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详情]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6-18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六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记曰。此因外道所计无常,将显涅槃究竟真常德也。前显离生灭因缘以明法身真我。此显离无常见即证法身真常。意谓佛昔日亦说无常,不知与彼外道所说孰邪孰正。然问外道所计无常有几种者,意在尽出彼计破之,令其不堕耳。)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言说作已而舍是名无常。
(记曰。此外道宗立有胜性作者,能造一切四大诸法。今此计云,所造四大是常。其能造者,造已即舍,此是无常。故下文云离始造无常。)
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
(记曰。此计四大能造所造俱是常,毕竟不坏。但分析长短等形色不可得,谓形处坏是无常。)
有说即色是无常。
(记曰。此计能造四大是常。所造色是无常。此与初计相返。)
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
(记曰。此计能造与所造俱常。但两色中间有个无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续变异,自然坏灭,如乳酪等。两色中间有无常法,令其转变而不可见。此之无常能转一切性。此与初三两计相返。)
有说性无常。
(记曰。此计有个无常自性不坏,而能坏彼诸法。如杖瓦石等能坏一切物。此与上计相返。)
有说性无性无常。
(记曰。此计能造所造俱无常也。性是能造。无性是所造。谓能造之性既造了色,则自体已坏。而所造者,又亦随坏。故俱无常。此与上计俱相返。)
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记曰。此计有个不生的性入在一切生法中,而随诸法坏灭。即此不生的便是无常。上列所计。下牒其计而破之。)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记曰。此牒破第六性无性无常计也。谓彼外道所计四大能造诸法。然必坏了自体方才造出。如种生芽。而所造者又非本四大矣。故能所俱坏以为无常。佛破之曰。彼四大自性本不可得。然能造既本无体。无体故本自不生。不生则无能所。能所二相了不可得。又指何法名无常耶。)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记曰。此牒破第七不生无常计也,然彼外道妄计有个不生的性入在一切生法之中,随诸法坏,故名不生是无常。佛言。若言不生是无常者,此则非常非无常矣。何者。若言不生,则是真常。今又云随诸法坏,则非是常。故云非常非无常。此出其过。乃破之曰。然一切有无等法,本自不生。岂又有个不生性入彼诸法耶。若果有不生性入彼诸法,则应可见。即今分析诸法,乃至微尘许,毕竟不可见此无生义。既不可见,则是诸法生本无生矣。且无常者生法也。然我说诸法生本无生,而彼返以不生为生是无常,故曰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此真颠倒也。我诸弟子若不觉此生本无生义,则堕外道生无常见。以彼所计不生,还成生法,故云生无常义。庄周云生生者不生,正堕于此。)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记曰。此牒破第五性无常计也。佛谓彼外道所计有个无常自性不坏,而能坏诸法者,此乃是彼自心分别妄计耳。如此计者,又不是常,又不是无常。何也。彼所谓无常自性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以成无常之事。是则除此无常之外,更无有能坏诸法者。然无常能坏彼诸法,如杖瓦石能坏诸物者,如此,则必定无常与诸法异,方能坏之。故下约一异破之。)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记曰。此约一异以破性无常也。谓若果然无常能坏诸法者,必定能坏之性与所坏之法二体各异,方能坏之。今现见各各不异。不能拣出性无常与所坏事,能所二相有差别体。故云非作所作有差别。作,即无常。所作,即所坏事也。若能所异体,则当可指陈,此是无常,此是所坏灭事。既不可指,则不异体也。若能所不异而为一体者,则一切法应常,又堕无因矣。何者。以彼计无常性不坏。不坏则是常。今既与诸法为一体。然无常既常,而一切法皆常矣。故云无异者一切性常。且彼所计因无常故,能令诸法坏灭。今既一体,则不见有因能令诸法坏灭者。此又自堕无因。彼宗亦不成。故云无因性。然诸法坏灭,不是无因。故唐译云。诸法坏灭,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记曰。上已破无常能灭诸法,此又破无常性能生诸法也。佛言。若彼计无常性能生一切法者。但一切生法因果相似。如种豆麻等,未有种豆而得麻者。故云非因不相似事生。若不相似而能生者,则是一因而生多果。今以一无常性而生一切法,则一切性皆同一无常矣。故云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如此,则因果不别,种类不分,则一切异法应并相生。此乃是不相似事,而能生所生不可辨别,混而为一矣。故云作所作无有别异。且即今现见诸法各各有异,此则非是无常能生一切法也。)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记曰。此破计无常为生因,不得为常也。谓若必以无常性是有法而为生因者,则堕作因。大凡作者,皆无常故。若能作之因既堕无常,则所作诸法皆无常矣。故云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若能生之因堕于所生之无常法中,此则自无常亦应是无常,而不得计能生者为常矣。故云一切性若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若自无常既是无常,则所作一切法不是无常,应是常。何者。以舍已之常而入彼诸法,则彼诸法得我之常性。此乃自是无常,而所生者皆应是常。若彼是常,则不可坏。而计所生之法可坏者又不成矣。故唐译云。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自是无常。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
(记曰。此破无常性能入诸法中也。然外道妄计无常入于诸法之中,自性不坏,而能坏彼诸法。佛言。若谓无常入一切性者,则应堕三世,既堕三世,则随坏灭。而自性不得不坏矣。何者。若入过去,过去色已坏。若入未来,未来色未生。若入现在,现在不住。刹那变灭,而无常亦与之俱坏矣。且自体既坏,岂能坏彼诸法耶。)
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记曰。此又转破四大是常之计也。因上执无常不坏性入一切色法,佛破之云,一切三世色法俱属可坏,而无常无不坏之理。故此又妨转计云,以能入之无常不坏,故所入之四大亦常住不坏。故此破云,色者乃四大所造积集差别之性耳。能造所造本无二体。岂有所造色法既坏,而能造之四大不坏耶。以能造所造不一不异故。若不一,则二体各别。若不异,则俱属可坏,况一切三有能造所造,人人皆知是生灭法。又岂但色坏而四大有不坏之理耶。既能所俱坏,此外更于何处觅无常不坏之性耶。故唐译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以外道妄计无常性常,能作生灭主宰。此计幽潜,故展转破之。如此方庄周亦云,生生者不生。又云,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苟不达真无生意,鲜不堕此中者。故前云,若不觉此者,则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记曰。此牒破第一作已舍无常计也。外道计非四大无常,复有异四大性而能始造即舍,名为无常。盖彼以所造四大是常,以能造者为无常故。然彼计不出互自共三法为能造。故佛破之曰。非四大相互造,以四大各各异相故。亦非独自造,以无差别相可得故。既无差别相可得,此等亦非更共造。以彼此乖离,二方便不作故。然二处既非,则本无造者,毕竟是无常矣。