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增慧
增福增慧
《中国时报》李嘉鑫整理
福与慧是一体两面的事,我们凡夫要学习菩萨道,就要增加福德与智慧。
福在传统文化里主要有四种说法:即长寿(包括健康)、富贵、家和、事顺。福系由于上一代长辈或历代无名志士努力之遗泽,而使我们后人得以沾光的长上福荫;有时是来自善神,或有福德鬼神的庇佑相助;或是因为前世曾经造福而来的福报好运。在佛教的定义里,则专指把佛法的福音传播予大众,就叫作增福。
在讨论怎样培植福报、丰收福果之前,法师认为惜福比培福更重要,因为惜福只是举手之劳,便能随时做好事,尤其在今日物质丰裕的台湾,更须珍惜现有的福分不该浪费,否则便是不知惜福,而造成损福的后果。
美国现今仍有六千万人生活在饥饿边缘,但同时美国人每年所浪费的食物,则可喂饱八千万人,如果能够惜福,除自给外,还可救济其他国家两千万的饥民,可见要种福倒不如先惜福。
行善应有先后,先及于一身一家再至公众;先把人照顾好,再照顾其他生物有一位家住台中的富裕女士,她一向护持法鼓山农禅寺不遗余力,有一次她到寺里来,捡拾义工做饭丢弃的菜根菜皮,便做出许多好吃的素菜,她惜福的行为令法师非常惭愧,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有钱后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不是浪费和享受。
有一次法师在美国,有位美国信徒请法师吃饭,餐桌上的菜已经够多了,法师问他还要不要吃,他回说:「I don't need, but I want!」这句话一语点出时下社会的通病:不是基于需要来消费,而是因为想要而浪费。现代人违法乱纪,并非「饥寒起盗心」,那些做小偷强盗的人,往往家中富裕,代步有车,他们为恶的原因便是「想要」而非「需要」。培植福报就是福田,也就是修一切善、止一切恶,也勿因善微而不修,应该努力于利益众生之事,即救生与放生。不过在力行之前仍须注意行善应有先后,先及于一身一家再至公众,再至其他动物;像有些人生活艰困,小孩上学没钱购书,却筹钱买乌龟去放生,这叫作本末倒置,应该先把人照顾好,再照顾其他生物。
自己有修养即是止恶;福田至少有怜悯、恭敬、功德三种
对于放生,法师也有意见,不少信徒花钱购买人工繁殖、无法在野外生存的鱼和鸟,放生后被猛禽或猫狗吃掉,这叫作放死;像乌龟生活在大自然里没人加害于它,信徒却花钱雇人捕捉它们来放生,这叫作愚蠢,都是适得其反。
凡是恼苦众生之事皆为恶,自己有修养即是止恶。有人说:「宗教只是劝人为善,我毋须信教,因为我从不为恶。」但是人总有喜怒哀乐之情,自己生闷气亦是为恶,所以人人都需要能修善止恶的佛教。
从佛教看如何广种福田,至少有三种福田:
第一是怜悯福田:对于不如我者,以怜悯慈悲心帮助之,不论是有形的金钱、物质、手脚、语言等,或是无形的心念及智慧、知识等皆可,只要不是欺骗撒谎,纵使是「口惠」,也能发挥力量,这就是像祈祷、祝愿等精神的感应力量。
第二是恭敬福田:对于有恩德于我们者,如父母、师长等,不管有名无名皆为我之恩人,值得我恭敬,对于他们应该以恭敬心奉献供养之。
第三是功德福田:即佛教所说的「佛法僧」三宝,佛指释迦牟尼,因为他将修行的成果(智慧)奉献给我们,至今全世界犹有十亿的信徒受其福荫;法即佛法,凡是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就是种植福田;僧就是弘扬佛法之僧团和大众,皈依供养这三宝,也就是福田。
没智慧而讲佛法,表面是善事,其实是坏事;增慧的方法,简单说有四种
慧分成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两种,世间慧指一般的聪明、知识、技能,又称为「有漏慧」,这种慧不能让人解脱世间苦海。出世间慧又称「无漏慧」,它是「知世间苦、求解脱乐、观世间空、证无我慧」;提到福田必须以慧来种福,因为没智慧而讲种福,表面是善事,其实是坏事、糊涂事。
最后,法师以简单的话来说明增加智慧的方法,第一是勤读书、多学习、不耻下问,这样可得到世间慧。第二是多读佛经,拿经典来检查衡量自己,有没有符合佛法的要求。第三是勤求大乘智慧;烦恼是愚蠢的,不执着烦恼就是大智慧。第四则是坚信观音菩萨,勤念阿弥陀佛,它可以抑制瞋痴恼怒之杂念,让人真正的增福增慧。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日《中国时报》刊出)
- 上一篇:欲臻解脱自在境界,靠智慧
- 下一篇:第五篇 自在解脱.即定即慧 有爱有恨,公是公非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