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五十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五十八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入法界品(入六十八经)
自下大文第五有十善友。寄十地位。即分十段。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欢喜地。城名迦毗罗者。此云黄色。往昔黄头仙人依此处故。黄是中色表契中道故。又此是佛生之城。表初地生佛家故。婆珊者。此云春也。婆演底者。此云主当。以于春时主当苗稼故。谓显初入地能生长万行。护众生故。地上多见夜神者。证智玄妙杂相破闇故。下九天神准梵本。皆是女神。瞿波亦女者。地上证于同体慈悲女之状故。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前修证。后渐次下趣求后友。于中先至时处从东门入者。开明之初。显入证之始故。见日没者。是夜神故。表分别见日皆已亡故。后心念下生渴仰心。第二作是念时下。明见敬咨问。于中二。初见友依正。于空见者。城表教道空表证道。宗说兼通。如日处空故服朱衣者。证智明显故。法门星像。不离一身如体。化生作用。不离一毛之性。二善财童子见闻下设敬咨问。第三时彼夜神下称赞授法中二。初称赞。后善男子我得下授己法界。于中三。一标名体。二显业用。三得法久近。今初。一切众生痴暗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无我智。又破众生闇为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故。二我于恶慧下明业用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兴救物之心。二我于夜闇下。正明对缘救摄。于中十门。初一总明。为海难下别显。今初有四种。一夜等为救时。二海等为救处。三遭盗等为所救。四种种方便为能救。后九门别显中。文皆有二。先救世苦令得世乐。后以回向大愿。令其究竟离苦得乐。九中一救海难众生。二为在陆地下救处陆众生。三一切众生下救求不得及行山险众生。四救乐国土众生。五救着聚落众生。六救闇夜众生。七是诸众生无有智下。救惑业众生。八或病所缠下救八苦众生。九入见稠林下救恶见众生。文并可知。二偈颂中二十一颂分四。初一颂法门名体。二有四颂举因劝修。即四无量。三有十颂显果令入。即六处殊胜。四有六颂明业用广大。三得法久近中。先兴二问后还两答。答中有二。先答发心时节。后答得法久近。今初有六。初总显本事因缘。二时彼城东下明初佛兴世。三莲华城内下善友劝发。四令王夫人下正发大心。五时王夫人下结会古今。六我于彼佛下发心成益。二过此劫已下答得法久近。于中二。初总显得法因缘。后我才见佛下正明得法。于中三。初得方便三昧。谓上见诸佛下化众生。次以闻法故下得此解脱。后得此解脱已下广显业用。第四谦推可知。第五指示后友。云菩提场内者。得无误犯。由契理故。理即菩提场。友名普德者。最胜法界无德不具故。净光者。正智证入离误犯之垢故。即前净月。故云本从发心。第六尔时善财下恋德礼辞。于中二。先以偈赞表恋德之深。于中十偈分四。初四赞身心超胜。次三明大用无涯。次二益物不虚。后一结德无尽。二时善财下作礼辞退(已下六十九经)第二普德净光夜神。寄离垢地。善友义如前说。文则具六。且分为四。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见敬咨问。第三称赞授法。第四恋德礼辞。今初。先念前法有十一句。初一念发心余十念得法。第二顶礼下见敬咨问。第三夜神答下称赞授法。先赞后授。授中二。先长行后偈颂。长行中三。第一正授法门。第二谦己推胜。第三指示后友。初中二。先总答所问。后别示己法。今初。有标征释结。释中有十句。初总余别。别中三。是智法光明。四放光利益。五常光发焰余可知。二善男子我得下别示己法。于中二。先标名体。