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详情]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颂曰
弥陀本愿唯一行 为摄万机令往生
万行各各虽微妙 凡夫难解难入故
一、列诸愿名
此愿诸师所立之愿名有十:?摄取至心欲生愿〔义寂〕?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良源〕?诸缘信乐十念往生愿〔智光〕?十念往生愿〔真源、净影〕?摄上品愿〔璟兴〕?念佛往生愿〔善导、静照、礼阿、性海〕?选择本愿〔法然〕?往相信心愿〔亲鸾〕?本愿三心愿〔亲鸾〕?至心信乐愿〔亲鸾、慧云、月珠〕。今从善导大师,采用「念佛往生愿」之名。
二、愿成就文
?《无量寿经》〔魏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
三、同部异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
诸佛称扬愿、念佛往生愿等二愿合说:
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
诸佛称扬愿、念佛往生愿等二愿合说:
使某作佛时,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皆令诸佛,各于比丘僧大坐中,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
念佛往生愿、系念定生愿等二愿合说: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剎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同类异经
?《悲华经》第四十一愿: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
?《大悲分陀利经》第四十四愿:
令我成菩提时,余无数阿僧祇佛土中,有众生,闻我名者,所作善根,回向我国,命终之后,得生我国,除无间罪,谤毁贤圣,非正法者。
五、显明愿意
欲言第十八愿之意,必先了解其精神,此愿乃弥陀为摄尽一切有情,同入报土成佛之本怀,故其精神是主动而来的、平等无差的、毫无条件的、绝对救度的、万无漏一的、平生业成的、竖穷三际的、横遍十方的、诸佛同赞的、往生成佛的。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愿?盖法藏菩萨见一切群生,自无始来以至今日,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一切时中,贪爱之心常污染善心,瞋憎之心常燃烧法财。是故,三学六度难行,诸行万善难成。孝养父母等世善尚难,况出世善乎?散善尚难,况定善乎?由是,无始以来,流转烦恼海,漂没生死海,无有出离之缘。法藏菩萨见此受苦众生,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极悲苦,遍体雨血,欲拔其苦,遂以平等大悲心,普为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发此愿,舍六度诸行,取念佛一行,为往生因,此乃五劫佛智所选择,欲以简易、直截、稳当之法,令一切众生绝对、毕竟、圆满得救。
又法藏菩萨睹见诸佛剎中,或有布施等六度为往生行之土,或有发菩提心、六念、持经、诵咒,乃至起塔、造像、供僧、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各为往生行之土。然如是诸行之中,或以一行为生因,或以众行为生因,单复具足不必一途。或有佛土,以专称佛名为往生业。若夫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者,贫穷困乏之类,定绝往生望,然富贵者少,贫贱者甚多;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者,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望;然智慧者少,愚痴者甚多;若以多闻持戒而为本愿者,少闻破戒辈,定绝往生望,然多闻持戒者少,少闻破戒者甚多。然法藏菩萨,选舍六度诸行,择取称名一行者,其意要以念佛一因,普摄万机,镕融自力机情,齐入他力大信心海,巧出机感差别报国,直入愿成平等真土。
是故法藏菩萨,愍诸众生,难植善根福德,无漏行愿不成,乃自修诸善万行真实功德,回与众生,而发此愿言:「我成佛时,十方众生,称念我名,毫无条件,必定救度。」
六、释疑通妨
问:何故舍诸行偏取念佛,为往生愿?
答:佛意幽深,凡愚难测,依法然上人意,解有二义:一胜劣义,二难易义。
初、胜劣义者:谓诸行是劣,念佛是胜,所以者何?佛名号者,是万德所归也,以弥陀四智、三身、十力、无畏、不共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神通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如来嘉号之中,故名号功德为胜,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故为劣。
次、难易义者: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故《往生礼赞》曰:「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又《往生要集》云:「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法有广略不同,机有堪不堪行,时有通塞之异,果有真假之别,然弥陀无上大慈,平等大悲,欲普被有情念佛往生。凡有心者,易念易生,如一轮月光浮于万水,无嫌浅深;如一个太阳照诸世界,不选高下。摄万机于一愿,纳千品于念佛,不舍一人,易行疾至,是乃如来选择之正意。
问:四十八愿皆弥陀悲心所发,何故特重第十八愿?