故云当知是无常。岂有无常而能造彼常法耶。故唐译云。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记曰。此牒破第二形处坏无常计也。外道计能造大众及所造色毕竟不坏,即分析乃至微尘际,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故以不坏色体为常。形状变坏处为无常。故云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佛破之曰。四大不坏形处坏现,此正堕在僧佉数论之中。以僧佉计四大是常故。)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即也)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记曰。此牒破第三即色无常计也。外道计色即是无常。然所造色不出形状长短等。故佛言彼之所计,即如前形处无常意同,盖非四大无常也。若四大无常义,属正教所谈,故云非俗数言说可到。然彼世论说造色无常者,则堕世论。二译皆云卢迦耶见。乃四韦陀之一,谓断见之俦也。以彼妄见诸法实有自性。然此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以不见有自相生故。)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记曰。此牒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外道计能造所造俱常,但两色中间有个无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续变异,自然坏灭,如乳酪等。此言色之异性现谓之无常,非四大无常也。故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然非金性怀,但庄严具处所坏耳。此如是,而余诸法转变亦如是。斯与上二计言别意同。此是牒计。下文破计。)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记曰。此出上计所以也。唐译云。如是等种种外道,虚妄分别见无常性,彼作是说,火不能烧诸大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则皆断灭。谓此等外道妄作无常见,言火烧四大时,但形状坏而自体不坏。如金庄严具,形虽坏而金性不坏。若四大自体坏者,则能造所造皆断灭矣。此计有个坏有个不坏,正所谓佛性一分常一分无常者也。末法见性多堕于此。大概外道所计,不出常与无常。故下文以非常非无常通破之。)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魏译云。我不说外境界有故。)唯说三有微心。(唐译云。三界唯心故。)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唐译云。不说诸相故。大种性处种种差别不生不灭故。非能造所造故。能取所取二种体性,一切皆从分别起故。如实而知二取性故。)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记曰。此结显涅槃所以离断常义也。谓彼外道所以堕于断常者,以妄见外境以为实有,不了唯心所现,故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妄谓四大能造所造,故妄见有能取所取,故堕有无二见,妄起断常。我法总皆离此诸见,了达唯是自心现故。彼妄想者,但从思想作业而生,非不作业无生义也。我此无生,离心意识有无二见。了达世出世间上上诸法,唯是自心,更无别法。是故我法非断非常。)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记曰。此结颂外道过也。以彼不了唯心,故堕二边恶见相续,不觉皆从自心妄想而生。此凡夫外道以无有根本智慧故。彼亦将谓如来所说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亦如彼从言说妄想生。彼不知如来说法离心意识言说境界,故颠倒妄见分别如此。然如来所说法,非彼凡愚所知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所造及与形处异
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记曰。此总颂外道所计七种无常,皆妄想分别也。此举其四。如文可知。)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
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记曰。此颂转变无常也。谓一切诸法自性常住,无动转者。外道不了,妄计无常,盖没在种种邪见耳。)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
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
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记曰。此颂不生无常,及四大是常,造色是无常计也。谓外道妄计不生是无常,入一切诸法。既云不生,不生则不灭矣。如何又云无常耶。既云四大是常,而何又云所造是无常耶。是故知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现量,则有无二见。能所二取,我及我所,本来不有。皆是自心妄分别耳。唐译云。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
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记曰。此颂外道所计,不独七种无常,即一切常见,如计梵天是常,为众生主,能生诸物等,皆属邪见。故我说彼亦是自心量耳。◎上辩外道所计无常,以显涅槃真常◎此文但辩无常其显真常之文错简在三昧章后◎下辩三乘三昧以显涅槃真乐)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记曰。上明外道邪计无常,将显究竟涅槃真常,其文未竟。此辩三乘所取三昧门乐,以显涅槃真乐,且以防邪误也。故承此即问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意若善能了此灭正受相,则不妄舍如来果海灭正受乐门。舍,犹失也。谓若知三乘皆非究竟,则不妄取偏邪,得少为足,失于如来大寂灭海正受乐门也。故下世尊历叙菩萨八地非真,梦河之喻。意令策进,勿误堕耳。)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记曰。此言六地菩萨与声闻缘觉,同断三界烦恼障种,患心劳虑,故灭心入正受也。然犹有出入,未能念念入耳。以未忘染净相故。)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记曰。此言七地菩萨念念入正受,不同二乘有欣厌也。七地所以念念入者,以不见有生死可厌,不见有涅槃可求。故云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此非二乘可及。二乘所以不及七地者,以厌有为而志乐无为,不离能取所取境界。是故七地非二乘有念正受也。故魏译云。菩萨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以缘有为行入灭尽定,堕在所取能取境界。是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记曰。此明二乘不及七地之所以也。然二乘所以不及七地者,魏译云,以觉诸法种种异相,有法无法,善不善法,同相异相,而入灭尽定。是故声闻缘觉,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无善巧方便智故。此中无善念,谓无彼二乘善不善等念也。)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记曰。此言八地行相也。谓八地菩萨无功用道,常在三昧,无出入相。而同声闻缘觉涅槃,灭妄想心识。然此名同义别。以二乘灭前六识,劳虑永断,沈于寂灭,故无一念度生之心。八地圣人,舍离藏识,生灭心灭,沈于寂灭,而亦不起度生之愿。