谓契理无著为寂静。止观双运为禅定。正法乐住为乐。大用无涯为普游步。后普见三世下广显业用。于中四。初明攀缘如实禅。同如来清净禅。即寂静业用。次现法乐住禅即定业用。三明引生功德禅。四饶益有情禅。此二即普游步业用。今初。文中有标征释。标以见佛无著故寂静。释云所以无著者。穷了如来之体性故。文有十非。大同中论八不。谓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为四。其非实非妄即是不常。非迁非坏即是不断。一相即非异。无相亦非一。二善男子我如是了下明现法乐住禅。先牒前起后。后思惟下正显四禅。初禅中。思惟观察即是寻伺。当对治支。坚固庄严犹是寻伺之相。次不起一切妄想分别。即所离障。然世禅但离欲恶不善。今一乘深妙故。离一切妄想。次大悲救护一切众生。即利益支。谓离自忧念众生忧故生喜乐。后一心下即所依支。谓彼二依止二禅中息一切意业。即灭觉观。次摄一切众生。是一心智力勇猛。是内净无觉无观。次喜心悦豫是定生喜乐。修第二禅即彼二。依止下三四禅准此
三禅中初思惟一切众生自性。即舍念二支。谓舍离前摄生之喜。于此舍中不失念故。厌离生死即慧乐二支。谓正知生死不可喜故。厌离即得真寂之乐。四禅中二句通具三支。谓苦喜忧乐皆是众苦热恼。于下苦中横生乐故。四受俱亡故。云悉能息灭即舍念清净。既无苦乐即是中受。三增长圆满下引生功德禅。游戏神通即普游步义。上来皆约一乘。异于三地寄法故。乃至云普入法界。四善男子我修此下明饶益有情禅。种种方便无不饶益。亦普游步义。文中三。初令修四念处等观。次若有众生下明作道因缘。后复次下令修四正断。第二我唯下谦己推胜。第三去此不远下指示后友。去此不远者。同寄世间故。菩提场右者。依理发光义便易故。喜目观察者忍恶视物故云喜目。发闻持光故云观察。后偈颂十三偈分三。初十偈颂正授法门。次二颂谦己推胜。后一颂指示后友。前中颂前十法。文小不次。初四如次颂前四法。五超颂第七。六颂第六。七却颂第五。八颂第十。九颂第八。十颂第九。第四礼辞可知第三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寄发光地。文具六段。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初依前友教。念友成益。后作是念已下趣求后友。得友加持于中四。一欲趣后友。二时喜目神下得友加持。谓加令知近友之益。三时善财童子遽发下加所成益。谓依前能加而起念故。如次以此十句对前十句四。尔时善财下正明趣后。第二见彼下见敬咨问中。但略明见已含敬请。第三入普喜幢下示己法界。谓悬为示相义当答问。于中三。初标名体。次显业用。后出所因。今初。无不摄伏为大势力。遍称群机故云普喜。摧伏高显所以名幢。第二于其身上下明业用。于中三。初显无涯之用。次尔时善财见闻下睹用获益。后尔时善财得此下庆益称赞。初中谓毛孔身云无有尽故。于中二。先出通说修行身。后复于一一诸毛孔下出演说本行身。前中三。初总标亦是释名。次所谓下别显十度。如次十度各有又出。以为拣别。其间深旨如理思之。后如说菩萨诸波罗蜜下类通余法。种种行法者。神通度生菩提分等。二出演说本行身中四。一出能说之身。二于彼一切众生下明演法之声。三以如是等声下显所说之法。四如是说时下彰说之益。前二后一可知。三所说法中二。先说本行十度行法。后又说下类通所余行法。今初忍中。恶作属身恶说属口。禅中有六句。一名体。二资缘。三造修。四获得。五治障。六起用。下之五度句虽多少。例此可知。般若中日约破闇云。约演法。藏显包含。方便中体性通事理。理趣谓意趣。后类通余行中。具四菩萨行思之。二睹用获益。即证入法界。于中三。初显证因缘。次则得下正明证入。后何以下征释所由。三庆益称赞中十偈分四。初一偈现说之因。次一现说之意。次六现说体相。皆即寂之用。后二总结现说无碍。第三尔时善财下明出所因。于中先兴二问。后具二答。于中先以偈答。后会古今。前中总九十一颂分二。前七十九颂答发心久近。后十二颂答得法时节。前中有十。复次初寂静音劫。正是发心之时。有三十一颂分六。初一偈总标。二有八偈显其本生三有十偈明发心本事。四一偈正显发心。五六偈明发后之德。六有五偈转值余佛。未得慧眼者。