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详情]
无量寿经释 第三讲
无量寿经释 第三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講|
接下來介紹︽無量壽經︾的玄義,採用︽華嚴︾的十門開啟,講經文之前是說明全經概要,有兩個用意,第一:讓初學的人概略認識這部經,以提起聽講、讀誦的興趣。第二:由於玄義是講經人的心得報告,久修的同參非常重視。
這次的玄義部份,因為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裡沒有玄義,所以主要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黃老是夏蓮居居士的傳人,夏老會集此本之後,曾經多次宣講,黃老每次均與會,非常熟悉此經。而且夏老居士講經的資料與手稿都交給了黃老,並囑附他為此經作註解。很可惜,這些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都被燬掉了。平反之後,才允許個人修學,黃老居士憑記憶寫出一本註解,︵就現在台灣流通的本子︶非常難得。他的玄義不僅可以見他的修學心得而且皆有所本。老居士的註解,可以說是集古今︽無量壽經︾註解之大成,引經據典資料豐富,非常值得參考。因為本經與︽華嚴經︾的關係特別深厚,夏老、黃老,以及蓮池大師皆有此認識,所對本經玄義採取︽華嚴︾的十門開啟,而不採取天台的五重玄義,其理在此。
十門開啟就是分十個項目介紹全經的大要,分別是:一、教起因緣。二、本經體性。三、一經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機。六、藏教所攝。七、部類差別。八、譯會校釋。九、總釋名題。十、正釋經文。實際上,玄義是前九項,第十項是正式介紹經文。
一、教起因緣。
這一段分成兩個要點:一是,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另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先說明前者。大教就是佛法,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出現在印度,這就是大教興起的因緣。其次說明淨土宗興起的因緣。
應佛法不離因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出現在世間,必定是該時該地,有一些眾生的根基成熟了,佛要來幫助他,這個就是機感相應,眾生有感,而佛就有應。佛法講感應道交有四句:一、顯感顯應:顯是明顯,我們求佛菩薩保佑的心態和佛菩薩的保佑,都非常明顯。二、顯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但佛菩薩暗中保佑,我們不能察覺。三、冥感顯應,舉例說明,像是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眾生根機成熟了,但並不曉得要求佛,佛就示現在世間。眾生是冥感,佛是顯應。四、冥感冥應,感應都不明顯,但確實感應道交。
佛當年出現在世間,是屬於冥感顯應。當時中國文化水準相當高,但比不上印度,當時印度人著重修禪定,有能力升欲界天、色界天、甚至無色界天。在中國,雖有孔子、老子、莊子,但還不及印度修行人。基於此原因,降生在印度。譬如當時,中國人還不能完全接受六道輪迴的概念。但是在印度,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六道輪迴,因為修行人在襌定中親自見到六道的情況。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可以清清楚楚說明六道的情況,卻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六道怎麼形成,也不知如何脫離六道。所在此情況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現在世間,為根熟的眾生解決問題。
﹁一切法不離因緣﹂一切法指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全部離不開因緣,即使佛講︽法華︾、︽華嚴︾等大經也離不開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大教指整個的佛法,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絕對不是單純的,而是非常複雜的因緣。當時有緣份見到佛的人,有緣份聽佛說法的人,乃至於三千年後,我們這個小道場,每一位同修,還能夠看到經典,過去生中跟諸佛菩薩生生世世都有緣份;沒有緣份今天怎麼會遇到﹖世尊的法呤且蝗f二千年,其中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中國人記載,今年︵一九九○年︶是世尊滅度後的第三千零十七年,一萬二千年才過了三千多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有人能聽到佛法,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象,過去生中與諸佛如來都有綠份,沒有緣份絕定遇不到的。試想,這因緣真是無量啊!沒有緣,佛就不出現在世間,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無量因緣。
無量因緣歸納成一個總綱領,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華嚴經︾、︽法華︾所說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此世間,一切諸佛出現在其他世界,都離不開此一因緣,都是為了這一椿大事,︽法華經︾云:﹁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純正、正確,絕對沒有錯誤,廣大無邊,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們迷失了自己的本能,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
眾生要有恢復本能的意願,佛才能幫助。眾生沒有此意願,不想恢復,,那麼佛出現世間,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動了恢復本能的念頭,就是顯感,沒動此念頭,可是聽到佛法,就動了這個頭,這是冥感。我們有恢復本能的意念,但是自己還沒發覺,佛菩薩知道了,知道我們有求覺、求正知正見、求恢復自性的意念,就有應,我們是冥感,佛是顯應。如果確實沒有求覺的意念,佛也會知道,佛就不來了,佛不度無緣之人。
