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7 月 21 日 早课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营员,大家吉祥!今天上午还有 40 多分钟,咱们把这品经简单地通释一遍。如果每一首偈子,乃至前面的一百一十种无漏功德,要一个一个详细讲,一首偈就可以讲一堂课,还不一定讲得清楚,不一定使所有的人感到满足。因为这一首偈子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讲,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所以,要讲好一首偈很不容易。今天上午咱们先过过文,过的时候可能就某一首偈,稍微讲一下,让你知道每首偈都是这样子的。咱们在座的诸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有些文字性的东西我给你提一下、点一下,你一看就知道。有的时候,别人不给你提醒一下,你可能不注意,他一提醒,你一注意,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智首菩萨”顾名思义,智慧之首。“文殊师利菩萨”在我们国家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第一。两个智慧第一在这里论说甚深法要,你就可想这经文多么殊胜。那么后面,列举了几个“菩萨云何得”,共是十一个种类。第一个种类是十种无漏胜妙身语意三业,这方面的殊胜功德。“无过失”,这在佛教里讲都是无漏的,没有过正失得之事。“不害”两个方面,不自害、不害他,这些都只有无漏功德发起以后才能做到的。“不可坏”,不为一切有形、无形、声色种种外境所破坏。“不退转”,念不退、位不退、形不退。“不可动”,身语意业如如不动,不为任何的境界所转。不是我这个身子不动,是我这个身体,乃至我的语言、我的心意里面无漏功德清净的显现,不为杂染所动,不为邪见所动。“殊胜”这两字比较清楚,特殊的胜妙。“清净”不仅仅像我们所想象的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干净了,也不是水沉淀了比较清净,这只不过是比喻。实际上佛教中的清净是“离于二法,是为清净”。

  在座的大部分比较年轻,比方说你的朋友,你对他内心中没有离不开的贪染,也没有急需要离开的厌离,没有这两种,这就是对他的心是清净的,既无贪染,也无怨心。不是说我没有伤害过他,对他很好,这叫清净,这个不一定。对他好,如果贪染就不清净。“无染身语意业”,是不染着、不执着。

  “智为先导”,无论做什么都以智为先导,这个智是无漏的智。咱们讲到哪都是无漏的功德,什么是无漏的——无增无减。因为我们普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的,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所以你的功德有漏,不能获得不动的安乐。所以只能随于声色,住于生灭,轮转六道,枉受辛苦。这是“有漏”,与此相反是“无漏”,实际上真正入无漏以后,有漏无漏的对立也就消除了。咱们昨天晚上谈佛法,有一位朋友以比较高的姿态谈佛法,但实际上火候不到,相似。昨天晚上有人写条子问“什么是开悟,什么不是开悟”,他就站起来要求回答,从他讲的语言的意思看有一点像,但是神态不像,还差火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攀登悬崖,上有一根绳子,佛经里也有这种比喻,一个人在深井,井里无限深,要是掉下去会粉身碎骨,爬到半截,绳子上有两只老鼠,一只白鼠,一只黑鼠,在咬这个绳子,周围没有什么可捉住的,眼看不等他爬上来,绳子就要断了,这时候你怎么办?这个人此时就万分焦急,井无限深,掉下去不可言说,绳子就要被咬断了,而他离井口还远得很,怎么办?当然具体的佛经里还讲到井里有四条毒蛇之类,很多的,譬喻人在三界有种种的烦恼痛苦在逼迫我们。佛能够出三界,证解脱,得安乐的佛法就像一条绳子,你捉到了这条绳子,就可以出三界,就像人在苦海中捉到了大船上的绳子一样,你顺着绳子可以上船,可是那两个老鼠在咬那个绳子,这个事情就非常危险,非常苦恼。这个人他昨天倒说出了一点东西, 那一位 居士说了什么话,使他一下有所思悟,这条绳子被抽掉了,还没等老鼠咬断,老居士过来一剪刀给剪断了。他的意思是说他明白了,契入了。据我昨晚观察,他当时是有所契入。但是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这类契入很多,但是不长久,不长久就是你契入的深度不够,很快就退缩了。忽然一下,原来是这个样子,获得那么一个小时,一天,两天的轻安,如果能持续,你大事已办;如果不能持续,没关系,你再接着来,慢慢地,多次以后,积少成多,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的大事就办了,就是入无漏智。他最后说了吗?绳子断了,我也没掉下去,我也没上来,我也没停在那个地方,但他说话的口气和神情却与这个东西稍有不契。所以我们导师没作声,这类事情不好讲,我今天在这讲的意思是借昨天大家的印象说一说,回头可以和这个人继续探讨。这个也留给大家,昨天他说一遍,大家不一定听得很清楚,这个也是个公案,现成公案,你们可以参一参。

