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的心是慈悲,慈悲得很。什么道理呢?因为《阿弥陀经》里说,这是“难信之法”。念《阿弥陀经》很简单,念“阿弥陀佛”名号更简单,切入一心,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是最为简单,也很容易修持。
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以后,方才知道佛是不可思议功德。说给我们听,教我们依了《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方法去修,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要放下,生死心要切。
现在有些人虽然信佛,但还没有吃净素,事相上也还做不到,有的晚上电影看看、电视望望、录像放放,心都散乱了。我们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你事上用得多,道念上就轻,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要专心、要精进,所以慈云忏主“一心皈命……”这篇净土文,作得非常地恳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要“一心皈命”,三心二意就不容易生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所说,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于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精通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就是戒、定、慧三学。“法师”二字,是“依法为师”——依此法为师。
鸠摩罗什是印度中天竺的宰相鸠摩罗炎的儿子,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叫“童寿”,祂七岁随母亲到一座寺庙拜佛时,见佛前有一个鼎,他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就把鼎举过头顶。“怎么像戴帽子一样轻松?”才一动念,就不灵了。那么他心里如果没有打妄想,就能像戴帽子一样毫不费力地举起来;一打妄想,“我小小年纪,怎么能举起这么重的鼎呢?当他心里这么一想,就举不动了。由此,他忽然悟到一切都是唯心造——心里觉得举不动,就真举不动了,刚开始是很轻的。
法师在临终时,身体都烧掉了,舌头却不化。鸠摩罗什大师不仅是释迦佛陀的译经师,而且也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
以下是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是指这部《阿弥陀经》。“我”是阿难自称,“我”阿难亲自在佛面前听闻来的。“一时”两字,因为天上人间时间有长有短,中国与外国时间有差异,像我们周朝同夏朝,一个是一月,一个是正月,这个没有关系,所以不说几时几月,但说“一时”。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阿难尊者说的,未说“如是我闻”四个字,就有三种疑问:一疑是他方佛来,一疑是佛重出,一疑是阿难成佛。一说“如是我闻”,三疑俱息。
佛在舍卫国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当时释迦牟尼佛不是简简单单地去舍卫国的,当时有一位给孤独长者,又叫须达多长者,去他的一位亲戚家,这位亲戚也是一位长者,叫删檀那长者,一到他家里,看到删檀那长者亲自张灯结彩,做种种供养。就问他:“你们办什么喜事,是嫁女儿还是少爷做喜事?”删檀那长者回答,“既不是嫁女儿,也不是办什么喜事,而是要请佛来我家里。”
这还是给孤独长者第一次听到“佛”名,不知道佛是怎么一回事。删檀那长者告诉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长者听后一定要去见佛,他半夜就要去找佛,出去后有一段路很亮很亮,他走到天子桥拜三拜,看不到路了,他就一心念佛,后来路又亮了。走到王舍城,佛正在说法,他来请佛到他们国家去。佛说:“若要我去你们国家,你要先造一个精舍,我可以住在这个精舍。”佛派舍利弗与给孤独长者一同回到舍卫国。
佛住的地方非常难找,不能离京城太远,也不能太近,最好在一个适当的地方。结果找来找去只有太子的花园最合适。给孤独长者是宰相,就去与太子商量。祇陀太子当时并没有想答应,便随口说道:“你要我的花园也可以,除非你用金砖铺地。”此话一讲,给孤独长者就当真了,立刻开金库用金砖来铺地,铺到只剩下一个角落了。有人传话给太子说:“您是缺钱还是怎样?怎么会把花园卖掉?”太子说:“我是和老宰相说玩笑话的,他要我的花园除非金砖铺地。”
他就去问长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金砖铺地?”须达多长者说:“我也不是自己享用,我们国家没有佛,我们要请佛来我们国家,所以我要您的花园。”太子说:“就算按您说的,那您的金砖也还没铺遍啊,还有一角没有铺上金砖”。长者说:“我正在想是开大库、中库还是小库。”太子说:“花园我答应给你了,但是里面的树还是我的,我没和你说过树也是你的。”所以现在的祗树给孤独园,就是由祇陀太子供养的树,给孤独长者供养的园。
须达多长者与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国精舍测量地基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忽然间微微一笑,给孤独长者问,“尊者,您微笑一定有缘故。”舍利弗答复,“长者啊,我和您还在量精舍的地基时,您天上的宝殿已经建好了。”量了一会儿,舍利弗尊者眉头一皱,长者又问,“尊者,您一定又有缘故。”尊者说,“我和您在量地基时,地基上的蚂蚁,从迦叶佛时代就开始做蚂蚁,到如今还在做蚂蚁。这说明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才露出这样的表情。”所以像尊者或者大阿罗汉,他的一举一动不是像我们凡夫一样,随便地发怒发笑,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原因。
六种成就里,“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这就解释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俱”就是“同”,这是众成就。大比丘对小比丘来说。这么快,时间又到了,大比丘还没讲完,把这两句讲完。
大比丘、“比丘”有三种含义:怖魔、破恶、乞士。印度话叫比丘,男众叫比丘僧,女众叫比丘尼。这里“与大比丘僧”,有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优楼频螺迦叶有五百,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两兄弟也有五百,这样加起来就有一千人。再就是舍利弗有一百人,大目犍连有一百人,共计两百人。还有耶舍长者有五十人,加起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如要详细讲要很长时间,我们现在就是略略讲一讲。
释迦牟尼佛为了度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皈依佛法,用了种种神通,单单优楼频螺迦叶一个人,就要用五百遍的神通才能度过来。我略说一下佛如何降伏优楼频螺迦叶的最后一个神通。
优楼频螺迦叶想害佛,他不称佛,叫瞿昙,你要住在我这里过夜是可以的,我请你住到火龙窟里,你不怕火龙的话就可以去住。佛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只要答应给我住就好了。晚上住的时候,火龙吐火要想烧死佛,不知道佛也用火,佛是用三昧火,它是用凡火,凡火是敌不过三昧火,龙自己烧得热了没有办法,只有佛的钵边才清凉,所以游来游去,索性游进了钵里,里面很清凉,这样一来第二天就把龙降服了。
