笔(八月二十日)
致宝静法师函
宝法师鉴。这一封信。最极要紧。好比生死关头。社之命根。尚留一息。老人力尽。无可如何也。自秋及冬。清淮讲楞严三个多月。大众晏如。我心甚喜。不意于堂中解七回社后。为外来一信。有言伤犯清淮。彼以为社中学子所出。得信后。集众肆暴。迁二人单。老人得悉。心甚不安。次晚召清淮入室。责他几句。说他不自知惭。道德未圆备也。他于初二日飘然而去。楞严四卷。尚未讲了。嗟乎。具见青年狂悖。人心之险也。社中诸子。人人跂望法驾早回。于是命督学师。安慰大众。常课读温。以待解决。此真所谓千钧一发也。即希鉴谅。老人病笔。(正月初三日)
复宝法师函
宝子鉴。来函深悉。本学社自开办以来。十七年于兹矣。讲师从未向外延请一回。子之职务未完。请尔苦心戮力。造就真正之材。可以继续。然后始可卸肩。任尔朝名山游胜迹可也。利生宏法。表率人天。尤其可也。老人办学社之本旨。务以专宗之学。开佛法真知真见。即所谓真传正受也。自苦至今。不敢参杂别科。今观宗学社。除经学外。添文学。增社刊。办义校。皆由子手中创出。子若去职。试问副者能继袭乎。于今之际。各处讲师除子外。知见纯粹真正。能有几人乎。本社主讲。老人尚乏才担任。况其他乎。子若果不担任。我老实与尔说。一言以蔽之。停办而已矣。此外还有若何办法。幸莫作断佛种人也。此间经期于十九日圆满。老朽在月内。可以言旋。此复并祝法安。
老人手复
覆广州傅星垣居士函
星垣居士慧鉴。日前由本寺主讲宝静法师函来大教。欣悉创建佛教讲经堂。并修葺观音古剎。以期恢复伽蓝。宏扬佛化。具见为法情殷。利生心切。至深钦佩。为是邀请沪上诸大老。假座中华佛教总会办事处。征求同意。荷蒙嘉予赞成。随时起草。公函贵省陈主席。登高提倡。鉴纳忱。且陈主席在沪时。与诸大老。曾言回省通令拥护佛教。既有此意在前。对于此种公函。断不置之不理也。函由本总会诸公联名。昨已发出。兹录函稿一纸。敬请鉴核。仍嘱宝主讲代呈。窃思大居士昔秉佛。今谨输诚。真不负灵山擎拳额手之嘱。老朽当遥为泥首称扬也。肃此奉复。并祝精进无量。
老头陀谛闲书于沪上玉佛寺之讲室。
覆大舍居士函
大舍居士台鉴。接奉复书。敬悉前函所说。不能无疑。然一言念。天下归宗。体标奇而显妙。用含虚而润微。佛说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凡百作事。当察其能作之心。为如何耳。彼若以恶心嗔毁坏经像。其罪固与出佛身血同科。即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将来定堕地狱。无可逃避。如其以孝顺心。慈悲心。以血书朱书经像。超度祖先。或普利幽冥。诚为无上功德。不可以诵经功德同日语也。于民七戊午夏。老朽应京畿诸大老之请。讲大方广圆觉经时。都城隍白公。闻法欢喜。事闻于小砂锅胡同钱氏家。一段公案。因有显感利冥录。出现于世。当时并有一居士死而复苏。谓家人曰。冥间最珍贵者。唯血书金刚经。朱书次之。墨书者又次之。故前书所言。非无据也。时有江味农蒋维乔等诸大居士。同在讲经会中。可作证明。请函询之。无不可也。居士潜心佛学。尤能热心指导。并悉去岁赴瓯经过。殊深嘉佩。老朽当致显培。力为整理。巩固佛教团体。发挥我佛救世真忱。以期仰副大居士拥护佛法深心。斯为幸甚。专此奉复。敬颂精进。
谛闲手泐(二月十五日)
覆徐晓居士函
晓老公台道鉴。老朽应苏城佛学家居士之命。于正月二十五日动身。二月初一日开讲净宗。忽忽匝月矣。昨晚由观宗转大教。展读之下。欣悉夏聚首毗耶。饱餐香积。至今犹觉津津在唇吻间也。三复箴言。言言见谛。语语真诚。我赡部洲人之通病。人人如是。匪唯足下为然也。我佛有言。知得地狱苦。肯发菩提心。否则一息不来。前路茫茫。不胜疑惧。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足下已臻古稀。是宜早寻归路。以期安身立命处也。夫茹斋奉佛。是出尘之初步。诵经念佛。是入道之资粮。既曾奋足直前。即有到之一日。遵照安士书载修持。未尝不是。惟是高年老士。晚景无多。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或立志不坚。愿行不精。恐难济事。以鄙见将金刚经准提大悲等咒。一概放下。早起后。盥漱讫。遂诵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接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跟上手持念珠。定数目。每日至少须一万声。多则弥善。所谓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又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白香山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则庶几矣。四字六字。原无分别。以四字易纯。六字难熟。任意做去可也。咒是密语。不必拟议思量。只要诚意精持。自有感格。毋须依龙舒读法也。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人。一切生灵。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何忍食他生命。滋我残躯。足下自应以善巧方便。晓喻家人。同修净业。所谓以斯道觉民。自他兼利。彼我同登净域。而功德岂浅鲜哉。又复应知。求生净土一宗。注重于愿。有愿信在其中。行即随来。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吾人千念万念。无非熟于临终之一念。若人信真愿切。至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则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便永断矣。肃此并祝
阖第均安。
谛闲谨复(二月廿九日)
复傅圣圆居士函
