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译文--妙境法师
《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第十二
本地分--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经说完思所成地。
什么是修所成地?就是概略说由四个方面的修习普徧地统摄思惟抉择成就的境界应当知晓。哪四个方面?第一、修习获得圣贤的环境,第二、修习获得圆满解脱的因缘,第三、依境、行、果顺次修习的成就,第四、修习达到一定的果位。如此四个方面,又由七个分支统摄。哪七个分支?第一、受生所获得的入圣道的种种条件都完满,第二、在宣说教法和听闻教法时各方面都要保持清净无染、有利法教,第三、修习听闻正法以涅盘为最首要,第四、能使信等众根成熟获得涅盘解脱的智慧达到成熟,第五、修习对应破除种种烦恼执妄的教法,第六、修习世间范畴的一切种类的清净离欲法,第七、修习出世间范畴的一切种类的清净涅盘法。
如此四大方面七个分支所统属的普徧性的佛圣教法理义,详说应当知晓都依托在佛道教法的戒律中,循此修一切须学的内容都能完满获得。……
什么是修习对应破除种种烦恼执妄的教法?应当知晓概略说是在三种地位中的十种修习系统内证修行法。哪三种地位?第一、在家的地位,第二、出家的地位,第三、远离人众杂居闹区闲居修习系统内证修行法的地位。
十种修习系统内证修行法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是哪些?
指在家的地位中,对众妻妾有与淫欲相应的贪求,对其余的亲属和各种财宝有与享受相应的爱欲,如此称作在家地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由於这些烦恼执妄的障碍,在一切种类苦都不能获得脱离;如果已出家,由於对妻妾、亲属、财宝的挂念而扰乱动摇出家修行之心形成对出家修行的障碍,所以对出家修行不感到喜乐。如此二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顺随它们的次第,修习思惟欲贪情爱的不净,修习思惟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无有恒常,应当知晓这就是修习对应破除烦恼执妄的方法。
又出家的人在出家的地位中,时时大略有四种作事:第一、持续不断向上努力修习善法的作事,指我以对诸法不断向上努力修习作为出家依托的缘故,所以定能制伏随各种欲念生出爱乐的一切心念,又能如实地觉知明悟一切贪爱执迷是苦的本性;第二、对不能用名言宣说的涅盘信仰理解心产生爱乐的作事,指我一定对不能用名言宣说的涅盘信仰理解心无退失转变,不感到忧虑;指执迷有永恒真实主宰的我和身外物为我所有的心念现在在什么地方呢?已没有了;第三、在随时游行村邑聚落乞食时的作事,指我由於乞得食物受用,身体得到营养持久地处在强壮有力调和适悦状态,能常久努力地向上修习善法;第四、在远离杂居人众的处所安静闲住的作事,指如果爱好乐意和诸在家、出家的人们杂住在一起,就会遇有世间相应存在的各种见闻享受而使定心散乱的事,而现在我不使那些使定心散乱的事成为正确精细观想的定心的障碍。应当知晓这四种所作的事中有四种所要破除的烦恼执妄:在第一种所作事中有懒惰懈怠,在第二种所作事中有颠倒的身见,在第三种所作事中有对情爱的贪求,在第四种所作事中有世间种种乐欲贪爱。如此四种所要相应破除的烦恼执妄,按它们的次第
相应也有四种修习的破除烦恼执妄的方法:第一、对应事物现象变化无常修习思惟世事一切都是苦,第二、对应世事一切苦修习思惟不存在永恒真实主宰性的我;第三、对应饮食修习思惟厌弃不乐,第四、对应一切种世间事物修习思惟不会带给人快乐。
又在远离杂居人众安闲居处修习思惟的地位中,应当知晓概略说有四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是哪四种?第一、在修习止观想法中对正教法有暗昧不明的心想;第二、在修习各种定法中随著获得的成就产生爱恋心而不上进;第三、以为五蕴和合的生身是永恒真实的从而随著身相起动摇心念;第四、推托後日又後日,只盼其他时日有成就,随时动摇决心,不能热忱地勤奋修习种种教法。如此四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现象,应当知晓有四种修习破除它们的方法:第一、修习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第二、修习思惟远离欲贪,第三、修习思惟寂灭烦恼执妄,第四、修习思惟无常迅速,念死之将至。
