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由以上这些在止观方面的助缘,我们就可以进入正行。

  在正行,我们首先要关注五种过患,即让我们得不到灭定的五种过患:

  第一,懈怠;

  第二,忘失师教。

  我们忘记了关于修行正定的言教。

  第三,沉掉。

  昏沉,或过分散乱、掉举了;

  第四,不行对治。

  当我们的问题出现,需要如前面对治,该对治的地方我们不修对治。比如,嗔心起时我们还嗔恨,没修慈心观,不修对治;

  第五,过后对治。

  比如,嗔心生完了还在修慈悲观;贪心过后了还在修不净观。过后对治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会让自己始终都与定境隔着一段距离。

  这些情况也是各有各的因缘

  懈怠和忘失教授,障碍等持的加行。什么叫做“等持”呢?比如,刚才所说的修行有止、有观,止、观的两种修行缺一不可,若缺了一部分就不叫“等持”;若二者真的都没缺,这种修行就叫做“等持”的修行。“等持”是不是就是圆满的成果呢?不是,“等至”才是圆满的成果。“等持”和“等至”是止、观进行兼顾修行的两个专门词汇。等持是因,属加行中的因;等至是果,是不需要加行的结果。这两个名词不是特定指果位的,它是指事件的,专门对过程进行判断:凡属修行过程中的,止、观都兼顾修行的,就都称为“等持”;凡已达到结果的,都称为“等至”。所以等持为因,等至为果,这样一来,对等持、等至,我们就好理解了。

  等持,奢摩他(samadha),正定,三昧(samadhi)等等,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一切经音义》中解释:

  三昧(莫盖反。或此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云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任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五说,修禅波罗蜜,经过十个阶段:

  “善男子。菩萨行禅波罗蜜。以十法为首。一者安住善法。二者心缘一境。三者缘境等至。四者正定。五者禅解脱。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坏烦恼怨。九者定聚圆满。十者护法三昧。是为十。”

  进入正定之前的那个阶段叫“等至”。“等至”是三摩钵底(samapatti)的义译。达到(apatti)止息寂静(sams)的过程就叫“等至”,这是进入正定的准备阶段,又译作“欲入定”。

  《一切经音义》中解释:

  三摩钵底(梵语也。唐云定。或云等至。初入定)。

  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谓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定位。身心安和也)。

  昏沉、掉举,障碍等持的正行。

  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障碍等持的增上,障碍增上生。

  这五种过患需要用八个方法对治。

  第一,信。就是信心,对正理的信心,对正法和自己修行的信心。

  第二,欲。这个“欲”可不是简单的欲,属于正法欲,对正法的一种希求之心。

  第三,勤(精进)。

  第四,轻安。当我们产生轻安时,身心在愉悦状态中,懈怠和忘记修行诀窍这两种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第五、第六,正念和正知。正念和正知也可以对治昏沉掉举和忘失言教。

  第七、第八,思和舍心。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这里的对治方法是思,寻思的意思,思考;还有舍心。这两部分就能对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进行调整。过后对治就要用舍心,不行对治就要用思。

  以上是八种对治。

  我们现在的修行模式,虽然不一定每部分都用得上,但等修入正行时,只有这些方法,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可谈的了,所以它是一个全面概述。我们现在可能某部分用不上,但并不等于以后也用不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