以寂灭虽同,其实大异。何者。以二乘即取此为涅槃,更不前进。而八地则三昧觉所持,又得如来神力加持,故不取涅槃相。以此为异耳。下文自明。)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记曰。此言七地已前不善修习,则堕外道邪见也。谓从初地至七地,所修观行,虽能观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识,本欲离我我所。若无多闻慧,依自妄想见,不善修习,则堕外道种种邪径,愚夫有无二种妄见,于自心中起能所取执以为实。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乃一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之所熏变耳。菩萨至此,而犹误堕邪见,固宜深防也。楞严五十重阴魔,皆依观心研穷而发,甚至几于觉位而沦灭者,况七地乎。以此较彼,正行阴将破未破时也。)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记曰。此言八地若不得如来神力加持,则堕二乘也。谓上云八地所得三昧,与二乘涅槃,其名虽同,所证则异,以得诸佛神力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即断绝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著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记曰。此言七地乃断证之关键,故须用加,不加则堕外道邪径,因此故说诸地相也。谓从初地至七地,历真见道以来,见巧方便,善能观察心意意识,远离我我所执,得人法无我,超生灭自共相,善解四无碍辩,方得决定三昧门。至此纯无相观,方能渐升八地,乃至十地等觉,入菩提分法,究竟果海。皆从此七地建立。斯实断证之大节。此所谓险道者也。若不得如来神力加持,则多堕于外道邪径。佛言,我恐此诸菩萨不善了知自共相,不知诸地次第相续,堕于外道诸恶见中。故此为说诸地行相,使知应去应度,不致退堕。此乃无渐次中施渐次。盖以不得已而建立。非实有所说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记曰。此言三界诸行本无生灭。诸地次第本无建立。唯此一心,更无别法。但以愚夫不了唯心。故我及诸佛建立作如是说,以为对治。其实无有可说也。愚夫无知,谓我实有所说。)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记曰。此言声闻缘觉于第八地中,其名虽同,所证异也。以彼二乘味著入灭三昧,为彼所醉,不达自共相是自心所现。以习气障蔽,故堕二无我法摄受见,故起妄想涅槃之想。非若八地真寂灭智慧觉也。言二乘于八地中取为涅槃者,盖是昔修菩萨大行退本愿者,殆非定性趣寂之俦也。以彼定性趣寂,止得我空,不得法空。尚不能知初地之法。况八地乎。故魏译于此章末,置有此问。而宋唐二译皆无之。)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唐译云。以入涅槃不生果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记曰。此言八地入灭三昧而不取证者,以不舍大愿度生事故也。此菩萨已入涅槃而不起涅槃想,故云涅槃妄想不生。以了达唯心无外境界,故离能所取。于一切法不生分别。以深得无生法忍,故不堕心意意识及外法性相执著之中。以得真知见力,故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随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如来自觉地也。以久沉生灭劳虑,今一旦顿得寂灭,其乐无喻。故此三昧极难得出。菩萨功行至此无功用中,鲜不沉醉,多堕二乘寂灭之地。故华严八地,十方诸佛同声加劝,与起智慧门,不令耽著此三昧乐,堕二乘地。是故授以方便,引发令出。故此菩萨于三昧梦中,极力愿出。如梦度大河,未度而觉。乃自思惟为正为邪。复更思惟,如是之相非正非邪。唯我无始见闻觉知虚妄熏习因故,见种种色形相颠倒,不离有无,于心意意识妄想梦中现耳。其实本非有也。旧注云。觉境无水,船筏非正。梦时见水,船筏非邪。以譬八地觉已本无生死,故道品功德非正。七地未觉,故道品功德非邪。所谓于未出离妄功用中,故有修证,如梦中渡河,施船筏之具耳。)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魏译云。见分别心。)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魏译云。非灭诸法名为涅槃。唐译云。所得涅槃非坏灭也。)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记曰。此结成八地涅槃行相也。见妄想生者,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此菩萨以如幻三昧,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勤修佛法,广作度生事业。所谓度尽众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灭度者。此所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是菩萨大涅槃。非若二乘灭坏诸法所取之涅槃也。然虽作如是说,盖亦方便施设耳。于第一义谛中本无是事。故唐译云。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由大慧问灭正受次第相续,故结示云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魏译此处大慧有问。略云。世尊今说有二乘得八地寂灭门乐。又说二乘止得人空,不得法空。如此则二乘尚不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门乐。佛言。声闻有三种。今言入八地寂灭门乐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乐。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以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能修菩萨诸行法故。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门乐。言三种者。一内秘外现者。二退菩萨行者。三定性趣寂增上慢者。前云二乘成佛。此言决定不能者。意在抑扬激劝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记曰。此总颂第一义中,本无诸地佛地次第之相,乃三世诸佛究竟之谈也。住,亦地也。所以无所有者,以唯心故。故唐译云。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唐译云。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记曰。此颂七八二地尚属因地,至于自觉圣智清净涅槃,则属佛所证究竟果地也。然七地虽是真修,以心量未灭故。八地心量虽灭,而尚未究竟,不名最胜。唯自觉圣智,方名最胜处耳。)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唐译云。摩[酉*益]最胜处,色究竟庄严。譬如大火聚,光焰炽然发。化现于三有,悦意而清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记曰。此言建立诸乘诸地,皆报化二佛所说,非法佛说也。谓得自觉圣智者,则于色究竟天宝华宫殿成等正觉,示现广大尊严之身,光明照耀,化现三有,此报身佛也。论曰。此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化现在三有者,此唐译云,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此应化佛也。惟此报化佛,演说诸乘诸地。虽说三乘,其实为一乘。故云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是故虽有诸地,而实无次第之相也。