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记 第3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38集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烦恼暗宅中,】〔暗〕就是无明,无明让你看不清楚,你就会自寻〔烦恼〕。举个例子,当你是婴儿的时候,你没有看过你出生,因为那时候你不懂。当你要死亡的那一天,你也没有看到你死亡,因为那一刹那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你能知道死亡?因为别人有生死,你看到别人的生死,所以你知道有生死的问题。但是你不只看不到你的过去和未来,你人生的这段时间,你也根本看不到,你根本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你只知道你的烦恼、痛苦和无奈,你只感觉到别人不了解你,但你又何尝了解别人。你这一生到底做什么,你不知道,这统称自己的无明障碍到自己,所以六祖才说,一个有〔烦恼〕的人像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房子里面。
【常须生慧日。】你应该生起智慧,就像一盏灯像太阳一样。你要生起智慧,就要像前面说的「合理还归一」,你要明白真正的道理就是那颗心,那一颗心明白了,智慧就打开了。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这是《坛经》里面很重要的修行概念。什么叫〔邪来烦恼至〕?〔邪〕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错误的观念,就是你自己的偏见、邪见。一个人的〔烦恼〕还不是来自自己错误的观念!你不相信,你把每个人的烦恼做一个调查统计,都来自于你不明理。烦恼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却没有烦恼你不听自己的话,这就很奇怪。曾经有很多父母问我怎么教育子女,我回答:「让你的子女感动!而不是讲一番大道理给你的子女听。」你要跟他讲什么道理?你不要以为听完《六祖坛经》以后,回去给他讲道理,你想跟他说什么?「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为什么这么讲呢?你明明知道他不认同你,你跟他讲那些话,根本就没有意义。你要让他认同你的人,就要让他感动;让他感动之后,话不需怎么讲,他也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无论面对任何问题,你去做就对了,而不是在那边争辩、在那边讲,那些都无济于事,只要你以身作则,尽心尽力教养他,无怨无悔的去做,因为他是人,他有佛性、有良心,一定会被你感动;只是有的人个性倔强,不会在你面前认错,你知道就好了。好好地教育你的子女,侍奉你的公婆,好好地对待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好好对待跟你有因缘的人,无论他们对你怎么样,你就尽心尽力对待他们就对了,这样必定成佛,那你还有什么烦恼?讲完了,你人生有什么问题?烦恼怎么起?你有正确的知见,〔烦恼〕自然不就消除了吗?我们常讲想开不就好了吗?
另外以修学的角度来谈,你现在在静坐,念佛或诵经,突然有个邪念生起了,这叫〔邪来烦恼至〕,你在诵圣人的经,但你的思维是这么邪恶,产生极大的冲突。或是你在打坐,刚开始坐,坐下去像佛祖,但坐在那边越想越气,因为你的心中有怨恨,每个人都是有怨有悔,你不觉悟,怨恨怎么会消?觉悟了,哪来的怨恨?当你发现你的观念不对,「唉呀!罪过罪过,阿弥陀佛,我为什么生起这样的观念!赶快拉回来,赶快生起我的正见。」这叫〔正来烦恼除〕,但这样修叫对治,真是累,这是二乘人小乘人的修法。
【邪正俱不用,】〔邪〕念也好,〔正〕念也好,都是心在起作用,只是我们在作用当中把它分为邪跟正。不论你在想什么,念头就是念头,它还不是念念无常!不管是什么念,它都是一念接一念,所以你不需要一起什么念,就在那边拉来拉去,〔不用〕就是不执着,只要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都不是永恒的。你透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知道你的情绪,你不用在乎你的情绪。情绪跟念头差别在哪里?念头比较细,情绪比较粗糙,情绪还没有起来,念头已经聚集了。就好像说水已经堵住了,它开始满起来,情绪就起来了。你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不执着你的念头,在那个当下,自然就能够恢复自心的清净。
【清净至无余。】大乘的修法,这才是顿教法门。你可以看到〔清净〕不是没有念头,比如有一幅画叫《风雨中的宁静》,真正的静不是没有嘈杂声,而是不被影响的意思。小乘的修行人是在深山古洞,大乘的修行人就是在闹区,在家人最适合学大乘法,因为你们每天都要在这种环境生活,但是,你虽然有修大乘的条件,却一直想找个地方〔清净〕,不用找啦!往你内在不就清净了吗?所以在家人有这样的优势,小乘法反而是出家人修的,例如藏传佛教,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喜马拉雅山闭关,他们有那样的条件。不要羡慕别人,要知道彼此的分别和作用。
【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觉悟的本能就在你的〔自性〕。佛性就是觉性,这个「性」又可以叫做可能性,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这是你自己要去促成的。你要到哪里去求个佛呢?或去求个觉呢?