又修习思惟欲贪情爱的不净有二种:第一、由思惟抉择的势力统摄,第二、由修习正法的势力统摄。属於由思惟抉择的势力统摄的,应当知晓有五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哪五种?第一、亲近自己出身的村邑聚落;第二、处在村邑聚落容易被物欲形色美事所惑而失去净念;第三、居在人众罕至的隐秘地方放逸不努力修习;第四、在隐居、显处都存在的由习惯势力导致的不净;第五、虽勤奋努力修习思惟欲贪情爱的不净,但是发起思惟的心意错乱了,指不去观想欲贪情爱的不净,反而念著欲贪情爱是净,如此称作发起思惟的心意错乱。属於由修习正法的势力统摄的,应当知晓有七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哪七种?指对本来作的修习事不能坚持而心意流散混乱;本来作的修习事不能坚持心意而趣向色相欲贪运行;修习方法思惟观想不完善巧慧,这是由於没有恭敬地勤问修习有成的瑜伽师;又由於不能努力防止信等众根动摇,虽然处在空闲状态,还是有种种污染心性寻思扰乱他的心;又由於对饮食不知道量度节制,使得身体不调和适悦;又因为被污染心性的寻思所扰乱,不乐意远离杂居人众的家及内心寂静止息欲贪情爱;又由於他身体不调和适悦,不能正常善
巧地修习种种观想法,不能如实地观想诸法。如此一切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应当知晓总说为一门十二种,或一门十四种。又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能破除烦恼执妄的白净善法及所要对应破除烦恼执妄的不善法,在修习二种思惟欲贪情爱的不净过程中,应当知晓,大都会发生。
又在修习思惟变化无常的现象都是苦时,略说有六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哪六种?第一、在还没有生出善法而最初应当生的时候,懈怠懒惰不再努力;第二、在生出善法後,本应该不让善法退忘,不断修习使它圆满、使它增强广大,却在这些方面松懈懒怠;第三、在恭敬师长向其请益之中,不能坚持不断;第四、在恒修善法常随师父学习的过程中,远离对善法的信;第五、由於远离对善法的信,所以不恒常修习善法;第六、在内心观修上放逸不专,由於放逸不专,在经常修习众善的过程中不能恒久地随著善法转化。如此六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现象,还有六种法能相应破除它们,是在修习过程经常发生的,与所要破除的六种烦恼现象相对立的,应当知晓它们的相状。
又修习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多以光明为缘接的境界,如同三摩呬多地中已说过的。现在所要说的这一理义中,进一步展开说以佛法光明为缘接境界的问题。所谓修习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意指多听受修习善法达到究竟圆满明记不忘的境界,称为佛法光明;与这境界同起同灭、同时相应的心想,应当知晓称作光明想即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什么原因呢?真实能够使得内心暗昧者,即以各种方法修习止观时,对已得诸法忘失的人,与暗昧相悖,应当知道这就是光明。
为成就第一涅盘义与思惟和修习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有十一种现象是它们所要对应破除的。哪十一种?指与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有四种,与修习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有七种,如此所要对应破除的现象合计有十一种。与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有四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现象:第一、由於不修正确观想思惟、不能抉择善法,所以在他的思惟中常有对善法的疑念跟随追逐;第二、由於在夜晚时分懒惰懈怠,多习惯睡眠,所以使时光虚度;第三、由於在白日时分习惯亲近邪恶食物,使身体不调和柔适,因而不能适应精细深入地观想诸法;第四、和在家、出家的人杂住在一起,对任何所听到的、所要获得终极的教法不能循依真理发起思惟。如此因疑念随身追逐不舍、障碍遣除疑念的因缘,这四种烦恼现象是与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所要对应破除的,它们使得所要成就的智慧和观念不清净。