未得十解正慧明故。二天胜劫中有四偈半。无而计为有者。未解即心自性故。余之八劫偈数可知。三梵光明劫中。未能明了法者。未了十行真实行法故。四功德月劫。未得善巧回向深智趣佛智海故。五寂静慧劫。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净法故。六善出现劫。未净修道之障故。七集坚固王劫。未得六地缘生深顺之忍。八妙胜主劫。修最胜道者。六地般若为胜道故。九千功德劫。未得八地净无生忍故。十无著庄严劫。四颂半。但言供养者。下明得法故。又前次第皆言未得。后后则已得前前思之。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圆满故。其劫名亦顺地义。如文思之。第二次有佛出现名为功德幢下。答得法时节中。即前无著劫得此法也。于中二。初四偈得无功用之三地。谓八地无依大愿。九地灭定总持。十地成如来力。后八结成普贤行位。于中三。初四偈半牒举大心之始。次二偈半明成德之终。后一偈总结圆满。因果圆融初后该彻故。入普贤道。二结会第四谦己推胜并可知。第五指示后友。同在证位。故云于此会中。起精进行为普救众生。智焰吉祥称为妙德(已下第七十经)第四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寄焰慧地。文但有五。二三合故。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修入前法。后一心愿得下趣求后友。第二时彼二神下。闻见法界即合二三。谓约善财则是见敬。若约夜神所现即是解脱业用。便为默授法界。若约二文开辨则先明见敬咨问。后答因缘。方为正授法界。今依合科总分为四。一现光加持。二蒙光获益。三三业敬赞。四问答因缘。今初调伏众生解脱即光所依。是己法门名体可知。第二善财尔时下蒙光获益谓得三昧见大用故。于中二。先得定。谓三业六根皆离障故。云究竟清净。即净智圆满。摧障为轮故所见无碍。后得此下明见大用。于中二。先见用所依处。后一一尘中下明所见事。于中三。一所化处。二能化益。三所化意。前中二。一总明处类。二又见下别明尘中之刹。趣杂秽等者。转变向染净故。杂染清净者染多故。下句反此。一向净者对上二故。初之二句乃是总明。二如是等下明能化益亦二。先总明。后令地狱下别显。于中先化五道。后又见一切众生下明化九类。三为成就下明化意中。为成诸法通能所化。第三时善财童子见此下。三业敬赞中三。初身心敬重。二时彼夜神下显友自在。三尔时下口以偈赞。二十偈半分二。初偈总余偈别。别中二。初九偈半明光用无涯。后我承下述前蒙光获益。于中三。初半偈推功归本。次二偈半述得三昧。余述见大用。第四问答因缘中二。先问后答。问中有三。一问名前来标名集经者言故。此方问。二问得法久近。欲显久修德远故。三问修因净治。求入路故。后夜神言下答中二。先叹深难说。后我承下承力为说。今初。深相云何。若约得时时久远故。非久近故。若约修因因行广故。若通上二契理深故。若约名说名如体用故。名者实宾。难穷实故。文有标及征释可知。后承力为说中。先长行后偈颂。前中先标许。后善男子下正说。于中二。先通答三问。后别答修行治净问。今初分三。一答得法久近。二明发心之始。三结会古今。今初十段。一总举劫刹佛兴已略。酬其久近。二其佛世界下通显刹相。三此界东际下别显生处。四有转轮王下明本生父母。五其有一女下明本生身。六尔时众生下。众生起恶为佛现因。七时彼城北下佛兴益物。八时普贤下明善友引导。九时转轮王女下。明德女修因。十普智宝焰下闻经得益。前六可知。就第七佛兴益物中三。一明得道之场。二须弥山下总显佛数。三其第一下别明初佛。于中七。一总明成道。二其彼如来下成道前相。谓放光调机有十一重。一一重中。各有光明业用成益。以益对名可以思准。若约表法。则前十为次第十度光。后一为圆融十度光。以此照心则自智出现。三满七日已下动刹集众。四尔时彼世界中下现相显德。五善男子此普照下明成道依正。六善男子彼普智宝焰下始成正觉。一成一切成故。七随众生心下转正法轮。于中三。初总标转法。二于一一下显其成益。于中初益凡夫。次益二乘。后益菩萨。菩萨中先成行。后发菩提心下成位。菩提心是住位。