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译文--妙境法师
《瑜伽师地论》意地第二之三
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三
接下来论述,即前面讲述过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五种事项,应当知道它们都由三类普遍现象统摄,指由极微聚积结合的物类统摄,由心法、心所法品类统摄,并由无为法统摄。其余的假有性的不相应行法除开。
现在该先讲述极微聚积的物类的各种法。
问:既然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它们自己的种子萌发的,为什么说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能生成由这些元素构造的物类呢?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有形质的物类依赖那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具体地造成、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一定的特性质量、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呢?
答:因为一切构成众生主体内的具有执受性的肉体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构成众生主体外的不具有执受性的物质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以及这两类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所构造的众生主体内外一切物类的种子,全都依附主体内在的流变连续不断的心,乃至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未能作为此类基本元素进行物类的构造,被构造的物类的种子始终不能生出物类。只有通过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来构造物类,被构造的物类才从自己的种子生成,所以说那被构造的物类种子能生成被构造的物类,必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构造物类作为前提导因。由于有这些道理,所以说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是那些被构造的物类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依赖那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呢?因为被构造的物类生成了,它的动变不能脱离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存在处所。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具体地造成呢?因为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被损坏或增益,被构造的物类的安危也与它相应。
为什么说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被构造的物类的一定特性质量呢?因为被构造物类的形质顺随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的质量与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的本量相等,它的形体受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的力势保持才不坏溃。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由于人通过饮食、睡眠、修习清净行、禅定法等,长久资养了构成人体各部分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体内被资养增长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身体各部分,使它们长壮长大,所以说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被构造的物类的资养因。
如此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相对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物类,有五种作用是应当知晓的。
又次,在聚集的物类中,本没有实体的由极微构造物类的过程存在。物类从自己的种子生成的时候,就有所谓的聚集相同时显现,有的体量细小,有的体量中等,有的体量硕大。而且,这并非是由极微集合成聚集相的物类,只是人们凭藉觉悟的智慧分析各种物达到不可再细分的微小量的边际,并在思量识别这微小量的边际时借用极微的名词来称呼它。