哪些称作与修习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所要对应破除的七种烦恼执妄现象?第一、只对躁动不安的心相修习极其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对治的烦恼现象;第二、只对止息烦恼的心相修习极不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对治的烦恼现象;第三、对舍弃欲爱的心相修习只是贪爱人定境,所生起的入定喜悦与贪爱相应;第四、指对寂灭涅盘心怀恐怖、在瞋怒愤恨情感的同时,内心怯弱不敢加以寂灭这二种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现象;第五、就依如此方式发起思惟,即对於诸法过分地努力议论抉择,对要立或要破的宗门太多发出言论而且连续不已,这样在寂静思惟正法时就形成障碍;第六、相对色、声、香、味、触,不合理地执取它们的好相,不能正确地寻思,使得内心流散倒乱;第七、对不应加以思惟抉择的义项强要心意加以思惟抉择。如此七种是与修习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现象,对与修习所成的智慧同起运行的光明想形成极大的障碍,使修习所成的智慧或观念不能向清净方面转化。这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现象,还有十一种与这些烦恼现象相对立的能破除它们的方法,这些方法能断绝这些烦恼现象,应当知晓这些方法也使思惟所成的、修习所成的智慧或观念向清净方面转化。
又前面讲述修习思惟欲贪情爱的不净、世事一切都是苦、佛道佛相的光明,具有能断灭对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的欲念;又能在破除现行烦恼执妄现象过程中,心不被污染,迅速使烦恼执妄断灭;又能经常坚持运用能对应破除种种烦恼执妄的方法,断灭一切所要对应破除的烦恼执妄现象。如此三种状况会追随著一切对应破除烦恼执妄的方法的修习,称作普遍发生的作事。
如此称作修习对应破除烦恼执妄,应当知晓这就是修习系统内证观想思惟法。这第五分支修习对应破除烦恼执妄的普徧性佛圣教理义,应当知晓只有如此十种相状,除此以外更没有超过的或增多的。
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
如此已经说完修所成地。
什么是声闻地?一切声闻地如何呢?嗢柁南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这声闻地,即种性等数取趣,如理所应地那样安立世间和出世间。这声闻地简略来说有三种含义,即种性、趣入和出离想地,这就被说为声闻地。
什么是种性地呢?嗢柁南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一切种性地,应当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
说的是声闻乘觉悟的种性的本来性质、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种种人。如是种种的一切,总略言之、名为种性地。
什么是声闻乘觉悟种子本性?指处在具有觉悟种性的人,有声闻乘觉悟的种子,由於现在已具有声闻乘觉悟种子,便安然不退地处在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境地,如果遇上妙好的机缘,种子就具有生发获得觉悟的功能,就具有生发觉悟证得涅盘的力量,最终使人能够实现涅盘。问:此种性的名称还有什么不同的叫法?答:有的称作种子,有的称作界,有的称作性,这些都是对种性的不同称呼。问:现在这种性,以什么作为它的体?答:它附寄在所依托的识体中,使安处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具有种种相状,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统摄,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於是对它拟立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即所说的种性、种子、界、性,这就通称作种性。
什么是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指应当用这样的话问:现在这种性是应当说成细,还是说成粗?应当回答说:细。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於这种子作为本性的还未生发成果,作为後习积的也未能生发成果,所以称名为细。如果种子作为本性的已生发成果,作为後习积的也生发成果,这时的种性无论种子还是结果,都称名为粗。
问:如此种性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还是落生成六种处相连续流转?答: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种子法不是一种相而是多种相,并且多种相都各自随所依托的处所即六处相续流转,可以见出那每个种子相都各自存在连续流转;然这声闻乘觉悟种子不是在六处各有不同的相状,而是种子性处在具有觉悟涅盘人的声闻乘境地,它体现在六处总体上是特别妙好的,它是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有这样的想见和用一定语言加以表述,就说成是种性、种子、界、性,所以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
