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圆满 戒定慧

  如是众所知识

  大阿罗汉等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在《法华经》里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法会里,有一万二千位的,比丘比丘尼众,首先就介绍了,大阿罗汉,从憍陈如开始,一直到阿难、罗睺罗,总共有二十一位。

  这么多人里面,才开始介绍这二十一位,所以应该说起来,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天下人众多,信正念正少。

  相识满天下

  相知有几人

  万二千人中

  知识二一人

  如是众所知识

  大阿罗汉等

  这就是要跟大家说,虽然一个僧团有这么大,其实这么多人,能让人认识的,到底是没有几个人,这二十几位,可以说是代表者,因为,他们才德兼备,不管是他的才华、他的德行,都很俱全,就是受人人所崇重、信仰的人,这就是代表者。

  知、识,知,就是知道,什么人你知道吗?有听说过了,知道;识,我见过面了,这就是,知识,能在佛陀的身边周围,佛陀能够叫出他的名字,而且,能够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扬佛法,这在「师」所认识,知识的人。

  「友」就是同修者,佛的四众弟子,除了比丘、比丘尼的修行者,人人都认识,这几个人,相信不管在内修行,在外修行,都是人人所认识的。

  但是前面所说的,万,这万多人,是不是人人都能够互相认识,可能也没有办法,所以说起来,这二十多位,除了「师」跟「友」,都是很认识他,很了解他,跟他很相识,这就是,师友之称。

  又是,闻名曰知,又见面者曰,识,知,是大家都听到,知道,但是还没有见过面;见面之后叫做,识,是目犍连,或者是舍利弗,虽然曾听过,没见过面,就无法知道,你就是叫做舍利弗,你叫做目犍连,经过见面之后,有介绍才知道张三李四,这才能认识,这就是「知」;知,以解了为义,识,以明解为义。

  知识者师友之称

  又闻名曰知

  见面曰识

  知-以解了为义

  识-以明解为义

  所以这二十一位在僧团中,人人所了解,人人所认识,大家都共同称赞敬仰的人,他们都是通达,解了,解了佛法,通达事理。

  佛陀所说法,从四十二年前,从阿含、方等、般若等等,一路走过来,是大小乘法,他们都清楚,懂得选择什么样的法,就是适应什么样的根机,什么样的人可以应机逗教,所以这几位,都是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跟随在佛的身边,所以称为大阿罗汉。

  再者,这「等」字,就不只是只有这几位,还有,这万二千人大部份,都已经有得阿罗汉(果);还有部分,也不是全部,能够到达极顶阿罗汉(果)位,不过人们都认识他。

  像阿难,大家还记得,佛陀圆寂之后,为了要结集经典,迦叶尊者就指责阿难,他内心的烦恼还没有完全去除,所以他就将他赶离开,编集经典的地方,这就是要跟大家说,诸阿罗汉中,不是大家都得到阿罗汉(果),因为其中像阿难这样的人,也不少。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还有「有学」及「无学」的人,就是「内护声闻」,佛陀有四众弟子,现在所说的是,内护的二众,就是出家的二众,就是比丘、比丘尼,这里面还有很多没有列出名字,但是他们也有德,只是没有列出他的名字。

  言大阿罗汉等者

  等此诸阿罗汉

  众中非尽已证阿罗汉

  如阿难辈是也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内护声闻比丘中

  无名大德众也

  出家的弟子中,凡是声闻,就是在修习戒定慧,有未学、未圆满,学还没有圆满的人,叫做「有学」;不知道大家了解吗?「有学」就是说我还没有学完。

  我们假如说大学,大学一年、二年、三年,我还没有到四年,大学毕业之后,我还在修硕士,硕士修完了,我还在修博士,这意思就是说,在学的阶段,还没有到达极顶,还没有到达博士的阶段。意思就是说,修习在戒定慧之中,学未圆满者,叫做「有学」。

  戒定慧,是我们修行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修学,我们假如没有戒,我们的心,无法定下来,心无法定下来,就是因为烦恼多,为什么会有烦恼?

