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 罗睺罗
我们要时时谨慎:
戒慎因果不昧
在举手动中
深信一念之过
自障业力生
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不管是举手动足,无不都是在因缘果报中,若是一个举动错误,就造了因,一个表情,开口动舌有错误,那就结了恶缘。我们若是有了恶因恶缘,当然那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因,就像是一颗种子,一生无量,所以我们不要想说,这一点点事情,犯了就犯了,有什么要紧。
有,那棵大树,就是在这颗种子里面,所以我们每一颗种子,每一个因,我们都要很细心,要戒慎,记得因缘果报不昧,日常生活就是戒慎就对了,看到什么事情,要做,要先想一下,对或不对?不对的事情,绝对不能做。
若是无心的犯错,就是因为习气,我们平时就是有这个习气在,我们并不是专程要去得罪人,但是说话,开口动舌中,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也会破坏了人的道心,或者是一句无心的话,也会令人埋怨在心里。
所以我们的习气一定要改,改得让我们能口说好话,看到人我们就要说好话,有什么事,我们看了不顺眼,但是我们也要善解,若有什么事,让我们很不高兴,还是要包容。
我们若能善解包容,心念开阔,即使是有的人故意要来刁难你,你若能善解,能够包容,一分的恶缘就改为善缘。
所以我们要心存宽念,善解、包容,我们若这样,慢慢改过了,我们将那分骄傲的心,变成了宽容善解的心,那分爱骂人的习气,变成了好话鼓励,这样的习惯,若能如此,就能转恶缘为善缘。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记得戒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自己要如何去表达,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
我们要知道,一念之过,自障业力生,自己障碍自己,这个业力就生起了,这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造了这样的因,所以自己就有障碍的果报。
看罗睺罗,罗睺罗译为「覆障」,自己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这有层层的障碍,叫做覆障。
罗睺罗
此云覆障
昔因塞鼠穴六日故
因在胎中六年
故曰覆障
佛陀在经典中曾经说过,因为罗睺罗,他的母亲,耶输陀罗,怀孕六年才生,等于是六年的时间,在胎狱里面不见天日,这就是自障。
再来就是母亲,他的母亲怀孕六年的时间,我们要知道,女人怀孕就是十个月,但是,她是六年,六年的时间,在这当中人人怀疑,尤其是佛陀出家了,耶输陀罗,她才说她怀孕了。
要知道印度女人的贞操,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当中,不只是宫中的人,其实,全国的人民,抱着怀疑的心,甚至还有瞋,他们愤愤不平,一个国王的媳妇、太子妃,虽然太子离家了,出家去了,但是太子妃不应该有贞操失节。
所以整个国家的人,对她误解,开始的时候肚子大,大家知道她有身孕了,但是六年的时间,都还没有生,这六年累积了,让人人这种的怀疑,我们如果在唱,耶输免难,火焰化红莲,这段赞。
里面这段文,那就是在描述耶输陀罗,那时候真的是受尽了苦难,别人生孩子,是人人欢喜,她生孩子,是全国的人都愤怒,甚至皇宫里面的人,除了怀疑,又加上人人指责,所以国王无法谅解,他们那里地方就是,女人如果失掉了贞节,就要用火烧。
所以就用一个火盆,燃起了很旺的火,耶输陀罗抱着她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在那个火堆旁边,她向天祷告说:「我这个孩子,真的是悉达多太子的,我没有犯错,我假使真的犯了错,我甘愿母子跳入火坑中,就葬身在火坑里,假使我没有犯错,应该天要保佑我,以天为证。」
说完之后,她就抱着她的孩子,跳入那个火坑,忽然间就是化莲,那个莲花浮出在火上面,好像火上面一朵很大的莲花,把她托住了,所以母子还是在那莲花上面,安然无恙。
所以大家看了之后,感觉不可思议,若是如此,应该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孩子,所以开始全国都相信了,举国欢腾。