问:处在有觉悟种性的人具有涅盘的法性,这处在有觉悟种性的具有涅盘法性的人是什么因缘使他具涅盘法性,然而从前时期以来长期流转变化不能实现涅盘?答:由於四种因缘使他不能实现涅盘。是哪四种?第一、因生在边鄙荒蛮的佛徒圣贤都没有去过的地方;第二、因贪恋富贵享受,看不到生活的过咎祸患,不思出离生死苦;第三、因受外道影响生邪见作恶行;第四、虽然遇有圣贤说法,但因愚钝无知、瘖癋残疾存在接受障碍,仍摆脱不了烦恼。……如此称作四种因缘。由於有这些因缘,人虽然具有涅盘法性也不能实现涅盘。他们如果正遇上诸佛出世,听受诸佛宣讲的正法,能够依循诸佛讲授劝说的法义,没有那些阻碍涅盘的因缘,这时善根才能成熟,渐渐依次进步直到实现涅盘。不具有涅盘法性的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止息无涅盘性,他们遇不遇诸佛出世,在一切种类终究都不能获得涅盘。
问:哪些称作涅盘法机缘,然而由於阙少部分、由於完全没有、由於没有遇上就不能实现涅盘?答:有二种涅盘法机缘。哪二种呢?第一、胜机缘,第二、劣机缘。什么是胜机缘?指的是听到别人宣讲胜妙的四圣谛法的言教音声以及从自己内心发起合乎真理的精神活动。什么是劣机缘?说到这劣机缘有许多种,指自己所具有的人身条件、环境条件都很好,因而有利涅盘,能引导自己涅盘或引导他人涅盘的诸佛法教机缘都存在,对听闻正法出家修行产生信解爱乐,真正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律不退失,修习守护六根使他们不受污染的律仪,知晓长养身心的物质、精神食粮的量度,在初夜时分、後夜时分恒常勤奋修习,在晚上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净修心意的修法,任何行为举措都保持正纯的理智,乐意远离杂居人众和优越生活条件到寺庙或人迹罕至地居住修习,净修内心清净远离各种盖阻内心脱欲的烦恼,渐渐依次修习四种静虑的定法。……
有觉悟种性的人通由这些机缘的依次修行,再不断地转化为更胜的、转化为更强大的、转化为更上品的,修集各种机缘,从自己所具有的人身、环境条件都很好开始,到最後修习四种静虑的定法,获得内心的清净无染,没有各种瑕疵污秽,远离各种随起的烦恼,品质正直能不断进步,保持这种境界,一切动乱不存。如果再获得依赖四圣谛进步的机缘,使自己能完全知晓人生一切都是苦,永远断除人生集起的一切烦恼,修道获得解脱的涅盘真理圣果,修习别人讲授劝说的解脱生死痛苦的正道,就会有如此进步的可能、长进的力量,发动生起合乎真理的内心精神活动,形成趣入无余依涅盘过程及首先应该具有的正确知见观念,由此知见智慧在现前观想所要知见的境界时就能符合真实,得到圆满解脱,在无余依涅盘境界上获得涅盘。应当知晓这过程中从产生正确知见观念开始,求得圆满解脱,在无余依涅盘境界上获得涅盘,这就称作修习集成涅盘法种性所必须的种种无漏智慧。从自己具有人身、环境条件都很好直到最後修习四静虑定法,应当知晓这称作修习集成劣机缘;如依赖别的圣贤授教劝说的关於四圣谛的言教使自己更上进,能发动生起合乎真理的内心精神活动,应当知晓这称作修习集成胜机缘。
如此称为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
什么是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指与一切没有涅盘法性的人的种种相状相违悖的种种相状,应当知晓就称作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问:哪些称作没有涅盘法性的人的种种相状,由於形成了这些相状,应当知晓就称作没有涅盘法性的人?答:没有涅盘法性的人有许多相状,我现在将说说那些相状中的少部分,说那些人最初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没有涅盘法性的人,执迷阿赖耶本体识是内心自我,於是其他一切种类的知见观念也就随顺这种执迷束缚;一切杂染烦恼依赖这执迷,形成无量的厚积现象而不能拔除;这一切长久地追逐人心,至终坚固不解,依附人连续流转,一切佛都不能救度,这称作第一种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无觉悟种性相状。……指那些人或者由於身体、或者由於语言、或者由於心意很少作善行;一切都为了希求各种享受条件的获有,或者求得将来特好的后有身,或者求得财宝,或者求得特贵重的所有财宝,这称作第六种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无觉悟种性相状。如此等类型有众多的相状,由於形成了这些相状,那些人就堕落在不能涅盘的法性范畴里。