而且,聚集的物类有空间方角处所及其显现,极微也有空间方角处所及其显现,然而聚集的物类虽然可以细分,极微就不能再细分。为什么呢?因为极微就是物类细分的结果,它归聚集成的物类所有,并非极微还可以分析出其他更细小的极微,所以极微就不能再细分。
而且,极微与极微聚集的物类不相离的义蕴有二种,一是同处不相离,即世界基本元素极微与由世界基本元素极微聚集的物类在处所方式上是同一不相离的,意指世界基本元素与色、香、味、触等,在不存在感官的主体外物质器世间生成没有感官的聚集物类,在存在感官的主体内生成具有执受性的感知功能的聚集物,这就叫同处不相离。二是和杂不相离,意指这些世界基本元素和那些基本元素的极微,聚集生成不同物然后相结合,它们与这些相结合的物类在处所方式上同一不相离,这就名为和杂不相离。
而且,这和杂不相离的结合物,各种物全面紧密的结合,应当知道这如同将各种物,同石磨磨成粉末,然后混合起来用水调匀,使它们密合互不相离;不是像把许多胡麻、绿豆、粟米、稗子混合在一起那样。
而且,一切被构造的物类,都就其本体依居世界基本元素的处所,它们的体量不会超过世界基本元素;乃至世界基本元素存在的处所,各种被构造的物类也就此作为存在的处所。由于这些因缘,就说被构造的物类依赖世界基本元素;根据这道理,就说众生世界基本元素的名是大种--由于是大种,所以它们的本性周遍广大,它们作为种,能造生物类。
接下来论述。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概略说包括有十四种事项,指的是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开内在精神活动的状相。
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属于物质性的感官体所统摄的,包括一切聚集成的物类,如同前面说到的各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如物质感官体统
摄的事物的聚集相是这样,物质感官体所依赖的世界基本元素所统摄的事物聚集相也是这样。所余的聚集物类,指的是除眼、耳、鼻、舌、身以外的其他物界,即自有性质界限的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
又按事物自身相状统摄事物,将其中事物概略划分,就有十四种事项,即按事物相状的差异归划极微并借用事物的名来命名极微。如按事物本性差别统摄一切事物,归随在这些物类中的物有一定的界属,就说这些物被这一切事物各界中一定的物界统摄。如按世界基本元素与这些基本元素所构造的物类不相离来统摄事物,有的是主体内的根体物类,有的是主体外的自然物类,这一切物类,归随在这一切的聚集成的物类中,乃至有其中一定的现象相状可以观察获得,就说这些根体、非根体物被这一切事物中一定不相离状统摄,此道理是应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有的物类中,只有一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石、宝珠、真珠、琉璃、玉具、璧石、珊瑚等物中;或者在池、沼、沟、渠、江、河等事物中;或者在火焰、灯烛等事物中;或者在四方旁达的风轮的有尘风、无尘风等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二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雪渍湿树叶、花、果的事物中;或者在热的宝珠等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三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热树等事物中,或在动摇的树的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四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世尊说的:在各人身内,如发毛等以至粪秽,属于主体内的地性;如小便等,属于主体内的水性;如在主体身内所有温暖的事项等,属于体内的火性;如身体上部呼吸运行等类风,属于体内的风性。如此如在这世界基本元素与世界基本元素聚成的物类不相离的所有聚集物中,有那一定现象相状可以获得,就说那现象相状是有;如果不可以获得,就说那现象相状是无。
接下来说,声音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它的特性界限固然可以说是有,但是它的现象相状在当即现前却不确定,这是因为现前方便的条件随机发生的缘故。
风有二种,即恒常不间断地连续和非恒常不间断地连续。恒常不间断地连续的风,指的是在那些物类中有恒常不间断的来回旋转的风动。非恒常不间断地连续的风,指的是旋风和空中运行的风。
又闇物、明物,称它们是空界和孔隙。又恒常不间断连续的闇物类,指的是世界演变中的空劫空界。非恒常不间断连续的闇物类,指的是其他的空界。如此恒常不间断连续的明物类,指的是在众天人自身自然地辉耀、光明。非恒常不间断连续的明物类,指的是在其他的趣处。又明闇之间的物,指的是在现出颜色的物上面再增添其他的有颜色的物,其中道理是应知的。
