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修行篇
信仰修行篇
内在美,如空谷幽兰,洋溢阵阵芬芳,使人心情愉悦。学道的人,须重视内在的修持,不以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而以高贵气质来涵育自己,以道德修养来庄严自己。(001)
因果不只是知识,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则。因果不能从一件事或一时来看,因果是通三世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002)
一个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种恶因,也会设想周到,不让别人种恶因,所以不会产生恶业的果报。(003)
人生的祸福成败不必计于一时,因为凡事没有绝对,有人乐极生悲,有人因祸得福。(004)
在世界上,什么人都可能辜负我们,唯有因果不会辜负人。学佛要明白心里的富贵,世间的好坏不要太认真,有时吃亏亦无妨,因为可以藉此长养悲与道德。(005)
福报,如银行里的存款,如果挥霍无度,存款会一直减少;积功累德,则存款也日渐增多。我们今生所享的福德,皆是过去生中培植而来的果实,如果不珍惜,福报享用完了,苦果便接踵而来。所以,我们不但要知福、惜福,还要培福。(006)
如果我们心中有因果道德的观念,就不会轻易犯错,因果是我们处世的准则,因果是我们生存的龟鉴。法律容或有冤枉我们的时候,历史也有辜负我们的一刻,但是因果绝对会给我们公道。(007)
因果,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不信,但不可以不怕因果、不信因果。有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为什么畏因?众生为什么畏果?(008)
人的命运全由自己决定,因为业报的定义是自作自受,每个人「身口意」的行为,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是未报,只因时辰未到。(009)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就像风吹水面,生起涟漪一样,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业力。当业力如轻烟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变原有的环境结构,潜伏成为下一次大气变化的因素,如同烧废电缆产生世纪巨毒奥辛一样;看不见,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010)
学佛贵在「有心」,只要心中有佛法,对毁誉哀乐就不会太在意,因为佛法是智慧和财富的泉源,所以说「有佛法就有办法」。(011)
在佛法大海里,我们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欢喜、找到自在;佛法是人类的光明,是世间的救星。依佛法的道理修持,可以圆满自己,超越自己。(012)
虽然宿世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是,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013)
修持,应依法而修,圣言量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因此,学佛修行,必先通达佛教的基本义理。(014)
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如果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住。(015)
从轮回的观点来看,有情众生是完全平等的。幸福快乐的人生,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不幸悲惨的命运,也是我们自己所造成。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016)
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内心的妄念作战。禅宗常教诫弟子「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一个人要「重生」,必须大死一番,而且要天天死,天天生;经过万死千生,何怕诸事不成?(017)
人的一生都活在业力当中。业,如同我们背负的债务,只要业报受完了,就可以「无债一身轻」。因此,只要能「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终有解脱的一天。(018)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认识自己。一个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往往昧于自己,昧于事实,而障碍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虚假的面具,诚恳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019)
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其实,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在所难免的。佛教讲「修行人要带三分病」,有时身体上的病痛,反而能增长道心,成为学佛的增上缘。(020)
世间的事情,是「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才是究竟之道。常常观照自我心念,净化自我烦恼,不执着事相上的言语是非,于道业上精进修持,自然能有无上微妙的体会。(021)
经常礼忏可以增加法喜,并清洗身口意三业。礼忏的法门很多,如念佛、发露、礼拜、发愿、回向等,都是忏除罪业、增长福慧的方法。(022)
做事要有随缘的方便,也要有不变的原则。在家修持应该中道,兼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023)
学道的过程,如果只靠自己,没有指引,则无法因指见月,但一味的依赖别人,则有如附木之藤,将无所成就。(024)
衣服脏了,可以用水洗净;房子坏了,可以找人修补;身体病了,可以找医生治疗。我们的心如果脏了、坏了、病了,唯有靠佛法之水才能洗净、修补和治疗。(025)
人生在世,金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道心,才是值我们去追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下,但道心一定要把持住。(026)
清净,是戒的基本精神;清净非指形象,而是心地上的清净。戒,如城墙、舟航、光明、指南、水囊,能清净受持,自有大力量、大功德。(027)
佛门对极端的苦行虽不苟同,但适度的勤苦,却是袪除烦恼、舍离贪着的方便法门。(028)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工程师,可以塑造自我的内心世界,可以靠自己的修持来变化气质。唯有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将贪欲、瞋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转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和、勇敢,才能拥有圆满的人生。(029)
「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道情增一分,俗情自然淡一分。陶瓷的冶炼,若火力愈大,所烧出来的瓷器便愈亮丽。同样的,修行道上,经过时间和魔难的考验,道业才会更形坚强。(030)
一位行者,对自己可以有出离心,但是对世间应行菩萨道。如果空有出世的思想,而无入世的精神,只是罗汉自了的境界。(031)
所谓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如何与佛法相应?(032)
