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修行篇

  世间一切事的成就,需要有人;而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缘。因此,平时善修内心,广结善缘,只待因缘成熟,自能水到渠成。(091)

  现代的宗教信仰,应该从对「神」的依赖,走向对「人」的关怀。信仰不能把一切责任都交付给别人来负担,世间上的幸与不幸、好与不好,都是往昔久远以来的「原因」(业),而形成今日的「结果」,此中还有待「缘」的完成。这当中的因缘包括上帝、包括佛祖、包括他人、包括我们自己。(092)

  平常心是道!佛教不讲神奇怪异,而是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以及建立正知正见、慈悲惜福等观念。(093)

  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缺乏般若的生活,有如盲者摸象,易为苦乐所动摇。如果我们能以般若来处事,以般若来生活,人生自然美妙无比。(094)

  学佛没有速成班,也没有特效药,只要养深积厚,时节因缘功行一到,刹那即能与永恒结合。(095)

  菩萨的大智是为了实践大悲,大悲是为了完成大智,两者运用自如,相辅相成,悲智双运,才可以成就无上菩提。(096)

  慈悲,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原动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慈悲心来自无我的智慧,所以学佛要有无我的智慧及无私的慈悲,才是自度度人。(097)

  没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离开智慧的慈悲是俗情;唯有体达「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爱、勇者有所为,而相倚互赖,利乐一切众生。(098)

  每个人都有未来,甚至树木花草、工程、经济、军事、政治,都有未来。因此,我们无须妄想将来,也不用回忆过去,只要把握现在!未来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未来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未来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一切都有因缘果报,一切都在因缘之中。(099)

  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就是最大的慈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不分亲疏地照顾周遭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而达到人我无间。(100)

  慈悲是净化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有了慈悲,人间就有光明与希望。(101)

  心里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慈悲善念,就好比工厂没有资源,没有原料,无法生产好的物品。(102)

  日常生活中,眼看耳听的一切,往往在无形中增加心理的压力,所以要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光明来净化我们的心灵。(103)

  有慈悲心,就能代替众生承担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自然能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做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104)

  在社会上生存,谁也脱离不了政治。佛教徒虽不介入政治,但应该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太虚大师的「问政不干治」是佛教徒对政治的态度。(105)

  孟子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魔难。(106)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107)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学佛应该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反之,如果心中执着于有,就是有限。尽管拥有再多的东西,如果有了限度,终有告罄之时。因此在追求「有」的同时,自己就大不起来;唯有无限地付出,才能真正拥有全部。(108)

  慈悲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沦为罪恶。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慧为前导,否则弄巧成拙,反而失去善心美意。(109)

  慈悲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一种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却能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110)

  慈悲可以化瞋恨为安和,转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会点头,盗贼能感化,所以慈悲的力量最为强大。(111)

  「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凡事不勉强、不违逆、不强求,常与人为善,则能广结善缘。今天我们是成就别人的因缘,他日别人也会是成就我们的因缘。能够随顺因缘,随时培养好因好缘,必能获得福报,而「心想事成」。(112)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留恋,即是因为人间有慈悲。(113)

  凡事好坏,多半自作自受,既不是神为我们安排,也不是天意偏私袒护。业力之前,机会均等,毫无特殊例外;好坏与否,端看自己是否能应机把握,随缘得度。(114)

  「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学佛首先须具备一颗清净的心。心地如果被无明、烦恼、嫉妒、怨恨所污染,即使倒入法水也会变脏。所以平时要常常审查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不过,世间上没有所谓「清净」的地方,热闹场中作道场,只有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清净。(115)

  一个人除了用心于工作,还要珍惜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功德、慈悲、修身、惜福、包容、信仰等利益。(116)

  学佛,不是一定要放弃现生的福乐,去追求来世的富贵。人间佛教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现实生活的美满与福德。(117)

  幽兰长在深谷里,因此只能孤芳自赏;牡丹产于我国西北,所以,我国南方人无缘亲炙。如果太坚持表面的清净,反而无法对一切万物发挥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谛,合光同尘,不执不拒,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在暑热中吐露芬芳,才有办法让更多人分享清凉美意。(118)

  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也必定功不唐捐。(119)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因为一个人而命运改变;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命运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不过;最终能主宰命运的,还是我们自己!(120)

  生命,有生、老、病、死;生了会死,死了又再生。这种轮回流转是极自然的道理,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可悲。可惜的是许多人不了解其中的意义,在生灭之间,无法坦然,自在的面对。(121)