又由于聚集成的物类要依赖它们的种子生发增长的功能,如果种子各自与自身相同的种子结合,在剎那间生成聚集的物类,就有的是细小的物无间隔地在剎那间结合生成大的物,有的是大的物无间隔地在剎那间化成小的物。由于这些缘故,在安顿众物的时候,有的增长著,有的在减少,如佛经中讲到的坚性、坚性统摄的物类、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以至广泛论说。
坚性指什么?指地界。坚性统摄的物类指什么?指那些种子。又坚性即那具有坚性的界别;坚性统摄的物类,指发毛等,或土块等。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指什么?指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指什么?指主体内根体范畴统摄的物类。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是指什么?指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是指什么?指主体外非根体物类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又心法、心所法所持的种子,称作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称作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与此相违悖的,称作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称作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又由于有的物类具有随逐不离自身的生因的缘故,称作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这理由如前面所说的。和上面说的地界一样,水、火、风界的自性等事项也当作这样的解释,是理应知晓的。
又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在一切时间里都具有一切世界基本元素,如世间现实见到的干柴等物,加以旋钻就生出火,石块碰击也能生出火来;又铜、铁、金、银等,用温度极高的火烧烤就销融成液态。面对月亮钟爱月轮中玻璃宝水珠的冶照光,如清水的月光便流泄下来。又获得神通的人,由于有心超卓地胜解的力势,就可以将大地等变成金银等。
又聚集成的物类的流转变化有三种方式;一是长养,二是因果相似,三是前世因后世果报变异。长养有二种;一是长养使物体达到丰满,二是长养使物相显现盛壮。
因果相似的流转有四种;一是对因果相似的流转的长养,二是前世作业感招后世果报有相似相的流转,三是前后因果体状变异性质相似的流转,四是因果本性不变的流转。前世因后世果报变异的流转有二种:一是前世造作招致后世异熟果体生,称作异熟生;二是阿赖耶识的异熟果所生,称作异熟生。
而且,一切聚集成的物类,概略说是依托六种存在方式流转变化,六种存在方式即对世界起造建托持作用的物类存在方式、使有情众生得以藏身的物类存在方式、作为人的养身条件的物类存在方式、感官外体物类存在方式、感官内在形式的存在方式、修行禅定法所生的自在物境存在方式。
又次,在心法、心所法中,有各种心法可以获得;及有五十三种心所法可以获得,即作意等,直到最后的寻和伺,如前面说过的。
问:如此众多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一切处发生,依托一切寻伺境地、一切时间的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就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有五种,即作意等,到后边的使内心在通过思惟领取境界后产生相应善、恶、非善非恶性的心理活动。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一切处发生,依托一切寻伺境地、不在一切时间里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不会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也有五种,即欲等,到后边的慧。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善法却不在一切处发生,然而在一切寻伺境地、不在一切时间里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不会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即信等,到后边的不害。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污染心性的煩惱卻不在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里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即貪等,到後邊的不正知。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裏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惡作等,到最後邊的伺。