行善、做好事的法门很多,不管有相或无相,只要肯做,永远不嫌多。(033)
儒家言:「知耻近乎勇。」《佛遗教经》也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一个人若能经常惭愧自己的不足,惭愧不能帮助世间的苦难众生,惭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够清净,自然会奋发图强,有所作为。(034)
六度波罗蜜,是菩萨为圆满佛果的因地修行,应用于现代社会,则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圭臬。(035)
从事教育的人,如能开启禅的幽默、活泼、洒脱、自然等特性,必能在肯定自我、惜福结缘、慈悲感化、方便灵巧中教育下一代。(036)
每个人都像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内心的宝藏──开发佛性;我执不除,佛性 难显。没有皈依,正如宝矿未经开采,黄金不能出土。(037)
学佛要懂得自修自度,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自悟的能力,进而开显清净的自性。(038)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金钱,称为净财;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的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039)
佛教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不仅强调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爱护,因为「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经里记载,有一位菩萨,每丢一张纸,深怕污染了大地;每讲一句话,怕惊醒了大地;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这就是一种环保的意识。(04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复兴之道在于人才,人才之训练在于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业,达到普济群生的功能。(041)
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能进一步进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是生生世世的。(042)
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但是慈善工作并非佛教的全部,所以信仰渐次升级后,须从做善事修福中,进一步研究教义,求得智慧。(043)
佛教除了本身的弘法家务,利生事业外,更要深入社会,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环保等工作,才能把佛教跨出寺院,带入社会。(044)
护持文教事业,成就别人的法身慧命,对自己而言,是修福也是修慧。(045)
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更具有教化社会、孕育善良风俗的作用。(046)
佛教并非不事生产,弘法利生即是生产。寺院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修养性灵的安乐所、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047)
寺院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庭,能补我们色身不足的法身慧命。因此,常常回「家」,向佛菩萨报到学习,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功课。(048)
只要发心,没有不能完成的事。学佛就是「开发心田」,心中的田地要开发,才能播种、生长、收成。每个人心里都有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惭愧等宝藏,所以要发心待人慈悲、发心精进修行、发心改变气质、发心减少烦恼。能发心,才会进步。(049)
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学佛首要培养恭敬的美德。(050)
布施如播种,所谓「一文施舍万文收」,表面上看似给人,实际上获益的却是自己。布施不单指金钱物质的财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乃至一个微笑、一个鼓励,都是布施。(051)
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的膜拜,不是盲目的奉献,而是从浩瀚的三藏十二部不朽经典中,觉悟出缘起缘灭等生命的真理。(052)
宗教的重要,在于能领导生命的大方向,能衔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之流。佛教的轮回因果观,让世间许多差别现象都能平等,让人们更能慎重的对待自己的人生。(053)
我们的心,平时接受了太多的是非好坏,而念佛就是心理建设。佛国净土在哪里?就在念佛的当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绕佛时的每一步。(054)
慈善救济虽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由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才是根本的救济。(055)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不能持守五戒,即表示人道有亏。一个人只要一念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灭除八万四千重罪,所以一个人一生做的功德累积,都不及皈依三宝、求受五戒当下所获得的功德之殊胜。因为皈依三宝,就能得到民主与平等;受持五戒,就能得到尊重与自由。(056)
人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的教法,是一种积极奉献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造福社会民主,又劝人积德行善,慈悲宽容。对国家之繁荣、进步,社会之稳定、和睦,具有难以估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057)
佛教在人间的功能,不只是超渡灵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乐社会、清明政治、善治经济,并且合于礼法的处理人生各种事业,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058)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第一课。佛如良医,可以诊疗众生各种不同的类恼病;法如妙药,可以启示我们人生的正道;僧如看护,可以引导我们正信。唯有皈依三宝,我们的身心才能平安快乐。(059)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精神、法身、慧命的宝藏。佛如光,佛的慈悲之光可以温暖我们,佛的智慧之光可以照耀我们,佛的福德之光可以庇护我们。法如水,法水可以灌溉我们的菩提幼苗,法水可以洗涤我们的罪业,法水可以成长我们的道业。僧如风,僧人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人的行谊可以流通社会,僧人的风范可以清凉众生。拥有三宝的人生,才是最富贵吉祥的人生。(060)
放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机会、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这是佛教徒应有的护生观念。(061)