什么是处在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动的人?指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有的只是处在具有种性状态而没有进入趣向涅盘的过程,也没有脱离生死痛苦;有的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也已进入趣向涅盘的过程,但没有脱离生死痛苦;有的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也进入趣向涅盘的过程和脱离了生死痛苦;有的信、定、慧等根性软劣,有的信、定、慧等根性中等,有的信、定、慧等根性锐利;有的对可爱乐事物贪恋不已,有的对与己不利的人、事愤恨不已,有的对一切事理愚昧不明;有的生在边鄙荒蛮、佛徒圣贤不到的地方,有的生在盛地、佛徒圣贤常到的地方;有的放纵逸荡修行不专,或者修行专心没有放纵逸荡;有的存在不善的邪行,有的没有邪行;有的存在修行的种种障碍,有的不存在修行的种种障碍;有的加力修行迟而离涅盘远,有的加力修行速而离涅盘近;有的未能获得最後身,有的已经获得最後身;有的未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有的已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这些就称作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动的人的种种差别。为了将他们度到涅盘彼岸,诸佛世尊出现到世间,对没有进入趣向涅盘过程的人,使他们进入趣向涅盘过程;对没有获得最後
身的人,使他们获得最後身;对没有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的人,使他们生圣道脱离烦恼,对他们传播弘扬佛法圣道,为他们制订建立修学正法的系统内容和方法。
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
如此已经说完种性地。
什么是趣人地?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一切趣入地,应当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
讲的是趋入涅盘的本性、趋入涅盘的概念建立、趋人涅盘的人的所有各种相状、趋入涅盘的人,如此一切总的略说为一种,称作趋入涅盘过程的境地。
什么是趋入涅盘的本性?指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的人本性成就了涅盘的种子,如在这时遇有佛出世,自己生在文明中心地,不是生在边鄙蛮荒地区中,以至如详说的,起初得以遇见佛和佛弟子,於是到他们那裏去承受教化侍奉尊长,跟从他们听受正法,得初正法的信仰,接受奉行清净戒律,学习他们教授的许多佛道知识,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使各种见解调和柔善:从这以後,由於承受了如此佛法,由於具有了如此因缘,自身灭坏度过这生後,眼等六处经由果报范畴的转生获得殊胜的诸根身,能够作为长期向优胜转化的信仰正法心生起的依托,也能够作为接受奉行清净戒律、学习佛和弟子教授多种佛道知识、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使各种见解调和柔善,从而使自己所承受的种种佛法转化成上等的、胜好的,进而转化成深微奥妙的依托;又由於具备了这些转化成上等的、胜好的、深微奥妙的信等诸法,从而又获得更加殊胜果报的六根身,又由於有了这殊胜果报的六根身作依托,从而又获得随顺根身转生成出世间更胜的种种善法,如此辗转影响,互为依托成因,互相施与生发力量,在往後的受生中不断向胜妙境界转进,以至获得最後有身,即处在这境界不退失获得涅盘,或者能趋入成就圣道,脱离生死轮回,这就称作趋人涅盘。为什么这样称呢?因为沿著这样的道路,有著这样端正的行迹,能趋入涅盘,他们在这时能自由升登更高境界进入涅盘,能专心修习涅盘正法,渐渐趋向最究竟的涅盘境界,所以称作已趋入涅盘。如此称作趋入涅盘的本性。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如此已经说完趣入地。
什么是出离地?略语说:
假若从世间道离欲,从出世间道离欲,以及从二种道离欲所具有的资粮,这就称为出世离欲境地。
说的是从世间善道的境地趋入离欲,从出世间圣道境地趋入离欲,从这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总括为一种,名为出世离欲境地。
