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家庭的亲职教育
佛化家庭的亲职教育
《人生》月刊陈芃至报导
前言
在社会组织架构中,家庭是稳固的盘石,家庭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元素。我们中国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夫,就是以「齐家」作为个人内求仁心、外求王道的基础。可见「家庭」重要性之一斑。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遽增,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和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在家庭亲职教育上,可以如何的落实、运用,我们特别就此问题访问圣严法师。
陈芃至
(以下简称陈):
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认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请问佛教对于家庭观念,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圣严法师:
(以下简称师)
其实佛教本身就是以在家人为主要的教化对象,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教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我们真诚的照顾、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付出。而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妇在小孩子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舒适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人生旅程的开始。
佛化家庭的基础和积极性
陈:佛化家庭于现今的社会中,有何积极性的意义?
师:许多人的共同生活环境就是社会,因此而有各种的社会型态,其中包罗万象。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单元,因此,所谓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社会所提供的种种环境,我个人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别人」。
家庭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我们佛教徒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的社会,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则端看其「智慧、慈悲」的大小了。但是,我相信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陈: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亲职教育必须注意那些重点?
师: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亲职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像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成长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能常顾虑到肚子里的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里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像是在接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以后就会表现理性、独立,有能力而富有责任感。
有许多怀孕的信徒来见我,我都会教她们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持念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心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诫她们绝对不能生气,生气就是对不起胎里的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私利的一部分,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分。孩子是一个个体,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个社会,参与我们的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也有他的世界、他的想法。以后,他更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福报和智慧。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有亟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父母顶多是孩子一生中一个起点的助缘罢了。
提升人的品质的重要依据
陈: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碍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师:如果家中有身心残缺的小孩,父母确实会比较费心,但如果能想着:这是做父母的本身,因为在过去世所作的业,所以现世要受折磨、受罪报,却连带的也让小孩子于现今受折磨,这是我们对不起小孩子,因此,更应该将小孩子当成佛菩萨看。如此设想,慈悲心就会生起,就会更愿意照顾他。
如果相反的,总是想:哎呀!家里来个讨债鬼,我又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要我受这种报应呢?再想到,小鬼来了以后,全家就开始倒楣,弄得全家都不安,乱七八糟的,恨他恨得不得了。这样子全家会快乐吗?然而,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对自己来说是很没有良心的,家中会有这种结果,完全都是大人的疏失、照顾不周或前世的业啊!所以家中若有这种情形,就更要加倍照顾小孩子。
我的信徒中也有这类的状况,他们听了我的话,心境转了,家中的小菩萨也变乖了。
陈: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父母应该如何来看待或处理?
师: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构成因素有很多可能,父母应该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来处理,不要一味地只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好、功课差,父母先不要认定是孩子不聪明或不听话,这可能是老师方面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同学方面的困扰,当然更可能是父母本身的问题。如果这时的处理再不当,子女更非常可能产生出反抗的心理:你拚命打我、骂我,要我用功,我就偏偏不读书。心情低落,再加上朋友的引诱,逃学、变坏这些情形便很容易发生。
所以,尊重孩子并做到照顾、劝勉、安慰、关怀的责任,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缩影;我现在如此,你也应该要如此;甚至要求孩子做一些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这就太过分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后孩子走入社会也不会尊重别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这个孩子,把孩子当作是菩萨、是未来佛,这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其实,这是我们法鼓山要提升人的品质的一个重要依据。
陈:小孩子说谎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语算是佛教五戒中的重戒,这种情况父母又该如何来处理?
师:小孩子说谎是正常的,那个小孩子不说谎呢?我小时候就会说谎,至于严重不严重,必须看是以何种心态在说谎。一般小孩子的说谎都不是太严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为了自尊而撒的谎,大人最好装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谎言;但如果这谎言是对他人或自己有妨害了,那就必须好好和他沟通,让他知道说谎的严重性。最好是告诉他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谎言:「狼来了!」最后倒楣的,可能就是说谎的人。另外,也可以让他设想一下:现在他欺骗人,让人家蒙受损失而痛苦,若自己换作是为人所骗,愿意接受吗?这需要父母很有耐心、非常理性地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完全的了解。
适时适当的关心和尊重
至于处理小孩子的任性问题,同样的,父母必须首先体认到,不应该以大人的心态来看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调皮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乱跳并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谓的任性是不听话,你说东,他偏要说西,他一定要背道而驰,而根本没有道理。这时,父母还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于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下,才能使孩子拥有非常良好的家教。
同时,即使再忙也要拨出时间给孩子。若外出参加社交应酬,小孩子应该要交代给褓母,或是送到邻居、亲戚家,不要让小孩子没人照顾而流浪到街头,像可怜的流浪动物一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他当然就自己闯天下、玩电动玩具、抽烟、吸毒、打架等,慢慢就变成不良少年了。
对于这点,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务和照顾,譬如农禅寺设有儿童班,非常欢迎小菩萨。在西方,每个社区几乎都有这样的互助组织,每位父母都可能有社交活动需要出门,社区里就会以家庭为单位,采轮流方式代为照顾小孩。如此,孩子与孩子之间玩得非常开心,而且有大人看着玩游戏、讲故事,父母当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这是很好的风气,我非常希望国内能打开这种风气,农禅寺设立的儿童班,就是做着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台湾的寺院都可以为信众做这方面的服务,带小孩子们唱唱佛曲、佛号,让他们多听听佛教的故事。
此外,农禅寺也将积极筹备儿童学佛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法鼓山的会员们都能更落实的构成一个一个标准的佛化家庭。以往,都是父母来接受法鼓山的讯息,参与法鼓山所推动的一切理念。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为了法鼓山诸位会员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们计画请这些小菩萨们到山上住几天,让他们能够在佛法慈悲的熏习下,去爱父母家人、爱同学,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质」此一信念才可能扎根,这是我们要举办儿童学佛营的一个宗旨。
(一九九三年五月《人生》月刊一一七期刊出)
- 上一篇:婴灵问题座谈会圣严法师答问
- 下一篇:胎儿断送生命,母亲断送健康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