  这第二类是十种具足,这主要指福德智慧。菩萨的生处、种族、家、色、相、念、慧、行、无畏觉悟,一切具足。生处,生在王家,世间法的一切都具足;种族,王族相对来说各方面都是比较优胜的;家,指你生在谁家,比如王家;色,指庄严,色相,主要指你这个色身应当具足的功德都要具足,相是庄严,念是不忘失,慧是智慧;行是行持;无畏就是进入到甚深智慧。所以对佛法的无漏功德,表述有多种,尤其在《华严经》中每一种都是十个不同言辞,无为,无畏,无漏,最上,第一,无分别,寂静,涅槃种种,它们表达的方面不同,但它的归根结底却是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一个人如果确实生起诸法空,诸法无所有,与一切诸法无所分别,你契入的时候,它自然是无畏的,于一切处无畏,你既然于三界无畏,实际上你不在三界内,这个时候,也不在三界外。道教也讲,“不在五行中,超出三界外”,这是相对我们这些概念比较执着的人这么讲,比方给你们讲一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一下子捉摸不透,比方说出这个房子,你第一个印象,那就有个外,但在佛法的究竟意义上却不是这样。后面是“觉悟具足”,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广说无量。在《华严经》中,无论开显某一个方面的智慧或功德或善巧或方便,一开显都是非常广大,“广开无量,略开十类”,《华严经》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

  第三类是十种妙慧,“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华严经》就是这种风格,一说慧列了十种,这是略说十种,我们语言所能相及的十种,我们语言所不及的无量。此世界十种,他世界还有很多。就说我们的汉语,它的文字表达是有限度的。随便说个事,让一个普通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把这个事说一下,他只能说一两句,就没词了。因为他的心量小,不说他了,包括我在内,咱们的心量都不够,说得就不多。比方说让你赞叹这里供的这尊佛像——普贤菩萨,菩萨为什么没有盘腿,腿放在下面。弥勒下生的时候也是这种姿势,表示要在众生界广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众生。佛都是双盘腿的,弥勒菩萨有时一个腿在位子上盘着,一个腿在下面放着,一方面在寂静涅磐中,一方面在广行菩萨道。普贤菩萨呢,以甚深不可思议解脱智慧,乃至以等佛智,现广大行愿,行菩萨道。

  第四类是十种力,“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维力”,这里面都比较复杂,你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这是十种力。

  第五类是十种善巧,第六类是七觉支和三解脱门,第七类是六度和四无量心,第八类是如来十力,第九类是十王恭敬,“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咱们所能知道的是人王,甚至福报再小一点的连人王也没见过,见过人王的人实际上也不多,那都是稍有福报的人才能见到人王,那其他的王我们都没见过。但你们如果像普贤菩萨说的善用其心,那也是十王围绕。第十类是度生的十种方便,第十一类是超众十德。咱们这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那么文殊菩萨就“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这些非智首菩萨不能知道,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文殊菩萨说的“汝为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经中许多地方都是弟子问佛,或者菩萨之间互问解答说出来的法,然后佛给印可,不是这些大菩萨不知道。主要就是刚才说的这个,“为末法众生故,为欲饶益、安乐有情故,为哀愍世间,利乐天人故,问如是义”。这就像演戏一样,台上有两个人演戏,为了让底下人明白某一个道理,台上那个人就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问您?”,就是这么个意思。那后面就说了“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住去、来、今诸佛之道”指的是三世果,就是住佛智。前几天你们没来的时候我们正在诵《华严经》,那个时候正讲到等觉菩萨的十通、十定,里面讲到菩萨是住佛智,在谈说菩萨等佛智的时候,说了很多最上赞妙,无比的赞叹。就是菩萨到了等觉妙觉,与佛智相同,但是他的功德力与佛还不能相比。所以在经文中广大地赞叹了菩萨的智慧、功行,赞了半天可以说把我们娑婆世界赞叹的语言都用尽了,赞完之后另一位菩萨就站起来问,你说等觉菩萨的功德尚且如是,那佛的功德怎么说呢?菩萨就做了个比喻,就是菩萨的功德不能和佛相比,为什么?犹如微尘与大地比。这就显示出佛的功德的不可思议,非思议所及。我们凡夫这种思维的心是妄心,虽然是真心中显现出来的,但它是一种虚妄的心,只有你息妄归真,妄心灭了,真心自显的时候,你才能有所领悟。

  后面就是说菩萨的功德,“随众生住,恒不舍离”,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广大饶益。“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一切法的实相都能明了。“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第二导师”的意思是不和佛在同一个层次,佛是第一导师。你善用其心就能获得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功德。怎么个善用其心?文殊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列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141 件事,在这上面用心。

  下面我们来讲偈颂。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有的人就会起怀疑:就念这几句话,能获得无量微妙的功德吗?这里面有很多的原理要给大家讲。它的原理主要就是我们在善用其心的过程中,随所欲净,以正思维、解脱智、无漏慧,广发大愿、转识成智、转境成德,以 勇心自誓 ,决定妙慧,去除历劫业习邪见,破除了我及法的种种执着,当体就有法喜,自利利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纯善无恶,顺而无逆,自在安乐,当下就有这么多功德,当下就能体会到。纵然不能摄心当下,散心诵持——咱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如此,也能起到净化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的微妙作用,这个作用当下显现不出来,多为未来成佛的因。如果能够摄心当下,你的当下就在解脱之中,就在法喜之中。那怎么才能摄心当下?如果你每一首偈都能摄心当下,你这七天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微妙功德。我佛如来所宣经法,都是一相一味,所谓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究竟止于一切总智,随便一首偈都可以资一切智,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够于当下定心深入,没有定是深入不了的,散心不能入,薄慧不能入,德浅不能入。今天咱们就先说到这里。另外昨天我还没走呢,大家都走了。这对我自己到没什么,但是你们自己应该对法有一个尊重。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