【起心即是妄。】〔起心〕就是起心动念想要去追寻,那根本就是〔妄〕想,这就是一般人所犯的毛病。
【净心在妄中,】清净的心就在妄心里面。菩提在哪里?菩提就是烦恼,烦恼止息,不就菩提了吗?妄心止息了,不就净心了吗?例如你现在心很乱、很烦,一直想逃避它,却逃避不了,就是因为它那么强烈,所以才将目标那么明确地指给你看,你应该感谢它,因为它指引你去见性;就是因为这样,你才知道「净心在妄中」。接着你渐渐会懂一个道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接受一切!当你真的接受了,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会现前。现前的意思也是个假名,只是因为息妄显真,那个真也是个假名,这是境界,只是你个人的体悟而已。姑且叫见性也好,叫三昧也好,都是一个名称,你能够碰触到,你就能够知道。
【但正无三障。】〔正〕就是正见。〔无三障〕是什么?就是无烦恼障、无业障、无报障,这三障就是惑、业、苦,〔障〕就是障碍。谁在障碍你?观念不正确,就障碍你。详细来说,烦恼就是从迷惑来,因为迷惑才会莫名其妙产生那么多烦恼;你的心被迷惑了,你的观念错误了,你的行为必然错误。业障就是行为,你的所作所为。有人常讲:「师父啊,我业障深重。要诵哪一部经比较有用?」你去做比较有用啦,不要不明白真实义。有人诵完《慈悲三昧水忏》之后就去吃鸡腿;我也曾经看过,在家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在诵经,因为出家人行情比较高,所以有些人浑水摸鱼,为了待遇比较好而出家,佛祖看了一定流眼泪。我也看过在家人为往生者诵经时,一边诵一边喝啤酒,因为天气太热了,这真是啼笑皆非。家属也不懂,你请他来诵经做什么?不如你们家属自己诵就好了。业障就是你的行为障碍你自己,你的行为来自你的观念,既然观念不正确,行为自然不正确,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报障,当然是痛苦,所以叫苦,这叫〔三障〕,这就是「思想、行为、结果」的轮回。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讲的是别人。如果这十个字你懂,就好修行。我常讲:「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如果你真的想当个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一切都没有障碍到你、妨碍到你。很多人刚开始要修行,障碍就起来了,回到家里煮菜就要分锅,或是要求全家跟着吃素,妻儿很无奈,只好跑出去吃麦当劳。你不要因为自己想修行,就要别人跟你一样改变,时间到了,他们自然会变,你勉强别人改变,会让人家痛苦,这就是你的罪过;你虽然是好意,自以为这是对他好,但别人不见得要听你的话。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人产生那么多的怨恨,你认为好的,对别人来讲不见得是好,你今天来修行,要吃素也可以,不吃素我没有说不可以,因为我主要是要跟你谈心,你什么时候要吃素,自己决定。没有人像玄奘大师那么明理的,他去度窥机大师的时候,窥机大师跟他说:「要我出家是有条件的,我要一车美女、一车美酒、一车书。」若不是玄奘大师对他那么了若指掌,怎么会答应他?色也不离,酒也不离,还答应你出家,那玄奘大师不是要背很大的罪过吗?但玄奘大师知道他的根器,「都答应你,以后你自己就会戒。你不懂,我硬要你跟着我这样做,反而会带来痛苦。」不要因为你修行之后,你家就分成两派。万一你家又有一个人去修道,就变成三足鼎立。万一再有一个人,就变成五胡乱法、战国七雄…,有够乱。很多家里修道的人都互不欣赏,看起来真是辛苦。所以你要「一切尽不妨」。我讲别人,是因为一般人的潜意识,都是认为别人在障碍你,你一看就看到别人,觉得是别人给你设障碍,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别人不会妨碍你,你也不要妨害任何人。现在一般人,一下批评政治、宗教,一下批评社会、教育…,这没有意义,会批评,会抱怨的人,就是有碍,它会障碍你。你真的是修道人,看这个世间,看到所有的一切,完全不妨碍你,这就是正见,你要有这样的正见。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讲的是自己。儒家就常有这个概念,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你看你自己就好了,你看什么别人呢?〔与道即相当〕,〔道〕就是心的意思,修道就是修心,悟道就是悟心,一个人能够常见自己的过,才能够跟自己的心境契合。