炽然不坏目者,谓毒龙放光,即损人目。如来光明,不损人目。所谓悦意清凉也。)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记曰。此颂第一义谛寂灭法中,无次第相续说也。意显此经唯法佛所说寂灭法,故无次第。此所谓不涉途程,不落阶级,乃佛祖向上一路也。然其中往往以地位言之者。意以地上真修三昧,以印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令彼不堕邪慢增上慢耳。其实意不定在地位也。智者知之。◎上辩三乘三昧差别以显涅槃真乐德防邪误已竟◎下文正示涅槃真常德文应属前七无常章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记曰。此因上世尊破七种无常已,乃曰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故大慧承便而问如来应供等正觉毕竟是常是无常耶。意显如来法身离断离常,故为究竟真常也。此正是显涅槃真常之文。应在七无常章末。错简在此。乃传译之误也。)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记曰。此明如来涅槃非常非无常,所以为真常也。以常与无常二皆有过故。何者。若言如来是常,则堕有能作者过。以一切外道说有微尘胜性等为能作者是常故。如来无所作,岂同彼常耶。是故说如来之常非常者,盖非作者常。以彼作者常,有过故。)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记曰。此言如来非无常也。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则堕有所作过。若言所作,则同五阴。然五阴乃相之所相者,此相毕竟无有。如来若同五阴,则阴坏而如来亦应断灭矣。然如来法身常住不断,岂同所作之阴耶。不同,故非无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记曰。此重明所作无常,总结离过义也。谓一切所作皆是无常,如瓶衣等。而如来若同所作者,皆有无常之过。若如来无常者,则一切智所修正因,福慧庄严,六度万行,众具方便,悉空无利益。以同所作无常故。况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岂无常哉。若如来果同所作,则诸世间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矣。以无异因故。是故如来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记曰。此言如来常,非如虚空之常也。以虚空顽然无知,而如来真智灵鉴故。若言同虚空之常者,则自觉圣智性自具足恒沙功德,悉空无益。如此,则堕断灭无知之过。故如来非如虚空之常。此恐愚夫闻说法身真常,遂起豁达空见。故世尊悬破如此。)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记曰。上云非如虚空者,谓如来具圣智功德,不比虚空顽然无知故。此言如虚空者,谓如虚空体性湛然,无所变动,不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诸数量过故。故不可说常非常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记曰。此言如来非以不生为常也。因前云不生是如来异名。恐妄执毕竟不生是如来常。故此破云,若以不生是如来常者,则如来同于兔马等角。以毕竟不生,则如来堕绝无之过。若如来绝无者,则一切菩萨所修万行方便,无所证得,悉空无益。而如来果中亦绝无广大益物之用矣。以绝无故。若以不生是如来常,则堕此大过。故如来非不生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记曰。此言如来实有真常之法,而非愚夫之所知也。谓如来之常法,乃无间圣智所证真常之理。乃诸佛如来同一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毕定常住,不变不易。此法即在一切二乘外道所住无间性中。非是空无。然非凡愚之所能知。)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记曰。此释如来真常之所以也。谓如来所以真常,而众生所以无常者,以如来所得圣智,乃从般若实智所熏。不从心意识阴界入处妄想所熏。故如来得名为常,彼一切三有众生所以无常者,以彼皆是不实妄想所熏,故名无常。而如来不从彼妄想生。且彼凡愚心行,又岂能知如来之常法耶。以见真妄两异,故涅槃生死为二,故有常无常之说,此非不二寂灭之法也。若真妄两忘,寂灭不二。则一切法,皆悉平等,无二无别,无生无起。以如来所得寂灭不二之法,故不可说言常无常耳。以寂灭不二法中,言思路绝。乃至起心动念,但有言说分别心生,则堕常无常过。何况种种妄计耶。唯有分别妄想歇灭者,则顿离彼过,外道愚夫常无常见,故不寂静。离二见者,则名大智慧人也。以慧者永离不寂静见,故不被彼常无常妄见所熏,乃以真常智慧而熏之也。意谓非智慧者,即心识少有流动,生灭未忘,而鲜不被其所熏习矣。此如来深慈,防之甚也,诫之深也,可不识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
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记曰。二译偈初,皆有一偈。唐云,远离常无常。而现常无常。恒如是观佛。不生于恶见。若常无常者。所集皆无益。为除分别觉。不说常无常。此言众具者,即外道所计常无常一异等诸恶见也。谓此等诸见,皆悉无益,但妄计分别,起常无常过。若分别情亡,诸见顿息,则永离常无常过矣。)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记曰。此言若从外道所立自宗,则有众多杂乱知见不同。若达唯心现量,则言思路绝,而言说亦不可得矣。况复依彼邪说而求实义耶。此言从所立宗有众杂义,足知因辩七种无常以显如来涅槃真常义也。文义自相属。观者应知。◎上接辩七种无常文以显涅槃真常德已竟◎下示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涅槃真净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七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三
(◎前接辩七种无常文以显涅槃真常德已竟◎下示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涅槃真净德)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记曰。此将示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法身真净德,故兴此问。然云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等者。由前二卷初显理究竟处,已问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而为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且疑世尊说如来藏,同外道我。世尊已为抉择云,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之我,且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真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然彼但以显理究竟以显法身无我,以破外道神我之计。故特举如来藏以问。今此断证业已究竟,将显法身本净,但为阴界入客尘所污。直欲净彼污染,以显涅槃净德。故特举所治阴界入生灭等染污义以请。将启世尊如来藏自性清净之谈,以显涅槃真净德也。故云更为我说阴界入等。此大慧约染污边问。向下世尊约如来藏自性清净答。)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记曰。此言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法身真净德也。如来藏者,乃自性清净心在缠之名。大慧疑谓五阴无我。若无有我,则谁生谁灭。