  信仰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相信世间一切皆美好,在一念之间,信仰就是力量。(122)

  在工作中,除了依法依理之外,还能对人体谅、关怀、鼓励,就是慈悲的表现。(123)

  一句好话能振奋人心,无异于慧命的延伸;但是再好的话,也要透过实践,才能自受用、他受用。(124)

  学佛贵在觅得本自具足的佛性,否则即使是读遍千经万论,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穷人数他宝,自欺欺人。一旦境界来临,还是照样被五欲尘劳所障碍迷惑,有时甚至铸成大错,还不自知。(125)

  世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轮回,例如: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的生死变异也是轮回。其它如春夏秋冬的更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此处他方的不同等等,也都是轮回。(126)

  因为有轮回,人生才有转寰的余地;因为有轮回,未来心愿终有实现的一天;因为有轮回,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乘。轮回,让生命充满无穷的生机。(127)

  受戒比发财更好,尤其戒杀生而护生、戒偷盗而布施、戒邪淫而尊重、戒妄语而诚实、戒毒品而有智慧,更是圆满人生的不二法门;人生的功名富贵,均在受持五戒中求得。(128)

  如果我们相信有轮回,努力积德、结缘,道德可以轮回,因缘可以轮回;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129)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130)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无住生心,随缘应物,虽千钧加顶,也能举重若轻。(131)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所以,我们要随时提醒自我的言行举止,因为「因果」是谁也不能代替的。(132)

  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最大的不同,在于民间信仰是为自己利益,佛教信仰,则是发自内心为世为的修持奉献。(133)

  一个人心中有佛,除了可以倾诉、祈愿,更能产生莫大的力量;心中有力,就不怕外界的伤害。(134)

  佛教是为众生解决痛苦的幸福之教。佛教谈「苦」,是由于苦是人生的真相(而非目的);人因为知苦,才易入道。(135)

  人的病痛除了药物治疗外,也有物理、饮食、气功的治疗,另外,还有心力的治疗,如欢喜、乐观、放下等,而在心境脆弱时,则要佛力来加持。(136)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因此,佛法告诉我们:对不好的要忍,对太好的更要忍。(137)

  战争是残忍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碰到必须加以制裁的恶魔,有时也要杀一儆百,这就是慈悲降魔的精神。(138)

  劫难,不一定是劫,也许是乘愿之始;福报,未必是福,或许是祸害之苗。劫难祸福,尽由因果相乘,因果则奠基于行为的善恶。(139)

  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裕。「心诚则灵,有求必应」,信仰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140)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业,都没有从事宗教事业来得寿命绵延,就如几千年来,佛经仍为大家所诵持一样。(141)

  世间乃众缘和合之世间,如水与土,平常物也,但将两者合制为佛陀圣像,则尊贵无比,此即因缘和合为贵之明灯。(142)

  在一般人的感觉里,人生是向前进取的,退后是失败的。但是在佛教里,向前的人生是半个世界,退后的人生也是半个世界;向前的世界是个窄门,向后的世界则有无限的宽广。(143)

  一块大石头放进水中,很快就会沉下去,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盘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也能免于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144)

  人生在世,生死乃必经之路,重要的是在临终时能保持正念,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自然心中就没有恐怖了。(145)

  死,是非常自然的事,有信仰的人不是不会死,而是面对死亡时,能认识清楚,增强力量,知道死亡不是结束,是另一期生命的关始。死如搬家,如换新衣,所谓死与生、生与死,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固未必喜,死又何足悲!(146)

  人间佛教,讲究的是生活要过得幸福,如夫妻要相亲相爱,家庭要快乐美满,人际关系要和谐圆满。由于佛教能促进人间的幸福,所以才叫「人间佛教」。(147)

  真诚忏悔如法水,可以净除我们的罪业;犯错而知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减轻消除。(148)

  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不嫌水多;泰山之所以高,是因为不嫌土多。佛教徒对于功德善业的修行也不要嫌多。(149)

  无,不是没有,所谓「真空生妙有」;真正有用的人,能够从空无中成就一切。此即空瓶能装水,虚空能容万物也!(150)

  改变自己最大的力量是忏悔,忏悔不仅是一种念头,更是一种由内心发露的力量。忏悔如水,水不是能洗涤一切污秽吗?(151)

  研究佛法,要用佛教的自由思想,来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用佛法的平等观念,来倡导人性的尊严。(152)

  佛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宗教,在于它不怕「问题」,也因为如此,佛教才有力量解决各种问题。(153)