什么称作从世间善道境地趋入离欲?指如有一人,在居下的欲界将欲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对初静虑天的离欲产生喜乐心,修得此定并转生这一境界,将此境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就能从欲界获得离欲,也能达到初静虑天境界,如此又从初静虑天往上递进,理应依次在每一层境地观想一切下地是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观想一切上地是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以至能在无所有处天得以离欲,也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境界。这些就称为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除此以外再没有比这更高更多的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法。
什么称作从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指如有一人,亲近圣贤出家修行,在出世圣道的无漏法中已具有保持这种法的种种聪明智慧,并能使内心达到调和及顺应这法的状态,在苦圣谛上能如实知晓人生一切皆苦,在集圣谛上能如实知晓苦因都是人生集起的烦恼,在灭圣谛上能如实知晓灭除烦恼才能解脱生死痛苦,在道圣谛上如实知晓灭除烦恼解脱痛苦的正确途径方法。那人在成就了有学阶段的智慧见解以後,逐渐修习出世圣道,在三界中由见道、修道所要断绝的一切迷惑烦恼中自己能够脱离系绊,自己能解脱生死痛苦,这样就能超出三界获得彻底离欲。这些就称为从出世圣道趋入离欲。
什么称作从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略语说: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讲的是自己具有完善的人身、环境条件,能引导自己和别人涅盘的诸佛法教机缘都存在,对听闻正法出家修行生信解爱乐,真正出家受具足戒不退失,修习守护六根使它们不受污染的律仪,知晓长养身心的物质、精神食粮量度,在初夜、後夜时分恒常勤修,在夜晚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净修心意的修法,在任何行为举措上都保持正纯的理智,引导他人从善不遗余力,听闻正法,思惟正法,接受佛法没有障碍,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作为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这些修行法就称作从世间善和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所具有的资粮。……
什么称为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略语说:
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如有人成就了这些修行法,爱乐正法,爱乐修佛功德,不乐意追求利益享受、他
人的恭敬颂扬美誉,也不形成这样二种邪见,即不增益并非实有的虚妄现象、不损减诸法实性的真如实体;……对佛世尊和佛弟子的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精深言教信解很深,始终不加毁谤,能正确通晓唯有如来才能达到的知识见解、契合真如理体非我执的境界,始终不乐意执取自己的妄见、持不合理怪僻固执的邪恶见解所生出的言论咒术;如与这样的功德相应,保持这样的精神,这样修学下去,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很是精微玄妙。例如有人身体盛壮形相端正,喜好美饰自己,爱乐各种享受,沐浴身体,涂上妙好的香料,穿上净亮的衣裳,戴上种种美妙的装饰品(所说的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各种妙好的宝印和金银等)、扮上种种华美的发式,如此美饰极为奇妙。而修行的人则是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功德妙好的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他的品德盛炽,威光徧照,所以说成是持戒修道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这些就是所称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的理义。
- 上一篇:第一页
- 下一篇: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
- [佛经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贫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贫穷的苦海
- [佛学常识]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