菩萨道是行位。净波罗蜜是回向位。以大愿海净治前度故。后二句是等觉位。三善男子彼普智下结无间断。第八善友引导中六。一知机起恶。二化现妙身下现身超胜。三时诸众生下物机惊怪。四尔时普贤下告语佛兴。五时圣王女下女发大心。亦是入法之因。六善男子时转轮王下父王诣佛。于中四。一身处虚空。二以偈赞引。于中十偈初一总劝。次五偈释劝。后四偈结劝胜故应往。三尔时下广兴供云。四到已下至彼修敬。第九德女修因。于中三。一严具奉佛表修万行。向佛果故。二时庄严下见佛现变。表因小果大故。三既见是已下睹变获益。第十闻经得益中三。一佛为说经从总相为名。二时彼女人下正明闻益。于中亦三。初得三昧益。文有总别。次得如是等下得大心益。即悲智等心。后一心思惟下成夫愿益上之三益。即调伏众生。解脱三事皆调伏之法故。三时彼如来复为下显发昔因。第二善男子复于此前下。明发心之始。于此前者。即得法劫之前也。显前得法非无因也。第三善男子于意云何下结会古今。于中三。初结会得法时身。次我于彼时下结发心之始。后次复引导下正结得法。此方酬其名即前三益。第二善男子过彼毗卢下。别答修行净治。前有闻法修行。是得法之前。此是得法之后。于中二。一别举大光劫。二善男子此世界中下。总显诸劫。今初分三。初总明。次其最初佛下别显。其中经名说者当演。后善男子如是下显其最后。二总显诸劫中三初总标。次彼诸如来下得法修行。后善男子我依下见佛行成。第二偈颂四十一偈分三。初二偈举法诫听。次三十八偈颂前正说。后一偈举因劝修。今初即颂前标许。就颂正说中。通颂得法久近及修行清净。于中二。先三十六偈颂最初一劫。广前长行。有百一十佛。表十地等觉。各以初佛为主余九为伴。思之。后二偈颂前总显诸劫。亦表智满行圆无非佛故。第四去此不远下指示后友。亦以证同。又禅依进发。故云不远。禅故寂静入俗演法化物深广。故云音海。然此神即普救之母。表真精进却从定生。起心动念是妄非进故。余可知(已下入第七十一经)。第五寂静音海夜神。寄难胜地。文中具六。第一依教趣求。第二顶礼其足下见敬咨问。第三时彼夜神下称赞授法。于中先赞。后善男子我得下正授法界。于中二先略标名体。准下有二意。一化生遂志故。生喜即福德庄严。二观佛菩萨胜用故。欢喜即智慧庄严。观化既无间断故。喜亦念念出生。后善财言下广显其相。于中三。初显解说业用。次明解脱所因后彰发心久近各有问答。今初先问有四。一问所起业用。二问所行之境。三问能起方便成上所起。四问能观之观成上所行。后答中即分为四。初答起何方便。以悲智双运等心。为能起之方便。二发是心已下答为何事业。正以化生为事业故。三复次善男子我常观察下。答作何观察。谓观察菩萨如来。四又善男子此解脱无边下。答行何境界。以无边无尽甚深广大能所不二为所行境。问中欲显能所别故。先问所成后问能成。答中欲显能所相成故。隔句相属。又由能起所故先辨能。又观察中虽有所观意在能观。所行境中虽是所行而义兼能所故。四问全别。是以晋经行何境界名何境界。云何此则兼通分齐之境。非但所观。今初能起方便中有二十心。前十起上求大智心。后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超过下十心。下化大悲心。第二答所作事业中。有标释结。初标可知。二所谓下别释。有三十七门分三。初十五门随其便宜。以十度化治其十蔽。于中初五门双明舍戒。以舍一切着则戒净故。后十心明余八度。而般若及愿各有二门。次色相不具下有十二门。化无功德众生。令得佛因果功德见第一义。后贪行多者下十门。但以对治门破其惑障。三善男子我以此等下总结化意。见物成益故大欢喜此即释名中初意。第三答观察问中二。先观菩萨境界。后善男子我观察此道场下。观佛胜用。于中三。初结前生后。知佛神力下义当生后故。次我观毗卢下正显有其十门。后我见是已于念念下总结。近结前之十门。亦远结前观菩萨境。以所观境皆称性故。于中先标喜成益。后何以下征释益由。以能观之大智称法界之体相故。所生信等等一切智。第四答所行境界问。通二种境。如言入法界门即所观境。发一切智性心即分齐境。余可准思。文中分三。初十门法说。次犹如影下二十二门喻说。以深广相难可知故。后我今为汝下一句总结劝修。第二尔时善财童子下。明得解脱因中。先问后答。