﹁一﹂大事,佛法非常重視﹁一﹂字,一心不亂。︽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我們六道凡夫,甚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知道一心之可貴,不知道用一心,平常日用當中用的都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經論常講的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心意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末那識,識是指的第六識,心、意、識三者就是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末那識︶和意識,第六識。權教以下全用三心二意,而不曉得用一心,應知: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見得﹁一﹂字是佛門關鍵的字。如果我們用一心,現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心能入能證,一真是所入、所證,可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能證的一心,就是所證的一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就是一心。
佛法十大宗派,無量法門裡,唯獨淨士宗,持名念佛,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不像其他法門,轉彎抹角,逐漸逐漸才轉到一心不亂。此法門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因此比任何一個法門要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其快速程度,簡直不能想像。︽無量壽經︾講:十念一念都成功了,如此快速。可見得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了,就成佛道了。為什麼能這麼快呢﹖佛說非常清楚,因為你本來是佛,就是一念迷,佛就變成眾生,一念覺眾生就變成佛。所以眾生與佛,就在一念之間。從這裡認識一心的重要。
我們這一生想要成就,從今天開始,處事待人接物,通通要用一心,一就是真心,就是真铡;蛟S有人會問,我用招恼意待人,別人欺騙我,不是處處吃虧,處處上當嗎﹖問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就不能成佛。現在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虧上當呢﹖吃虧上當也不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而所得的好處是永脫輪迴。好好算算帳,還是很划得來啊!所以不要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不肯吃虧、不肯上當的人,不能消除業障,而且天天還增長。認清就知道該怎麼做。
﹁大事﹂是什麼呢﹖實在講,就是生死輪迴。世間的大事,無過於生死輪迴,佛經上說:﹁生死疲勞,最可憐﹂。佛若不來此世間,世間人永遠無法法解決這個大事,世間人有本事升天,甚至可以升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就是沒辦法出三界。要真正覺悟生死事大,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可以以說都與佛有深厚的緣,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為什麼沒能出三界呢﹖﹖說老實話,就是疏忽了﹁生死﹂這兩字,不重視生死大事。現在就看我們這這一生能不能覺悟,這一生如果還是看淡了生死兩字,佛法修得再好,還是無無法超越,所以一定要看清楚、認清楚這一椿事,實在說,生死輪迴太可怕了了,沒有比它更可怕的事,聰明人一看到這個字樣,就警覺了。愚癡人死到臨臨頭才害怕,就來不及了。要趁現在身體還健康,年歲還不大,提高警覺,辦辦這件大事|超越生死。換句話說,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超越生死,了了生死,出輪迴。這確實是一大事因緣,世間沒有人能夠解決,沒有方法能夠夠解決。佛有能力、有方法,他義不容辭,一定要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出現於世。這也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以上是是︽法華經︾所說。 ︽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 ,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這段經文也是說明大事因緣和開示佛知見。︽華嚴︾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法華︾是佛教化眾生最後所說,一前一後,互相照應,兩部經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不是數量,是代表無盡。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無量因緣歸納起來,也像︽法華經︾上所說,就是為了一椿事。唯一的希望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佛能開示,悟入就要靠我們自己。
﹁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成等正覺也﹂,知就是了知,明瞭通達一切法。見是正確無誤的見解,我們現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佛經上講的很明白: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可凡夫偏偏認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確,很能相信。為什麼佛不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呢﹖因為我們用三心二意,以致於對於一切問題看法想法都錯了。我們所想、所見,全是錯解,接著就做錯了.一切造作全都錯了。錯誤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我們天天在造六道輪迴,自作自受。輪迴不是天地之間自然存在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更不是佛菩薩造的,而是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間斷地造,自作自受。
佛知佛見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真正離苦得樂,得大自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長壽,永遠不衰、不死、不變,你要用真心,沒有一樣不如你的意啊!西方極樂世界人壽命之長,相貌之好,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相好在西方極樂世界認為是劣應身,並不夠好。西方極樂世界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個個如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壽命,同佛相好,依正莊嚴,無不同佛。因為他們用一心,是正知正見。我們用三心二意,,是邪知邪見。