  因为我们没有防非止恶,我们没有将我们的轨道,规矩守得好,所以我们的心,无法定、无法静、无法安,所以我们必定要先守戒,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够安定,心安定下来,我们才能够智慧明了,所以,修学佛法,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

  大家要记得,漏,就是烦恼,我们有戒、有定、有智慧,我们才能心无烦恼,我们若是戒定慧还没有具足,这就是我们还有学的空间。

  凡声闻等众

  修习戒定慧

  学未圆满者为有学

  各位,学的空间,可能我们还很大,所以我们必定要积极精进人生易过,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的身是载道器,有我们的身体,我们才能面对着人间,人间、众生,他们的一切,都是我们所学的对象。

  所以我们若没有芸芸众生,我们就没有修学的机会,佛陀的教法,无不都是针对众生,我们如果不能应用,就好像我们只是读书,没有进入研究,没有在研究,我们无法证实所读的过程。

  这就是,学佛必定要真正身体力行,在芸芸众生中,去了解,众生的烦恼是什么?众生心病在哪里?要如何去救济众生的心病?要如何能去除众生的烦恼?这就是佛陀来人间,最重要的目的。

  我们既然学佛者,我们必定要跟佛一样,除了了解道理,我们还要再行于教法,要实际行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们的空间还很大,在芸芸众生中,将我们所学的,如何才能到戒的程度,不会受外面,种种的欲念,动了我们的心,到那个时候,才是正式的,我们戒心足够。

  因为我们在这个芸芸的众生里,各人习气不同,各人的烦恼不同,尤其是,人间欲的陷阱很多,我们可以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会受到外面欲的境界,诱引了我们的心,我们不受芸芸众生习气不同,动了我们的烦恼,没有瞋,没有痴念,这表示我们的心已经安住,也就是安定在佛法中,这叫做戒、定。

  我们若是与人相处,动不动就被人影响了我们的心,若这样发怒,或者是起烦恼,这就可以证明,我们的功力还不到,所以我们还要再积极,要用心,要磨练我们自己。

  让我们烦恼的,不是错在别人,是错在自己,我们的定力不够,所以我们要再精进。

  我们若是定力够,自然智慧(增长),面对着芸芸的众生,可以应根机、去施教,而不会来困扰我们的心,这样智慧明朗,自然就世间无难事。

  所以我们在戒定慧,我们必定要很用心,还有这么广的空间,表示我们的功夫还不到,还要学、还要学,这就是学未圆满者为「有学」,这就是还要学的地方。

  已证阿罗汉果即为无学,到了阿罗汉果,就一切的烦恼都去除完了,他才可以证果,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要看他戒定慧的功夫;如果通达、了彻了,自然世间与事无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一切的烦恼都放下了,这样到这个时候就是「无学」。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到底是不是,和人还在争,是、非、长、短,我们和人还有这样在争吗?面对着复杂的事相时,我们是清楚或者是不清楚,清楚的,我们若是明了道理,自然事相很快就可以解决,是非明了。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是是非,自在道理里,所以我们若是可以,了解这些人我是非的道理,若可以很清楚,可以无争无求,这就是无学,这「以无须再学」,不用再学。

  至进趣圆满

  已证阿罗汉果

  则为无学

  以无须再学也

  各位,我们是不是有到这样的程度,学佛说来是很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到,实在是还有一点的困难,这一点的困难,就是在毫厘间,因为我们的念,一念偏差,自然就差以千里。

  所以修学说简单,就是顾好这念心,我们这念心,如果可以时时,都是在戒定慧里面,这样我们对人生道理,丝毫都没有偏差过。

  所以说《法华经》就是很期待,佛陀就是希望这些弟子,出家的弟子,修小乘法者,可以转小为大,所以有这么多,万二千人,这么多人,一直到有学无学二千人俱。

  这有多少啊?我们可以想象,那场面是多么的盛大,所有的出家众都是聚集在一起,要来听佛陀讲说《法华经》,那真的是,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呢?有多少人?
所以说,虽然天下人众多,信正、念正的人还没有很多,佛陀在世的时候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现在末法的时代,所以我们很不容易遇到了佛法,还能在菩萨道中,我们一进佛门来,就已经在菩萨道,我们要很感恩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根机,这部经就是最适合现在的众生,应该就是要,转小为大的时候,应该自利利他的时刻,苦难偏多,需要菩萨在人间。

  所以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各位,大家要发菩萨心,入菩提道,路还很遥远,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