  现代教育,除了身教、言教外,还必须「心教」。心教是借着宗教对心灵净化的功效,使人人心灵净化,如此,社会才会充满善意的关爱及理性的法制。(154)

  有人说成功的要素在于「能力」,也有人说在于「努力」。「努力」加「能力」之外,如果再加一份「宗教情操」,人生就会更完美。(155)

  人的犯罪是「心」失落的一种现象,「心」能找回来,世上就不会再有迷失的人了。(156)

  佛门中的信仰,不只是要大家信佛,更是要人人能肯定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对自己有信心。(157)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正见;一个人只要有正知正见,肯发心立愿,则历史会肯定你的价值,大众会推动你的前进,工作会帮助你的成就,信仰会保护你的未来,因缘会安排你的人生,功行会助长你的前途。(158)

  学佛是向内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智慧之举。(159)

  愤怒,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大石头,会扰乱原本清澄的智慧之水,无法正确判断事理而贻误自害。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160)

  「人间佛教」包含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也具有现代特色与传统特色;「人间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并蓄的。(161)

  钱财要像活水一样,流动的活水才不会发臭。富人的钱财,要造福贫民;贫民的努力,可以换取富人的财富,贫富要相互支应。佛教所讲的布施、喜舍,就是让钱财互相回馈,不是贸易的买卖,不是服票的交换,是人间爱心的交流。(162)

  所谓「佛法」,就是慈悲、智慧、包容、平等、方便、善巧等等。靠武力征服对方,不能成功;以法布施,感动对方,才是成功。能运用这些佛法,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163)

  和平是人性光明表现,和平非一人之力可成,乃集多人团结之力。佛教认为以无我观才能致力和平、以慈悲行才能促进和平、以尊重心才能谋求和平、以平等心才能实践和平。烧火须不时添柴,火种才不会熄灭;信仰亦然,须不时地鼓舞,信心才能持续增上。(164)

  怀疑是人们的根本烦恼之一,世间许多悲剧都导因于猜疑,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165)

  世间上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成贤。发愿做一滴水,滋润花草;发愿做一朵花,庄严环境;发愿做一棵树,让人乘凉。只要有心,任何善愿都能开花结果。(166)

  每一位佛菩萨的成就,皆是由发愿而来。在人生的道上,也因为有愿,才会有力量面对一切困难,此即「有志者事竟成」。(167)

  一个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谓厚道才能成事。(168)

  遇到挫折,能随顺自然,不抗拒、不气馁、到最后,时间自然能克服一切。(169)

  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起烦恼,不与人斗争,是处事最好的妙方,其原则不外《华严经》所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170)

  人生的旅途上,不一定每步都向前。能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凡事退一点,不但留给别人一点余地,也是自我的方便。(171)

  自己最认识自己,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弥补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做自己的医疗师,看顾好自己的毛病。(172)

  世间的好坏、苦乐、忧喜、成败,常是一念间的转移,一念之间,很多因缘往往因此而改变。(173)

  唐太宗曾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相,必须照镜子。若要了解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反省」的镜子来观照。(174)

  学习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佛之一字,乃「人」要先「弗」去自私执着,「弗」去无明烦恼,袪除人不可有的东西,那就是佛了。(175)

  人在四大不调时,身体会生病;遇到不悦的事不高兴时,心里会生病;恶口伤人或妄语时,口中会生病;摆脸色给人家看,脸上会生病。因此,学佛的人应该学得健康、学得平常,时常自我提醒,不要让身、口、意生病。(176)

  命运操纵在每一个人自己手中,在真心的世界里,人人皆有真如佛性。人的烦恼与菩提是相互关系的,「怨恨」是这一颗心,「欢喜」也是这一颗心,甚至情绪起伏、为善为恶,都是这一颗心在妄想分别。若能泯除分别,自然不会有爱恨好坏,那么任何不顺的境界也会成为成功的增上缘。(177)

  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句话,莫过于「阿弥陀佛」,它蕴藏着超越时空的宇宙真理,所谓「无量寿、无量光」是也。(178)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正见;一个人只要有正知正见,肯发心立愿,则历史会肯定你的价值,大众会推动你的前进,工作会帮助你的成就,信仰会保护你的未来,因缘会安排你的人生,行动会助长你的前途。(179)

  很多人做事会失败,是因为没有规画。规画是「智忍」的力量,有力量才可以承担一切,并且对抗境界。有「智忍」的人才能「观自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理自在。反之,则一切都不自在。(18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