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课

  “并诸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五个字用“大菩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就是说与会大众中,非独有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

  现在正文部分,我就依黄庆澜居士的白话解释,什么道理呢?因为这本书是印光大师在世时鉴定过的,他认为最对我们众生机。

  “文殊师利法王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供奉在寺院山门口的布袋和尚。“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这位菩萨长劫昼夜修行,从不休息。

  我依次解释一下这四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阿逸多菩萨”慈悲第一,“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勇猛精进,“常精进菩萨”同于不休息菩萨。

  我们说到“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一部经里面,不管《楞严经》、《法华经》,还是《华严经》,皆居众菩萨之首,故亦名智首,亦名妙德,亦名妙吉祥,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名称。

  “法王子”,因文殊菩萨在众菩萨中为佛的长子,所以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法王”就是佛,大乘经典里,以文殊师利菩萨为法王子,小乘经典以舍利弗为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祂的应身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祂出生在奉化长汀,那里的人一到春天都喜欢请布袋和尚帮忙种地。祂种过的地杂草不生、水流不断、稻谷丰收。一天,一位姓张的村民请布袋和尚去种地,他以为只有他请了布袋和尚来种地;另一位姓李的村民,也去请布袋和尚来他家里种地,布袋和尚也答应了,他也以为布袋和尚只被他请来了,殊不知每一家的田地都有一个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每次插六株秧,两脚踩下去的地方插两株,左右两边各插两株,共六株。祂口里还要念念:“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却向前。”种过地的人知道,插秧插六株是布袋和尚发明的,过去插秧像插香一样乱插的。

  布袋和尚的这个发明,有事有理:事相上是种稻,种稻的确是退后的——“退后原来却向前。”我们人能学会退一步,千真万确的是逍遥自在。就像我们过独步桥总要有人让一步,大家都不让,那都掉河里去了,所以让一让有好处。“让三分又何妨,退一步又何妨”,就是讲忍辱——“忍耐、忍耐、更要忍耐,娑婆诃!”阿逸多菩萨最慈悲、最忍耐,就是这位布袋和尚。

  “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株秧苗要插得干净整齐,稻谷才能长得壮实。从修行上怎么说呢?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若是清净了,真正是修道、真正是念佛、真正是相应了;我们若有一根不清净,佛也念不好、行也修不成了。这个道理,有事相、有理性。

  在奉化岳林寺中塔,祂要涅槃的时候,坐在山门口说了四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方丈和尚问香灯师父,“布袋和尚临终时讲了什么?”祂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啊呀!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不认识,原来祂是弥勒菩萨再来。”所以后来每个寺院在山门口都供了一尊弥勒佛,笑颜常开,很是欢喜

  什么道理呢?因为弥勒佛处处跟人结缘,“面带笑容结善缘”,这个缘最要紧了。“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没缘,就像我在讲经,别人听了头摇摇,就不乐意听。缘没有,你讲的别人就生不起欢喜心。

  弥勒菩萨自己早就修行成就了,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但弥勒菩萨众生缘还没有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先成道。当时有一尊弗沙佛跟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你想早成道,就要发真正的大心。”释迦牟尼佛就在弗沙佛座下,一脚翘着,一脚落地——“翘足赞佛”,共作了八千万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在弗沙佛时代所说的偈。这样的偈有多少呢,共说了八千万偈。整整翘足七天以偈赞佛,这个功德超过弥勒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弥勒菩萨之前成佛。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将来第一个成佛的就是弥勒菩萨。若是讲到弥勒菩萨的本像,就是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样的。

  “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他不晓得经过了几千万万年一直修行,从来不休息,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常精进菩萨”,照《大宝积经》里说:这位菩萨为了一个众生,不晓得费了多少年代去劝化他,但还是不肯信受,这位菩萨却仍旧跟着这位众生,用种种的方法教化他,不生一点厌倦之心。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常常就是,“……无有疲厌,……无有疲厌”,就是不退初心,没有疲劳心,没有讨厌心,没有一点厌倦之心。