答:净土一法,以弥陀誓愿为根本,以第十八愿为愿王,因四十八愿之心要,即在此愿。法藏发大誓愿建立极乐之因由,无非在令众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愿之义,余四十七愿为令欣慕入此愿。若无此愿则余愿不成,无往生因故;若无往生因,则余愿徒设,故余愿摄于此愿。法然上人《无量寿经释》云:「其四十八愿中,或立无三恶趣愿,或说不更恶趣愿,或言悉皆金色愿,此皆为第十八愿也。其第十八愿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中,此愿特胜,何以故?若无众生往生彼国者,则悉皆金色愿、无有好丑愿,依何成就乎?亦唯有众生之往生,方有身之金色、无有好丑、具足五通、证悟宿命。因此,善导和尚于《观经疏.玄义分》释言: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一一皆此意也。」此即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一一解释为第十八愿,一一指归于此愿,以显专念名号之义。大师云:「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名号得生。」故知,第十八愿如纲,四十八愿如目,纲举则目张也。法藏成佛十劫,果成佛意不忘因愿,必来摄取念佛众生,以本誓重愿不虚故,故特重之。
问:十方众生为弥陀所被之机,未审是何机类为主?
答:魏译言「十方众生」,汉译言「诸天、人民、蠕动之类」,吴译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唐译言「余佛剎中诸有情类」,宋译言「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悲华经》言「无量无边阿僧只余佛世界所有众生」。从魏译难明十方众生所指为何?但汉、吴两译却明确指出「天、人、畜生」,这是指六凡众生,什么世界的六凡众生?唐译指出「除了西方佛剎外的余佛剎」,宋译及《悲华经》更详尽指出「除了极乐世界外的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的一切众生」。从以上诸译可得结论:「十方众生」所指的是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的所有十方无量世界的六凡众生。
又《无量寿庄严经》第一愿为:「世尊,我发誓言:愿如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由此可知:?法藏发愿成佛,愿所居佛剎,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目的是为了三途的众生能回归净土,安身立命。?一切众生中,标出焰摩罗界及三途众生,表示欲摄尽所有众生,也显示越苦之机越先急救,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故。?「三途众生,皆生我剎」乃彰不嫌任何众生之罪业,每一众生皆要救度,更明罪业不碍往生,无碍光摄受故。?「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乃明非但不嫌三途众生之罪深业重,还要教化他们速疾成佛。如此慈悲,是为大慈大悲。故知,六凡以三途众生是弥陀所急救之对象。
问:如来之三心,以名号契入众生,成为三信,则三信、十念有何关系?
答:三信即是「信」,十念即是「行」,信与行即是信心与名号,本就不可分开,此愿中有三信、十念、往生三种愿事。此中,以三信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即成为救度信者之本愿;以乃至十念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就成为救度称念者之本愿。第十八愿,十方诸佛加以称扬赞叹,即是第十七愿,所以此二愿有不离关系。因此诸佛所赞叹之名号中,具有救信者与救称念者二意。又听闻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之理,在行者之机,领受之相,就是第十八愿之三信十念。即名号欲救信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又名号对欲救称念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称名,二者皆是佛力回向。行与信有着重重之关系,相虽有二,体则是一,故行不离信,信不离行。法然上人言:「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又在《黑谷传》中言:「虽闻名号,若不信则如不闻,譬如虽信,若不念则如不信。」良忠法师言:「若无安心,非本愿,念佛何生报土?」故知,缺三心或十念,皆非本愿。
问:三信一心,佛力回向,行者如何发心起行,相应佛愿?
答:如来三心,机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从闻生,故闻本愿能发信心。本愿是因,名号为果,信因必信果,一体不离故,故称名即是信相,信行具足,相应佛愿也。此愿成就文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又流通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无量寿如来会》则曰:「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此皆明闻名开发信心之义,以三心配之,则行者内感宿缘,外依知识,闻佛愿生起本末,忽发一念信心,至诚真实,不虚伪,故名至心;深信本愿,安心决定,无疑无虑,欢喜爱乐,故名信乐;《无量寿如来会》曰:「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无量寿庄严经》曰:「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即合掌归命,乘本愿力,即成往生心,故名欲生。言虽前后有三,起则同时得之于一心,应之于口,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称如来名,是谓信行具足人。
问:愿文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试问往生是平生或临终?