降服龙王之后,龙王还要请佛,它说我已经看到佛的庄严法相,但是今后我的龙子龙孙却看不到佛,佛有大神通,最好能在我的火龙窟里刻一个印子。佛是大慈大悲答应了火龙,就用神通在石头上印现了佛的庄严法相。
后来玄奘法师到了火龙窟,看到佛的法相庄严,他就写了四句偈,被后人刻在火龙窟里,“佛出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所以佛是真正大慈大悲,现在仍然存在,妙相庄严仍然印在火龙窟里。
“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上午我们讲到“如是我闻”,还要补充一下,这“如是我闻”四个字是阿难尊者说的。未说“如是我闻”四个字,就有三种疑问:一疑是他方佛来,一疑是佛重出,一疑是阿难成佛。一说“如是我闻”,三疑俱息。
当初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悲心很重,也不知道要问佛,这时候摩诃迦叶,有些经典也说是阿那律尊者,他提醒阿难赶快去问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在集结经论时,以何放在经首?恶性比丘如何对待?佛在世时有大威德,恶性比丘没有办法。这些都要去请问佛。
“如是我闻”不同于外道经首用“嚘”“阿”二字,佛经里都是“如是我闻”,《盂兰盆经》里就是“闻如是”。
我们很多念佛人连阿弥陀佛的父亲和母亲,乃至阿弥陀佛出世时的佛名都不知道,现在我再来重复一遍:阿弥陀佛的父亲叫“月上转轮圣王”,阿弥陀佛的母亲叫“殊胜妙颜夫人”。月上转轮圣王在世的时候,国土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阿弥陀佛身为皇太子,他弃国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法名叫“法藏比丘”。我们念佛人一定要记住,就像我们阳间父母一样,如果连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就太没礼貌了。
我们念佛人其他记不住没关系,但是阿弥陀佛的父母姓名,当时在世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出家后的法号这些都要记住,这些都很重要,我再这样重复一遍,大家就都记住了。因为我们的娑婆世界是以音声来做佛事的,耳根最利。所以《楞严经》中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当从闻中入。”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耳根最利。
有些清净的国土或以香饭做佛事,饭非常香,一闻到佛的饭香,烦恼都没有了,这叫以香饭做佛事;有些佛土以天衣做佛事,天衣一披上身,烦恼都断尽。而我们娑婆世界以音声做佛事,一定要人家讲然后听,就是自己看经也必须要读出声音来,自己耳朵听到,才能够种到八识田里。
因为眼有眼识,耳有耳识,乃至意有意识。所以六根对六尘,根尘识,三六十八界,十八界都空了就可以成佛了,这非常重要。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中间若没有识,就不能起作用,虽然有眼,见而不知,不知道分别,分别就是识。所以,憨山大师到弥勒内院听到弥勒菩萨说法,他记得非常牢,这两句话是:“有分别曰识,无分别曰智。”我们思量分别都不是智慧,都是以识用事。学佛法一定要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才能转凡成圣。
按八识来讲,转五识为成所做智,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就叫转凡成圣。返迷归悟,你不听经,主次分不清,正行和助行也迷迷糊糊,所以一定要听经。
我上午讲过,所有的一切形象、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相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的清净心不但无恶念也无善念,“不思善、不思恶”这就是我们从菩萨一直到地狱众生的本来面目。就算我们成佛了也不增一分,就算我们堕落下去,不管是堕入三途八难,自己的本性是不会埋没的。所以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本来光明。”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是清净法身。
清净法身是遍一切处的,没有一处不是清净法身。我们为何不清净?落在分别意识上。
就像水不动则清净,一动则浑浊,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一分别就浑浊,糊里糊涂;如果不起分别,就是本来面目。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月就是清净法身,千江月就是月的影子,云指什么呢?云就是乌云色相,被乌云色相遮住了,就不见本来面目,光明就不能出现。
不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如同大圆镜,圆在中道,不管胡来汉来,不起分别,于心无碍,无有挂碍;一起分别,就有挂碍,就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这很要紧。那么我未讲正文,先将这几句再分析一下。
所以我们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念经也好,念经就是念经,离开经以外没有分别;念咒就是念咒,离开咒以外没有其它念头;念佛就是念佛,或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或不出口念四字——“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它念头就没有了,这就是清净。
一边念佛,一边思维,一边分别,这个“佛”念不好。我们听经也是一样,只管一心听法师讲经,家里面的孙子啊,小孩啊,都不要去想。人在讲堂,我们心也不要跑出去,就是这样子“一心谛听”,这样子,一入耳根就不会再忘记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课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课
- 《阿弥陀经》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 依《阿弥陀经》谈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六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七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八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三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四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九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一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十二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五课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十六课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