答即十度为因可知。第三善财童子言圣者下。明发心久近。欲显道根深故。先问后答。答中二。先长行中三。初于余刹海中发心修行。二然后命终下。于娑婆界中修行得法。三善男子汝问于我下结酬其问。今初分二。先于第一刹尘劫修。后于第二刹尘劫修。前中分五。初总显刹海。二此世界中下别彰时处。三有佛名不退下。显于初佛发心得定。此即正酬发心之问。自此已去皆显修行得法。是知先问。亦含问其得法久近。神名具足等者。亦表五地入俗福智高胜故。四此道场中次有如来下。略举次前九佛。五善男子清净光下。结略显广。此举一劫之中刹尘数佛。皆悉供事。二从此命终还即下。于第二刹尘劫修行。界不异前故云还即。劫时有异言历刹尘。前虽数数命终。今语前劫之末。是知前普光明幢劫。即是大劫。其中已含有刹尘数小劫。此中但明尘数小劫。略无大劫之名。二文影略故下结云。于二佛刹微尘数劫中。修菩萨行。是则前段一如来兴义当一劫。若以普光明劫为刹尘之一。此命终之下结成刹尘之劫。则阙二字。故晋经言于彼世界。经二佛刹微尘数劫。方顺下文二劫之言。一劫已有刹尘之佛。则佛弥多矣。第二于娑婆世界修行得法中二。先举此前三佛。后次值毗卢下显遇本师得今解脱。则前所得望此皆因。于中二。先名体。后得此解脱已下明业用。此中业用。非独事业。良以前之四问皆业用故。故此通包。于中二。初标所入海数。后见彼一切下明海中所见。展转深细略为四重。一刹海中尘。二尘中之刹。三刹中之佛。四又亦见彼下佛毛变化。于中二。先通力演法。后我得下明夜神悟入。于中有二。一总显能所悟。二一一法门下明重重微细。于中二。先总显十重。后一一智光下。别显智光之用。今初有十重一切。显无尽法门。十中前五约所悟。一法门者。如般若一门中有多契经。二随一契经诠多深广之法。谓含诸度等。三随一深法有多品类。四随一类中有多事法。其一一法含旨如云。五随一根本法云。流出众多支派后五约能悟可知。二别显智光之用者。是第十一重但广最后一重。功用无边则类前重重不可尽也。于中初句总该横竖后知无量如来下。别显横竖之中所知于中五。一知如来因地之行。二知往昔超菩萨地下。知佛因地之位。三知为菩萨时常见下。知因地作用。上三知因。四知无量如来放大光下知果用。五彼诸如来下总知因果。第三结酬其问中三。初结此前。次及此劫中下。类显未来及于余界。后善男子下结劝修学。第二偈颂有十偈分三。初一诫听劝修。次八正明昔行。于中前四智行上供。后四悲心下救。后一结行分齐。第四谦己推胜。第五指示后友。般若为得佛之所持。言菩提场。般若若现则善守心城及一切智城。万行由生为增威力。第六恋德礼辞中。初以心观。次以偈赞。后以身礼。偈中十偈分四。初一明因友得见。次二寄对显胜。次六当相显胜。后一总结圆融。第六守护一切城夜神。寄现前地。第二见彼夜神下。见敬咨问可知。第三时彼夜神下。称赞授法。先赞发心之相。后善男子我得下。正授法界。于中三。初标名体。二显业用。三辩法根深。今初即事契理。故曰甚深权实无碍蕴摄妙辩。称为自在。依此演法普应群机。是为妙音。二为大法师下显其业用。于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结益。初中二。先十句彰法施之德。后佛子我以此等下显法施之意。第二善男子我以如是净法下。别显业用。于中三。初释甚深。次释自在后释妙音。初中三。初总标。次何者下征列。列法界中十种别义。约十种行显之。以行必称理理由行显故。谓一无分量。二无边际。三无齐限。四无涯畔。五竖无断绝。余可知。后善男子我作下结前观益。二又善男子我如是正念下。释自在义谓总持权实故。各就所持立名可知。三善男子我或为众生下。释妙音义。于中二。先别明后总结。今初有二十三。向初三约三慧。后二十句为十对。约广略辨。略言一者通理通事。理一有者二十五。昔理无二故。事一有者。同一有为故。余可思准。后我以如是等下总结。第三善男子我入下结益中二。先别结甚深益。由入无差别故住劫而不疲。后我成就下。通结妙音自在总持故。增长解脱。妙音故充满法界。第三时善财童子下辨法根深。先问后答。答中二。先辨初劫修行。后后是已来下类显多劫成益。今初分二。一总举刹劫。言世界转者。谓世界为尘一尘一刹。复末为尘故。亦犹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等。