答:既言乃至,即不简平生临终,十方机类,善恶根器,千差万别,平生遇缘念佛,则平生往生;临终遇缘念佛,则临终往生。往生彼土乃机之意识,契佛愿心,法性相应,生佛一体,何待色身舍报?《执持钞》言:「名号谓之正定业者,若持佛之不思议力,往生之业即决定故也。若虽称念弥陀之名号愿力,往生犹不定者,则不可名正定业也。我等既已持念本愿之名号,则应欢喜往生之业已经成办。是故临终虽不再称名号,亦得往生,事乃当然。一切众生,过去业因,互不相同;且死缘无量:有患病而死,有刀伤而死,有没顶而死,有火烧而死,乃至睡死、醉死,此皆是宿世业因,无可逃避。至此境地,除兴起妄心之外,以凡夫习性,又何能起称念名号之正念?何能有往生净土之愿心乎?故若不随顺平生业成之誓愿,往生之望则落空。」此诚为鼓励平生业成之良言也。
问:本愿念佛与通途念佛,有何异也?
答:通途念佛四种之说,乃华严五祖宗密大师所倡,师于其所著《普贤行愿品疏钞》第四说:「欲违生死之恶缘,遂顺菩提之正路,必须念佛。然念佛总说有称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想念四种之别。」中国净土初祖慧远之念佛乃依念佛三昧而入定见佛,以期西方,此为观想念佛,上根之器易成,下劣之机难成。昙鸾、道绰、善导三师则倡他力本愿说,此为本愿念佛,上符弥陀普度本怀,下契十方众生根机,具简易、直截、稳当之净宗特色。法然上人《念佛往生要义钞》言:「凡念佛,有他力念佛,有自力念佛。」本愿念佛为他力念佛,通途念佛乃自力念佛,其心行差异之相,略述如下:
自力念佛者,依我身、凭我心、励我力、信我所修种种善根之人,随念佛之心,以自力而求悟,仰凭自己之解行,将弥陀置于西方,思「如何发道心,净其行,期往生,伏烦恼,断无明,积多念,求一心,待来迎,祈正念。」道心微起,念佛精进时,则觉往生有望;道心若退,念佛懈怠时,则觉往生不定。心想以自力修行望合佛意,求佛救度。如此之心,是自力心,不明佛心,不解佛愿,不了佛智。如此,机之安心与佛之大悲隔离,机之起行与佛之大愿乖背;虽行念佛,常与佛疏远,与佛号名义不相应,即不如实修行。凡夫之心,如画水然,发菩提心,如风中毛,似草上露,即亲鸾大师所言:「自力圣道菩提心,以心语言不可及,常没流转之凡愚,如何能令得发起。」如此行者,为往生不定身,不安至临终,其心无决定故,口虽常称名,心疑往生事,此即自力念佛。
他力念佛者,不限于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觉之剎那,即已成入于我等南无归命之机,如此发起信心,谓之念佛。阿弥陀佛之心,以大慈悲为本故,以度愚钝众生为先故,称念名体不二之正觉故,佛体亦赴于名,名具体德故,虽是浅识平信之人,称念亦得往生。然下根之凡夫,无端平信亦不可得,闻解其理时,方始发起信心。如此称名即是仗佛力之体现,如坐船即是仗船力也。《观经四帖疏》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恶凡夫皆乘佛力得生,然如何乘?以心而言曰信心,从行而论言称名。而他力称名即摄信于行,更能体现净宗易行之特点,故《观经四帖疏》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知,信本愿、称佛名即是乘佛力。此即他力之念佛,不论丝毫之己功,唯任口称。
或人以为,我在念佛,我岂非自力?此乃未明自力、他力之深义,以致迷惑宗旨,如坐船,全仗船力抵达目的地,不可言是我在坐,方能抵达,而说为自力。他力念佛亦复如是,名号本身具有本愿力,称名方可得生也;若名号无佛力,称名岂能得生?试问:若称己名能往生吗?如船不启动,坐船岂能过海?任你坐到海枯石烂,必然寸步未离。名号若无佛力,任你称至口干舌燥,亦徒劳无功,只因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若言称名为自力者,此乃背佛大恩,违佛本愿,亦不知名号之真实义,故强于佛不可思议愿行功德所成就之名号中,妄加自心之造作,使本为他力之念佛而落入自力之念佛。《大集经》言:「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未有一人得者。」此显自力之无功也。又言:「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诚知念佛乃仗他力了生死也。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劝勉吾人言:「今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净业行人,能不遵行乎?