圣圆老居士有道。展读大函。辱承过誉。殊切惭惶。并蒙盛施佳珍。尤觉抱歉靡既。藉悉动止安详。聊慰老怀耳。谨复者。吾人多生积劫。埋于五欲淤泥。昔虽少种善根。都为七情所炽。当此恶浊世界。几多豪杰伟士。靡不为其陷溺焚烧。欲其一念回光。了不可得。况望其生远离心。求出苦道。专念栖神于净土者。如钻冰觅火。又焉可得哉。居士留心斯道。可谓莲出淤泥。而根从火发者也。何喜如之。须知吾人。欲出生死者。先须了知生死之根。根也者。妄想是也。妄想不空。生死难出。欲求生净土者。亦必先知净土之本。本也者。真念是也。真念不起。净土难生。空妄想。起真念。只在吾人一念转变之力耳。唯冀猛息妄缘。时提正念。以信愿力。执持佛名。尽此形躯。求生乐国。佛不负人。人不自负。出生死者。可庶几矣。有志于道者。幸勿忽诸。老笔如藤。即希鉴谅。肃伸谢悃。并祝春祺。
老朽谛闲谨覆(二十一日)
覆香港显寄函
显寄哲人智照。宝师旋甬。带到仪敬十番。并述吾徒道风日炽。遐迩归诚。何幸如之。喜出意外。嗟乎。尔我同庚。人年七十古称为稀。况越从欲之年。已三载矣。日暮途长。前路茫茫。殊为危惧。生死路险。涅槃山高。幸勿置之度外。虽度生曰图酬佛德。而度自亦岂分外乎哉。来函云。一心念佛。尔果肯一心念佛。吾复何言。去秋吾寄上良药一剂。服之曾觉其效乎。唯冀灿烂心华。同登觉岸。肃此复嘱。并候新春。
老朽谨白(二月十一日)
复李慧澄居士函
慧澄大居士智鉴。昨为老泰山冥寿。僧众拥挤异常。可谓广结良缘。坭多佛大。所费若干。另纸附呈。不敷之数。老朽垫出。觉园讲经事。全属子虚。苏州西园。今已的确。去春灵鹫讲经时一经启请未允。秋间玉佛寺讲经时再经启请又未允。今月十九号到甬求请。本寺住持与纲职同意允许。于是只得随顺舆情。已订于旧历二月十九日开讲楞严指味疏。时限大约一月耳。至于欲我略解参同契。举凡宗下诸祖语录。概是无义味语。本不可解。解则开人义路瞎人眼睛。令人不得情枯。不但无益。而且情窦既开。真疑不起。反损于人也。试看雪窦禅师之注解。概可知矣。而今不惜眉毛拖地略取义而释之。全非是真面目也。但博一笑耳。附上助刊收条一纸。摘帐一纸。普佛斋疏一道。请鉴核是荷。肃复并祝
净安
复江苏佛教会函一
径覆者。接奉贵会公函第七八号。内开。一致推举为苏州北寺住持等语。准此。闲届垂暮。筋衰力弛。敷教尚虞不继。住持讵曰堪能。且际斯潮流。丁兹世道。观彼北寺。夫岂一年一月所可收效于振起宗风。贵会欲以一尺寸命光老朽。肩之重任。毋乃不伦。窃为贵会真实为佛法前途计。为护持北寺计。还希遴择英彦贤能之大德。老朽诚非其任。复非其人也。专此谨辞。诸希公鉴。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上。
复函二
敬复者。顷接贵会公函第二号。略开。苏州北寺住持一席。再次函邀老朽。勉力担任。为尊重公意计。似难峻拒。窃思老朽精力两衰。阖户自修。藉资净养。犹难支撑。如此艰巨重任。断非石火电光人所能勉允。还请贵会。另选能者。以免遗误。准前函由。理应具复。敬希鉴原。无任盼祷。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复。
复函三
七十三年闹未休。而今纔得锁狂猴。莫将千尺凌云塔。再四挪来换我头。
覆杜圣宏陈圣岳二居士函
圣(宏岳)大居士均鉴。夏历六月初四日。接奉手教。展读之有二。一由五月初九。一书廿七。文异意同。具见为法忱殷。利生志切。何善如之。欢忭无量。且夫净土法门。乃吾佛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入此门者。无不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诚三根普被。一生了办之阿伽陀也。须知人身不易得。光阴最难留。古德云。世之最宝贵者精神。最难得者光阴。若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精神宁不宝贵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宝贵。宜念念称念弥陀。知光阴之爱惜。当刻刻精修净业。若不念弥陀。而念三乘圣人之名者。亦是浪用精神。况谈世间无益语乎。不修净业。而修人天之善者。亦是虚弃光阴。况作世间尘劳之罪乎。然则净土法门。有观想。观像。持名。实相四种之不同。唯持名一法。最为简便。最为直捷。至极容易。至极稳当。下手易。成功速。上焉者七日圆成。下焉者一生了办。即仲尼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知。亦有所不能行。吾佛示持名一法。亦若斯而已矣。又复应知。求生净土。贵在信得真。愿得切。如有真信切愿。设或散心念佛。临终亦得往生。若信不真。愿不切。纵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故灵
- 上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演辞
- 下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要述
- 怎么才能至诚恳切的念佛?
- 为什么妄念多?因为正念提不起来
- 想要了却生死大事 必须研究佛经
- 怎样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净土
- 世间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谛闲大师开示
- 因果报应贯通三世,善恶祸福丝毫不爽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拜佛时心不诚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备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宝
- 想要了却生死大事必须研究佛经
- 圆觉经讲义附亲闻记
- 关于念佛的开示
- 谛闲大师遗集 卷首
- 谛闲大师遗集 总目次
-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