若取回转形。世界尘者。何以偏取此形。二善男子彼世界下别彰遇佛。于中四。初总举佛数兴处。二其最初下。别明于初佛得法。三次有佛兴下。略举次前百佛。四善男子如是等下。结略显广。二中分六。一标佛现。二彼佛出时下父王出家。三法欲灭下恶世过兴。四时王比丘下灭过弘阐。五时有比丘尼下。王女见闻发心得法。即正答得法久近也。六于汝意云何下。结会古今成益。三略举。四结广及类显成益。文并可知。第四我唯知下。谦己推胜中先显己知一。略显四种业用。若约妙音释。则不绮不离间不妄不恶口如次配之。若约甚深释者。不与理合皆名戏论。理外发言即是二语。既与理乖则非真非净。反此可知。后如诸下推胜知多。第五指示后友分三。初指后位。次颂前法。后善财得益。今初开敷树华者。约事在香树阁内故。约位七地是有行。有开发无相住故。二颂中颂前法者。临去殷勤属令修学故。十一偈分二。初二偈颂前体用。余颂显法根深。于中亦二。初颂初劫。后一偈颂类显多劫。前中三。初三通颂初后。次四别颂于初佛得法。后一颂中间百佛。及后结文。三善财得益。虽通由前。文亦近由此。于中先长行叙益。后观察下偈颂庆赞。十偈分四。初一赞福智超绝。次四叹悲智甚深。念念攀缘一切境。不碍分别事故。心心永断诸分别。常契理故。又上句约观下句约止。即止观双运了达无性。成无分别而起大悲。成上攀缘。攀缘即分别耳。不唯属妄。次四总显德圆离障摄益。后一成行入位(已下入第七十二经)第七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寄远行地。初二可知。第三夜神言下授已法界。于中四。一显法行。二立法名。三明业用。四辨根深。今初亦是法门所作业用。对先问行故。总示其行未举法门之名。于中二。先明安乐众生行。后善男子若有下利益众生行。令物断恶修善故。于中先总。后为悭吝下别显十度。治十蔽障。第二善男子我已成下立法名。此有二意。一望前称已益物悲智之心。故生大喜。二者望后照佛摄生广大悲智故生大喜。第三善财言下明业用中。先问后答。问中以是业用分齐。故云境界。答中三。初总标。谓知佛摄生之智为业用分齐。二云何普摄下。略显普摄之相。谓一切物乐皆由佛得。故知佛摄。三云何知然下。广显巧方便智。先征可知。后释意云。我见如来从因至果。大悲巧摄故。知乐由佛生。于中二。先总明。后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别显。于中亦二。先发善巧普摄之心。后起善巧普摄之行。前中亦二。先见发心之境沈苦集故。后见如是下正发救心。令得灭道。于中先并起慈悲后起观察下双运悲智。二起如是心已下。起普摄行中亦二。先别明利益众生行。后善男子毗卢遮那下。杂明种种行。前中三。初举摄生行体。次以是方便下明摄生本意。后菩萨如是念念下辨摄生周遍。即广大义。二杂明种种行中二。先明观机彰苦集无涯。后起大悲心下显修行无量。于中三。初总明化益。次为说种种下别明化法。后令诸众生下总结化意。第四善财童子言下辨法根深。先问后答。答中二。先叹深许说。二乃往下承力正酬。前中二。先长行亦二。先叹深难知。后承力许说。前中四。一标难知。非唯久远难知。抑亦当时发心。已得深法满佛境故。况无久近相非常见闻故。难信非闻慧境故。难知非思修故。难解难入上皆心缘处灭故。难说者言语道断故。二一切下显不知人三唯除下拣去能知即善财之类。四何以故下征释所以。以是佛境故。权教菩萨尚不能知。况前劣耶。二然我今下承力许说。后尔时下偈颂。二十一偈分二。初十九偈颂叹深难说。后二偈颂承力为说。前中四。初一偈颂标深难说二有三偈颂不知人。三有一偈超颂前释。以是佛境故。惑者不知。四有十四偈总颂拣去能知。次第颂前佛力所护等。恐繁不配。说者随宜。第二承力正酬中二。先长行亦二。先正说后结会古今。前中四。初总显发心时处佛兴。二善男子彼普光明下。别举本生时处。三其中有王下。明发心胜缘。四时此会中有童女下。正显发心本事。初二可知。三中有四。初明大王治化。即铁轮王故云阎浮。二时彼世界下。五浊为因感三灾果。寿命短促即命浊。资财下众生浊。不修下烦恼浊。任情下见浊。劫浊则通三。咸来共绕下悲境现前。四尔时大王下正明起行。于中二。