接下来论述,如果人的感官没有损坏,境界能顺利地呈现在感官面前,有作意恰好发动,这时随从各根的识体才能产生。
什么是感官不损坏呢?有二种原因:一是不被全部坏灭,二是不残损劣弱。
什么是境界顺利呈现在感官面前呢?意指或者由于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物类呈现出人世间的或自然界的差别,或者境界在自身性质上呈现出相状、作用、分位的差别,或者境界显现出东南西北等方位的差别,或者境界显现出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差别,或者境界的显现有著能让意识明了和难以让意识明了的差别,或人的感官对呈现在前的物类有著全部感知领受和部分感知领受的差别。如果对境界顺利呈现在感官面前起障碍作用的四种事因都没有发生,境界又不是处在感官达不到的极远状态,境界就能顺利地呈现在感官面前。四种障碍即由黑闇无明、混浊不清的事物覆蔽所形成的障碍、由药草力或咒术力使得境界隐没所形成的障碍、由少的小的事物被多的大的事物掩盖所形成的障碍、由外境变化幻相或内精神迷糊昏惑所形成的障碍。极远有二种,即境界的处所离感官极远;事物被分析到极微,感官作用不到,成为极远。
什么是作意能够恰好发动?由四种原因导致:一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势力导致,二由想念形成的势力导致,三由境界具有的势力导致,四由对一定境界反复接触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势力导致。什么是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势力可以导致?因为如果对境界处怀有执著的爱心,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想念形成的势力导致?因为如果对过去很好地摄取领受过的一定境界的相状,已作过极刻苦的思惟,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境界具有的势力导致?因为如果那境界或者极其广大,或者极合人意,并正呈现在感官面前,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对一定境界反复接触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势力导致?因为如果对那境界反复接触观察次数非常多,已经极为熟悉,内心就有作意产生。如果与前面讲述的由四种原因引起内心多有作意产生的情况不同,那么就应该是对于一种境界,只有一种作意在一切时间里产生。
而且,五识体不会有两次刹那间随所对的境界同时而生,也不会没有间隔地转去换来。而且,一剎那间五识体产生了,从此意识就一定没有间隔地产生。意识从此没有间隔地运行,有的当时心态散乱无著,或者在有声相呈现在面前时就产生耳识,或者在有其他境相呈现在面前时就随著产生其他的识;如果当时心态不是散乱无著,那么意识就一定会在第一种寻求心念后生发第二种决定识别的心念。
经过这寻求心、决定心二种意识阶段后,意识就识别思量境界对象了。又由于有了二种原因,或者染污心生,或者善心生,这二种原因指的是对境界的识别思量,和前面决定心的导引。意识中所有的染污心、善心,是由二种原因带来的结果;在眼等五识中的染污心、善心,只是由意识中的决定心导引所产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由于染污性的和善性的意识势力的导引,才从此无间隔地在眼等五识中产生染污和善的感知现象。眼等五识其所以不能由思量性识别生出染污和善的感知现象,是因为它们本身没有思量性识别的功能。由于这个道理,就说眼等五识是跟随著意识流转变化的,如同佛经中说的:发一种心念,如同有众多的心念。
这一心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世俗所说的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的过程,不是剎那间造作产生果报的业报过程。什么是世俗所说的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的过程呢?指的是识体以一种感官为依托,对于一种境界事物,有了这一种识体的感知识别的异体活动发生,就总括这一种识体感知识别的全过程,称作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又相似性的连续运行的心理活动也称作一心,这是因为一心念与后面接著的第二个心念极为相似。
而且,意识漫不经心散乱无著地接触从未感知过的境界时,没有什么希求心念发生,这时的意识称作率尔堕心,它这时只能作用过去的境界对象。由五识体无间隔地带生出的意识,或者是寻求心,或者是决定心,都应只有一个结论,说意识接触作用现在的境界。如果是这样,意识接触作用境界进行认知的心理过程就产生。