你要深入〔见己过〕,不要看到表面的缺点,粗糙的脾气,你要能够看到你的潜意识,你以前不敢面对的问题,都要掏出来。你来听我的课,我已经帮你挑了不少问题出来。有人听我的课,本来身体好好的,听完都体无完肤。很多人不敢面对,或者那是你根本没有察觉过的问题;每个人反省自己的工夫不一样,也就是你的反省有没有很深入很深入呢?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我以前常教「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两句话懂了,你就没有什么沟通不良,没有办法跟人家相处的问题。你不懂,是不明白〔色类自有道〕,〔色类〕就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是人,比较关心人,所以色类就是一切大众。每个人因缘条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学佛的不可以排斥没有学佛的,因为你要知道,他的因缘条件跟你不一样,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作为。你不要气他,不要轻视他、排斥他,你应该体谅他、悲悯他。比如,我们不可以看到白道的人就毕恭毕敬,看到黑道的人却指指点点。遇到白道和黑道的人,你都可以跟他们闲话家常,他们有他们过去的因缘;那现在的因缘呢?因为见到你,你对他会产生影响力,你的行为和你谈话的内容都会影响到他,如果你能够跟一个陌生人谈一次话,你就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好比「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看你会不会谈。一般人谈话都没有主题,不是谈不出所以然,就是一直想要教训别人,所以人家不想听。还有,人们的内心很渴望你谈一些有意义的话,就像一个口渴的人,想喝真正的山泉水,你却拿墨汁给他喝,不然就拿调味的饮料给他,越喝越口渴。每个人的环境条件不一样,但是我们不要彼此有障碍。家庭当中夫妻两个人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不一样,或父母两个人对处理事情的看法不一样,任何地方都可能不一样,你怎么能够相安无事呢?就是要懂得彼此尊重。再加上如果你讲话真的很有道理,任何人都会听你讲。这个道理你懂了,在你工作上或生活中,你就会有很高的成就,开会也好,协商也好,谈判也好,沟通也好,换成佛法,度人说法也好,都是这个样子,〔色类自有道〕从这句话去尊重体谅每个人,然后又能够提出你的正知正见,那当然妙不可言。
-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37集
-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39集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六祖坛经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内容?
- 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从《六祖坛经》中总结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坛经》二十四精论
- 《六祖坛经》中“不立文字”的含义是什么?
- 依《坛经》《地藏十轮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 依《六祖坛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 佛教禅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还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是福报不是功德
- 向善向恶决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坛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坛经内容
- 修习菩萨道就要有这样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痴与智慧的真正差别吗?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