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
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他放弃学业,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阿姜查走了四百公里抵达泰国中部,终于在1948年遇见阿姜曼尊者,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相处,但阿姜查尊者却因阿姜曼尊者的简短却直中要害的指点而悟道。
尊者的修行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二者皆是延续大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
住在坟场,是对头陀行者的一个重要要求。阿姜查尊者曾经叙述自己如何在坟场战胜自己:
整晚坐着看那具焚烧的尸体,我无法描述那种恐惧,我忘了睡觉这件事,连想都没想它,我吓得两眼发直。没有人可以投靠,在那个漆黑的深夜里,也无处可逃。“所有的一切都被我抛到脑后,忘了持诵Buddho、Bhammo、Sangho(佛法僧),脑袋里一片空白,内心中满是恐惧,除了恐惧,没有其他。打从我出生以来,不曾经历过如此的恐惧。恐惧充塞在胸腔,直到它仿佛像一张紧绷的鼓皮。”“我究竟在害怕什么?”一个内在声音问道。“我怕死!”另一个声音回答。“死在哪里?为何要如此惊慌?看看死亡的所在。”“哎呀!死亡就在我面前!”“若死亡在你那里,那么你还能逃去哪里呢?若逃走,你会死;若待在这里,也会死。无论到哪里,它都跟着你,因为死亡就在你里面,你根本无处可逃。无论你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面对死亡,你无处可逃。”“想到这点,我的观念似乎整个翻转过来。一切恐惧完全消失,无畏取代了恐惧。当时我的心愈升愈高,仿佛置身云端。
阿姜查尊者终其一生都住在森林里,过着简朴的生活。1954年他回到故乡,在热病横行的巴蓬森林里住了下来。后来,追随他的弟子愈来愈多,并建立了巴蓬寺。
在泰国,只要是尊者到访的地方,都有人群蜂拥而至。而且在当代泰国佛教大师中,阿姜查对西方佛弟子的影响无人能及。60年代末以来,不断有西方人来到尊者的座下求道,并且一待就是好几年。西方的弟子们说,他“具有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超越文化障碍与社会阶层的传道能力”。如今,在西方,仍然有许多属于阿姜查尊者这一法脉的僧团。他们常说:“隆波(泰语,尊贵的父亲)很棒,不是吗?”或者,“他是我见过最了不起的人……也是泰国所曾出现最伟大的人。”
阿姜查尊者对自己的修行要求极为严格、极为精进:“我将一生看成一天,不敢懈怠。”对于弟子们,尊者则给予极大的包容,总是希望他们尽力去做。他说过,有些人将出家的生活想象成是一种解放,但是真正出家后,初次面对自己而无处隐藏时,才发觉像是卷入一场风暴中。他纠正机械教条的行为和过度的追求苦行:“过度苦行与追求感官欲乐一样,都是远离中道的行为。苦行的重点应该放在简朴与离染上,而非自虐。”他不鼓励绝食、禁语或与世隔离,他说:“我们应该睁开眼睛修行,如果隔绝外界接触可以让人觉悟,则盲人与聋人早就觉悟了。”在规律的寺院生活中与人互动,日复一日,以此揭露自身的习气,观察痛苦产生的方式。
尊者喜欢引用狗、芒果、鸡、稻田与水牛各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他所学得的经典术语。他一向主张,教导者必须知道哪些内容最适合听者。对于禅宗乃至佛性的思想,尊者曾多次提及与赞扬,这在南传大师当中并不多见。他认为禅宗不思善、不思恶,向上一着的方法,符合念住或觉知者的精神,同时佛性,亦是众生本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尊者可以说是为大小乘间的对话开启了一扇门。
1918年,阿姜查尊者的健康开始走下坡路,但他认为:“如果它可以治愈,就治愈;如果不能,就不能。”他不断提醒人们,要努力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皈依之所。1992年,尊者于巴蓬寺圆寂。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僧宝论19、放人出家功德无量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四)
- 僧宝论20、出家的公案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五)
-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
- 僧宝论22、亲承法衣的迦叶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一)
- 僧宝论23、伟大的头陀行者——阿姜曼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二)
-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
- 僧宝论25、当生成就的密勒日巴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四)
- 僧宝论26、禅宗六祖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五)
- 僧宝论27、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六)
- 僧宝论28、开求法先河的法显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七)
- 僧宝论29、禅净双修的莲池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