先深起大悲。后作是语已下广行大施。于中八。一施令弥布。二其坚固下施会大敷。三时彼大王下施主超伦。四尔时阎浮下施田云集。五时王见彼下施心殷重。六善男子其王尔时下施愿广深。七已能深入下施慧玄微。八不拣方下施时均普。第四正显发心本事中六。一发心身德。二时宝光明女下。正发大心同王心故。三尔时大王下王发摄言。四时宝光明下女赞王德。五时彼大王下大王述赞。六王赞女已下施行摄持。六中前三可知。四女赞中三。初标心净。次发口言。后展身礼口言。偈中五十二偈分二。初二十五偈总显王德。后王父下二十七偈。显王本生。前中有四。初六偈明王未兴时损。次二偈明王兴世之益。三有十偈翻损成德即翻十恶。四有七偈明依正难思。后显王本生中四。初四偈明先王世末。次八偈明王兴先相。三有七偈正显诞生。四有八偈生后之益。身礼及王赞述等可知。第二善男子尔时一切下。结会古今。第二尔时下偈颂。但是总相显已能知。于中先九明能知。后一结劝(已下入第七十三经)第八大愿精进力夜神。寄不动地。无功用道任大愿风普救护故。第一依教趣求略无念法。亦表无功离念故。第二见彼夜神下见敬咨问。然亦含二意。若约显说则自此。尽偈皆第二段。至夜神答言下。方属第三授已法界。若约密授则此现胜用已。为授已法界。善财发同善友心。便已得益。义虽通二为欲顺文。且依前判就文分三。初见胜用。次时善财童子下设敬证入。后尔时善财说此偈已下。咨问法要。今初先总见所依。后现日月下别显身相。有二十四身。初十即应机摄化身次现一切佛所下。六身是应法成行身。余是离障契理身。多随内德显身差别。见身了心。二设敬证入中四。第一设敬陈礼。第二于善知下发增胜心。第三发是心已下深证悬同。第四既获此已下以偈庆赞。初二可知。三中有标释结。今初由前起同己等十心故。得同善友等行。通论同有四义。一人法无二。与一切法界同。二因果无二与一切诸佛同。三自他无二。与一切菩萨同。四染净无二与一切众生同。今云得彼夜神与诸菩萨同菩萨行则正是第三。义兼余三。由见初。故则不殊余二。方为究竟之同。良以八地证无生理。自他相作皆无碍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无生忍。二所谓下列释。八十四同。各有标名释义。文相自显。三时善财童子观察下总结第四以偈庆赞。十偈分三。初八颂前发增胜心。次第颂前十句。初六偈各颂一句。第七偈上三句。颂第七。下句颂第八。第八偈上半颂第九。下半颂第十。二有一偈颂前深证悬同。三一偈颂荷恩深重。第三咨问法要。前已睹解脱之用故。不问云何修行。直征名而已。文有三问。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已法界。前即默授。今方言授于中二。初答名问后答发心久近。所以不答第三成菩提者有二意故。一显悲增如休舍说。二显久成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千佛尚已久成。况能救耶。前中二。先标名。谓现身广化。令生诸善究竟得佛。故名为根。后我以成就下。显其业用。谓契理之用故用而无涯。动寂无二。于中三。初明内契理事。二而恒下明大用无涯。略显九十八种色身。并初后标结即为百身。起信等论。明八地当色自在地故。此广辨色身种种。约其类别非一。约一类而多余可思准。三念念中现下总结深广。于中四。一结所作之业。二善男子当知下结能现所因。三善男子我入下双结寂用无碍。四一一身下结成深广。第二善男子如汝所问下。答发心久近中二。初叹深许说。后正答所问。前中三。初牒问许说二善男子菩萨智轮下叹法甚深三佛子菩萨智轮虽复下。结承力说。二中先法说后喻明。今初先标后释。释中先正释本性约理。离分别约智。超障约所断后随所应下释妨。既无长短。今说长短者为利生故。欲长则长显法根深。欲短便短显法超胜。后喻显有五。一皎日随时喻。谓日体恒明映山出没。智无三世心障见殊。二日轮现影喻。谓白日无来随处隐显。智轮常寂机见短长。三虚舟运物喻。喻菩萨无住摄生。四太虚无碍喻。喻于菩萨无功益物。五幻化无真喻。喻即用而寂。然上诸夜神叹深。皆仿斯法喻。三结承力为说可知。二佛子乃往下正答所问。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三。