如果真正承認自己是邪知邪見就叫開悟。覺悟之後,就要修正知見。從一心修起,一心就是禪定,使自己心裡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遠離一切憂慮、牽掛,恢復到心地清淨,這叫真正修行。應知,修行絕對不是知道很多經典,修行著重心地清淨。得到清淨心,再去接觸經典,一接觸就通達。不像現在研究經典這麼辛苦,費盡了心思,都想不通。心清淨之時,一接觸就通達了。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清淨心自然流露,我們心清淨,與佛心無二,那麼,佛所說的一切經,就等於自己說的一切經一樣,自己所說,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呢﹖
知道我們現在用妄心,用什麼方法去妄心呢﹖不用它就行了。從今以後用真心,開明本心,同佛知見。只恢復清淨心,就成佛,成等正覺。要記住,正等正覺就是心裡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心裡還有妄想,還有執著,還有貪、瞋、癡、慢,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所以修行要特別注重﹁斷煩惱﹂,徹底捨掉煩惱和習氣。本宗就用一向專念的方法。以說明大教的緣起,也就是四宏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铡≈B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綠也。﹁大事因緣﹂四個字,在一切經裡很少講到,︽法華經︾上有、︽華嚴經︾上有,︽無量壽經︾上也有,由此可知,這三部經是平等的,一乘圓教,究竟圓滿的大法。三部經相較,本經文短,容易受持,︽法華經︾比本經長,︽華嚴︾更長。現代社會,大家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受持大經。本經的份量是恰當,不太長,也不算短,便於受持。而且受持本經無異於受持︽華嚴︾、︽法華︾。因為本經是華嚴、法華的精華,真正難得。﹁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如是﹂是指本經所說﹁利益安樂﹂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過了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可說一真法界裡最繁華最好的地區。釋迦牟尼佛親自看到,佛不打誑語,絕對不欺騙我們,就是這個大事因緣。大事因緣雖然同︽華嚴︾、同︽法華︾,可是還要增上。前面兩部經,是一般的大事因綠,此經是特殊的因緣。﹁說罩B語﹂,諦是諦實,帐钦懇,無一字一句虛假。佛說的是那些﹁罩B語﹂﹖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字字句句是如來的罩B語。本經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綠,而且更超出其上。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那得不退。此正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從此處能夠看出此法門殊勝無比,教我們一心持名,就是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能一心持名,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現在真正發心,現在就證三不退,不可思議啊!所以蓮池大師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自心就是一心,究竟成佛就是持名,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就是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要緊處就在這一句,這一句是關鍵,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的相信,諦是諦實,你是不是真實的相信。,果然真信,﹁何須遍歷三乘﹂是次第修學,從聲聞,小乘再進入大乘,大乘菩薩修學還有五十一個位次。﹁久經多劫﹂修學時間的長久,佛在經上一般說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要修無量阿僧祗劫,︽華嚴︾上講要修無量阿僧祗劫,才能修成,久經多劫,什麼人要久經多劫修學呢﹖不相信此法門的人,要遍歷三乘,久經多劫。真正相信此法門的人,﹁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本經的大事,的確不同於︽法華︾、︽華嚴︾。蓮池大師給我們開示,只要一念,但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頓證無上菩提,不必再遶圈子。
我一再勸勉同修,一生依這一部經,是上上根人;念五經,就是中等根性的人;五經之外,還要念其他經論,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即使念五經,也要從無︽無量壽經︾念起,至少念滿三千遍,再念其他經論。根紮穩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把握,再去涉獵其餘經典。往生都沒有把握,搞許多經典,簡直是打閒叉,一定要有所警覺。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大家只知道禪宗是直指人心的頓超法門,不知道淨土宗也是。不僅如此,淨土宗的直指頓超,超越禪宗。唐朝圓澈禪師,定功很高,他能預先知道來生到那裡投胎,知道投胎的地點和父母。有這種能力;還是免不了輪迴。圓徹禪師的確不是普通人,他跟老朋友預約,投胎之後十二年,在西湖見面。我們認為他這種能力很不得了,可是出了三界,依舊不免輪迴。他如果諦信念佛法門,他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他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分身無量,普度眾生。蘇東波是五祖戒禪師後身戒禪師是禪宗了不起的大德,但一轉世轉去作官,去享受人間富貴了。
念佛法門直指頓超,確實超越了禪宗。禪宗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退轉,經上說得很清楚,七地以前都有退轉,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才真正不退轉。