一直到十几年后,佛陀成佛了,度了众生,僧团已成,回到皇宫里面,耶输陀罗赶快叫她的儿子,那个时候还很小,叫他拿着供养的欢喜丸,奉上佛陀。
可爱的罗睺罗,真正的天真无邪,他也不知道哪一位是他的父亲,反正都是出家人,再一次的试验,到底他的父亲是谁?这个孩子这么小,他捧着欢喜丸在僧众中,竟然来到佛陀面前,他献上了欢喜丸。
佛陀微笑,纳受了,大家很欢喜,父子天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不管怎么样,总是罗睺罗的这个传说,六年怀胎才出生,这就是已经人人都是这样接受了。
为什么罗睺罗,会在母亲的肚子里六年,才出生呢?佛陀就说起了罗睺罗他的因果。那就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调皮的孩童,他看到一只老鼠一直跑一直跑,这只老鼠钻进一个洞穴里面,他很调皮,就拿了一块石头,将那个洞堵住,而且旁边还用土,把它掩盖起来。
这个孩子贪玩,过了六天以后,才想到那只老鼠,在那个洞穴里面,不知道还活着吗?他去把它挖开了土,搬开了石头,老鼠出来了,奄奄一息。
佛陀说,这就是罗睺罗的过去生中,虽然童子戏,就是孩子贪玩,无心之过,但是这只老鼠六天,在洞穴里面,那种暗无天日,受饥饿,这样老鼠心有恨,等到了它出来已经奄奄一息了,这就是他所造的因,所以他过了几世,都是受这样的报。
所以,又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修行人,他在行脚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很口渴,所以看到一口莲花池,他弯下去将莲花池的水,捧起来喝,喝了之后,才感觉到,这个池应该有主人,我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我就在那里捧水来喝,我应该要赶快去忏悔。
但是主人在哪里?不知道,所以只好就向国王,跟他说:「我有罪,我刚才很口渴,在一口池的旁边,我捧了水来喝,这一口池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但是你是一城之主,所以我应该要向你忏悔。」
那个时候国王觉得:「这哪有什么?在路上走,水,人人可以喝,你哪有罪?他就说,没有经过主人允许,我就先喝,这样我就是有罪,国王,你要处罚我。」
我很忙,刚好太子从那里走过去,他说:「来,把这个人带到后花园,去走一走,等到我有空,我再来跟他讲话。」
这位太子,年轻的太子,他就把他带到那个地方,他说:「不然你先站在这里。」
但是孩子也是觉得,他还有其他的事情,很贪玩,就跑掉了,这个修行者,站在那个的地方,一样,六天,不敢坐、不敢动,这样又没有吃,又没有喝。
到了六天后,国王想到,那个修行人后来(去哪了)呢?问他的太子,他说:「你叫我把他带去花园,我把他带去了。」结果赶快去看看,还是站在那个地方。
就这样,国王赶快把他请来,向他道歉,就跟他说:「这就是对你的处罚,六天的处罚。」
这个故事,佛陀又接着说:「那个太子无心之过,让一个修行者,六天受饥饿,所以这样,他也是又造了这个因,这就是过去的罗睺罗。」
看,罗睺罗曾经堵过老鼠洞,也曾经经过了,让修行者六天的时间,像这样,所以一层一层,无心之过,会惹来这辈子,除了自己在胎狱六年,又障碍了他的母亲,这就叫做「覆障」,这重复重复的障碍。
所以,佛陀觉得这个孩子,已经在皇宫出生了,应该要赶快,度他出家,好好来修行,但是他的父王哪里愿意,他的母亲哪里肯,耶输陀罗听到的时候,很震惊,赶快把她的儿子,赶快牵着一直跑,跑到楼上去,但是目犍连尊者,他腾空把孩子又带出来,所以罗睺罗,也是佛陀用心要度他出家。
这么小的孩子,要有人教导他,所以他就选择舍利弗,作为罗睺罗的师父,所以罗睺罗是舍利弗的弟子。
但是罗睺罗小时,在僧团里,也是很调皮,不过在佛法中,就是密行第一,虽然外形看起来很调皮,但是他的内心,也是默默的,也是有在修行。
总而言之,这就是在佛陀的弟子中,现在我们举出了二十一位,各有过去,各有优点,各有因缘。
如是众所知识者
总结二十一人
才德兼备
为人宗仰故
我们要相信因缘果报,这是因果不昧,所以我们必定要戒慎,平时要很小心,要好好地知道我们的举手动足,开口动舌,待人接物等等,我们必定要很用心,不要有一念偏差,一举之错,若是一念偏差,一个举动的错误,同样是因果不昧,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