初善光劫中行因得法。次日光劫内供佛修行。后总结时处。初中二。先明最初佛所修证。后转生值佛修行。前中三。初古佛出兴。二是时国王下先王治化。囹圄者周之狱名。三王有太子下夜神修因。于中有三。初明在家本事。二结会古今。三出家得法。今初有十一悲救罪人。正答发心之始。榜笞捶击也。膑谓刖足之流。二臣议非理。三请代囚命。四臣执令诛。言宝祚者祚位也。易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五王后哀祈。六王夺子志。七太子确救。八母请修因。九正设施场。十经半月下如来亲救于中六。一就戮时临。二时法轮下如来降德。三尔时太子下敬申礼请。四以佛神下就座谈经。言普照因轮者。谓令知善恶各自有因。罪人恶因所招。太子善因当满故。五时彼会下广益当机。六善伏下太子得法。二善男子尔时太子下。结会古今分四。初结自身正酬发心之问。二结大臣。三结狱囚。四结王属。并文处可知。萨遮有也尼干不系也。裸形自饿不系衣食故。三佛子我于尔时下。明出家得法。各言百万。义当彼时已得四地。二佛子我于尔时命终下。明转生值佛修行。略列八佛通结一万。第二次复有劫下。明日光劫中。值佛修行。中三。初总标举。次最初下别列十佛。后于彼劫下总结得法。第三如于此劫下。总结时处修行得法。第二偈颂中有三十四颂分四。初一颂承力许说。次二颂古佛出兴。次一偈半先王治化。余颂夜神修因。于中四。初九偈半颂在家本事。次一偈颂出家得法。三有二偈颂一万佛。四次于佛刹下有十七偈。颂总结时处得法。于中三。初一略标。次三总会古今。后十三偈。重颂末后得法深广。四谦己推胜。第五指示后友岚毗尼林此云乐胜圆光。昔有天女下生此处。因以为名。表九地总持光明无不照故。友名妙德圆满者。善慧无缺故。然此园在迦毗罗城东二十里。是摩耶生佛之处。又从九地当得受职。是故今问生如来家(已下入第七十四经)
-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五十七卷
-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五十九卷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华严经》“华”是大乘的因地,“严”是果地的功德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是什么意思?
-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有什么含义?
- 十种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读《华严经》十种自在
- 入无生智,到无依处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说《华严经》是别教一乘?
-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的意思
- 只在诵《华严经》的时候口臭,还要继续诵吗?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 《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含义是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华严经》是属于开智慧吗?
- 人要精进学习,切莫放纵欲望
-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让世界变得更清净
- 机缘到来时,因果报应是逃不掉的
- 《华严经》是阿难尊者记录的吗?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释
- 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