又识能够识别对象事物的总体相状。就在这对象事物总相中有还没有识别的部分,其中又有应识别的部分,对这应识别部分产生能识别的精神活动,就称作作意。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乐意的、不乐意的、既非乐意又非不乐意的事相,由触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让人摄受的、损害人的、既非让人摄受又非损害人的事相,由受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作为事因的言论相,由想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作为邪、正、非邪非正的行为原因的事相,由思识别。所以说那从作意到后边的思,称为能在一切处、一切寻伺境地、一切时间、一切心理活动互相连带的现象中发生的心理活动。
作意是什么?指调动内心各种活动一起转向所要作用的境界对象。触是什么?指使感官、境界对象、感知识别三者结合交涉,从而使内心各种活动作用境界对象。受是什么?指领纳外境后的内心感受。想是什么?指对事物种种相状进行思惟并形成言语概念加以表述。思是什么?指内心造作形成善、恶、非善非恶的心念。欲是什么?指对乐意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现行状产生希求作什么的心念的特性。胜解是什么?指对已经决断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进行审定不移的特性。念是什么?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产生明确记忆的特性。三摩地是什么?指对所观想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一心思虑所对境界不移的特性。慧是什么?指所观想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进行推度决定断绝疑念的特性,推度决定或者依循真实的理,或者依循不真实的理,或者依循既非真实又非不真实的理。
又作意造作什么?引发内心活动使它作用境界对象。触造作什么?使受、想、思得以生起。受造作什么?使爱得以产生。想造作什么?使心对境界对象产生概念言语进行思惟。思造作什么?使心思考造作并使身体言语造作。欲造作什么?用希求心念激发身语意的造作。胜解造作什么?对于境界审定功德过失并坚持不移。念造作什么?对很久以前曾经思考、造作、讲述过的事明确记忆。三摩地造作什么?使内心得以断疑悟真。慧造作什么?它是在戏论的染污法、清净法基础上进行思惟推求。
怎样划分确立三种世?由于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离不开它们所变生的现行,所以要按现实现象来划分确立三种世。又由于有阿赖耶识种子取果、未取果的关系存在,如从各种种子所变生的现行果论说,如果已取生的现行果相灭没了,就是过去世;有种因但未生现行果,将来遇有机缘就一定会生成现行果,就是未来世;种子已在生现行果,而且还在接受种子因的导引,就是现在世。
怎样划分确立生、老、住、无常呢?即在三界一切有情众生居处,在一切阿赖耶识的连续生转中,受阿赖耶识含藏的一切种子也相应地连续流转,对生、老、住、无常的划分确立就以这连续过程的阶段差别为依据。由于有缘接条件的势力影响,原先没有连续地发生的现象现在开始生发,这称作生发阶段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就这已经生发的事物处在体性变异的阶段,称作老化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这种老化有二种状况:一是性质渐变的体性变异,二是性质回变的体性变异。由于有相似性的异相连续生成,就设立性质渐变的体性变异概念;由于有不相似的异相连续生成,就设立性质回变的体性变异。就在这生出的时候,在生的那一极短时间里就随阿赖耶识流转,称为安住形成阶段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事物在那产生的极短时间过后,由于没有一剎那不变,所以称为没有恒常不变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这样就将众多事物现象变化的阶段差别加以概略区分,划分确立四种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
又有四种缘:一是因缘,二是等无间缘,三是所缘缘,四是增上缘。因缘,指的是种子。等无间缘,意指如这个心识念头无间隔地导生出其他已定体性的心识念头,那么这个心识念头就是那个被导生出的心识念头的等无间缘,即前后心念平等无间隔地产生的前提条件。所缘缘,指的是众多内心活动攀缘认知的境界对象。增上缘,指除种子以外的各识所依托的根体、意念,以眼识为例,眼根和作为眼识助伴的心理活动就是眼识的增上缘,即对眼识起作用影响的因素,其他识的增上缘也是这样;又心识的善不善性能够生出自己所喜爱和不喜爱的现象结果,如此等类,称为增上缘。
又由于是种子,就确立因缘。由于众多识各有不同的自性,各识在各识基础上前后念相等无间隔,就确立等无间缘。由于众多识攀缘作用的境界对象影响众多识,就确立所缘缘。由于众多识有所依托的根体、意念及伴随、影响它们的众多心理活动,就确立增上缘。如佛经所说的众多因众多缘能使识生的,那就是这四种。因缘这一种,既是因也是缘,其他的三种只是缘。
又如佛经所说的善性、不善性、非善非恶性,他们的差别怎样?众多善性现象的差别:
有的确立一种,依据行事不会带来罪报的理义。
有的确立二种,指由原先的努力感得的,现已成为本性的善和听闻正法依理修行的善。