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呢﹖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所以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了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再問這部︽無量壽經︾是什麼意思﹖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今天叫︽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樣說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經︾,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所說一切法,也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深廣的義理呢﹖
我們雖然天天念,也不知道。念得好像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原因何在﹖就是念得不如法,不是一心稱念,如法念是一心稱念,本經告訴我們一心專念。念這句阿彌陀佛,同時還念其他的,打妄想,所以效果不彰。果然一心稱念,效果功德不可思議,什麼麼樣的罪障、業障,一句佛號通通消除了。拜八十八佛,拜梁皇懺,未必能夠消得了你的業障,這句佛號絕對能消。怎麼知道能消呢﹖娑婆世界越往後去,眾生的罪障越重。到佛法將要滅盡的時候,是眾生罪障極重的時候,佛所有的法門都失效了,都消不了業障,佛法滅了,到最後的一白年,只有︽無量壽經︾、阿彌陀佛還有效,這才曉得此經此法門功德、力量之大。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此法門能消,方知此法門不可思議。一心稱念、一向專念最為重要,念佛的秘決: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告訴我們,連誦經、持咒、拜懺、做法會,全都是夾雜。
現在中國人煩惱比外國人重,因為人情重,有人情佛事。人情佛事就是夾雜,就是魔障啊!障礙你一心,障礙你專念。某處做法會,道友打電話來邀請,不去不好意思。就這個不好意思,毀了你道業,要好好想想,是希望這一生道業有成就呢﹖還是希望不失掉這些人。要這些人情,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了。能夠把這些人情暫時放在一邊,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到駕慈航,再跟他們打交道。一定要知道,那些會妨害我們修道﹖妨害我們清淨心,助長夾雜,這些全是魔障。要覺悟,要警覺。出家人魔障更多 ,你看看每天打電話來的、寫信來的、來看法師的絡繹不絕,全是魔障啊!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他很感慨的說:勸大家念佛,我自己念佛,念不到一串,打閒雜的就來了,我一天很少能夠一心,把心定下來念一串念珠,一串是一百零八聲。這不行,念了幾聲,人家就來找法師了,來看法師了,有問 題請教了,通通都打閒雜。﹂
雖說是要捨己為人,但是捨己要有個程度,自己確實有能力往生,品位低下一點沒有關係,不能捨到最後連往生去不成了,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太可惜了。捨己為人有一個限度,決定可以下下品往生,就可以犧牲一點,若連下下品都拿不到,就不能犧牲了。決定不能讓此生空過。
佛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知佛見,何況經文講得很清楚,十方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佛講淨宗,講︽無量壽經︾,正是為一椿大事,而且是這一椿大事的核心。佛所說的一切經,全是導引到這一核心。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佛度眾生一生成佛的核心,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在一切經裡,真正認經本經的價值、功德、利益,才會認真發願修學。這部經是我們學佛主修的經典,其餘一切經典是輔助這部經。一定要辨別清楚正助。
下面第二段,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本經興起的因緣,無比殊勝。此處分五小段說明本經與起之因緣,第一小段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如來稱性而說,也就是從如來真如本性所流露,所以大乘經典叫究竟了義,圓滿一乘,可是都沒有達到極點。︽華嚴︾、︽法華︾,雖是如來稱性而談,沒有達到極點。好像十四的月亮,雖然很亮但還有缺陷,沒有很圓。︽華嚴︾、︽法華︾好比十四的月亮,本經好比十五的滿月亮,稱性而談到了極處。﹁如來正說﹂佛出現在世間就要度一切眾生。這是佛度眾生的正說,其他一切經典是旁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對不是淨土宗自誇自大。下面引經據典,說明這個事實。
第二段講﹁三根普被,聖凡齊收﹂此經雖是如來稱性極談,我們能不能修學呢﹖若不能修學,還不是空說而已。此經三根普輩,利鈍全收,只要能信,人人有份,這才能稱為﹁極﹂談。︽華嚴︾不能稱極談,就是因為法身大士以下的人不能修學。︽華嚴經︾說的對象,不是凡夫二乘,而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華嚴經︾雖稱性但不圓滿。本經連地獄眾生都能度,到了極處。第三段是講﹁他力妙法,善護行人﹂,現前社會,妖魔鬼怪充斥世間,我們看到學佛的人很多,在國內、在外國,幾乎每一個道場都可發現,總有幾個很不正常。修此法門不會著魔,此法門諸佛菩薩護念、加持,非常難得,我們可以安心,安安穩穩的修學第四段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修學佛法要明心見性,此法門能不能明心見性呢﹖不但能,而且方法非常巧妙,比禪、教、密有過之而無不乃。最後一小段講﹁大聖垂慈,特留此經﹂,大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法滅盡了,這一部經最後滅,其功德利益超過一切經,眾生在罪障極重的時候,所有法門都失效,都不能對治,這部經還能夠度他。可見這部經的功力,絻對不是其餘經典能夠相比的。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六句赞词让你秒懂《无量寿经》
- 八句话了解《无量寿经》的重要性
- 关于《无量寿经》的翻译史与会集现象
- 佛说人来到世上是来受苦的
- 用生命追逐无常,倒不如精进求解脱
- 佛说善与恶的不同终点,你的选择是什么?
- 把《无量寿经》下载在手机里,会不恭敬吗?
- 人活着受爱恨情仇之苦,如何解脱?
- 佛说人生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 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
- 无量寿经起信论叙
- 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
- 为什么要读诵《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的好处
- 无量寿经的作用
- 无量寿经讲什么
-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