问:此愿既以信心为本,未审何等心相为疑心,如何去除?
答:自力与他力之别,乃在对本愿名号成就吾人往生之信疑,自力疑心通常会潜伏于内心深底,不是自己未觉,就是不敢言出,此为不敢肯定「一定往生」之心理状态。此种心,逢缘触境,会以各种不同之相状出现,如:?我业障太重,不消业,怎能往生??我修行日浅,功德不足,恐难往生??我念佛功夫不好,妄念纷飞,如何往生??我虽念佛,临命终时,佛是否来迎??我临命终时,万一病苦太重,失却正念,该怎么办??我临命终时,如果没人助念,那就糟了??光念一句佛号,就够了吗??念佛是很好,但修一点功德辅助,岂不更稳??念任何佛菩萨的名号,不都是一样吗??我现在诵经、持咒、拜忏、放生、布施等,这样修应该可以往生吧??凭我念了这么多的佛号,也做了不少善事,往生应该没问题吧??会不会是念佛的方法不对??再怎么念佛,都没有往生的把握,这样行吗??念佛多年了,怎么感觉索然无味,问题出在哪里??总是莫名地觉得似乎念佛太少了,这样能往生吗??现在死了怎么办,一定能往生吗?……。
以上种种皆是疑心之相,不胜枚举。此类之心,皆是怀疑弥陀本愿之心,若不扫除,难以往生弥陀真实报土,故亲鸾大师言:「就是这一念,使人三世流转。」这一念指的是疑心。破除之道,即是听闻弥陀本愿生起始末,了解六字洪名必生之理,无疑无虑,故此愿成就文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此明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信心发起,疑心自灭,如明来暗去,一体成就,不隔时分。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本愿成就文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大阿弥陀经》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第二十愿文言:「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无量寿庄严经》言:「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言:「闻信其名号功德,实时入正定位」。上列经文,皆用「闻」,不用「称」、「念」,即表对本愿名号必须生信,不可起疑。盖「闻」字,梵语具有二义,即听闻、信受,此二缺一,则非闻也。凡心如浊水,佛心如净珠,净珠入浊水,水变为清;佛心入凡心,心变为信。佛心起佛愿,佛愿成佛号,佛号具佛力,众生称念,佛力自然运作,法体起用,光明遍照,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即名号之功能。如火烧物,自然毁坏,此即火焰之功能。本愿名号,在心为信,发声为行,既具信心,则必有行,如火必有烟。
问: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永除或暂除?
答:是暂除,非永除。此经云「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云「我建超世愿」,又云「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岂永除逆谤乎?此是理证。又五恶文明第五恶云:「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等。」然流通分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闻信名号得大利,岂简别恶人乎?此是文证。
问:此愿言五逆、谤法,不得生;《观经》下品下生,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
答: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五逆,谤法者,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地狱,历劫受苦,充满恐惧,无由可出。如来悲悯,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非是造五逆、谤法者不予救度。而下品下生,取五逆、除谤法者,因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是故弥陀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方便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
问:造五逆、谤法若也得救,弥陀岂非纵容包庇罪犯?