谁知苦尽。谁证涅槃。佛言。阴界入虽无我,而有如来藏为众生佛性。惟此藏性,能为世出世间善不善因,能遍兴造六道生死形色染法。犹如伎儿变现诸事。然本无我我所。亦能成就出世净法。以二乘不知此如来藏性为生死因,乃谓根尘识三缘和合方便而为生因。外道不知此如来藏性,而妄计神我作者以为生因。然此藏性,盖为无始虚伪恶习之所熏变,失其如来藏名,但名识藏耳。故云,佛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依此藏识生无明住地,变起前七识浪,生灭不停。故如来藏亦随七识流转生死。如海波澄,因风起浪。故生死相续,长劫不断。其实如来藏性,本自常住,离于二乘无常之见。本自无我,离于外道神我之论。虽在缠眠染污之中,其实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是所谓迷此性而为生死。悟此性而为涅槃。以此藏性,无常不能坏,故为真常。众苦不能侵,故为真乐。生死不能拘,故为真我。烦恼不能污,故为真净。此所以为如来无上涅槃真实果体也。)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记曰。此言藏识本不生灭,但七识生灭,以明如来藏为生死染因也。大慧疑问阴界入既无我,谁生谁灭,而彼愚夫因何不知苦尽,不知解脱。佛答意云。阴界入者本如来藏,不生不灭。今虽在缠名识藏,其体本真,亦不生不灭。其生灭者,非是藏识,乃前七识有生灭耳。故唐译云。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然彼七识所以生灭者,特以妄想为因,境界为缘,和合而生,计著名相以为实有。以不了此境界色等诸法唯是自心之所显现。以不了故,贪著名相。逆顺境界,生憎爱心,起苦乐受。为此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以是因缘,愚痴众生随生死流,不知苦尽,不求解脱。此所以如来藏变现六趣为生死染因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藏。(唐译云。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脱。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识藏。七识流转不灭。(唐译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记曰。此言依如来藏为无相外道及二乘因也。若因若攀缘者,上云妄想为因,境相为缘。盖妄想,指前七识,乃八识之见分。境相,乃八识之相分。今言诸受根灭次第不生者,谓前六识不取诸境,而七识自然不起也。以外道及钝根那含,俱能[厂@火]灭六识,以不了唯心,又无多闻智慧,但依自心分别妄计,厌苦趣乐。或入灭受想定而居五那含。或堕无想而入四禅外道。若有利根罗汉,善修四谛,出于三界,得真谛解脱,证偏空理。其实未得究竟涅槃,便自妄生灭度解脱之想。此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以彼其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故也。藏识,七识流转不灭者,谓彼外道二乘所以非真灭者,以藏识未转,故七识流转不灭。何者。以依彼转缘彼,互为缘起故。故唐译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意在若转藏识之名,而七识亦随之而灭矣。所以七地以前未舍藏识,但依自妄想修,心境不如,以心外求法,故多堕邪见。二乘不了,故堕自共相见。以彼未净藏识中无始虚伪习气故。故唐译云。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然藏识者,亦名阿赖耶识。又云阿陀那识。此云无没识。以在生死流而不没故。偈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非彼境界。)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唐译云。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记曰。此言如来藏为出世净因也。谓转藏识名,见如来藏,即得八地无功用道,方证法无我智。偈曰不动地前才舍藏。以舍此藏识染污之名,即是如来清净之藏,非别有所得也。所言法执者,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一切对治真妄之法。以未转藏识时,而七识未灭,皆有所执,取以为我故。今藏识既转,则七识灭。七识灭,则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当下随灭。以五法等皆依藏识而立故。今识转而彼亦灭,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此所以为得法无我而进入地。到此生灭既灭,对治亦亡,无功可用,故云无功用道。既无功用,得法无我,则一切外道恶见不能倾动,故名住不动地。住此地已,即得十种三昧门乐。但此菩萨向在生灭劳虑,觉识烦动,未得真乐。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乐无可喻,则味著三昧不起,了无度生之念。若不蒙佛力加持引拔令出,则堕二乘。故为诸佛三昧神力之所加持。又以昔本愿力之所持故。所以虽证涅槃而不住实际。而亦不取三昧之乐。故以如幻三昧现意生身,利益众生,以趣自觉圣智究竟之果。此所以不同外道二乘所修行道也。是故菩萨修如实行求胜法者,当净如来藏中识藏之名,如是而已。此外别无可证得也。◎上正显涅槃真净德竟◎下文释疑劝修)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记曰。此释疑也。问曰。既转识藏名如来藏,然识藏有生灭,而如来藏亦有生灭否。答曰。若无识藏名,而如来藏则无生灭。又问。一切凡愚未转藏识故心有生灭,一切圣人既转藏识心亦有生灭否。答曰。等觉已还虽转藏识而容有生灭。以虽趣自觉圣智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度生事业。且异熟未空,尚有微细生相无明未尽,所谓真常流注,故亦有生灭。故云。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问曰。生灭者七识也。上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七识既灭,而诸圣者已转如来藏,复何生灭耶。答曰。以但转名言,无实性故。下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由是观之。向之生灭者非七识,乃如来藏也。何者。以如来藏有随缘义,不变义。故不生灭者,不变义也。而生灭者,随缘义也。以随染缘,则为生死因,而众生念念生灭,造诸恶业,故沉沦生死,此凡夫生灭也。若随净缘,则为涅槃因,而菩萨念念无生,起大智用,利乐有情,故证趣涅槃,此圣人生灭也。是故凡圣悉有生灭。以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故凡圣平等。六祖云。佛性无常。又云。若法身寂灭,则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云。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故生灭是常。此非深证无生,达法性缘起者,何以与此。 [一體五用六祖所斥引用失檢。])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记曰。此释转难也。问曰。既云如来藏自性清净,凡圣平等,何以有圣凡之别。答曰。以所见不同故也。唐译云。此如来藏识藏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以凡夫不觉,故为不净。外道妄觉,二乘偏觉,皆属比非二量,故所见不净。菩萨分觉,以十地菩萨观佛性,如隔縠见月,故犹属比量,亦未尽净。唯有如来现前境界,视如来藏如观掌果,方为现量究竟清净。是故此经贵唯心现量,顿见佛性,义现乎此。)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唐译云。令诸声闻见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记曰。