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课
“经通五人所说,法为诸佛之师。”现在我们在岱山慈云极乐寺,极乐寺这个道场,我们就是要修“净土法门”,“经”就是要讲《净土三经》。《净土三经》里面最简明扼要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指我们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世尊!佛降生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据考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
佛未降生之前,住在欲界第四天,叫“兜率内院”,为补处大士。为补处大士的时候,佛对法身大士说法。后来佛降生时,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下降,所以降生有降生相。佛降生不是一般普通的人类可比,就是孔夫子降生的时候,也是“两龙绕室、五老降庭,麒麟出现”。所以孔夫子也是菩萨化身,我们道教老子也是菩萨化身。
孔夫子是“儒童菩萨”,“文殊师利”就叫儒童;还有一个“青光菩萨”,就是老子。佛教未到中国之前,中国先来两位菩萨,一个教化人类,就是儒童菩萨;一个教化天类,就是修仙法门,就是青光菩萨。
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的时候,是人天教主、三类化身、四生慈父,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刚一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周行七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佛为太子时,世间的书不要读,要读梵书,梵书就是现在的梵文。佛教共有三十六国文字,第一是梵文,第二是巴利文,我们是汉文,西藏是藏文,其中以梵文为最。
佛同我们世间人完全不一样,皇宫里虽然有很多宫娥采女陪伴,但他心里总是不悦,净饭王就约他游览东、南、西、北四门。这一天刚好参观东门,街道格外洁净,叫“肃静回避”,途中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人?”回曰:“这是老人。”他继续问:“为什么人会老呢?”回曰:“您也会老的,有生必有老。”太子一听,从东门折回皇宫,闷闷不乐。
到南门游览更糟糕:只见一个病人上气不接下气,发出痛苦的声音。他问:“这是什么人?”回曰:“这是病人。”再问:“为什么会生病?”回曰:“这是业。”继续问:“什么业?”回曰:“前生要吃活的东西,吃得越多,病就越多,痛苦也越多,寿命也越短。”太子一听,怏怏而回。净饭王要求到西门时,务必更加严谨。
结果到了西门,刚巧撞见有人病死。人由四大组成,一大不调会生一百一十种病,四大不调会生四百四十种病。一气不来,便是来世。所以“人死不如猪狗香”。人一死,地水火风四大,马上就开始分解。
太子看到后就问:“为什么人会死?”回曰:“有生必有死,有兴必有衰,登高必自卑。”东门、南门、西门都已经游过,太子终日闷闷不乐。
迦毗罗卫国城门打开时,能听到四十里范围内的声音。城内有五百名卫士,从早到晚巡逻,防止太子到外面去。太子问父王:“您让我待在宫里可以,我要求不老、不病、不死,您若能为我做到,我就不出家,否则我就去出家。”
国王无奈让太子游北门,到了北门,太子看到一位沙门。沙门是什么样子呢?穿着海青,搭着袈裟,巍巍荡荡,非常自在。出家人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太子问他,“您是什么人,为何和世人不同?”他说:“我是沙门。”
沙门是印度语,中文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故号为沙门。
“戒”就是捉贼;“定”就是缚贼;“慧”如同杀贼。这个贼是什么贼呢?是心贼!我们心里有个贼,专门劫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菩萨修行,必须要止贪、止嗔、止痴。
“贪是心中水,能没百足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贪不到就发火,火一来,所修的功德林瞬间就被烧得精光。所以修行人不能发脾气,不能发无明火。
若行菩萨道,还要无嗔心。从日至月,从月至年,积功累德。若是嗔心一发,以功求乞,恢复不了,可惜可惜!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里,忍辱行最要紧。“忍耐、忍耐、更要忍耐、莫要生气,娑婆诃!”我们搭的衣叫“柔和忍辱衣”。“舍”就是房间,大慈悲为舍。“座”,是诸法空为座。修行人,一个“急”字要不得,一个“疑”字要不得,要直下承当。
刚刚说的戒定慧,戒是捉贼,定是缚贼,慧是杀贼。这个贼不是外来的,是我们的内贼——贪、嗔、痴。有贪、嗔、痴这三个贼,我们戒也受不好,念佛也念不好,这个很要紧。
过去出家人上与帝王平坐,下与乞丐平行。所以太子看到出家人特别高兴,他不知道这生、老、病、死不是凡人,而是净居天天人所化现的,点化太子早日发心,早日出红尘。
佛早就成佛了,不是六年雪山苦行,向仙人学仙法,才成就佛道的。所以他半夜逾城,不用开城门就可以走出去,那是四天王派马卒,逾城而出。佛是不可思议,世间人关不住他。
佛降生时,迦毗罗卫国共有八万人口,这八万人都是金刚藏王菩萨变现的,就连这个国家的乞丐也都是金刚藏菩萨变现的,乃至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都是,两人计谋好,你做新王,我做新佛,然后示现给我们看,其实他们本性中并非如此,不是真实有这回事。像阿阇世王要害他的父王,把父王关在冷宫里,这是世间之法,都这样谋权篡位。包括摩登伽女都是不可思议的人,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
为了老病死苦,要沙门说;医老病死苦,要沙门说。可知要做到沙门是非常解脱。
这个道理一定要看透、看空、看破。金钱买不来命,生死无人能代。莲池大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句弥陀,莫换题目!”印光老法师说:“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看人家都是菩萨,唯自己实是凡夫;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样才能相应。看经也是这样,不是读给人家听,先要读给自己听,句句入耳,时时不忘。这样子来修行来念佛,佛一定能念好,西方也一定能生到。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 上一篇:《阿弥陀经》是最容易受持的一部经典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课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