有的确立三种,指自性清净的善,与自性清净善相应生起的心理活动,由自性清净善和相应的心理活动所引起的善性身、语造作。
有的确立四种,指行的善能导致生到诸天或富贵家族受乐的果报、修习解脱尘世烦恼的善、修习达到初生无漏智照见真理阶段的善和修习达到永断烦恼涅盘出世的善。
有的确立五种,指修行布施的善、持戒修行的善、勤修佛道的善、能导引入人天可爱趣居的善、能导引脱离尘世入涅盘清净的善。
有的确立六种,指善性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和通过无漏智的判断选择达到寂灭清净的善。
有的确立七种,指念住所统摄的善、正勤所统摄的善、神足所统摄的善、由五根所统摄的善、由五力所统摄的善、由觉支所统摄的善、由合佛道的正理所统摄的善。
有的确立八种,指起迎合掌、问讯礼敬的造作一类的善,赞颂别人的妙说、称扬别人的实德一类的善,供养侍奉病人一类的善,尊敬对待师长一类的善,随著他人善行心生喜悦一类的善,虔诚祈祷诸佛传法一类的善,将自己修行获得的功德回施给众生一类的善,修习最高佛乘无量功德一类的善。
有的确立九种,指普度众生的种种机智方法、刚断惑并且不再受惑间隔的无漏智慧、已断惑并证悟真理的智慧、已获解脱道后更努力达到果德圆满等四种所统摄的善,以及脱离不了利养的修道、修习自利小乘道、修习自利又利他的大乘道、修习世间行善的道、修习出世间涅盘清净的道等五种所统摄的善。
有的确立十种,指为求得名利回报作的善、只为利益众生不求名利回报作的善、听受有道人的妙说产生的善、自己思惟悟得佛法产生的善、遵守佛教规定的身语意戒律一类的善、既不遵守也不反对佛教规定的身语意戒律所行的善、作为佛道根本善的附属的十种善、修习声闻乘教法所统摄的善、修习独觉乘教法所统摄的善、修习大乘教法所统摄的善。
还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欲界所系的善,初、二、三、四禅天所系的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系的善,修习不再落入三界生的佛道所统摄的善;另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等十善业道;还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属于学道圆满无需再学境界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所统摄的善;还有十种划分确立法,指能感招投生八种受福处的善,以及生为转轮王的善,以及能趣向彻底觉悟契悟真如的善。
以上种类,就是众多善的种种差别。
概略说善有二种涵义,指能获得生在可乐的人、天趣的果报,能正确透彻地认知事物以及那些事物现象所导致的果报。
不善法,指与善法相违悖以及对善法的障碍,因为它会获得不可乐的地狱、鬼、畜生趣的果报,以及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现象。
非善非恶法,可概略分为四种,指造作导致的果报生,以及一部分有轨则的举止、工艺技巧和变化心。如果众多工艺技巧的操作仅仅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谋生,不是想依赖它们养命去操习它们,更不是为了对善的抉择,那么这种操习工艺技巧的心念就是污染心性的;其余的是非善非恶性的。如同操习工艺技巧的心念一样,对有轨则的威仪的划分也是这样。
变化心有二种,指善性的和非善非恶性的。
再次,眼有的确立一种,指能看见色。
有的确立二种,即长养眼、异熟生眼。
有的确立三种,即肉眼、天眼、慧眼。
有的确立四种,即有瞚眼、无瞚眼、恒相续眼、不恒相续眼。恒相续,是只能见色界的眼。
有的确立五种,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众生不同的眼。
有的确立六种,即自相续眼、他相续眼、端严眼、丑陋眼、有垢眼、无垢眼。
有的确立七种,即有识眼、无识眼、疆眼、弱眼、善识所依眼、不善识所依眼、无记识所依眼。
有的确立八种,即依处眼、变化眼、善业异熟生眼、不善业异熟生眼、食所长养眼、睡眠长养眼、梵行长养眼、定所长养眼。
有的确立九种,即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应断眼、不应断眼、已断眼、非已断眼。
确立十种的,没有。
有的确立十一种,即过去眼、未来眼、现在眼、内眼、外眼、粗眼、细眼、劣眼、妙眼、远眼、近眼。
如同眼一样,耳等的划分差别确立种数也是这样。耳等的种数差别与眼不同的地方,在三种、四种分法中有部分增减:
三种耳,指的是凡人依托肉体的耳、能听受凡人无法听到的声境的天耳、能精核真理言声的耳;四种耳,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耳、因果相续有住的耳、能听受佛道高义的耳、不能听受佛道高义的耳。
三种鼻舌,指的是光净的鼻舌、不光净的鼻舌和被损坏的鼻舌;四种鼻舌,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鼻舌、因果相续有住的鼻舌、能生识的鼻舌、不能生识的鼻舌。
三种身,指作为容纳滓秽处所的不净身、不容纳滓秽的清净身、一切各种感官全面附随的身体;四种身,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身、因果相续有住的身、自身放光的身、自身不放光的身。
