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29、禅净双修的莲池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八)
僧宝论29、禅净双修的莲池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八)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世家,年少有才名。其邻居有一老婆婆,日持佛号数千,常年不怠。莲池大师问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池大师深受启发,从此便栖心净土。为了警策自己精进用功,莲池大师特于案头上书“生死事大”四字。一日,莲池大师阅读《慧灯录》,玉杯落地,因悟一切无常,产生厌离,作七笔勾词,传诵一时。
从二十七岁至三十一岁,莲池大师连遭丧父、失儿、亡妻、丧母的打击,深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决意出家。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莲池大师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曾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后入京师,参学及德宝禅师。遍融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初礼德宝禅师,莲池大师便请求开示修行法要。德宝禅师道:“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莲池大师一听,恍然有省,于是辞归。
在归途中,莲池大师途经山东东昌府,闻樵楼之鼓声,忽觉身心脱落,豁然大悟,乃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可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憨山大师推允此为莲师开悟偈。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莲池大师沿途乞化,回到浙江,于古云栖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在这期间,莲池大师曾绝粮七日,终日惟倚壁危坐,胸前挂一块铁牌,上书云:“铁若开花,方与人说。”
后来,随着前来归附的衲子日渐增多,云栖寺很快修复一新,成为一个十方丛林。莲池大师一生弘化,主张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他认为禅与净、禅与教都是一体不二的,殊途同归。关于禅与净,莲池大师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关于禅与教,莲池大师道:“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除此之外,莲池大师对戒律也非常重视。他认为读经、参禅、持戒,都与念佛是一体不二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由于莲池大师本身是从禅入净的,又主张禅净不二、以净为归,所以他的开示,在朝野中影响很大。一时士庶都争相前来礼敬问法。
侍郎王公宗沫曾告诉莲池大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莲池大师道:“猫儿突出时如何?”王公被问得哑口无言。莲池大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并作偈云:“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另有侍御左宗郢问:“念佛得悟否?”莲池大师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七月的一天晚上,莲池大师上堂辞众云:“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
第二天,他便示疾,瞑目无语。众弟子围绕着他,心怀悲泣。
莲池大师忽然张开眼睛劝告大众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当时有一僧人问:“谁可主丛林?”莲池大师道:“解行双全者。”说完便高声念佛而逝。春秋八十一岁。莲池大师生前著作很多,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是超尘脱俗的《七笔勾》:
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羞,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业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字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这首超凡脱俗的《七笔勾》,时至今日,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
- 僧宝论25、当生成就的密勒日巴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四)
- 僧宝论26、禅宗六祖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五)
- 僧宝论27、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六)
- 僧宝论28、开求法先河的法显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七)
- 僧宝论29、禅净双修的莲池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八)
- 僧宝论30、舍身为人的常愍禅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九)
- 僧宝论31、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
- 僧宝论32、万里求戒的见月律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一)
- 僧宝论33、誓死为道的虚云老和尚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二)
- 僧宝论34、老实念佛的具行法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