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结集之七叶窟
第一次结集之七叶窟
我们从旧王舍城北门出发,去往七叶窟。根据玄奘大师的记载,从竹林精舍往西南走五六里,在鞞婆罗山北边的竹林里有一座大石室。这里就是佛陀涅槃后摩诃迦叶尊者与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一起结集三藏的地方。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有一座耆那教的寺院。几乎在全印度,只要有佛教寺院或是佛教昌盛的地方,必然有耆那教的寺院,如影随形,紧临左右。
过了耆那教寺院,沿山脊向前走,拐过几个弯,不远处便可见到七叶窟遗迹,但昔日石室已不见踪影。《法显传》曾记载:“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车帝。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出经时,铺三空座,庄严挍饰;舍利弗在左,目犍连在右。五百数中少一阿罗汉,大迦叶为上座,时阿难在门外不得入。”其中“车帝”之名有两个来源:第一,《摩诃僧祇律》卷33作“刹帝力窟”,当地人的称谓亦作K?atriya,故法显法师采用了音译。第二,在当地有一种十多米高的七叶树叫“车帝”,石室前有此树,故名“车帝”,又名“七叶窟”。
“七叶窟”结集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佛陀涅槃后,很多大阿罗汉纷纷跟随进入涅槃。这时迦叶尊者登上苏迷卢山,敲响大犍椎,大声说道:“现在王舍城将举行法事,诸位证果的人赶快集合!”迦叶尊者的声音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获得神通的人们纷纷赶来。迦叶尊者告诉所有的人:“如来涅槃后世界空虚,我们应该编纂佛典以报答佛恩。凡是具有三明,得六神通,学习掌握了佛的教导,义理圆融,言辞通达的人,可以参加编纂,其余的人各自请回。”最后留下了九百九十九人。
当时阿难尊者也来了,他作为佛陀的侍者,几乎把佛陀的言教都记了下来,但是迦叶尊者以他还没有断除烦恼为由要求他离开。阿难只好来到七叶窟外一处僻静的地方,想在最后的时间内证得圣果,但一无所获。他疲倦极了,就在要趴下睡着时,突然证得了阿罗汉果。于是他立即赶回七叶窟,用神通从钥匙孔进入了结集现场。
这一次结集在迦叶尊者主持下进行。阿难集素怛缆藏,优波离集毗奈耶藏,大迦叶集阿毗达磨藏,即经、律、论三藏。结集进行了三个月,因为迦叶尊者是僧团中的上座,所以后来称这一千比丘为上座部比丘。
从阿难证果的地方往西走二十多里有座阿育王建造的佛塔,是另一结集处。当时一千大阿罗汉外的凡、圣比丘们,就在这里进行结集了《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藏》和《禁呫藏》五藏。这些僧人后来被称为大众部[1]比丘。
迦叶尊者是佛陀僧团的首座。他出生在摩揭陀国尼枸卢陀村的婆罗门之家,原名为毕钵罗迦叶。他生下来便具足相好,聪明颖悟,无人能敌。八岁起即依婆罗门教的规定学习五明、四吠陀,无所不能。父母去世后,他与妻子约定出家修行,说:“我先出家去修梵行,决心在世间寻找一位大觉者。如果找到,便回来告知你,那时你也可以出家;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位圣人,便自己独立思考,走独觉成道之路。”他先是加入了裸行派外道。不久,听到释尊在竹林精舍教化的消息,兴奋至极,便向竹林精舍奔去。
释尊接受了迦叶尊者的顶礼,为他说五蕴之苦和四圣谛法,随后说:“善哉迦叶,快哉迦叶。你将以‘头陀第一’而著称于世,在佛教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别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此,今后大家应当称你为‘摩诃迦叶’。”此后摩诃迦叶经过修行,八天后便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释尊称他为无欲无望、修得知足功德者第一。
释尊在世时便有一系列对迦叶尊者委以重任的行迹。有一次结夏解制后,各地僧众集聚王舍城。一些年少的比丘初见蓄着毛发,面黄肌痩的迦叶尊者,便想嘲讽他。释尊观知后,当众对大迦叶说:“善哉!大迦叶过来,请坐在我的垫子上。”说着,将坐垫让出一半来。这时,大千世界为之震动,年轻的比丘们感到非常惊讶。释尊把迦叶尊者安排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使他成了除佛以外的人天之师。佛陀在涅槃前曾咐嘱迦叶尊者到鸡足山入定等待贤劫第五佛——弥勒佛出世时传与金镂衣,并辅助弘法。可见尊者在当时僧团中地位的重要以及荷担家业的能力。《增一阿含经》称迦叶尊者是“辟支佛所行”,这也是佛陀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吧。
值得说明的,第一次结集,虽有阿难诵经藏,优波离诵律,但只是口口相传,并未形成文字,即便是百余年后的毗舍离结集,也未形成文字,直到阿育王护持下的华氏城第三次结集才有了文字记载。但第一次结集时,为了便于记忆,比丘们以铁制的笔,用巴利语把三藏内容摘要地刻在贝多罗树叶上,放入袋内,作为信奉,这便是所谓的“贝叶经”。
- 上一篇:摩揭陀王舍城和竹林精舍
- 下一篇:鹫岭遗风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