  佛说法的时候,来听法的菩萨很多很多,无法一一举例,那么现在就以这几位菩萨来举例。确知修净土法门要智慧,修净土法门要慈悲,修净土法门要像不休息菩萨这样子,修净土法门要像常精进菩萨这样子,这样子来修净土法门,我们一定修得好,一定能够信受奉行。

  你要单有信而不发愿,像我们现在很多都是不依佛经来修行,说是说念佛,但都没有照经典来回向。“回向”二字,本来叫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我们现在“回自向他”的确是有的,为什么呢?“我家亲戚生病了,阿弥陀佛,加被他早日恢复健康”,这样的念头我们多数人都有。但是永明智觉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我看过,一定样样都要回向西方,这样才相应。你要是一会回向这儿,一会回向那儿,这样心就分散了,就没有一心皈命,我们一定要一心皈命才可以。凡是修行,我们都要回向西方去,这就不会错了。千万千万不要执月废指,执月废指如同魔说。

  另外,单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子是不行的,因为佛法需要应机施教。印光老法师在世时就是这样子讲的:下药要对病下药,要对机施教。他如果是修密的根机,专门持咒的,你一定要他念佛,这就有点勉强了,这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怎么样呢?——“见法不是法,圆融是妙法。”

  我们伤风咳嗽,一喝姜糖水就好了,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喝,别人又没有伤风咳嗽。所以这两句话很要紧:应机施教,对病施药,虚云老和尚在世时也是这样讲,不能执月废指,执月废指不是佛说的。佛法是圆融的,一定要对机施教,一定要应病予药,这个很要紧。

  修净土法门一定要信愿行具足,信愿行相当于宝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你缺一种,这个宝鼎就站不住了,两只脚你让它怎么能站住呢?一定要三只脚。像佛法僧三宝一样,有的人跟别人说,“皈依佛就可以了,僧不用皈依。”他不知道佛法全靠僧来传承,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他说僧不用皈依,单皈依佛就可以了;修法,皈依法就可以了,这样就不对了,我们修行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这里我就是依经解经,依祖师法语来解。“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你不要以为祂是祖师,祖师都是古佛再来的。我说点给你们听听就会相信了,像我们大佛寺的僧护律师、僧淑律师、僧佑律师,就是唐朝道宣律师的前身;像天台智者大师后身就是德韶国师,德韶国师后身就是幽溪传灯法师,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再说一个,丰干禅师在世时他自己讲,“我今来此天台八千返。”单单一个天台山就来了八千返,那别处地方还多得很多得很,所以我们眼光要看得远。

  我们要用佛的眼光,要用平等心来对人,不能有一点偏缺,否则我们就会犯错误。我们现在坐在法堂的这些人,哪一个是菩萨,哪一个是凡夫,你能知道吗?我是不知道,我“悟道”实实在在是凡夫,你们真正都是菩萨。要这样子,这就是印光法师教导我们的。这样子,你就是用平等心,用佛眼照见一切众生。这个众生非但是人道,就是畜生也好、野兽也好、飞禽也好,都是我的故身,都是我无量劫以来的父母眷属、兄弟姐妹,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非常要紧。不能够起分别心,要平等心,所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这两句就是幽溪传灯法师讲的。传灯大师是什么人呢?是智者大师第三身的后身。智者大师现在是否又化现到人间了呢?我们不知道,但是不能轻慢。像我们现在这个法会里面,哪一个是祖师再来,你怎么能知道呢?除非他自己小的时候讲出来,不讲出来我们怎么能知道呢?这个我们要当心。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也是印光老法师教导我们的。怎么叫看好样子呢?我们可不能学济公和尚,济公和尚祂是大阿罗汉转世,祂能够吃死吐活。像四川的道香法师也是这样子,吃死能够吐活。我们现在人误以为祂可以吃,我也可以吃,但祂吃了能吐出活的,你有没有这个本事呢?非但不能吐出活的,还变得又酸又臭,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道香法师吃了死的能够吐活,鱼吃下去还能让它从水中游走。

