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诘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3)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佛又派遣大迦叶去问疾。大迦叶,具译摩诃迦叶,意译饮光,王舍城婆罗门大富长者之子,与其妻一起出家,在山林中修道,后往竹林精舍归依佛陀,证得阿罗汉果,常修苦行,在佛十大弟子称“头陀第一”,“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成为禅宗之源,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初祖。他也说自己不堪此任。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佛陀时代,在接受人出家的时候都要先观根器,必须是能够证到圣果的人才能度他出家,所以当时的僧团里基本上都是圣人,最低的是须陀洹果,多数是阿罗汉。他们是众生的大福田,布施须陀洹向到阿罗汉果的福德是非常大的,所以圣人到凡人那里去行乞,是一种慈悲,给予在家人修福报的机会。去谁家乞食呢?佛规定要平等乞食,不分贫富亲疏。如果想吃得好一点,就去富人家乞食。大迦叶是专门修苦行的,他避开富人家,专门到贫民窟去乞食,贫里,即贫民窟,那里乞得的食物肯定是不好吃的,这表现了大迦叶的慈悲心。但这样的慈悲心也遭到维摩诘居士的批评,说他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不能普,就是说虽然有慈悲心,而没有平等心,未能等视贫富。如果住在平等心里、没有分别的话,应该挨家挨户次第乞食,不分贫富贵贱。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乞食是为了滋养色身,为了办道。食的实相,也是毕竟空,能吃所吃都是毕竟空,以与毕竟空相应的清净心去乞食吃饭,才是如法的。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为充饥果腹而乞食,心就落在世俗谛了。证到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是可以不吃不喝的,几个月不吃喝,甚至几年不吃喝都可以,叫做“解脱食”,他们为了慈悲众生才乞食,所以说“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僧尼乞食接受一抟食布施,是为了“坏和合相”,因为吃饭乃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出家人吃饭是为滋养色身修解脱道,离弃因缘和合的有为法而证得不依因缘的无为法——涅槃。所谓“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揣食”是用手抓着吃,这是印度人的吃法,一般是米饭和鱼、肉、蜂蜜、盐、糖等做在一起,有点像维吾尔族的抓饭。僧人去乞食的时候,施主就这么抓捏一把饭,放在僧人的钵里,叫做“一抟食”。戒律规定,出家人的食量为每顿一揣食,解释为五口,当然营养含量还是比较高的,有禅定工夫的人一天是足够了。佛世僧团里的僧尼,最起码证到二禅,证到二禅的人多少天不吃饭也都可以,一天吃一抟食应该是够了。佛带着很多弟子去村子里乞食,对于一个村子应该是相当大的负担了,但实际上负担并不重,每人一抟食,所需并不多。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不受,就是接受食物布施的时候应该以“不受”的心去接受,心中无彼无此,没有能受所受,因为法性本来无受,要以本来不受的清净心去接受施舍的食物。
以空聚相,入于聚落。
聚落就是村镇,很多人居住的村子或者小镇。佛世的僧尼一般是住在离村子不太远的地方,因为乞食要到村子里去,来回走的时间不能太长。出家人很多,必须要到大的村寨里乞食。在进入村镇聚落的时候,要把村镇聚落看成是空的,与其本来空的实相相应,以这样的清净心入于聚落。
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
眼见色法时,包括一切人,男人女人,漂亮的丑陋的,看见以后等于没有看见,就像盲人见色一样。听到声音时,不管好听还是不好听,都跟听到回声一样没有分别,响,指回声。闻到气味时,不管好闻还是不好闻,看作是风一样。吃东西时,不管好吃还是不好吃,都要以无分别心去吃,这样吃的时候,任何食物的味道都是一样。接触某种东西的生起触觉时,觉得舒服的触觉也好,不舒服的触觉也好,都要像证得空性一样,没有分别。意识了别诸法时,要了知所分别的一切法皆如幻相。
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一切法没有其一成不变的自性,也没有他性,不是以另外一个不是它的东西为自性,本来就不是像我们凡夫所知见的这样,本来没有实体生,所以也不会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不正为邪。在小乘法里,八邪是必须要舍弃的,舍弃八邪才能得到八解脱,所谓舍邪入正。大乘行者要在心与法性相应,等视一切,见其毕竟空而不取一切,不舍一切,包括不舍八邪,以八邪相而入八解脱,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舍八邪呢?因为有取有舍的话,实际上是认为它有实体自性了,那就跟法性不相应了。不管它是邪是正,都要如实知见其法性同一,皆毕竟空,本来非邪非正,无邪无正。这样如实观照,才能够真正进入八解脱,进入正法。这样观邪相的时候,邪相便成为证得正法的门径,可谓即邪入正。《坛经》六祖偈云:“邪正俱打破,菩提性宛然。”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大乘的“食”和小乘的“食”不一样,小乘的食是“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这样观,还是为自己疗饥修道而吃,不离假我、小我。大乘人一切皆以菩提心为本,以利乐众生为念,吃饭时不是只想着自己疗饥修道,而要心系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贤圣,要观想以一揣食普施于一切,供养十方微尘数诸佛及一切贤圣,这样观想供养以后才吃。这种吃饭,不仅是吃饭,而是一种菩萨行,即是实践普贤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广修供养”。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这样吃的时候,既没有烦恼,也非离烦恼。为什么?因为如实知见烦恼自性空的本然,所以自然没有烦恼,也没有要断除烦恼、离烦恼的妄念。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这样吃饭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定了,因为吃的时候也是跟法性相应,跟法性相应的时候,即定即慧,那就是《六祖坛经》里说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一体,就是大乘的一行三昧,是一种出世间上上禅,与世间禅有入定出定不同,“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没有一个作意要入定的意念,也没有作意出定的意念,而实际上跟法性相应,住于本来常定离却出入的法性中。