此显涅槃净德究竟,已极于此,故结劝修也。唐译云。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是佛境界。与汝等比净智菩萨随顺义者所行之处。非是一切执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处。法华云。钝根小之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故非所行处。以智未净故。又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故为利智满足者,说如来藏即识藏,与七识俱生。所以说此者,正为策进二乘见法无我故。所言净智者,谓依义不依语也。宝镜云。但形文彩,即属染污。百丈云。本无名目。谓之佛,是染污。谓之法,是染污。噫。唤作佛法,蚤是染污。况贪嗔痴,及种种邪见,忆想图度耶。此所以非深妙净智者不能入也。故勉之曰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记曰。此颂如来藏自性清净也。谓如来藏本自清净。第以无始恶习所熏,而为识藏,生住地无明,与七识俱。故染净因缘依之而立。故云二种摄受生。以此藏性染净俱非,圣凡情尽,故云智者则远离。二种摄受,谓能取所取,即见相二分。以有心境故生。忘则不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
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记曰。此颂释上远离义也。以一切凡圣生死涅槃诸法,于藏性中悉如镜现像,本来不有。但以无始染净二习之所熏故。然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古德云。尽大地求一无事人不可得。诚哉。)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记曰。此颂愚夫计著名言不得真实义也。前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记曰。此颂愚夫随识而行,不随智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心谓八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者。五识业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者。本来不有,如幻不实,故譬之伎。所以贵如实观。王文公观俳优偈曰。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寂音谓此老人通身是眼,瞒渠一点不得。◎从初卷分别自性章起破名相妄想以来止此通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究竟差别相分二◎初总明迷悟因依◎先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二译皆云。差别之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记曰。此问明五法自性究竟差别相也。由前一往所言世出世间凡圣邪正一切因果,皆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建立。今所建立者邪正因果既周。但未明能建立者五法自性识无我等差别之相。故此请问,冀佛甄明。庶令行人了达无疑,则可依之分别无谬,而入一切佛法,乃至入于自觉圣智究竟地也。◎次答中初总明迷悟因依◎次别显四门摄入◎且初)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贤圣。
(记曰。此总明真妄迷悟因依也。意谓若修行者,因观察五法自性八识无我明见无谬,则于如来自证境界,则离断常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若诸愚夫因不了此法,则妄见心外实有诸法,妄生分别执取,故流转生死。是则迷悟圣凡皆依此法也。◎次别显四门摄入分五◎初总明五法差别相分二◎初明差别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贤圣。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记曰。此总言五法中名相生起差别之因,及外道妄计之所以也。唐译云。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嗔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井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盖言凡夫不知名相虚假不实,故妄取为我及为我所,依之造作种种诸业,自取生死苦果不休。而外道不知名相唯自心现,依妄计分别能所生灭因缘而生。乃别起异见,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斯则名相本无,但依他起,从遍计执而有也。下正释五法差别。)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记曰。此释五法中名相也。名相,谓色心耳。意识为名。五根六尘通名为相。又相各有名,亦名名相。故云眼识所照名为色等。盖五根所对为实色。意根所缘法尘为假色。然实则可见有对。假则不可见无对。唯识百法具明,此中但约为名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唐译云。此事如是,决定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记曰。此释五法中妄想也。设施众名,显示诸相者,谓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无,依分别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记曰。此释五法中正智也。不住为客。于名相不住,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诸识不生。然识既不生,非智而何。以智观诸法,则不分别,不颠倒,不断不常。则自不堕一切声闻缘觉之地矣。以不堕偏邪,故名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记曰。此言五法中如如也。若以识而知,则名相横生。若以正智而观,则名相不立。斯即名相之本如。非离名相外别有如也。但于名相不起有无二见建立诽谤。以知名相本自不生,故名如如耳。故云非不立名相等。所谓唯如如智独存。然名相不生,境如也。所以知名相不生者,心如也。心境如如,故一法不立。◎上明差别之法◎下显住如如之人)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
(记曰。此言住如如者之实证也。得无所有境界者,以唯如故。法相成熟者,以不被相缚故。以得自觉法趣,故离诸妄想。以得真如用,故见性异相。所谓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此盖从初地以至九地之行相也。唯识登地证十真如,以彼约胜德故。此唯一如无二如,约实证故。)