答:非也!弥陀是宽恕众生,佛心是悲愍之心,众生堕地狱受苦,尚且代其受刑,岂忍众生因造业而堕落?因此,弥陀成就无量光明,为消除众生之烦恼黑暗,使其光明。弥陀成就无量寿命,为消灭众生的生死短命,使其永生。弥陀成就极乐依正,为救度众生回归故里,使其不再逢缘造恶。故弥陀对造五逆、谤法者救度之本意是:让你体会如来慈悲,自然改恶向善;让你领悟如来愿心,自然感恩念佛。故誓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本意乃希望十方逆恶凡夫断恶修善呀!譬如一个杀人放火、十恶不赦之匪徒,被警察捉拿,但因拒捕,与警察发生枪战,不幸中弹重伤,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医院,若不急救,即会丧命。倘若你是医生,救人是你的天职,请问:你会因他是十恶不赦之人而不救他吗?你救他是希望他改过向善,还是继续为非做歹?答案是任人皆知。弥陀如来就是救世的大医王,医生对恶人尚且救治,何况是慈悲的佛陀?医生救治众生之身命,尚且不论善恶;弥陀救度众生之慧命,怎会分别善恶?医生尚且希望匪徒改恶向善;弥陀岂有不期待众生断恶修善之理?故弥陀本愿不违断恶修善之七佛通诫,不可错会。
问:因本愿不嫌恶人,故人好造恶业,如何?
答:佛虽不舍恶人,然好造恶业者,非佛弟子。一切佛法无不制恶;然愚痴凡夫,虽欲制恶而未必能制,故劝念佛以灭其罪。若谓自身难制,佛加罪咎者,甚为谬误也。我身不能止恶,故弥陀慈悲不舍,消灭此罪,前来迎接。所言唯造恶业者,皆非佛法所谈也;如父母于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爱,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恶;虽平等慈爱,然于行恶之子,则怒目杖责以诫之。闻佛之慈悲广大,而欲造罪者,亦漏于佛之慈悲也。若知恶人亦不舍之本愿,则于佛之知见,愈觉自己之可悲、可耻,反而不造恶。若谓有父母之慈悲,而于父母之前行恶者,父母欢喜乎?虽不舍而叹,虽哀愍而憎,佛亦如是。
问:成就文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往生如此容易?
答:佛之言说为圣言量,如实而说,不异语,不诳语,既言「闻信名号,即得往生」,何可置疑?《龙舒净土文》云:「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由此可知,听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念信心欢喜,即得往生,有何可疑?
问:此愿以至心、信乐、欲生三信为要,为何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往生礼赞》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二句,而加「称我名号」,其意云何?
答:此表三心即称名义,三心本于名号,此之深意,略解为三:
特举行相示信体:今所言「称我名号」则示本愿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故发此心,即是「称我名号」之义,为显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称名。
别以《观经》彰《无量寿经》:善导大师之意乃以《观经》注释《无量寿经》。《观经》下品下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明知,本愿十念,唯是称名十念,非观想之念。中国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以来,大多以观想念佛为殊胜行,未知本愿深意,在于称名一行。其至甚者,更以《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说之十念行法,以释本愿十念。善导大师为摧邪显正,故以下品下生十称,显明本愿十念,显彰本愿深意。
为显示易行至极:《观经》下品下生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由善友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转教口称,其声幽闻,为其所引,十声相续,拔救如是急苦之机,唯弥陀本愿一法,故就易行至极言「称我名号」。若然,愿文何言「至心信乐」?盖《无量寿经》约平生而言,故开说三心;《观经》则约临终剎那,故就称示信。有人问法然上人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问:常闻念佛须至一心不乱,方遂往生,今本愿念佛,未净妄念得一心,如何往生?
答:《阿弥陀经》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言:「闻已思惟,系念不乱。」此闻乃闻无量寿佛之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及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净信,其心不乱,心能不乱乃因系念故,系念乃因净信故。依此意,系念即一心,一心即净信,是故一心,为信受名号之信心,非称念名号之定心。闻信名号,凡夫能行;定心念佛,凡夫难成,此为法藏发愿之本意,故令智愚善恶,称念皆生。一心不乱之义,诸师所释不同,天台家依附止观义,释为伏灭妄念之禅定一心;法然上人则释为一向念佛,其言:「一心者:心一于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既心发一向念阿弥陀佛,则早与佛心成一体也,故云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释本愿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但云称名必生,本愿不虚故,未言须念至禅定之一心不乱,方遂往生。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云:「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印祖此番开示即不以禅定一心为往生之要件。
又复濮大凡书云:「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由此可知,印祖以信愿为要,不以念至一心示人。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亦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问:常闻念佛须具三资粮,方遂往生,今本愿念佛,未审具此信、愿、行否?
