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出三昧真火自化的古月禅师
古月禅师(1843—1919)是福州清末民初一代的隐修僧,也是一个成就者,俗姓朱,名救宦,字圆朗,号降龙,法号古月。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五日出生(1843年),系福建省闽清县六都朱厝人,一说为闽清县六都葛坡乡人。
古月禅师,幼年聪颖,少时在古田县水口镇做缝纫工,手足勤快,为人诚实,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稍有积攒,尽助乡亲,众人敬慕。
年十八持斋,清同治四年(1865年),救宦22岁,决意出家为僧,临行前他召集所有的债务人,当众收回他们的债券,付之一炬。并散尽财产,分赠亲戚乡党,然后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为僧,法号古月,亲近善知识,学规矩,研经论,在丛林打好基础后,就上鼓山白云洞隐修,当时居住于城门胪下村的清末翰林学士郑锡光在游山时结识了古月,言谈之下,彼此友善。郑氏遂欲馈赠金银与新衣等物资,古月和尚都拒绝不受,只愿意穿着破衲衣,吃粗饭,终日在山洞中趺坐参禅。留心参究,得悟心要。
虚云大和尚在鼓山涌泉寺修行期间,时常向古月禅师请教,《虚云和尚年谱》记道:“时山中有古月禅师,为众中苦行第一。时与深谈。既而自思。……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复向后山中作岩洞生活。”年青时的虚云和尚深受古月禅师注重清修实践的影响而成为一代宗师。
大师曾习静于灵峤岩,夜间他僧恒见岩上放光如白昼;岩有巨蛇猛虎,均为古月降伏;为人治病,辄愈。闽中士大夫,多来参谒;缁白皈依者,无虑数千人;鼓山由是复臻隆盛,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古月禅师倡议重建福州象峰崇福寺。开设道场,与金山、高旻同规兼修净土法门。
光绪二十八年,又筹建报恩塔。1909年宣统元年,仿照鼓山涌泉寺之建筑,主持集资重建瑞峰林阳寺,使原殿宇焕然一新。
古月禅师一生崇尚清修,虽历任鼓山涌泉寺、北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住持但绝不私受任何财物。同治三年(1864年)曾捐资重建地藏寺的福州绅耆魏杰不过想赠送禅师一块玉版以示敬意,但禅师坚决不收。他晚年更致力重建崇福寺、林阳寺。还为福州北郊赤桥村正心堂(今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是有着945年历史的闽中首座佛教女众清修道场)定名为正心寺,预示这个道场必将重兴。
古月禅师为僧50载,先后在鼓山涌泉寺、雪峰、崇福、西禅、林阳5个寺院当过住持,自出家后,亦常至山中僻静处隐修。晚年更弃涌泉寺住持之位至白云洞,经年修禅。德清和尚曾(即后之虚云和尚)慕其苦行第一,时与深谈。遂效法禅师,岩穴苦修至满三年。
古月禅师,法威显达。乃为福建佛教界最有影响的禅师与得道高僧。又精通医术,医效神灵,他云游天下名山,采集百草,烧炼灵丹妙药,怀抱一颗爱国爱民之心,为民治病,普救众生,被世人尊称为地仙,声名广传至港台及东南亚各国。
禅师晚年,或住崇福寺,或住涌泉寺,或隐岩洞,结茅而居,种茹以食;踪迹隐显不定。
民国八年(1919年)年已七十七岁的古月禅师自知世寿无多,他回到家乡,修法三昼夜,超度父母先祖往生净土佛国。事毕即回鼓山白云洞,1919年,民国八年七月初一,让弟子们搬柴垒堆,跏趺禅定于柴堆之上,直到中午,睁眼问弟子们有何要问,有何所求,众弟子跪地默泣,无人应答,古月禅师遂闭眼入定,顷刻间体内发出三昧真火自行焚化,这时一道白色直冲天际,光约三刻。
嫡亲怀抱古月心灰,安放故居厅头,余灰分存鼓山、白岩、西禅、林阳、崇福等寺院内石塔中,后人还在白岩寺建一“达摩殿”(即古月祠)以为纪念,现殿宇已废,骨灰塔尚存。今在古月故居修建“古月禅师纪念厅”,永为后人所纪念,古月禅师恩泽人间,教人行善的做人品德在当地广为传颂。
古月禅师终生以其清修成就而闻名于教内,民国廿二年即1933年春台湾宗斌上人到鼓山慕名参访,当他得知古月禅师已经逝世14年后,仍找到老禅师隐居二十年修苦行的山洞,徘徊瞻仰。后虚云上人曾赋《还鼓山访古月师》以纪念古月禅师,其诗云:“卅载他乡客,一筇故国春。寒烟笼细雨,疏竹伴幽人。乍见疑为梦,谈深觉倍亲。可堪良夜月,绪绪话前因。”