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魏译云。入法云地已,次以三昧力,自在神通诸华庄严如来之地。)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记曰。此明行成得果之相也。以转识藏得如来藏名,故云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乃至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以无所念,方得满足。是故此言法身离意所作,是名入如如所。故登地以来至究竟地,法尔具有如是业用。◎上明五法差别相已竟◎下明三门入五法分二◎初三自性入五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记曰。此问明四门互相摄入,以显一心真如染净融通,以显如来藏性含摄之妙也。旧注云。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为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然所以互相摄备者,以法性融通,随缘转变故。)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记曰。此言妄想自性入五法中名相也。以有名相,故起分别。名相若无,分别何起。故此妄想入彼名相摄也。)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记曰。此言缘起自性入五法中妄想也。谓彼五法中妄想名相,乃相因而起。以妄相生心心所法时,则诸法假名依之而生。如日与光。谓心境不相离故。既有种种名,则有种种相,复起种种分别,互相依持。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境互为缘起故。此缘起自性,即入彼五法中妄想摄也。)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记曰。此言成自性入五法中正智如如也。谓正智如如,乃妙性天然,非可作法,故不可坏。以不可坏,故本自圆成,即名成自性。◎上明三自性入五法竟◎下明八识二无我入五法)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记曰。此言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中也。谓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著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八识入五法中也。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二无我入五法中也。◎三明四门摄一切法)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记曰。此言四门摄一切法也。谓非但五法摄余三门,即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若因若果,一切诸法,悉入其中。◎四明总归如如以示正观)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唐译云。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唐译云。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唐译云。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记曰。此言修行五法之方便也。前言五法相因而有。谓名相因妄想而有。如如因正智而得。且彼名相,通约心境相待而言,所以摄入三性。此单言一切诸法总谓之相,相各有名,分别名者谓之妄想。谓此名相妄想,本自如如。唯能了此如如之相。而复能为众生显示者,乃名正智,即所谓自觉圣智也。故前后五法之次不同,而立意亦别耳。彼名相毕竟不可得者,境本如也。始终无觉者,谓既无所知之境,亦无能知之心,则心本如也。心境如如,故于诸法无展转生灭,而离不实妄想矣。此真如相,以无相故,故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斯乃我及诸佛所证入处。而所以普为众生开示说者,亦说此如如实相,显示于彼。令彼众生随顺入此,不堕断常,不生妄想,入自觉圣智趣,超过一切外道二乘境界,如此方名正智也。是则我所证所说者,唯此而已。即令众生所证者,亦唯此而已。故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下结劝修学。)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记曰。此结劝修也。唐译云。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然通达如如,其心方决定不随他转。此所以七地未离心识,而亦恐堕外道邪径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记曰。此总颂上四门摄尽一切大乘佛法也。梵语摩诃衍,此云大乘。)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
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记曰。此颂五法摄三自性也。◎上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以明究竟差别相已竟◎下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分二◎初明法身常住)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记曰。前一往通显法界真妄因果究竟,总归如如。此将示法身常住以显法界平等如如,故举恒沙之喻以请问也。盖寻常居多多之数以恒沙喻之。大慧意谓果是三世诸佛如恒沙之多耶。故云如说而受。为复别有余义耶。佛言。不可谓三世诸佛如恒沙之多。何者。以如来最胜,超诸世间,无与等者,不可以量求,故云过世间望,非譬所譬。经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唐译云。我以凡与诸外道等,心恒执著常与无常。)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记曰。此言法身常住,不可以言说心量譬喻求也。然法身离言,不堕诸数。岂可以数量比拟而求之耶。然以恒沙喻佛易见者,盖为策发懈怠众生,破其执著怖远之情,欲令厌离生死,发精进心耳。故为彼说诸佛易见如恒河沙,非如优昙华。如曰宝处在近是也。若言佛难值遇,彼必退怯。谓难见故,不肯进求。故我以易见之言以启发之,非实言也。若有根熟堪受化者,恐其懈怠,欲令精进速趣菩提,故我便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华,使生渴仰恋慕之心故。此亦寓言,非实然也。且优昙华,并无已见今见当见之者。而如来出世悉知悉见。岂可以优昙华比如来耶。如是以昙华喻佛者,乃说化佛诱众生之方便耳。非是建立说法身自通处也。故说如来如优昙华。然自建立自通法者,乃内证圣智法身境界。世间无等。故云过世间望。彼诸凡愚,不能信受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妄谓可以比喻而知。殊不知真实如来法身,乃超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与中而立譬喻以求之也。故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记曰。此释疑也。疑曰。然如来法身既无可譬,而又喻佛如恒河沙,岂不堕自语相违过耶。故此释云。然我有时而说譬佛如恒河沙者,无有相违过咎。何者。以我所言恒河沙者,非多多之谓也。以有深义故。故下以七种深义释之。)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失兽摩罗,云杀子鱼。)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记曰。此喻法身离念也。如来自觉圣智法性如河。大力神通自在等如恒河中沙。虽被践踏,而不起一念恼乱之想。而诸外道天魔等恼乱如来,而如来寂然不生一念厌舍之心。以利益众生本愿三昧力所持故。又断无始贪恚爱憎习气故。以此离念之智,故如恒河沙。殆非多多之谓也。以菩提所缘,缘苦众生,故云本愿三昧乐。)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记曰。此喻显法身不坏也。如来法身,在无情谓之法性,在有情谓之佛性。故如沙为地之自性。无情世界成住坏空,而有情众生生老病死,虽为八相迁流,无明三毒之火烧煮,而法身湛然曾无加损于其间。何者。以俱无生无二故。故如大地被烧而沙不失自性。以沙与火俱生故。而愚夫谓地被烧,而地实不烧。地以火为因故。火能生土,故火是地之因。以譬愚夫将谓三毒火烧,法身亦坏,而法身实不坏。何者。以三毒烦恼,是法身因故。)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记曰。