答: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故知,信愿行三,往生资粮,缺一不可。大师又言:「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即摄信愿于称名之行中,信愿彰往生靠佛力之义,称名即仗佛力之行,故信愿与称名,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故大师于《灵峰宗论》云:「净土之诀,在信愿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之妙义,与善导大师「六字释」不谋而合,盖六字名号,乃机法一体,具信愿行,是正定业,《观经疏.玄义分》显此义言:「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此名为六字释,依此「南无」二字,有「归命」与「发愿回向」二义,「阿弥陀佛」四字,有「其行」一义。合六字成为信、愿、行三义。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诠释六字名号所具德义,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此六字三义所包含的意味有「机法门」与「愿行门」。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皆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本愿念佛人,信者,乃信弥陀为我成就不可思议愿行功德,纳入名号,回施于我,一念信受,当下具足无上功德,故《无量寿经》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口金言,何可置疑?又信者,机法两种深信也,善导大师《观经疏》云:「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机法二种深信,意在导归称名之行,即是愿生报土之行相。故本愿念佛,圆具信愿行,信有愿行,愿有信行,行有信愿。
问:因愿文言「乃至十念」往生,成就文言「乃至一念」往生,如何会通?
答:乃至十念显口称之行,乃至一念表内受之信,信行皆缘本愿名号,是一非二。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此往生之业事,非由称念之数目决定,乃是名号决定机之往生,名号具本愿力故。无论众生称念多少、定心散心,皆由名号决定其往生,非众生称念之功而生,十声与一声之称念,功德齐等,往生无差,故或言十念,或言一念。言乃至者,乃至禅定而念,散乱而念;乃至智慧而念,愚痴而念;乃至平生而念,临终而念;乃至善人而念,恶人而念;乃至圣者而念,凡夫而念;乃至一生多念,剎那一念;无不往生,佛愿力故。故善导大师立此愿为「念佛往生愿」,不名「一念往生」,亦不名「十念往生」,唯言「念佛往生」,故《观经四帖疏》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无量寿经》言:「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由知,名号功德于一声中亦得圆显,虽一念亦得往生,然不废多念,是以经云「乃至」一念、十念,此即一多包容之义,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法然上人则曰:「信取一念往生,行在一生称名。」
故念佛者,不可思数量之多少,应自问信心之有无。言一念、十念,乃对众生之机而论,非对往生之法而言。往生之法者,本愿名号也,一念亦往生,十念亦往生,念念皆往生,故总名「念佛往生」,此即无始无终之往生也,不论平生,不论临终,念念即临终,念念即往生,故平生念佛,平生往生;临终念佛,临终往生,而不名「平生往生」,亦不名「临终往生」,唯名「念佛往生」。当知,本愿者,名号也,于名号之外,别无往生,众生称念,即得往生也。
问:本愿偏念他佛,而不言自佛,如此知见,恐堕邪见?
答:言自言他者,乃对凡夫之情执而言,欲使凡夫藉他佛而成就自佛。据实而论,自佛、他佛原本无二无别,同一体性故。然众生之自佛,虽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却被无明业力所缚,隐而不显,体未起用,有名无实,此天台家名曰「理即佛」。凡夫众生欲除却妄想执着,而证得此一理体,难如登天。故释迦特开净土一法,仗他佛慈力摄受,往生净土而成佛,此乃藉他力而彰自性,全自归他,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此佛力果地摄受之无上妙法,乃如来普度群萌之唯一妙道。十方众生,纵有具造五逆十恶,亦因佛之大悲不舍本愿救度,而得以解脱。此法之妙,不在难行,而在难信,以佛愿不可思议故,超情离见故。凡夫下愚,往往以凡情测圣智,殊不知此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二圣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善导大师《观经疏》言:「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又言:「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又言:「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往生礼赞》言:「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佛祖金言,我等凡夫岂可妄测其义而不生信仰?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曰:「此法之妙,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即是我见颠倒。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反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印光大师亦曰:「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一大事,弃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吾人闻此,敢不倾心归投他佛,还好言自佛否?