禅宗人破末后牢关后,大概就是这种境界。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当这样与法性相应的时候,那当然就超出世间了,超出世间就是涅槃,但是还有一个“非住涅槃”,不住在涅槃里,小乘是住在涅槃里,大乘不住在涅槃里。为什么不住在涅槃里呢?还要修菩萨道度众生,所以不住涅槃,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叫做无住处涅槃、无住涅槃。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如果以世间心修布施,计量功德,这种布施所得到的福报是有大小、数量的;而从胜义谛来讲,所谓的福报,本质上不是福报,自性毕竟空故,无大无小,超越数量,大福报和小福报的本性是一样的,利益众生或损害众生,其本性也一样。这样修行,才是修大乘的布施波罗蜜,才是真正进入佛道,不依声闻,声闻法是有执着的,执着空,执着厌离,执着涅槃,把这一切执着破除了,才完全跟法性相应。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只有这样去乞食,以这样无所得的清净心去吃饭,才不是白吃施主的供养。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得未曾有” 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小乘也说“菩萨”,但是认为菩萨是凡夫,阿罗汉是圣人,对菩萨是不大瞧得起的。从《弥勒上生经》来看,阿逸多比丘(弥勒菩萨)在僧团里大概就没有多高的地位,阿罗汉们瞧不起他,说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当然就是一个凡夫了,但他是一个菩萨。大迦叶可能原来也是这样,听了维摩诘说法以后,才“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迦叶又想,原来瞧不起这个维摩居士,认为他是一个有家室的在家人,竟然辩才智慧如此之高!听了他的说的妙法,谁能不发菩提心呢?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从那以后,大迦叶就不再劝人修小乘声闻、辟支佛道了。他认为自己智慧不如维摩诘,“故不任诣彼问疾”。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弟子品第三(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 上一篇:《维摩诘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2)
- 下一篇:《维摩诘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4)
- 世尊为什么要说《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吗?
- 《维摩诘经》是世尊为谁说的?
- 《维摩经》主要讲了什么?维摩诘经的介绍
- 维摩诘经是谁翻译的?鸠摩罗什的来历及重译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 《维摩诘经》讲解 总结
- 《维摩诘经》讲解 嘱累品第十四
- 《维摩诘经》讲解 法供养品第十三
- 《维摩诘经》讲解 菩萨行品第十一(2)
- 《维摩诘经》讲解 菩萨行品第十一(1)
- 《维摩诘经》讲解 香积佛品第十
- 《维摩诘经》讲解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3)
- 《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2)
- 《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1)
- 《维摩诘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3)
- 《维摩诘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2)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世尊为什么要说《维摩诘经》?
- 《坛经》记载了慧能临终前对弟子的哪些叮嘱?
- 《金刚经》的“佛法非佛法”是什么意思?
- 《坛经》中对于“不二法门”是如何解释的?
- 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吗?
-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什么意思?
- 慧能一生与《金刚经》有何因缘?
- 《维摩诘经》是世尊为谁说的?
- 《六祖坛经》是一部怎样的经?
- 六祖慧能为何对《金刚经》格外重视?
- 楞严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 《金刚经》有几种译本?
- 《无量寿经》是怎样一部经?
- 苏辙与《楞严经》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哪位菩萨说的?
- 苏轼与《楞严经》
- 为何《普贤行愿品》在全部《华严经》中如此重要?
- 《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怎么理解?
- 《六祖坛经》主要讲什么内容?
- 《金刚经》说佛陀是不可描绘的,但佛七为什么要观想?
- 《阿弥陀经》简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介
- 维摩诘经是谁翻译的?鸠摩罗什的来历及重译维摩诘经
- 龙裤国师与《金刚经》的故事
- 法华经各品的内容是什么?妙法莲华经各品大意
- 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国的,讲了什么?
- 《华严经》八十卷是谁翻译的?
- 《金刚经》出自哪部经,有多少字?
- 无量寿经是什么经?无量寿经的简单介绍
- 《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吗?
- 中国最早的石刻《金刚经》在哪里?
- 八大人觉经是佛陀说的吗?佛说八大人觉经的因缘
- 《观无量寿佛经》主要讲什么?
- 四十二章经是谁翻译的?译者迦叶摩腾、竺法兰简介
- 《宝积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宝积经》概说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释
- 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