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心经》的“五重玄义”。
上节课讲到了“第五、判教相”的“别五时、通五时”,现在接着讲“八教”。
“八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一生讲经说法、随机施教(根据众生的根机,随顺众生根机说大、小乘法),种种众多的法门经典,天台宗智者大师将其归纳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
第一、“化仪四教”
什么叫化仪四教呢?
简单来说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仪式、方式有四种。
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顿教:顿的意思是顿超直入。如乘电梯,一下子就上十层楼了,不用一级一级楼梯往上爬,这叫顿超。这里佛陀说法的对象是利根众生,根器非常的利,已学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些众生)佛陀不需要权巧方便,不谈小乘,直接教大乘顿超法门。如《华严经》,是佛对利根众生说的。比如学生上学,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进入研究生阶段了,这时候如果还给他讲1+1=2就不合适了,他们物理化学等都已懂了,很多道理都会了,就差老师最后的点拨了。犹如水已烧到90℃了,再加一把火,水就开了。这时候就是顿超直入,讲顿教。《华严经》是顿教大法。
渐教:渐,就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渐次而进。如爬阶梯;如从学生读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这样一级一级上去。这里说法的对象是钝根众生,他们不堪直接受大法,前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一种方便权巧。如给小学生讲研究生的课程他消化不了,必须一步一步教导。如小苗不堪大雨,不能施太多肥。小苗刚刚长起来,一瓢肥水可能就会把它淹死。如对婴儿一样,要一点点喂,不能半斤八两这样一次性量很多地喂,这样会撑着的。佛陀说法对刚入门的人,也是先讲基础的,如刚出家的沙弥要先受沙弥戒,要遵守沙弥规矩,渐次受比丘戒,然后受菩萨戒,渐次而进,这是权巧方便。如“阿含、方等、般若”这三教,都属于渐教,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所以叫渐教。
秘密教:秘密就是隐而不显露的意思。佛陀在讲经说法的一会时,众生的根机有很多种,比如,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有小学生、有幼儿园的,还有文盲……在这样的一会里,佛以圆音说法,以一个声音说法,众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根器程度随类各自获得的利益不同,而且互相不知道。佛说法,如天下雨,大树吸到的水分就多,小树吸到的水份就少,小草吸收的水份更小,小苗吸得更小一点,各得其所。为什么叫秘密呢?小乘根基的人,如小学生也在那里听了很受用,他以为佛陀跟他在讲小学的课;大学生,研究生(喻大乘根机人)也坐在那里听,他们觉得佛同样的对他们说法,在给他们上大学生、研究生的课程。不同根器的众生都在那里听讲,听得很受用,都认为佛陀正是在给他讲授相应的课程。这就很奇怪了,佛同样的说法,不同根器程度的众生都感觉到佛陀是在对自己讲法。这就是秘密——彼此不相知,而且不显露。佛陀同样说法,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得证悟不同,而且有个特点是:彼此不相知——小学生坐在研究生旁边,但他们都感觉到佛陀是在给自己上课,所得利益互不相知,各得好处。这就是秘密。
不定教:是说如来以不可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同座听法的众生各自依自己的根机受益不同,或听到小乘法而证大乘果;或听到大乘法而证小乘果,他们互相都知道对方,但是所获得的利益不同不定,所以称不定教。这有两种情况:有一座多法普施或一座一法。一座说法不定,有时讲大乘,有时讲小乘,有时深,有时浅。比如,在一会讲座中,佛陀根据每个众生不同的根机,随机讲法,有时给小学生说法、施教,有时候给大学生、研究生开示说法,同一会中随机说法、施教,而听众各自受益不同。一座同一说法,如在一座中同样讲念佛(法门),但众生各自理解不同,大学生理解深一点,小学生理解浅一点,随类得法不同。
化仪四教,这四种都是佛陀教化不同众生的不同的方式、仪式,是一种权巧方便。
第二、“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法门、方法可以分为四种。
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藏教:全称三藏教。是小乘教的别称。什么是三藏?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经是经藏,毗尼(戒律)是律藏,阿毗坛是论藏。它所对机的对象(根机)——说法的对象是小乘行人。藏教使用的方法是观照方法,修的方法是“析空”法。怎么样观空呢?就是把一件物品不断地分析,如把一段粉笔不断的掰,掰到不能再掰的极微尘单位,直到“空”的方法。所得的果是:断见思惑,得“一切智”,了分段生死,超出三界、出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果。这是藏教。
通教:是讲三乘法(“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类不同的修行者),教化对象是界内利根众生——还未超脱生死,还不是菩萨的“界内”(三界之内)利根众生。所谓“通”,是通前面的藏教,也通后面的别、圆教,是接引小乘根器进入大乘。小乘是声闻、缘觉,别、圆是大乘法。通教修的观法不是析空法、析空观,而是观察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缘起性空。不像前面说的通过从体积析空至微尘颗粒直至空,乃至包括时间从小时、分、秒一直析空到极小单位,不是这种的方法。而是通过观照缘起性空的道理来修空观。从所得的果来说,前面(藏教)是断见思惑,通教是断尽三界思惑,证缘觉果,而且断尽和消融了不好的习气,而证得阿罗汉还会有一些习气;他也是得一切智,出分段生死,超脱三界轮回,这是通教。
别教:“独被菩萨”,别教只为界外菩萨说菩萨乘法,不通声闻缘觉,所以别教跟藏、通不同。藏、通都讲声闻、缘觉小乘的法,而别教只讲大乘的法门。为什么叫“别”呢?它与藏教、通教有差别,与圆教也还有差别——因为这类的法还不是圆满之法,故与后面讲的圆教的圆满佛法还有差别,所以叫别教。虽然讲菩萨乘法门,但与圆教、通教还有差别,其教化的众生是三界外的,已经不是凡夫了,虽超三界外,但根机来说他们还是钝根菩萨。这种钝根菩萨自己超越了三界之外,已经了生死,这是讲法的对象。别教的观法是修次第三观。所谓“次第三观”:先修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从假入空;再修假观,观空不住空,从空入假,幻化因果历然;再修中观,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别教得到的果是断三界的见思、尘沙二惑,断尘沙惑就是破法执。前面藏教、通教是超脱生死的,是断人我执,而这个是(兼)断法我执。别教得的是“道种智”,前面藏教、通教得的是“一切智”。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上一篇:《心经》的心指的是哪几种心?
- 下一篇:《心经》的大智慧(六)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经》的大智慧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