七、愿文略解
「十方众生」者,明所被之机,竖通三世,横含十方,十界众生,一无弃物。横摄众机中,且就人道明普益者,性有利钝,位有豪贱,功之久近,行之善恶,报有男女好丑,形有老幼缁素,正像末法之世,临终平生之时,处有中边,缘有厚薄;如上众机,皆为所被。假令谤大乘,造五无间,一阐提等,回心皆往;或赞或毁,或信或疑,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然回自力心,归他力佛智,专修专念一向一心者,名正定聚,正是此愿所被之器,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次下两愿所被之机。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者,正明以本愿三心而为报土正因,此三心则以名号映现于闻者心中,成为三信,故三信共以名号为体,由闻其名号即是领解弥陀代凡夫成就愿行之义。如此,如实领受本愿嘉号,亦言三心,亦说三信,亦言信心。诸译皆于三信之上有「闻我名字」一句,则魏译亦可加上「闻我名号」一句;然此经因愿文无此句者,于成就文显之,故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依法然上人释《观经》意,《观经》三心,即同本愿三心,至心者,即至诚心也;信乐者,即深心也;欲生我国者,即回向发愿心也。至诚心者,善导大师《观经疏》释为真实心,法然上人《观经释》反释言:「外现信本愿之相,内怀疑心,是不真实之心。」深心者,《观经疏》释为深信之心,《观经释》释言:「若疑自己烦恼恶业之病极重,何故但称名号,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则弥陀之誓愿,释尊之所说,亦成徒然,无其效验。唯应仰而信之,莫得良药,不服而死。」回向发愿心者,《观经疏》释为三业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国,作得生想。《观经释》释言:「闻国土之安乐,谁不欣慕乎?」
三心可从机法而论:?约机:以凡夫诚心,深信佛愿,无有虚伪,无有疑虑,故云「至心、信乐、欲生」。?约法:约佛则久成之法身,真实心清净光,被机则归命心,是为至心;约佛则法藏五劫永劫愿行之报身,金刚心欢喜光,被机则决定心,是为信乐;约佛则十劫果满应身,大悲心智慧光,被机则报谢心,是为欲生。是知,本愿三信机受一心,谓弥陀发至心、信乐、欲生之誓,成就文言「信心欢喜」,《往生论》言「一心」。
「乃至十念」者,此非实相、观想、观相、持名之自力念佛,乃凭托本愿之念佛,即三信相续之称名,三心在前故,亦即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之念佛;声声念念,皆是真实信心所具之名号。因愿文言「乃至十念」,从诸译中可看出本愿信行一体之特性,汉、吴二译皆言「闻我名字」,唐译言「闻我名已」,宋译言「闻吾名号」,《悲华经》、《大悲分陀利经》皆言「闻我名者」,魏译言「乃至十念」而无「闻我名号」文句。
故知,乃至十念是从闻佛名号所生,其有二义:即闻信名号之一念与称念名号之十念。十念、一念,其言虽异,同是极少之义,于理无异。闻信名号属「信」,称念名号属「行」,信行一体,行信不离,信外无行,行外无信,信内行外,表里一致;盖离信之行,其行非是本愿大行,难入报土;离行之信,其信非是他力深信,不入正定。亲鸾大师《末灯钞》言:「信之一念与行之一念虽二,然而无离信之行,亦无离行一念之信一念。何以故?言行者:闻一声称念本愿名号,必得往生而称一声或十念者,即是行也;闻此誓愿无少疑心,谓之信之一念。信与行虽似有二,闻一声之行而无疑者,即是无离行之信,当思亦无离信之行。应知此皆是弥陀之誓愿,行与信者,谓之誓愿也。」
诸师云十念往生愿,若不满十即不得生,上舍一形下舍一念,其意不周。善导大师云念佛往生愿,上取一形下取一念,不限遍数,称念皆生,其意广周。第十七愿虽成名号普闻十方,诸佛称赞,众生称念,然未明称念之法,故此愿明称名往生之法,必须信行具足,若缺其一往生不成,故闻名号发起归命一念时,三心自具,蒙摄取心光,决定往生,从此一念,自然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不拘称名遍数多寡,悉得往生,信行具足故。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者,若不生者即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觉即绝不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我就不成佛之法藏,彻底悲心显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言,故《安心决定钞》云:「若我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不能令众生往生者,我不取正觉。是故,佛之成正觉者,应依能令我等之往生与不往生而定也。」依此钞意得知:法藏菩萨为使十方众生得往生,自身亦得成佛,故必须先为众生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此即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意。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汉、吴、宋三译阙此二句,唐译言:「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又《悲华经》言:「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从唐译及《悲华经》得知,五逆是无间恶业,谤法意兼谤圣。《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经.孔目章》云:「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
言「五逆」者,若依慧沼法师《最胜王经疏》言,五逆有二:
一、三乘五逆:谓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罗汉,四者倒见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违福田故,名之为「逆」。犯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定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名无间业。又《俱舍论》中,有五无间同类业,彼颂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率堵婆。」