此喻法身无限量也。论云。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又云。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故云光明无有限量等。)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记曰。此喻法身一相也。为法身远离生住异灭。以永断三有生死因故。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故云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记曰。此喻法身离增减过也。论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所言如来智慧,约成熟众生而说。不增不减者,盖约权智利物,即十方无量众生皆取如来智慧,而如来不减,皆契佛心,亦无所增。所谓既已为人已愈有,既已与人已愈多也。何者。以法身非身故。故唐译云。譬如恒沙。取不知减,投不见增。诸佛亦尔。以方便智成熟众生,无减无增。何以故。如来法身无有身故。)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二译皆有大慧譬如四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记曰。此喻显同体大悲也。以众生业性尽是如来法身。是则众生受大极苦,皆是逼迫如来矣。故众生未尽涅槃,而如来亦不得常乐我净。所以乃至一微细众生不入涅槃,而如来亦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度生事业。以同体大悲所持故。油喻嗔心。魏译云。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压,嗔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可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记曰。此喻言说法身也。沙喻一切生死法。水喻法身涅槃法。然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若众生以无明业识说涅槃法,而涅槃法皆随生死流。而如来以自觉圣智说生死法,而生死法皆随涅槃流。不但所说之法随涅槃。而言说即涅槃。以言辞相寂灭故。是故如来说法不随诸去流转。所以不随流转者,以不见有生死法故。故云生死本际不可知。既生死本际尚不可知。我云何而说生死有去义耶。且去是断义。然生死本际即涅槃常住,又何说断。但此非愚夫所知。◎上明法身常住◎下明生死涅槃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唐译云。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名为解脱。非灭坏也。)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唐译云。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记曰。此明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显佛界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也。唐译云。若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大慧意谓离生死外,别求解脱也。佛言。生死本际即涅槃故。以众生迷本际而为生死,故有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此所以妄见心外实有诸法。今但灭彼妄想习气,则能了知心外无法。即此妄想便是涅槃。非离此妄想外别有涅槃也。故云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以本际全成妄想。即此妄想,乃本际之异名耳。故魏译云。本际者,是分别心,一体异名。离分别心,更无众生。斯则本际即妄想,妄想即众生。故本际如而众生亦如也。以皆如故,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皆悉寂灭。但以不了妄想说自心生,故妄相生。若了唯心,即妄想顿灭。由是观之。生死涅槃本无二致,惟在迷悟之间,悉由自心转变耳。岂更有他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
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
(记曰。此颂法身平等也。然不坏不去,亦不究竟断灭,此所以为平等如如。)
观察诸如来
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记曰。此颂法身常住也。以随流而性常。是所谓真实常住。◎上明法身常住以显生死涅槃平等相竟◎下示藏心自性以显真妄生灭平等相)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八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四
(◎上明法身常住以显生死涅槃平等相竟◎下示藏心自性以显真妄生灭平等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
(记曰。此将显众生如,故问刹那生灭之法也。魏译云。为我说一切法生灭之相。云何如来说一切法念念不住。然一切法者,极而言之,乃世出世间圣凡之法,无不该尽。略而言之,乃众生五蕴身心之法耳。总而言之,皆属生灭,故谓之众生。若以妄心分别,都是生灭之法。即大慧初所请问百八句者是已。前大慧致问,世尊总斥之曰非。意显真如理中本无此事故。今一往约生灭门中以五法自性识无我等一一开示,以至真妄一如,究竟已极。将明生灭本如,以显不独佛界如,而众生界亦如如也。故大慧已闻法身常住,故此特举生灭之法以问之。以真妄之法不出一心,故世尊摄如来藏以举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魏译云。内法,外法。唐译云。有受法,无受法。)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唐译云。举要言之。五取蕴法,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唐译云。凡愚于此而生分别,谓善不善。圣人现证三昧乐住,是则名为善无漏法。)
(记曰。此明世出世间凡圣之法,总依五蕴身心而有也。谓一切法者,大约不越世出世间善恶无记及有无心境有漏无漏之法耳。此等诸法,通以五蕴身心为因。然凡愚执此五蕴以为实有,故依之造作世间善恶无记罪过有漏之业。外道不知五蕴无我,故妄执以为神我,而起有无二见,故谓之生灭。出世圣人以三昧力,观此五蕴身心如幻如化,现住法乐而成善无漏法,故谓之不生灭。通皆唯一五蕴身心。良由所见不同,故有凡圣之别。据实而论,总皆不离生灭,谓之刹那。何者。以皆未离心意识故。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是生灭。但存有所得心,皆为生灭。况妄计分别者乎。然此生灭之法,本自无生。何者。以皆不离如来藏故。然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而彼诸法又
- 上一篇: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
- 下一篇: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楞伽补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人有三事胜过诸天
-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的意义
- 阿难问佛陀的四个问题
- 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善是什么?
- 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