今福州市北郊赤桥正心寺内供奉有古月禅师的一幅遗像,观其形象,平凡朴拙,貌不惊人,然其一生致力于清修实证,终生行于山野,隐修证道,重建伽蓝,从未涉足繁华城市,且无只字著述遗世,故其事迹所传闻者甚少,多方查询,所获仅此而已,真可谓高山流水、青松劲节,令人心向往之。今不忍其品格与传说湮没无闻,所以寻访其逸事公诸于世。
按:古月禅师圆寂前,他把弟子们召集起来问:“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弟子们一个个跪在那里,默不作声……弟子他们没有祈请禅师住世,这个缘起不好!就像当年佛陀涅槃的时候也是这样,(佛陀暗示阿难尊者他可以长久住世一劫之久)但阿难默不作声,(佛陀连续问说了三次都这样)所以缘起不好,佛陀很快就进入了涅槃。当时古月禅师也是这样问身边的弟子: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说的?没人祈请,自己就从身体里面生起“三昧真火”,把自己烧掉了!所以古月禅师的墓里面呀,其实只有他的衣服、袈裟,(问:其他什么都没有吗?)“没有!”“一道白光冲天!”。
老一辈的福州居士今天仍然乐谈古月禅师的几件有趣的传说,略记如下:
古月禅师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修行时,曾负责寺院的卫生清扫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清洗、打扫厕所,不意某日,古月禅师刚刚冲洗完厕所,地上水迹未干,有位常住僧员突然腹痛欲泻,急匆匆撞入厕所时结结实实地滑了一跤,于是非常愤怒地向寺院主管控诉,结果莫明其妙地导致古月禅师被迁单(即因过错被寺院开除)。这当然是极冤枉的,但古月禅师竟然三次因这种莫明其妙的事遭受控诉而被迁单,更有趣的是,被迁单的他每次甫出涌泉寺大门,就马上转身回到寺院向客堂要求挂单(即投宿于寺院)。而且居然能够得到同意并常住下来。后来更以卓越的清修成就与德望公推为涌泉寺住持,带领僧众将寺院修缮一新,使涌泉寺气象盛极一时。
福州城区内有某弟子欲送米供养寺院,将行时,忽有人奉古月禅师之命嘱其当于某日后上山,弟子不解但仍遵师命,送米途中,方得知某日前后一段时间土匪劫掠于北峰一带,若当时违命入山,难免奉粮资盗。
古月禅师还略通医理,据说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驻榕机构高级职员蔡某重病濒危,药石无济,其女求助于古月禅师,禅师为之调剂一方,并要求他们必须放生一头牛,嘱咐说放生及服药后若翌日痊愈,则患者可寿愈八十,后来果然如此。今塔巷20号即蔡某故居。
古月禅师有很多神异,他到山上隐居闭关,有土匪来找他的麻烦(打劫),他直接用脚大拇指在石头上写“回头是岸”这些字,就像刀子刻画的一样,这些人吓得一溜烟就跑掉了。人家说他武功很厉害,这哪里是武功呢?这是证悟空性的力量,石头也本空,他哪里练过武功呢?没有的,这是《华严经》(四法界观)中讲“事事无碍、相即相入”的境界。
距鼓山约四十余里,有福州某大护法居士之母病笃。终日卧床不起,其子心急如焚,步行数十里寻至鼓山,欲请居于十八洞隐修的古月禅师为母疗病。及至,禅师曰:“吾不善医术,奈何?然居士既来,天色已晚,且留洞中一晚,共话佛法如何?”居士救母心切,数数坚请禅师一同归家,禅师皆如是婉言。是晚居士与禅师共于山洞一夜话禅未眠。
次日天明,居士再请禅师前往,仍复前言:“吾不善医术,奈何?”至此,居士亦疑禅师不擅医术,遂下山。及至家中,遥见其母庭院中与内人散步聊天,毫无病态!心异之,正待开口,其母先言:“昨夜古月禅师来至宅之门口,家人引至榻前,共话才至一刻,即通体愉悦,疾病竟得痊愈!是晚留请禅师宿于佛堂,天明斋饭后才别!”居士大惊曰:“古月禅师,真乃得道高僧也,须知昨晚通宵,禅师皆与吾对面相坐,共叙佛理禅机,片刻未离也。”
古月禅师分身,和虚云大师当年云门事件中,他的弟子,同时看见一个虚云在卧室因被打生病叫苦,另一个虚云却在外头了无病相。可见有的大师生病,是一种方便示现,所谓众生病故,菩萨亦病。
- 上一篇:历代高僧:一部真实的《西游记》 一个真实的唐三藏
- 下一篇:心的力量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