二、大乘五逆:如《萨遮尼干子经》说:「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藏,及以盗用三宝财物。二者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破留难,隐蔽覆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有戒、无戒、破戒,打骂呵责,说过禁闭,还俗驱使,债调断命。四者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者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
言「正法」者,简别邪法,佛圣所说皆为正法,圣弟子所说若不违佛教,亦名正法。此中唯举所说法,实则兼含能说人,故唐译云:「诽谤正法及诸圣人」,此乃人、法并明,为所谤之境,境最胜故,其罪也最重。谤法其相云何?《往生论注》云:「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踰于五逆重罪耶?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八、白话浅释
如果我法藏成佛时,十方任何众生,听闻我名号的道理,信心欢喜,想要来生我国,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念佛,如果不能往生我真实报土,我就不取正觉。唯除五逆罪及诽谤正法。
《魏译因愿文》《唐译因愿文》 《魏译成就文》《唐译成就文》
设我得佛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
十方众生 〔余佛剎中诸有情类〕
至心信乐 〔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欲生我国 〔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不取菩提〕
唯除五逆 〔唯除造无间恶业〕
诽谤正法 〔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因愿文》 《观念法门》 《往生礼赞》
方便愿 (枝末愿)
方便愿 (枝末愿)
真实愿 (根本愿)
真门 (净土门之假门)
要门 (圣道门)
弘愿门 (净土门之真门)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不定聚之机
邪定聚之机
正定聚之机
功德藏
(自力所念名号含藏功德故)
福德藏
(自力修持诸行含藏福德故)
福智藏
(闻信名号含藏福德智慧故)
自力兼他力
(二力念佛、二力信心)
纯自力
(自力修行、自力信心)
纯他力
(他力念佛、他力信心)
念佛功德回向
修诸功德回向
信心回向 (不回向)
靠佛力接引,化佛来迎,
临终来迎。
靠佛力接引,化佛来迎,
临终来迎。
靠佛力接引,报佛来迎,
常来迎。
念佛的心不安,
仗自己念佛工夫故。
修诸行的心不安,
仗自己修行功德故。
念佛的心安心,
仗弥陀愿力救度故。
自行兼靠佛功德成就往生
全靠自行功德成就往生
全靠佛号功德成就往生
往生方便化土
(九品莲华胎宫)
往生方便化土
(九品莲华胎宫)
往生真实报土
(无量光明土)
胎生 (在莲华苞内)
疑惑佛智故
胎生 (在莲华苞内)
疑惑佛智故
化生 (不在莲华苞内)
明信佛智故
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
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
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 若为生前是眼瞎耳聋的亡者助念开示,能见闻觉知吗?
- 助念超度亡灵,世人每以诵经为胜念佛为劣是否正确?
- 耶律楚材佐政止杀感召子孙做大官
- 斋戒念佛预知时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孙母善女人
- 助念开示的殊胜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心坚固乘佛本愿决定往生
- 念佛之人如何临终不颠倒
- 念佛往生之要件为何
- 每天念佛一万声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张氏善女人
- 助念的殊胜利益
- 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为亡者助念与自己平时念佛,功德是否一样?
- 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虚假心,以六字名号作真实因
- 长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弥陀愿力不思议,广度众生大无边
- 临终见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预知时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许氏善女人
- 大声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费氏善女人
- 临终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何顾十方诸佛同赞同劝众生念佛往生西方?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四愿、声闻无数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五愿、眷属长寿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六愿、无诸不善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十一愿、具三十二相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十二愿、还相回向愿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十三愿、供养诸佛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