不要把假相放在心中不除,若能将「假相」随事随遣,就能提起佛法的正知正见。(062)
信仰是人生的目、轨道。有了信仰,可以找到自己,明白自己,发觉自己。因此,我们什么都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能没有信仰。(063)
世俗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有福就有气;佛门则言善心善行多「福报」,种福田即有善的果报。(064)
佛教的本质是和平忍让,但佛教徒要有护教的勇气。当佛教徒受到灾难时,要挺身而出;当佛教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用理性表达或争取我们应有的权益。(065)
防患未然,也是一种进德修业,防他人的恶意恶行,更要提防自己的恶心恶念,才是真正的身心环保。(066)
社会混乱脱序乃由于贪心、自私、执着,故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让佛在我们心中显露。心中有佛,则眼视、耳闻、手做,皆是佛的风范;大家都能想佛所想、行佛所行,则人间就是佛国净土。(067)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不只是「佛光」,更重要的是「我的光」;我的执着能放、解脱,才能形成光,这种光自然能普照众生。「我的法性之水」清净无私,则能流淌世间,滋润大地,洗涤众生的罪业。(068)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即使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才能开演法筵。(069)
书画、桌椅、衣服等一切物品,都有时间上的生命,只要我们悉心爱护它们、尊重它们,让这些物品能耐得久,这也是护生之道。(070)
以贪求的心态来信仰,是信仰的没落。真正的学佛,讲究的是慈悲、布施、奉献、服务、破邪显正、隐恶扬善、牺牲自我、成就别人等等。(071)
世间的事事物物都离不开因缘法,一个懂得感谢因缘、珍惜因缘的人,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人。(072)
遭遇逆境、挫折时,只要肯努力改变自己,尽心改善因缘,就会有美好的未来。(073)
因缘所生法,缘起、缘灭,都在启示「无常」的道理。无常并不可怕,无常告诉我们: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变好。很多苦难都因「无常」而有无限的希望,而面对好缘、顺境时,也因懂得「无常」而能把握现在、珍惜所有。(074)
缘,不是佛教发明的真理;缘,是宇宙人生本来的真理,佛陀发现了它,让我们知道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一生中都是在因缘中轮转,如我们靠因缘结朋友,靠因缘建立家庭,也靠因缘成就事业。(075)
世事虽兴衰无常,仍有一些常轨可循,如果自身有不败之资,即使是外患交加,也能继绝存亡,否则,尽管是因缘殊胜,终将步入穷途。(076)
有因有缘,一切事才能成就。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因缘,破坏了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因此,做事不顺遂,是因缘未具之故,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丧失意志。只要广结善缘,培养福德因缘,等条件具备了,必然能成功。(077)
天地间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缘相依相辅而成,因缘和合则万法生,成因缘离散则万法消失。天地间没有创造主,任何事物都是借着人为的力量和因缘,使之促成或消灭。(078)
有因缘,就有希望;有因缘,就有方便;有因缘,才能成就一切。因缘,实在是美妙无比!所以我们不但要感谢过去的因缘,把握现在的因缘,更要培养未来的因缘,为自他开拓光明的人生。(079)
「佛法」是充塞在宇宙自然中的真理,也是众生本自具有的性能,只要我们依循佛法行事,一切因缘不请自来;否则,纵使富甲一方,权倾天下,因缘尽时也终归失败。(080)
「缘」是一种力量,能够生长,能够增上;有「缘」就能生起,有「缘」就会成就一切。(081)
感谢因缘、珍惜因缘的人才会富有、才有人缘;不重视因缘的人,终究会贫乏而处处碰壁的。(082)
自然就是一种因缘,不随顺自然,到处是障碍;顺乎自然,凡事顺理成章。因缘就是「法尔如是」,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必然有其因缘与果报。(083)
所谓「有容乃大」,有包容异己的雅量,就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懂得相互依存的真理。(084)
外在的环境是「缘」,自我的条件是「因」;有缘无因,或有因无缘,皆不能成就大事,所以,平常要广结善缘。(085)
只要发大心、立大志、行大愿,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则周遭的一切,都可以变为成就我们的因缘。(086)
人活着,最苦恼的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如果明白因缘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而脱离神权思想,做自己因缘的主人。(087)
只要我们珍惜因缘,凡事就会恒久;因为珍惜,让生命能延续;因为珍惜,使生命得永恒。(088)
因缘成就一切,尤其人生旅途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因缘,都可能影响自己的一生,可以说「一个人结缘愈多,成就也愈大。」(089)
没有阳光、水份的滋润,很容易会断「缘」,因此,结缘、培缘,更须「惜缘」,此缘才会绵长。(090)
- 上一篇:成功立业篇
- 下一篇: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序言
- 昔生未了今须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释
-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解释
-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的解释
- 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
-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的解释
-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的解释
-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的解释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解释
-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的解释
-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的解释
-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的解释
-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的解释
- 生死河边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释
-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的解释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释
-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的解释
-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意思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