  布袋和尚写了一个字条,让朝山的和尚带去给道香和尚,怎么写的呢?——“道香、道香,味道太香。”道香和尚一看到布袋和尚写给祂的信,随即双腿一盘就圆寂了。那我们能做到吗?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这就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要去去不得,有一点毛病就急着往医院跑。为了看病,再多的钱都肯出,就为了让自己身体好。你既然对自己的身体这样子爱惜,那我老实跟你讲:一切众生都是物命,都是性命,“人人爱性命,个个想富贵”,那么你不要杀生。弥勒菩萨的偈,我再给你们念一遍:“刀割众生身上肉,自己身上要添肥,与你黄金千万两,谁肯将刀割自皮。”菩萨说这个偈,就是为了让我们慈悲爱护物命,所以我们应当要衡量衡量,千万不能马虎,不能随便杀生。

  过去有个做大官的,身居高位,皇帝之下就是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他地位很高、势力很大,但是三天二头生病,快要了他的命。他就去问一位高僧,“这是什么原因?”“一切都有因果,路归路、桥归桥”,你要做功德,就去造寺院、修佛像,这功德都是很大的,以后你就有住高楼大厦的福报;你杀生就是自做自受,没有人替代的,所以你才会一直病苦缠身,这都是自做自受。”“自做自受”,自己做,要你自己受,就是这个道理。

  我讲到弥勒菩萨大慈悲,这里顺带说两句,弥勒菩萨真是慈悲。倘若不发度众生的这个大愿心,就不能够同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应,那么我们就算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恐怕也不能够成功。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不休息,一定要常精进,就是要随学这四位菩萨的行愿,那么你这句佛号就能念得好,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要有智慧,要分得清什么是紧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要明白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连我这个色壳子也是虚幻不实的。我们在普陀山庙里,要是一口气不来往生了,我们还能在普陀山吗?早已经被火烧掉了。“我闻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有的人心想:他死了,我不会死的,我会长命百岁的。那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本来有一百岁的寿命,但佛却把二十年的福报留给我们未法众生享受。佛的福报大,天上天下都来供养,但佛却将此福德留给我们未法众生享受,所以佛八十岁就涅槃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呢?——今天过得去就不要愁明天,一句“阿弥陀佛”念好,过得去就可以了。有钱有有钱的过法,没钱有没钱的过法,不要贪求、多求,要求自己多念佛,素吃得净、佛念得多。

  我看这个世界上念佛的人家、信佛的人家,每一家日子都挺好过。你如果佛也不念,只知道杀生,日子就不好过了,病也就比别人多,烦心事也比别人多。所以“解脱道中得解脱,智慧法中求智慧”,我们佛法就是智慧法。世间上有德育、体育,我们佛法就是智育。

  如果看不空,看不透,我们做人就会迷迷糊糊。所以有文化的人要多看佛经,但是看佛经也要看是谁鉴定的、是谁做的,如果乱看也会看模糊的。有些人做书呆子也有的,非但没有利益还有错误。就是你给人家讲,讲得不好也会有错误。

  我再说一句,杨仁山居士、龙舒居士,特别是龙舒居士,他非常了不起,是站着往生的。他刻《龙舒净土文》的时候,到达这样的功德,但祖师还是不满意他的做法。像昭明太子,他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品,虽然佛的经典一个字也未动,只是简单地分一分,也是犯错误,之后就眼睛瞎了。后来问人家说,“我将经文分了三十二品后,读经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人家回答,“读的人多了。”总算在这里勉强减少点罪业。杭州有东天目、西天目,昭明太子就在东天目,“目”就是两只眼睛。这样说起来我们要小心,我们念回向文也好、念弥陀经也好,不能增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

  印光大师讲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就是这样说的。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算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不能减一个字,增一个字。所以我们听经的人这里要注意。我自己是这样的,我没资格批评,所以就按照印光法师介绍,莲池大师是十地菩萨化生,一地菩萨是在八个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做佛,十地菩萨他来判断很有道理,就是不能篡改佛经,佛经不能做汇集本,这些都不可以。尽管印《龙舒净土文》能够出舍利,龙舒居士尚且能站着往生西方,祖师也不赞成。这点我们要领会到。什么人是障碍我的,什么人修行是有所偏向的,我们自己要当心。

  我之所以依这本注解来读给你们听,就是印光老法师鉴定和赞叹。虽然我不能给你们多大的利益,但也不能损害,不能令你们迷糊,那么我说的人罪过就小,这非常要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