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净土法门也要先去“料简”。这里谈到“非器”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无信者”,就是对念佛法门没有信心的人;
第二种人是“无愿者”,就是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好乐、不发愿的人。
最后是“无行者”,即不去执持名号的人。也就是说不具备信、愿、行的人,这就叫“非器”。
反之,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的人都是净土的根器。所以先阐明这个根器“有是有非”,“有是”,“是”就是“是器”,“非”就是“非器”。具足信、愿、行就是“是器”,不具足信、愿、行就是“非器”,这是先阐明根器。
其次要甄别往生的阶位“有胜有劣”。“胜”就是上辈三品往生,“劣”就是下辈三品往生 。所以这一段讨论的目的就是欲令我们能够舍“非器”而从“是器”,放弃下辈往生而取上辈往生。
下面谈信。净土的根器首先谈信,那信什么呢?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虽然还是轮回的业力凡夫,但现前这一念的体性与十方三世诸佛的体性平等不二。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从果上来说,当一个修道人成佛的时候,他现量亲证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从因门来看,一个菩萨修行,要知道念念当中有很多的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由于众生跟佛在体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体性上平等不二就是诸佛所证的,也就是我们众生介尔一念的体性。
而这一念的体性、如来藏,跟佛所证是平等不二的,即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相状上,我们还是有烦恼的,有分别。所以佛是断了烦恼分别,“至为清净”,他就叫佛陀。我们还没有断,就是凡夫。所以,性和相,首先要相信我们的性体跟佛没有两样。
既然心、佛、众生等无差别,那就是说生、佛不二。这个佛就在我们内心,我们众生也就在佛的内心,于是我们业力凡夫去念这个果地圆满的佛,这就是“外慕诸圣”了。果地上的佛就一定能加被我们,就一定能令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一到极乐净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够究竟圆满成就大乘的佛果。
在净土宗本源意义上,你得要同时“内重己灵”和“外慕诸佛”。要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他的大悲愿力,他的实相的法身、愿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边,我们也在弥陀的愿海里面。只要一念回光,具足信愿,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样圆顿的往生道理就是从生佛不二的层面上建立的。
所以,《阿弥陀经》常常点示“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很恳切,因为这是难信之法,但是你们要相信“我语”。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不会说假话的。
具足这样的信之后,就得谈愿了。前面谈的对净土的信不是脱空的,这个信要具体落实在愿上,这叫由信启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这个愿是从信里面升华出来的。
既然众生跟阿弥陀佛平等不二,那么阿弥陀佛就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流浪在三界啊!我们是浪子啊!我们要有浪子忆念慈母的心,这个心生起来了,就有一种瞻仰之感,对阿弥陀佛瞻仰、皈依、神往和欣慕的情怀就能出来。“瞻依向慕”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到极乐净土,跟自己的慈母相逢。
之前我们没有愿的时候,在无量劫的轮回当中,“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虽然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但我们从来没有去忆念慈母,“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现在我们这些专忘的浪子,知道有阿弥陀佛了,相信有阿弥陀佛了,相信他在我们内心了,相信他四十八大愿的愿海来救度我们了,所以一定要生起净土的情怀。这种净土情怀就是这四个字“瞻依向慕”,其目的就是“必欲往生”。
最近我们的悦众法师正在给大家培训东林佛号,就是在谈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念东林佛号。不是有气无力地把佛号拖得很长,昏昏欲睡的,一定要有情怀啊!没有情怀,你很难表达恳切的愿哪!这种情怀念出来了,你才能悲喜交集啊!你这个浪子才能够跟你的慈母对面哪!
母子是天性相关的,只要这种情怀建立了,我们这颗草就变成一根针了,这根针就跟那个大磁场同构相吸了,马上被阿弥陀佛愿海所摄受了。
这一摄受你身心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悲喜交集才能出来。要么你一点情怀都没有,只是“阿……弥……陀……”这样称念佛号,有时候念得真想睡觉。所以一定要强调这种宗教情怀,净土法门是要讲情怀的。
《阿弥陀经》三次劝愿,说明这个愿很难发起来啊。能发起往生净土愿的人,就像从污泥浊水里面生长出来的莲华。我们无量劫的烦恼淤泥累积得无比深厚,发愿往生,就是从这一堆“烂泥”当中生长出的一种觉性。
你只要把这个愿发出来,你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就当生。无论是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只要发出这样恳切的愿,你就不退转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海接通了,阿弥陀佛的愿海把我们紧紧摄受住了,叫“摄取不舍”,把你抓住了,不舍弃你,你还能跑到哪去呢?所以这个愿是很重要的。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