意有的确立一种,指以识别法境界为根据。
有的确立二种,指局限在世界万有安顿的心意、不局限在世界万有安顿的心意;最初的意指仅仅能懂得世人名称语言的意,后阶段的意指凡夫、小乘学道的道;还有一种说法,指前阶段的世间尘染意,后阶段的超脱世间意。
有的确立三种,即心、意、识。
有的确立四种,即善、不善、虽隐覆圣道但显不善不恶意、虽没有隐覆圣道但显不善不恶意。
有的确立五种,指的是五种方面的差别,即第一因位、第二果位、第三乐位、第四苦位、第五不苦不乐位。
有的确立六种,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体。
有的确立七种,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阿赖耶识。
有的确立八种,指内心触及言语相应产生的意、由前五识触及对象境界所相应起的意、依托沈迷所嗜好的世俗生活的意、依托出离世俗生活的意、有贪爱的意、无贪爱的意、世间范畴的意、超脱世间范畴的意。
有的确立九种,凭依九种果位的有情众生的意。
有的确立十种,无具体罗列。
有的确立十一种,如同前面所说的眼的十一种分类法。
有的确立十二种,即十二心,指的是欲界的善心、不善心、虽本障覆善道但显不善不恶心、虽本不障覆善道但显不善不恶心;色界中有三种心,即同上述欲界四种心中除不善心外的三种,无色界也同这三种心;出世间有二种心,修学戒、定、慧过程中的心,修学达到最高果位无须再学的心。……
又次,屡次观看众多的物境,看后随即放舍,所以称作眼。多次地对在耳边响著的各种声音能听清楚,所以称作耳。多次因这缘故能嗅众气味,所以称作鼻。能解除饥饿瘦弱,多次地发表言论,述明道理,呼称召请诸佛菩萨及众生,所以称作舌。有众感觉器官随附并遍及所附的肉体,所以称作身。愚人在长夜里,得晶亮美物装饰珍藏,将它们固执地据为已有,于是认为身外的万物都是自己所拥有的、自身存在永恒的主宰中,并固执地以永恒的主宰自居;又众世间众生,依据这些人的状况假借种种想出的名字来称呼他们,称呼他们为有情、人、命者、生者、意生、儒童等,所以称作意。
屡次可以显现存在什么方角处所,质量可以增加,所以称作色。多次地宣发出又多次地消逝,随著增添各种不同的言论,所以称作声。能脱离质地潜隐形相,屡次地随风流转,所以称作香。可以用舌品尝,屡次招致疾苦,所以称作味。屡次可被身体验证,所以称作触。能被意识普遍地把握而作为意识的对境,所以称作法。
如此等等类,众多法的差别应知晓。就此再念一首略语偈:
自性和所依、所缘、助伴及业,从此五个方面,使心法的差别产生。
此偈内容述明了众心意识现象随著五法、六识体相应产生的差别流转,作为流转因的五法指的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又还应知晓五蕴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八界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二处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二因缘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善恶因果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二十二根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
又还应知晓诸佛宣谕的道理,统摄到九个方面,九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关于众生方面的内容,第二是关于众生摄受作用外境对象方面的内容,第三是关于众生的因果流转方面的内容,第四是关于众生如何现实生存方面的内容,第五是关于众生心识的污染与净化方面的内容,第六是关于世间万有现象差别方面的内容,第七是关于宣讲真理的圣贤方面的内容,第八是关于圣贤所宣讲的真理方面的内容,第九是关于会合的各类众生方面的内容。
关于众生方面的内容,指五蕴。关于众生摄受作用外境对象方面的内容,指十二处。关于众生的因果流转方面的内容,指十二因缘。关于众生如何现实生存方面的内容,指段、乐、思、识四种食。关于众生心识的污染与净化方面的内容,指四圣谛。关于世界万有现象差别方面的内容,指无数事物现象的差别的识别。关于宣讲真理的圣贤方面的内容,指佛及他们的弟子。关于圣贤所宣讲的真理方面的内容,指四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关于会合的各类众生方面的内容,即所说的八众:第一剎帝利众,第二婆罗门众,第三长者众,第四出家修道人众,第五四大天王众,第六三十三天众,第七焰摩天众,第八梵天众。
又略语说:
色聚以及六识身与五法的相应,世、相和各种条件。善等属性及上述各种差别,巧便及事放在最后强调。
- 上一篇:第一页
- 下一篇: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
- [佛经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贫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贫穷的苦海
- [佛学常识]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